唐龙和周衍也笑了。杨豪把京城数十万禁军,尤其是中高层的武将清洗了一遍,把朝堂一些重要位置也换上了自己人,又把那三位兄弟全都赶出了京城去。看起来,的确是把所有的反对势力都驱逐了个干净。可是,他的行事过于简单粗暴和急迫了,在此过程中,却是得罪了许多人的。站在杨豪的角度,他或许有着不得不这么去做的理由,可是因此产生的诸多后遗症,他显然也没有什么好办法轻易地去解决的。从皇室到朝堂再到军中,各方势力都对其有所不满。只不过,如今他的确是势大气盛,因而许多人不得不暂时压下那些不满的情绪。但这些不满却已经种下了,此后必然会在他们的心中生长发酵的。
杨豪自以为得势,却不知自己早已经把自己弄得众叛亲离了,一旦将来情势有变,他便会发现自己是个孤家寡人的。这些事情,他们几个人自然都是看得清楚的,也因此陈庆之才反而会为此叫好。
周衍道:“其实,这事儿他们并非看不到的。为了笼络人心,这些日子以来,杨豪还是下了不少功夫和本钱的。比如他将杨修直接提到了吏部尚书之位,也算得上是一步好棋了。”
唐龙:“杨修?这人倒确实是官运亨通,能力上也的确很强。只是,他……究竟是哪一边的呢?”
周衍:“这个……,倒是不好说的。之前秦王、宁王争锋时,便都去拉拢过他的,不过那个时候,他始终都没有明确站队过的。这个人,与任何势力都保持着距离,但却又和所有的人都说得上话,仔细想来,还真的挺高明的。”
陈庆之“哼”了一声,道:“狗屁的高明,不过就是个见风使舵之徒罢了。”
周衍笑了笑道:“庆之一向磊落光明,或者不喜这般为人处世。不过,实话实说,想要做到如杨修这般,其实还真的不那么容易的呢。”
陈庆之对此倒是点了点头,他虽是武将,对于文官一系的某些官场作风不太认可,但他也不得不承认,杨修能做到这一步,确实是不简单的。唐龙则道:“如此说来,这人如今做了吏部天官,是好还是坏呢?”
这事儿自然是周衍比较有发言权的,毕竟他曾经也做到礼部尚书一职。想了想后,周衍谨慎的道:“吏部,为六部之首,掌管天下官员的升迁赏罚、考核任免,职责重大无比。吏部尚书号做“天官”,自是其来有自的,也充分说明了它的重要性。历来担当此任的,都是一朝之俊彦、官场之翘楚。无论能力、声望、人脉都必须是上上之选。若是从朝政的角度看,杨修其实还真的挺适合担任这个职位的。我明白唐老所虑者,乃是这个人的立场。不过,这一点儿,我确实也看不清楚。仅就其受任此职以来的种种表现来看,我以为……应该算得上是‘尽职尽责’吧!”
这话说的,跟没说也没啥区别。不过,这也说明了杨修确实是有两把刷子的,让人琢磨不透他,这样子当官,那才叫做高竿的。若是,随随便便的就被人给看透了,那就只能说明其修为还不够深,说难听点,也可以说是幼稚。为什么有些高官说话跟打机锋似的,让人猜来想去的,其实还真就是故意的。不这样的话,又怎么显出来他们的“深度”呢?
陈庆之倒是对此有些不以为然的,对于杨修他暂时也并没有更多的看法,于是便转了话题,道:“子兴和张恪如今怎样了?”
“可巧了,昨日刚接到他们的密信。”周衍说着,便从怀中掏出两封信递给他们。唐龙、陈庆之分别接过一封,看完后又互换着看另外一封。看完后,陈庆之首先点头道:“子兴他们以此为由,留在西南是对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样子,才能更好的灵活应对宁王的各种手段。”
唐龙则迟疑道:“敬之这小子信中所说的‘经济封锁’这个事儿,可行吗?我怎么看不太明白啊。”
“呵呵,这个你可问着了,其实我也不明白,可不可行我也是说不准的。不过,敬之说这样做,是为了挑起京城百姓对新皇帝的不满。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让更多的人对宁王产生不满,才是最终的目的。我觉得吧,还是可以试一试的。”
陈庆之挥了挥手,果断的道:“那就试一试,反正咱们暂时也想不到其它招,那就先用一用那小子的法子看看再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一遛不就知道了吗。”
“正是此理。敬之在谋划事情上,还是颇有些能耐的,虽然我暂时不明其意,不过还是相信他,不是在胡来的。”这倒是实话的,张恪以往的表现,已经证明了他的能力,大家对其还是莫名的有着强大信心的。而随着京城几位大佬的点头认可,布局完成,一场围绕着京城而展开的“经济战”悄然开始了。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许多人还要在一两个月后,才会直接感受到它带来的影响。不过,正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还是有一些群体率先感受到这些变化的,那便是在运河上讨生活的人们。
大运河边,新安县,码头。木材商人陈老板正在和船主老赵争论不休。
“我说老赵啊,这才刚十月,你这运费怎么就开始涨了,还一下子涨了三成。你要是说快过年时,要这个价,那我也没什么话说,可是现在……。你这样是不是太过黑心了啊,咱们都合作这么多年了,过分了,啊?”
