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所谓“暖”房-《1978合成系文豪》

  “买房子就为了存信?”徐晨辉听得傻眼。

  这话说的也太豪横了!

  这年头,普通人就没有买房子这概念,江弦这开口闭口就是好几万,已经让徐晨辉听得够心惊胆战的了。

  而且一般人,哪有那么多信要放啊?要专门买一幢房子来存!

  一时间,徐晨辉都不知道该吐槽江弦赚到的钱多,还是收着的信多了。

  后座上,江弦的目光已飘出车窗外,看向路旁的团结湖公园。

  团结湖这两栋商品房,在80年代初期基本没掀起太大风浪。

  上面儿看大伙对商品房不感冒,也就没再琢磨商品房的事情,所以下一批商品房出现已经是80年代末期,也就是89年的时候。

  89年,京城三个商品房项目同时发售,东直门外十字坡的1900,永定门外西罗园的1700,广安门外红莲的1600。

  这次开盘就很受欢迎了。

  团结湖的房子卖了半年才卖掉。

  据说,这三个小区,不到半天就清了盘,但是大多数不是个人买的,基本上都是单位团购。

  再有就是方庄了,当年的亚州第一居住区,也是京城第一个富人区。

  方庄的房子,理论上是商品房,甲级的1800,乙级的1500,丙级的7-800,但实际上很难买到,得找各个有指标的单位去批条子才行。

  都知道刘小庆在方庄住着,据说她的房子还是找市长特批的。

  总而言之,几年以内,京城除了团结湖这两栋楼,都不会有正经的商品房了。

  再有一种可能就是从各个单位手里买福利房。

  这会儿很多单位都有自建房。

  价格也差不多,在不交土地出让金的情况下几乎等于成本价,稍微赚点儿有限。

  但是不怕你买不起,就是没人敢批,因为地主家也没有余粮。

  根本没人敢批。

  这年代,自己单位职工还安排不过来呢,哪儿有富余的房子卖给外人啊?

  人都不够住,竟然卖给别人存信?

  这事儿要是让单位职工知道了,领导非得被骂死不成。

  所以唐哲这房子,江弦怎么看都觉得非常合适。

  以他目前积攒的家底,不管是4万还是6万,对他来说都不是支付不起的数字,甚至可以说这个数字并不算太高。

  这些年,除了发表的稿费,江弦更多收入的来源是出版以后的稿酬。

  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畅销作家,出版这方面的收入能让他跻身进全国前1%。

  他可以非常自信的说,这时候很多下海赚了钱的老板,手里头的资金都不一定比他多。

  但他也没豪横到不拿钱当钱的地步。

  能便宜点儿收,谁多花冤枉钱啊?

  “爸,您再帮我打听打听,京郊这一块儿有没有谁家院子乐意卖的。”江弦收回目光,跟江国庆道。

  “京郊?”

  江国庆愣了一会儿,“那多偏啊?你上那儿买啥房啊?那都是农村。”

  “害。”

  江弦理由编的飞快,“我这不是也想体验体验田园放歌么?市里压力大,我每年找点时间上农村住一住,放松放松心情,全当采风收集灵感了。”

  “.”

  江国庆看他一眼,知子莫如父,他很确信他这儿子在说瞎话。

  不过有些事儿他这个当爹的也明白,他这个儿子心眼多,自己心里那些小算盘一般不愿意跟别人透露,怕别人影响他的判断。

  因此,江国庆也就很高情商的没有多问。

  这是一种父子之间的无条件信任。

  而且这么多年来,凡是江弦认定的事情就从来没出错过。

  “您就帮我打听,有多少咱要多少。”江弦道。

  这些院子他肯定不住,他看上的主要是地皮。

  京郊那块儿现在不值钱,但是放到后世,那可都是寸土寸金的四环、五环。

  “有多少要多少?”

  徐晨辉在前面听得咂舌。

  江哥这是要当地主啊!

  如江弦所料的一样,没过几天,唐哲就又联系到他那里。

  “就您说的那个价儿吧。”唐哲一脸肉疼。

  没招。

  这年头买房的人太少了。

  一来大伙没有这个观念,二来这年头也没谁能这么痛快的轻易掏出几万块钱。

  而且江弦说的那话仔细一想也挺对的嘛。

  你想钱生钱,那你去把钱存银行里啊!

