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听完陈荒煤的讲述,江弦才终于确定。
陈荒煤口中的这个老外导演,正是大名鼎鼎的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
贝托鲁奇如今在世界电影行业享誉盛名,有了一些代表作,此前还担任了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之一“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评审团主席。
这么一个大导演,一位电影巨匠,为什么会想来电影行业并不发达的中国拍戏呢?
原因很简单。
贝托鲁奇除了是一名意大利人,还有一重身份。
他是一名dang员。
是的,这位贝托纳.贝托鲁奇,是一名意大利GCdang员,是我们的同志。
他是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且对GC主义的理解超出了任何一位国际大导演。
他的成名作《革命前夕》,主人公就是一位深受GC主义影响,决心推翻资本主义的富二代。
后来他的代表作《巴黎最后的探戈》、《一九零零》、《偷香》、《戏梦巴黎》.这些影片几乎都带有批判社会不公正,对阶级不平等的嘲讽。
这次在来中国之前,贝托鲁奇在接受法国《人道报》的采访时便说道:
“我想到中国去,因为我想寻找新鲜空气。”
“我拍电影需要灵感,意大利这个看上去比较幸福的国家实际上靠自己的腐败为生,它所达到的那种消费水平,或者说‘消费主义’,使一切地方文化都被一种国际的超文化粉碎,所以,我想换个国家从事我的创作。”
听听这话。
能说出这种水平的话,能有这样的思想境界,说明这绝对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真正的GCdang员!
“这种事情有什么值得拍的?”
“是啊。”
“这未免有点太异想天开了。”
“.”
在座的大部分人,都发出了质疑的声音,认为拍摄溥仪的话,这个题材会很危险。
陈荒煤听了一圈,忽然注意到江弦坐在角落里一声不吭。
他轻笑一声,开口道:“江弦同志,你怎么认为?”
这话一出,所有人都朝着江弦的方向看去。
无端被点到名字的江弦,就无辜的笑笑,“真要我说的话,我倒是觉得,末代皇帝没什么不能拍的。”
“哦?”
陈荒煤身体微微前倾,摆出个愿闻其详的姿势。
“溥仪没什么不能拍的,无非就是一段历史嘛,现如今我们天天说开放,太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和形象了。
如果允许拍摄这段故事,我觉得这不仅是对外开放的一种体现,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一种方式。”
江弦一番话说的在座很多人频频点头。
还不待有人反驳,又听江弦开口道:
“末代皇帝这个题材并不危险,唯一要担心的,是这位导演拍的是否足够客观,我们是否能够信任这位导演,他的这个故事会不会使外国人对我们的历史产生误解。
另外呢,如果非要和马尔罗的《人的命运》比较,我反而觉得末代皇帝这个题材真的不算敏感,马尔罗的《人的命运》我读过一次,讲的是上海四一二那段历史,
这个故事是好的,写了我dang是如何的不怕风险,与光头领导的团队进行殊死搏斗的故事,表明了一个异化的世界中,人类如何摆脱战争下的荒诞、捍卫自己的尊严、维护世界的和平。
但是问题在于,在书中,我们只看见外国人在行动、在指挥、在决策,而我们的革命者则被放置在无足轻重的配角地位。
活跃在革命舞台上的是一群外国人,或者说欧化的中国人,这篇写的是这群人在左右我们的革命,这种错位是违反历史真实的,这是马尔罗制造的神话,并不是真实的。
我心底对马尔罗先生非常尊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马尔罗有马尔罗自己的局限性。
《人的命运》这本仅仅非常肤浅地属于历史,它之所以能够留存下来,成为经典,我想更多的是因为它表现了一种类型的英雄,他们身上结合了行动、文化和智慧,除此以外,还有马尔罗在中提出人的孤独以及如何战胜孤独的问题。”
“.原来如此。”
很多没读过《人的命运》的老同志,听完江弦的讲述,这才反应过来,相较于《人的命运》,末代皇帝确实是个不算太敏感的题材。
王濛这时候跟着开口,“我也读过这本《人的命运》,里中国革命者的典型只有一个人,叫陈。