“陈老板,言重了。实话实说,你以为是我喜欢涨这个价的吗?我这也是没办法啊!并非我要坐地起价,而是前天的时候,刚接到通知,这船的租金要涨,我如果不跟着涨运价,拉上一趟可就白干了,你说我能咋个办?”
“好端端的,为何突然涨租金?”
“这我哪知道的。不止是我这一条船,其它的也都涨的,不信的话,你可以自个儿去别家问问。不过,陈老板,反正你这批货售卖时,把价也涨一涨不就行了,又亏不了你的,你又何必跟我在这儿掰扯了?”
“哼,你懂什么?我这批柴薪是说好了价,订了契约的,怎么涨?唉,这一次,算是折了本了。”
“呃,这样啊,那我就没办法了。”
大运河上,每日里舟来船往,络绎不绝。靠着这条运河讨生活的人,不计其数。此次船运费用的上涨,也很快的波及到了整条大运河。其实运价上涨,以前也并不是没有过的。例如过年前后,正常便都会涨上一波的。不过,这一次确实是有点早,也有点突然的。许多业内人士,甚至也都不知道为什么涨的,可是正如老赵所说的,他们是不得不涨的,不然就要白干了。反正大家都涨,那咱也不能吃亏不是!
而随着船运的费用上涨,许多大宗商品的价格连锁反应下,也自然是噌噌噌的跟着往上涨了。于是乎,在刚刚入冬之际,民间百姓,迎来的第一波寒意,并不是来自于冷空气,而是物价。而这其中,涨得最狠也和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便是:盐巴、柴薪、砖瓦、酒曲。大部分人其实都不知道为什么这四样东西突然就集体大涨价了。官府倒是监测到了这些市场变化,不过他们一时间也找不到原因。而且,可能是因为最最重要的粮价却并没有出现什么大的波动,这才让他们放松了警惕;也或许他们判断这可能是短期的价格波动,过上一段时间,就会恢复正常了,所以并没有从官方层面上采取任何的干预行动。只是没想到,这四样东西,就这么一直涨啊涨,直到过年的时候,竟然都没有停下来过。而它对于民众日常生活的冲击之大,也着实让人意想不到。此为后话,暂且按下不表。
视线转回西南。这一日,张恪收到了王大丫从青龙城通过鹰将发过来的“飞鹰传书”。他所设计的“经济封锁”行动,已经正式开始了。这个行动,张恪是策划人,不过他却一直待在西南,而将具体的执行,全部放给高芝、周通、陈亮以及周家、唐家的一些关系户。许多人自然不会想到,相隔数千里,居然有一只暗手在搅动着京城甚至是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形势。
城主府,周勃接过张恪递来的信,看完之后道:“看起来,计划挺顺利的。现在离过年只有两个多月了,这段时间,也是一年中运输最繁忙,买卖正兴旺的时候。可以想见,随着这个计划的实施,的确会让京城的物价飞涨,进而影响到百姓的生活,造成民怨沸腾。可是,敬之,为师有些担心啊!”
张恪听懂了老师的未尽之言:“老师所虑者,可是百姓过冬之事?”
“呵呵,敬之知我!”