  你买房子干啥?

  房子是给人住的,又不是什么古董、收藏品,越住难道还能越值钱了?

  “真卖?”江弦看他一眼,“做交易嘛,你情我愿,咱谁也别勉强谁。”

  “哎呦。”

  唐哲一听这话就急,“您当初可说好了,是四万,不能再少了!”

  “我这人说话当然算数。”

  抽了个时间,江弦去跟唐哲夫妻俩跑了跑手续。

  唐哲老婆一个劲儿的叹气,“你说你当年非买啥房子?这钱要是能存银行里多好?”

  这话不无道理,从72年开始,国内银行的五年期存款利率一直都在7%以上,到了八十年代中期,这利率已经飙升到了恐怖的9%。

  “你说说,有买房子这个钱,咱还不如存银行个五年期!不用七八年,这钱就能翻个一倍,不比买房子强多了?”

  唐哲的老婆那叫一个怒其不争,“这存银行十年,钱都能买俩房子了!非买房子,你说这房子再过十年,还能值个多少钱?”

  再过十年,再花个两三倍的价格你也买不下来,江弦在心里嘀咕。

  唐哲闺女也不是什么善茬,听了她妈的话,也跟着一个劲儿的埋怨她爹。

  “我爸这人就是好面子。”

  “就一开公交车的,买什么楼房啊?”

  唐哲性子软,被老婆和女儿说的那叫一个委屈,可又说不出反驳话,手里夹着根烟,神色懊恼而痛苦。

  江弦猜测,他恐怕现在真觉得自己当年是走了一步错棋。

  而真正胡搅蛮缠,断送他们全家好日子的妻女俩人,这会儿倒耀武扬威的,觉得自己是觉醒女性,十足的清醒。

  真是魔幻的现实。

  后悔归后悔,当四万块钱拿到手里的时候,唐哲这一家子都喜笑颜开。

  “这钱要是存到银行,一年那就是将近四千块的利息啊!比咱们全家工资都多!”唐哲心里一片火热。

  “是啊。”唐哲老婆脸上也浮出笑容。

  唯有唐哲闺女听的着急。

  “爸,这钱不是拿来给我出国用的么?怎么能反悔呢?”

  “笑笑,这可是咱们全家的积蓄”

  “你们就是见钱眼开!”

  唐哲闺女的食指几乎戳到唐哲的鼻尖,“之前签留学中介的时候怎么说的?‘砸锅卖铁也供我们笑笑出去见世面’,怎么,现在看到点利息就变卦?”

  “爸爸妈妈哪有变卦?”

  唐哲老婆开口道:“这房子,你爷爷奶奶一辈子的积蓄都在里面,我和你爸攒了大半辈子的钱也在里面,这钱怎么用,爸爸妈妈不也得考虑好么”

  “关我什么事!”

  唐哲闺女甩开她妈的手,“我们班陈雨婷上个月就去多伦多了,人家爸妈不也是把房子卖了?你们倒好,前面儿说的好好的,钱一到手里就变了个样,你们就是拿我出国的事儿当挡箭牌,骗我爷爷奶奶那点儿积蓄。”

  “好了好了。”

  唐哲开口道:“既然答应了你出国的事儿,房子都卖了,我们这会儿变什么卦。”

  “.”

  听着这话,唐哲闺女情绪才渐渐平复下来。

  “这要是我闺女,我抽死他。”江国庆小声跟江弦嘀咕。

  “得了,别人家的事儿,让人家自己处理吧,咱把房子弄到手里就行。”

  江弦懒得掺和别人家事儿,耐着性子,和他爹江国庆一块儿跟着这一家子办完手续,把产权转移到他名下。

  这事儿他其实不用出面,让他爹来办就行,但一想到房子的事情不是什么小事儿,觉得自己还是亲自跟来比较谨慎。

  “.您是江弦同志吧?”

  到房管所办手续的时候,忽然有一名房管所的同志认出了江弦。

  “我认识你,我看过您的演讲,《理解万岁!》”

  此话一出,唐哲一家子的目光都朝着江弦看去。

  理解万岁?