这个人既没有文化,也没有智慧,只是一个行动的人,称不上是英雄,与其说陈是一个英雄,不如说他是一个冒险主义者。
除了这个陈,马尔罗的英雄人物,无论他们的行为方式,还是他们考虑问题的方式、对事物的反应、他们的悲观主义,都同中国人没有多少共同之处。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这部与其说是描写中国革命的,倒不如说,中国特定的历史事件为马尔罗提供了一个历史框架,提供了一个借口。
这篇的英雄体现,实际上是马尔罗本人的思想、倾向、哲学。
他会不自觉地用欧洲人的立场看待问题、考虑问题,因为他们内心觉得欧洲是世界中心,所以会自然的流露出欧洲人高人一等的情绪。”
王濛这话,在江弦看来一点都不过分。
马尔罗绝对是一位聪明的作家,他有能力表现他自己想到或感觉得到的东西。
但是,当涉及中国的时候,法国人还是只接受与他们相像的东西,总有一些法国人希望将他们不能在法国实现的梦想搬到中国来实现。
因此,这些法国作家在写中国的时候,他们心中念念不忘的其实是别的东西。
当然了,这番关于两个题材的讨论,只是聊天的一部分。
不过江弦关于《人的命运》以及末代皇帝的见地,却给很多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这个年轻人不简单。
这是今天很多人给江弦的评价。
作协这段时间的大事,围绕在《人民文学》这本最重要的文学杂志下一任主编的人选上。
而目前呼声最高的,一个人是江弦,还有一个人就是刘鑫武。
刘鑫武是一名老编辑,他的写作生涯起步要晚一点,可以看作是和江弦同时期的作者。
当年,他凭借一部《班主任》轰动全国,与卢新华的《伤痕》、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等一大批作品,构成当年轰动文坛的“伤痕文学”文学现象。
而与卢新华、王亚平这些作者相比,这些年,刘鑫武并没有沉寂,而是继续推出大量有影响力的作品,像纪实作品《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都引起了轰动,前些年更是凭借《钟鼓楼》获得了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因此,在很多人看来,除了江弦,刘鑫武同样是个接替王濛执掌《人民文学》的好人选。
而且刘鑫武还比江弦的年纪更大。
在体制内,年轻从来都不是什么优势。
因此,看好刘鑫武的人数,其实并不比看好江弦的人数要少。
然而今天江弦所的表现,他举手投足展现出的学识、阅历,无形中又在很多人心目中加了很多分数。
尤其是因为江弦年轻而不看好他的老同志。
今天对江弦的印象都有改观。
这个同志虽然年轻,但懂得可一点都不比老同志少。
建国饭店。
建国饭店位处东长安街,是京城最早的一家涉外饭店。
因为办得好,84年上面还发出过“号召”,号召全国学“建国”。
“这里再改一下。”
傍晚,房间里,华裔美国导演王正方,修改着他筹划拍摄的轻喜剧电影《京城故事》的剧本。
正和编剧商量着,忽然听到门被叩响的声音。
王正方好奇的过去打开门,门外的人让他吃了一惊。
这正是住在他隔壁的,著名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双方简单的打过招呼,王正方把贝托鲁奇请进房间里,一问才知道,这位大导演遇到了难题,有求于他。
事情是这样。
贝托鲁奇透露,自己向中国申请了两部电影的拍摄计划,一部是《人的命运》,另一部是《末代皇帝》。
不过《人的命运》报审之后,很快就被相关部门给否定了,他们对《人的命运》做了温和的否定。
但让贝托鲁奇庆幸的是,中国人对《末代皇帝》表示了热情。
定下了《末代皇帝》的拍摄。
一个大问题摆在贝托鲁奇的面前。
他都快把庄士敦,也就是溥仪的家庭教师,写的那部《紫禁城的黄昏》给翻烂了。
但是拿出来的第一稿剧本,让贝托鲁奇仍然很不满意。
他表示自己很害怕,因为对中国历史的一知半解,使得故事荒腔走板。
王正方倾听着贝托鲁奇的诉说,见他满脸通红,也大概能感受到他的绝望。
能不绝望么?
他一个意大利人,完全不懂中文,也不怎么懂英文。
出于对贝托鲁奇的尊敬,王正方马上帮他牵线接洽国内的电影导演给贝托鲁奇认识。
一层层介绍下,贝托鲁奇最后来到了陈荒煤的家里。
“我给你找个人吧。”
听完贝托鲁奇的困扰以后,陈荒煤笑着说。
“当初我们决策究竟让你拍《人的命运》还是《末代皇帝》,这个人在其中起了很关键的作用。”
“谁?”