张恪想了想,解释道:“其实之前选择将柴薪放进这个计划里,学生也是有所犹豫的。可是,老师,若是不让民众真正的产生切肤之痛,咱们的计划,在效果上便要打上大大的折扣的。原本,学生还想把粮食放进来的。不过,一来,这样子太过敏感,容易引起他们的警觉,导致计划夭折;二来,也确实过于残酷了,学生有些不忍。学生最终还是选择用柴薪替代粮食,不过两害相权取其轻罢了。至于,因此要付出的代价……。学生以为,咱们要做的事,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不造成一些后果的,相比起来,这或许已经是代价最轻的呢。”
周勃叹了口气,深知张恪说的,并没有错。他们要反抗宁王,要与其斗争,却又不想付出任何代价,这显然是过于天真了。诚如张恪所言,采用这个计划,总比兵戎相见,血流成河要强的。只不过,周勃也深知民间疾苦,终究不落忍。他道:“虽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敬之,你定须时刻谨记,要把百姓福祉放在心间,千万不要漠然视之。”
张恪严肃的起身,深深地施礼,认真的道:“谨遵恩师教诲。”
杨豪自以为得势,却不知自己早已经把自己弄得众叛亲离了,一旦将来情势有变,他便会发现自己是个孤家寡人的。这些事情,他们几个人自然都是看得清楚的,也因此陈庆之才反而会为此叫好。
周衍道:“其实,这事儿他们并非看不到的。为了笼络人心,这些日子以来,杨豪还是下了不少功夫和本钱的。比如他将杨修直接提到了吏部尚书之位,也算得上是一步好棋了。”
唐龙:“杨修?这人倒确实是官运亨通,能力上也的确很强。只是,他……究竟是哪一边的呢?”
周衍:“这个……,倒是不好说的。之前秦王、宁王争锋时,便都去拉拢过他的,不过那个时候,他始终都没有明确站队过的。这个人,与任何势力都保持着距离,但却又和所有的人都说得上话,仔细想来,还真的挺高明的。”
陈庆之“哼”了一声,道:“狗屁的高明,不过就是个见风使舵之徒罢了。”
周衍笑了笑道:“庆之一向磊落光明,或者不喜这般为人处世。不过,实话实说,想要做到如杨修这般,其实还真的不那么容易的呢。”
陈庆之对此倒是点了点头,他虽是武将,对于文官一系的某些官场作风不太认可,但他也不得不承认,杨修能做到这一步,确实是不简单的。唐龙则道:“如此说来,这人如今做了吏部天官,是好还是坏呢?”
这事儿自然是周衍比较有发言权的,毕竟他曾经也做到礼部尚书一职。想了想后,周衍谨慎的道:“吏部,为六部之首,掌管天下官员的升迁赏罚、考核任免,职责重大无比。吏部尚书号做“天官”,自是其来有自的,也充分说明了它的重要性。历来担当此任的,都是一朝之俊彦、官场之翘楚。无论能力、声望、人脉都必须是上上之选。若是从朝政的角度看,杨修其实还真的挺适合担任这个职位的。我明白唐老所虑者,乃是这个人的立场。不过,这一点儿,我确实也看不清楚。仅就其受任此职以来的种种表现来看,我以为……应该算得上是‘尽职尽责’吧!”
这话说的,跟没说也没啥区别。不过,这也说明了杨修确实是有两把刷子的,让人琢磨不透他,这样子当官,那才叫做高竿的。若是,随随便便的就被人给看透了,那就只能说明其修为还不够深,说难听点,也可以说是幼稚。为什么有些高官说话跟打机锋似的,让人猜来想去的,其实还真就是故意的。不这样的话,又怎么显出来他们的“深度”呢?
陈庆之倒是对此有些不以为然的,对于杨修他暂时也并没有更多的看法,于是便转了话题,道:“子兴和张恪如今怎样了?”
“可巧了,昨日刚接到他们的密信。”周衍说着,便从怀中掏出两封信递给他们。唐龙、陈庆之分别接过一封,看完后又互换着看另外一封。看完后,陈庆之首先点头道:“子兴他们以此为由,留在西南是对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样子,才能更好的灵活应对宁王的各种手段。”
唐龙则迟疑道:“敬之这小子信中所说的‘经济封锁’这个事儿,可行吗?我怎么看不太明白啊。”
“呵呵,这个你可问着了,其实我也不明白,可不可行我也是说不准的。不过,敬之说这样做,是为了挑起京城百姓对新皇帝的不满。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让更多的人对宁王产生不满,才是最终的目的。我觉得吧,还是可以试一试的。”
陈庆之挥了挥手,果断的道:“那就试一试,反正咱们暂时也想不到其它招,那就先用一用那小子的法子看看再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一遛不就知道了吗。”
“正是此理。敬之在谋划事情上,还是颇有些能耐的,虽然我暂时不明其意,不过还是相信他,不是在胡来的。”这倒是实话的,张恪以往的表现,已经证明了他的能力,大家对其还是莫名的有着强大信心的。而随着京城几位大佬的点头认可,布局完成,一场围绕着京城而展开的“经济战”悄然开始了。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许多人还要在一两个月后,才会直接感受到它带来的影响。不过,正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还是有一些群体率先感受到这些变化的,那便是在运河上讨生活的人们。
大运河边,新安县,码头。木材商人陈老板正在和船主老赵争论不休。
“我说老赵啊,这才刚十月,你这运费怎么就开始涨了,还一下子涨了三成。你要是说快过年时,要这个价,那我也没什么话说,可是现在……。你这样是不是太过黑心了啊,咱们都合作这么多年了,过分了,啊?”