  哎呦,这玩意儿可太有名了。

  《理解万岁》最早是江弦的一篇报告文学,后来他走上报告台,以“理解万岁”为题,讲述他在前线见到的故事。

  主题报告很快席卷全国,不仅开到了海子里,还上了电视。

  后来因为江弦没什么时间,又请了军人蔡朝东取代他成为主讲人。

  蔡朝东天生就是个做演讲的。

  《理解万岁》在他的手上,继续的发扬光大起来。

  他接手以后,在原本的基础上,《理解万岁》的主题报告很快风靡全国,这些年,一共在20多个省市作了数百场报告,直接听众数量几近100多万,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数量过亿。

  “理解万岁”跟“胜天半子”一样,这都成了当下的流行词。

  “江弦?”

  “您是那个作家江弦啊?”唐哲悻悻的问了一句。

  “.是我。”

  这时候反驳也没什么意义了,江弦干脆承认,微笑点头。

  “嚯。”

  唐哲一家倒吸一口凉气。

  难怪觉得这男人器宇不凡呢?

  他们猜测过很多可能,觉得这男人可能是当官的,可能是下海的,还可能是个体户、出租车司机、厨师、美发师。

  因为这些职业都是当下最吃香的,也是最受追捧的,钱来得快。

  而现在最不受待见的是科学家、教师、医生,这都是清水衙门,苦菜花单位。

  因此这会儿有句话叫: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的。

  “哎呦,真是太荣幸了!”唐哲从怀里掏出包烟,他可一直都没舍得给江弦递。

  唐哲老婆也是笑呵呵的,“瞧您也真够神秘的,怎么买了我们家的房子,也不和我们说一声呢,我们还能讹您不成么?”

  那谁知道呢?江弦自个儿在心里面嘀咕。

  “也不是想刻意瞒着你们,就是觉得这么一事儿,也没必要说。”

  “您能给我签个名么?”唐哲闺女一脸激动,这会儿看着恬静又淑女,“我特崇拜您,特喜欢看您的,每篇都看过。”

  “是么?”

  “真的!”

  “看过我的,那怎么不知道体谅体谅你的父母呢?我的里没教蛮横和撒泼吧。”江弦这时候打趣儿道。

  “嗯这.”

  唐哲闺女脸刷一下红了,面露羞愧。

  江弦也没再多说什么,毕竟想出国的人,那都跟魔怔了似得,就算他说再多,那也是白费口舌。

  说的再多,也不如去美国刷上两天盘子来的更有效果。

  花了两天时间,跑完了团结湖这幢房子的手续,朱琳跟着江弦去看了看,望着这个90平的小家,仍是一阵恍惚。

  “咱们这就又多了一套房子?”

  “咋了?不喜欢?”江弦问。

  朱琳看向他,“没有,我就是有些不敢相信,别人家有个住的地方就不错了,咱们家却有这么多套房子。”

  对于中国人来说,经过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土地和房子在国人心中的地位早已根深蒂固。

  有了房子就有家,有了土地,就有了繁衍生息的容身之所。

  朱琳前段时间还听说,当年好些个在医科大上学的同学,现在因为分不着房没地儿住,干脆一家人就都搬到了单位的办公室里。

  这样的生活,朱琳都不敢想象。

  还有好多认识的演员,哪怕是刘小庆这个级别,听说为了生活,都不得不每天四处走穴。

  这些苦,她都没有吃过。

  朱琳是个很容易满足的女人,对于当下的生活,不管是和别人比较,还是从她自己判断,她都觉得自己跟了江弦是这辈子最正确的选择。

  这个小男人对自己有多好,把自己宠的有多幸福,她全都记在心里。

  “这个大卧室,是咱俩的主卧。”

  “这个屋给我当书房用。”

  “这个屋,是年年的卧室,等她大了以后就让她一个人睡。”

  “.”

  江弦规划着这个小家。

  低下头,却碰上朱琳带着盈盈水痕的一对儿杏眸。

  “你刚才说.这儿是咱俩的卧室?”

  “对。”

  “那暖暖房?”

  “什么暖房?”

  江弦还没反应过来,妻子的娇躯便钻入怀中。

  “原来这个暖。”

  “是‘芙蓉帐暖度春宵’的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