听了陈荒煤的话,贝托鲁奇立马对这个人产生很大兴趣。
“你等等,我给他打个电话,看看他有没有时间,让他过来和你见一面。”
另一边,江弦正在家里带娃呢,转头便接到陈荒煤的电话。
一听到是荒煤同志号召,不敢耽搁,连忙坐车赶到陈荒煤家里。
团结湖到木樨地,相当远的一段距离。
来到陈荒煤家中,一眼便看到一张约莫四十岁左右的外国面孔。
“我给你们介绍一下。”
陈荒煤给他倒了杯茶,介绍道:
“这位是贝托鲁奇,意大利的导演。”
“这位是江弦同志,是我们国家有名的作家、编剧、编辑家、文学评论家。”
“泥嚎、泥嚎。”
贝托鲁奇热情的握住江弦的手,说一句蹩脚的中文。
“泥也嚎。”江弦回应一句。
“江弦,贝托鲁奇同志呢,打算拍一部关于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电影,但是剧本方面,因为不熟悉中国的历史,也不熟悉中文,他觉得不够满意。”
陈荒煤把情况给江弦讲了一下,而后道:“这部电影毕竟涉及到对外开放,在剧本上面,你能不能给贝托鲁奇提供一些帮助?”
“我?”
江弦愣了愣,“您的意思是,我帮这位贝托鲁奇给他的电影《末代皇帝》写剧本。”
“不一定是写,从旁提供一些帮助就可以,给他当个顾问。”陈荒煤道。
“.”
江弦也是惊了。
不是让他写剧本这件事,而是陈荒煤会为了《末代皇帝》开口求他。
这《末代皇帝》有面儿啊!
当然了,这也只是冰山一角。
出于对贝托鲁奇的尊重,以及对他的信任,《末代皇帝》的拍摄,国内那是史无前例的配合!
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英若诚都来客串角色。
另外,听说电影拍摄期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为了保障剧组的拍摄进度,女王参观紫禁城的要求被拒绝了。
故宫的大门,女王都进不去。
只为咱们的同志开放!
“江弦?”
另一边,贝托鲁奇听到这个名字,忽然觉得非常耳熟。
在翻译的帮助下,贝托鲁奇和江弦确认过一遍身份后,才终于确定。
眼前这位男子,就是创作出《漂流者》《饥饿游戏》《战马》等畅销的那名中国作家。
得知能够得到他的帮助,贝托鲁奇像是找到了救命稻草一样,非常高兴,拉着江弦的手不舍得放开。
“感谢你,我的朋友。”
“不用客气。”
江弦微笑道:
“我也很高兴参与进这部电影。”
“引用一句老同志的话说就是。”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陈荒煤口中的这个老外导演,正是大名鼎鼎的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
贝托鲁奇如今在世界电影行业享誉盛名,有了一些代表作,此前还担任了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之一“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评审团主席。
这么一个大导演,一位电影巨匠,为什么会想来电影行业并不发达的中国拍戏呢?
原因很简单。
贝托鲁奇除了是一名意大利人,还有一重身份。
他是一名dang员。
是的,这位贝托纳.贝托鲁奇,是一名意大利GCdang员,是我们的同志。
他是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且对GC主义的理解超出了任何一位国际大导演。
他的成名作《革命前夕》,主人公就是一位深受GC主义影响,决心推翻资本主义的富二代。
后来他的代表作《巴黎最后的探戈》、《一九零零》、《偷香》、《戏梦巴黎》.这些影片几乎都带有批判社会不公正,对阶级不平等的嘲讽。
这次在来中国之前,贝托鲁奇在接受法国《人道报》的采访时便说道:
“我想到中国去,因为我想寻找新鲜空气。”
“我拍电影需要灵感,意大利这个看上去比较幸福的国家实际上靠自己的腐败为生,它所达到的那种消费水平,或者说‘消费主义’,使一切地方文化都被一种国际的超文化粉碎,所以,我想换个国家从事我的创作。”
听听这话。
能说出这种水平的话,能有这样的思想境界,说明这绝对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真正的GCdang员!
“这种事情有什么值得拍的?”
“是啊。”
“这未免有点太异想天开了。”
“.”
在座的大部分人,都发出了质疑的声音,认为拍摄溥仪的话,这个题材会很危险。
陈荒煤听了一圈,忽然注意到江弦坐在角落里一声不吭。
他轻笑一声,开口道:“江弦同志,你怎么认为?”
这话一出,所有人都朝着江弦的方向看去。
无端被点到名字的江弦,就无辜的笑笑,“真要我说的话,我倒是觉得,末代皇帝没什么不能拍的。”
“哦?”