“陈老板,言重了。实话实说,你以为是我喜欢涨这个价的吗?我这也是没办法啊!并非我要坐地起价,而是前天的时候,刚接到通知,这船的租金要涨,我如果不跟着涨运价,拉上一趟可就白干了,你说我能咋个办?”
“好端端的,为何突然涨租金?”
“这我哪知道的。不止是我这一条船,其它的也都涨的,不信的话,你可以自个儿去别家问问。不过,陈老板,反正你这批货售卖时,把价也涨一涨不就行了,又亏不了你的,你又何必跟我在这儿掰扯了?”
“哼,你懂什么?我这批柴薪是说好了价,订了契约的,怎么涨?唉,这一次,算是折了本了。”
“呃,这样啊,那我就没办法了。”
大运河上,每日里舟来船往,络绎不绝。靠着这条运河讨生活的人,不计其数。此次船运费用的上涨,也很快的波及到了整条大运河。其实运价上涨,以前也并不是没有过的。例如过年前后,正常便都会涨上一波的。不过,这一次确实是有点早,也有点突然的。许多业内人士,甚至也都不知道为什么涨的,可是正如老赵所说的,他们是不得不涨的,不然就要白干了。反正大家都涨,那咱也不能吃亏不是!
而随着船运的费用上涨,许多大宗商品的价格连锁反应下,也自然是噌噌噌的跟着往上涨了。于是乎,在刚刚入冬之际,民间百姓,迎来的第一波寒意,并不是来自于冷空气,而是物价。而这其中,涨得最狠也和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便是:盐巴、柴薪、砖瓦、酒曲。大部分人其实都不知道为什么这四样东西突然就集体大涨价了。官府倒是监测到了这些市场变化,不过他们一时间也找不到原因。而且,可能是因为最最重要的粮价却并没有出现什么大的波动,这才让他们放松了警惕;也或许他们判断这可能是短期的价格波动,过上一段时间,就会恢复正常了,所以并没有从官方层面上采取任何的干预行动。只是没想到,这四样东西,就这么一直涨啊涨,直到过年的时候,竟然都没有停下来过。而它对于民众日常生活的冲击之大,也着实让人意想不到。此为后话,暂且按下不表。
视线转回西南。这一日,张恪收到了王大丫从青龙城通过鹰将发过来的“飞鹰传书”。他所设计的“经济封锁”行动,已经正式开始了。这个行动,张恪是策划人,不过他却一直待在西南,而将具体的执行,全部放给高芝、周通、陈亮以及周家、唐家的一些关系户。许多人自然不会想到,相隔数千里,居然有一只暗手在搅动着京城甚至是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形势。
城主府,周勃接过张恪递来的信,看完之后道:“看起来,计划挺顺利的。现在离过年只有两个多月了,这段时间,也是一年中运输最繁忙,买卖正兴旺的时候。可以想见,随着这个计划的实施,的确会让京城的物价飞涨,进而影响到百姓的生活,造成民怨沸腾。可是,敬之,为师有些担心啊!”
张恪听懂了老师的未尽之言:“老师所虑者,可是百姓过冬之事?”
“呵呵,敬之知我!”
张恪想了想,解释道:“其实之前选择将柴薪放进这个计划里,学生也是有所犹豫的。可是,老师,若是不让民众真正的产生切肤之痛,咱们的计划,在效果上便要打上大大的折扣的。原本,学生还想把粮食放进来的。不过,一来,这样子太过敏感,容易引起他们的警觉,导致计划夭折;二来,也确实过于残酷了,学生有些不忍。学生最终还是选择用柴薪替代粮食,不过两害相权取其轻罢了。至于,因此要付出的代价……。学生以为,咱们要做的事,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不造成一些后果的,相比起来,这或许已经是代价最轻的呢。”
周勃叹了口气,深知张恪说的,并没有错。他们要反抗宁王,要与其斗争,却又不想付出任何代价,这显然是过于天真了。诚如张恪所言,采用这个计划,总比兵戎相见,血流成河要强的。只不过,周勃也深知民间疾苦,终究不落忍。他道:“虽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敬之,你定须时刻谨记,要把百姓福祉放在心间,千万不要漠然视之。”
张恪严肃的起身,深深地施礼,认真的道:“谨遵恩师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