陈荒煤身体微微前倾,摆出个愿闻其详的姿势。
“溥仪没什么不能拍的,无非就是一段历史嘛,现如今我们天天说开放,太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和形象了。
如果允许拍摄这段故事,我觉得这不仅是对外开放的一种体现,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一种方式。”
江弦一番话说的在座很多人频频点头。
还不待有人反驳,又听江弦开口道:
“末代皇帝这个题材并不危险,唯一要担心的,是这位导演拍的是否足够客观,我们是否能够信任这位导演,他的这个故事会不会使外国人对我们的历史产生误解。
另外呢,如果非要和马尔罗的《人的命运》比较,我反而觉得末代皇帝这个题材真的不算敏感,马尔罗的《人的命运》我读过一次,讲的是上海四一二那段历史,
这个故事是好的,写了我dang是如何的不怕风险,与光头领导的团队进行殊死搏斗的故事,表明了一个异化的世界中,人类如何摆脱战争下的荒诞、捍卫自己的尊严、维护世界的和平。
但是问题在于,在书中,我们只看见外国人在行动、在指挥、在决策,而我们的革命者则被放置在无足轻重的配角地位。
活跃在革命舞台上的是一群外国人,或者说欧化的中国人,这篇写的是这群人在左右我们的革命,这种错位是违反历史真实的,这是马尔罗制造的神话,并不是真实的。
我心底对马尔罗先生非常尊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马尔罗有马尔罗自己的局限性。
《人的命运》这本仅仅非常肤浅地属于历史,它之所以能够留存下来,成为经典,我想更多的是因为它表现了一种类型的英雄,他们身上结合了行动、文化和智慧,除此以外,还有马尔罗在中提出人的孤独以及如何战胜孤独的问题。”
“.原来如此。”
很多没读过《人的命运》的老同志,听完江弦的讲述,这才反应过来,相较于《人的命运》,末代皇帝确实是个不算太敏感的题材。
王濛这时候跟着开口,“我也读过这本《人的命运》,里中国革命者的典型只有一个人,叫陈。
这个人既没有文化,也没有智慧,只是一个行动的人,称不上是英雄,与其说陈是一个英雄,不如说他是一个冒险主义者。
除了这个陈,马尔罗的英雄人物,无论他们的行为方式,还是他们考虑问题的方式、对事物的反应、他们的悲观主义,都同中国人没有多少共同之处。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这部与其说是描写中国革命的,倒不如说,中国特定的历史事件为马尔罗提供了一个历史框架,提供了一个借口。
这篇的英雄体现,实际上是马尔罗本人的思想、倾向、哲学。
他会不自觉地用欧洲人的立场看待问题、考虑问题,因为他们内心觉得欧洲是世界中心,所以会自然的流露出欧洲人高人一等的情绪。”
王濛这话,在江弦看来一点都不过分。
马尔罗绝对是一位聪明的作家,他有能力表现他自己想到或感觉得到的东西。
但是,当涉及中国的时候,法国人还是只接受与他们相像的东西,总有一些法国人希望将他们不能在法国实现的梦想搬到中国来实现。
因此,这些法国作家在写中国的时候,他们心中念念不忘的其实是别的东西。
当然了,这番关于两个题材的讨论,只是聊天的一部分。
不过江弦关于《人的命运》以及末代皇帝的见地,却给很多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这个年轻人不简单。
这是今天很多人给江弦的评价。
作协这段时间的大事,围绕在《人民文学》这本最重要的文学杂志下一任主编的人选上。
而目前呼声最高的,一个人是江弦,还有一个人就是刘鑫武。
刘鑫武是一名老编辑,他的写作生涯起步要晚一点,可以看作是和江弦同时期的作者。
当年,他凭借一部《班主任》轰动全国,与卢新华的《伤痕》、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等一大批作品,构成当年轰动文坛的“伤痕文学”文学现象。
而与卢新华、王亚平这些作者相比,这些年,刘鑫武并没有沉寂,而是继续推出大量有影响力的作品,像纪实作品《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都引起了轰动,前些年更是凭借《钟鼓楼》获得了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因此,在很多人看来,除了江弦,刘鑫武同样是个接替王濛执掌《人民文学》的好人选。
而且刘鑫武还比江弦的年纪更大。
在体制内,年轻从来都不是什么优势。
因此,看好刘鑫武的人数,其实并不比看好江弦的人数要少。
然而今天江弦所的表现,他举手投足展现出的学识、阅历,无形中又在很多人心目中加了很多分数。
尤其是因为江弦年轻而不看好他的老同志。
今天对江弦的印象都有改观。
这个同志虽然年轻,但懂得可一点都不比老同志少。
建国饭店。
建国饭店位处东长安街,是京城最早的一家涉外饭店。
因为办得好,84年上面还发出过“号召”,号召全国学“建国”。
“这里再改一下。”
傍晚,房间里,华裔美国导演王正方,修改着他筹划拍摄的轻喜剧电影《京城故事》的剧本。
正和编剧商量着,忽然听到门被叩响的声音。
王正方好奇的过去打开门,门外的人让他吃了一惊。
这正是住在他隔壁的,著名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双方简单的打过招呼,王正方把贝托鲁奇请进房间里,一问才知道,这位大导演遇到了难题,有求于他。
事情是这样。
贝托鲁奇透露,自己向中国申请了两部电影的拍摄计划,一部是《人的命运》,另一部是《末代皇帝》。
不过《人的命运》报审之后,很快就被相关部门给否定了,他们对《人的命运》做了温和的否定。
但让贝托鲁奇庆幸的是,中国人对《末代皇帝》表示了热情。
定下了《末代皇帝》的拍摄。
一个大问题摆在贝托鲁奇的面前。
他都快把庄士敦,也就是溥仪的家庭教师,写的那部《紫禁城的黄昏》给翻烂了。
但是拿出来的第一稿剧本,让贝托鲁奇仍然很不满意。
他表示自己很害怕,因为对中国历史的一知半解,使得故事荒腔走板。
王正方倾听着贝托鲁奇的诉说,见他满脸通红,也大概能感受到他的绝望。
能不绝望么?
他一个意大利人,完全不懂中文,也不怎么懂英文。
出于对贝托鲁奇的尊敬,王正方马上帮他牵线接洽国内的电影导演给贝托鲁奇认识。
一层层介绍下,贝托鲁奇最后来到了陈荒煤的家里。
“我给你找个人吧。”
听完贝托鲁奇的困扰以后,陈荒煤笑着说。
“当初我们决策究竟让你拍《人的命运》还是《末代皇帝》,这个人在其中起了很关键的作用。”
“谁?”
听了陈荒煤的话,贝托鲁奇立马对这个人产生很大兴趣。
“你等等,我给他打个电话,看看他有没有时间,让他过来和你见一面。”
另一边,江弦正在家里带娃呢,转头便接到陈荒煤的电话。
一听到是荒煤同志号召,不敢耽搁,连忙坐车赶到陈荒煤家里。
团结湖到木樨地,相当远的一段距离。
来到陈荒煤家中,一眼便看到一张约莫四十岁左右的外国面孔。
“我给你们介绍一下。”
陈荒煤给他倒了杯茶,介绍道:
“这位是贝托鲁奇,意大利的导演。”
“这位是江弦同志,是我们国家有名的作家、编剧、编辑家、文学评论家。”
“泥嚎、泥嚎。”
贝托鲁奇热情的握住江弦的手,说一句蹩脚的中文。
“泥也嚎。”江弦回应一句。
“江弦,贝托鲁奇同志呢,打算拍一部关于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电影,但是剧本方面,因为不熟悉中国的历史,也不熟悉中文,他觉得不够满意。”
陈荒煤把情况给江弦讲了一下,而后道:“这部电影毕竟涉及到对外开放,在剧本上面,你能不能给贝托鲁奇提供一些帮助?”
“我?”
江弦愣了愣,“您的意思是,我帮这位贝托鲁奇给他的电影《末代皇帝》写剧本。”
“不一定是写,从旁提供一些帮助就可以,给他当个顾问。”陈荒煤道。
“.”
江弦也是惊了。
不是让他写剧本这件事,而是陈荒煤会为了《末代皇帝》开口求他。
这《末代皇帝》有面儿啊!
当然了,这也只是冰山一角。
出于对贝托鲁奇的尊重,以及对他的信任,《末代皇帝》的拍摄,国内那是史无前例的配合!
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英若诚都来客串角色。
另外,听说电影拍摄期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为了保障剧组的拍摄进度,女王参观紫禁城的要求被拒绝了。
故宫的大门,女王都进不去。
只为咱们的同志开放!
“江弦?”
另一边,贝托鲁奇听到这个名字,忽然觉得非常耳熟。
在翻译的帮助下,贝托鲁奇和江弦确认过一遍身份后,才终于确定。
眼前这位男子,就是创作出《漂流者》《饥饿游戏》《战马》等畅销的那名中国作家。
得知能够得到他的帮助,贝托鲁奇像是找到了救命稻草一样,非常高兴,拉着江弦的手不舍得放开。
“感谢你,我的朋友。”
“不用客气。”
江弦微笑道:
“我也很高兴参与进这部电影。”
“引用一句老同志的话说就是。”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