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什么时候,太后娘娘就会尝咱们家炖的大鹅。”
黄氏和刘氏对于炖大鹅似乎比以往都重视,亲自在厨房看着火候,安初筠自然是全程陪同。于是解惑的事情就落在王曦年的身上。
之所以是王曦年而不是王瑞峥,那是因为小家伙已经趁人不备,躲回了房间,此时正在床上补着觉。
而面对王曦年的解惑,王守昌,王广顺,以及王茂平三人共用同一张表情,异口同声的说出了个:“哈?”
太后吃家里炖的大鹅,这句话他们实在是理解不了啊。尤其是王茂平,他根本就想不出来,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太后能够说出炖大鹅这三个字。是他的想象力太过贫瘠了吗?
“究竟是怎么回事?”王茂平开口问道,到底是什么离谱的场景才能够产生炖大鹅的对话。
“爹爹,这件事情说起来话长。”小姑娘想要卖个关子。
而王茂平并没有让闺女长话短说,如果是这样的话:“既然说来话长,那就先别说了。”闺女,给你机会了,既然没抓住,那这个答案由演讲会的两个主角给出来好了。
这猝不及防的回答,让王曦年原本已经到嘴边的话,又咽了下去,心里充满了后悔。作为深得黄氏和刘氏真传的王家人,八卦憋在心里是真的难受。
不过眼睛转了转,便想出了主意。这件事情说不了,那赏菊宴上不是还有其他事情可以说嘛。再说,她还有可以显摆的东西呢。
“太爷爷,爷爷,爹爹,你们看,这玉佩好看吗?”小姑娘说话的同时,将脖子上的玉佩,先从衣襟中拿了出来,然后小心翼翼的取下,开始显摆了起来。
王茂平此时并没有欣赏玉佩的心情,用手搓了搓脸,所以自家人在赏菊宴上到底做了什么事情,这玉佩总不能是在赏菊宴上捡的吧。
还有闺女,为了显摆玉佩,你是连藏都不藏了,是真的不怕被没收吗?
在王守昌和王广顺两人的夸赞中,小姑娘脸上的笑容是怎么也止不住,显然很享受太爷爷和爷爷的夸奖,当然如果还能收到父亲的夸赞,那就更好了。
“年儿还记得,赏菊宴之前,为父说过什么吗?”是真把自己的话当成耳旁风了。
听到这话,小姑娘赶忙解释:“爹爹,年儿时刻记得爹爹的话,这玉佩是……”
听过王曦年的解释,王守昌和王广顺是真的想一瞬间就回到杨树村,年儿和峥儿得了太后赏赐的玉佩,这样的喜事,真想马上就让村里人知道。
不行,得赶紧写信。
而王茂平对于王曦年刚才的讲述还算是满意,或者说对两个孩子关于太后提出的问题,给出的回答感到满意,当然也确信了一点,那就是玉佩既然是太后赏赐的,那就必然得没收了,只有在重要的场合才能佩戴,如果被损坏,可绝对不是一件小事。
正兴高采烈准备讲述下一话题的小姑娘并不知道,自己爹娘已经就没收玉佩达成了一致的决定。
“年儿除了玉佩之外,还被赏赐了糕点哟!”
“哦?年儿又做了什么?”他想让自家人在赏菊宴上,少表现,如今看来这是没少表现啊!
小姑娘这次吸取了教训,没有再卖关子,而且为了不被父亲责备,还先把太后给搬了出来:
“太后娘娘命人展示才艺,年儿可不是主动请缨的,是太后娘娘点名要看年儿的才艺。”
如果是被迫表现的话,那王茂平倒是还能接受,但他想不出来,闺女究竟表演了什么才艺,能够出色到获得赏赐的程度。
毕竟他闺女如今掌握的那些才艺,如果用两个字来评价的话,那就是“学了”。实在是没有资格参加如此高手如云的比赛。
如果硬要说的话,书基本上需要与诗词搭配,虽然前者闺女有点儿竞争力,但搭配后者的话,显然没戏。那最后可能也就只剩下画了。可画却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知道年儿展示的才艺是什么吗?是蹴鞠!”
王守昌和王广顺对于自家曾孙女(孙女)那是无条件的赞赏,此时已经在心里写好了书信的第二部分,他家小年儿展示蹴鞠获得了太后娘娘赏赐的糕点。
“年儿做得不错!”这句夸赞是出自王茂平真心实意的。他闺女的情商还可以,既不会让别人失了颜面,也不会让自己失了颜面。
当然也能够看得出,拥有一个竞争少的才艺,关键时刻也许会有意外的收获。
王茂平的一句话,让闺女大大的眼睛笑成了弯弯的月牙。刚想要继续显摆下去,就听见大鹅已经炖好的消息。小姑娘当即就放弃了说下去的打算,很明显,在分享八卦与大鹅之间,选择了大鹅。
而王瑞峥这个小家伙就好像有感应一般,已经等在了膳厅的门口,时不时的向外探头,看来是迫不及待的等待开饭了。
晚餐的主菜自然是炖大鹅,不过和往日的吃饭气氛不同,今天的黄氏和刘氏表情中还带着严肃。想来今天这顿晚饭注定是要每人都发表吃后感了。
其实闺女和儿子总说自家大鹅炖的最好吃了,也算是实话,毕竟确实好吃,而且王茂平也想象不出来,这个炖大鹅还能怎么更好吃。
不过尽管王家人在品尝过后的吃后感中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但是黄氏和刘氏显然是不满意的,可也说不出来哪里不满意,于是只能撂下一句:“明天继续炖。”
这可把两个孩子高兴坏了,终于要过上每天都能够吃到炖大鹅的生活了吗?
“奶,娘,我觉得你们可以去尝酒楼食肆的炖鹅,这样才能吸取各家所长。”王茂平提议道。
“二平说的不错,明天开始咱们就去酒楼和食肆。”黄氏觉得孙子说的很有道理。刘氏也点头表示赞同。
两个孩子则是可怜巴巴的望向自己的祖母和曾祖母:
“年儿(峥儿)能一起去吗?”
黄氏和刘氏对于炖大鹅似乎比以往都重视,亲自在厨房看着火候,安初筠自然是全程陪同。于是解惑的事情就落在王曦年的身上。
之所以是王曦年而不是王瑞峥,那是因为小家伙已经趁人不备,躲回了房间,此时正在床上补着觉。
而面对王曦年的解惑,王守昌,王广顺,以及王茂平三人共用同一张表情,异口同声的说出了个:“哈?”
太后吃家里炖的大鹅,这句话他们实在是理解不了啊。尤其是王茂平,他根本就想不出来,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太后能够说出炖大鹅这三个字。是他的想象力太过贫瘠了吗?
“究竟是怎么回事?”王茂平开口问道,到底是什么离谱的场景才能够产生炖大鹅的对话。
“爹爹,这件事情说起来话长。”小姑娘想要卖个关子。
而王茂平并没有让闺女长话短说,如果是这样的话:“既然说来话长,那就先别说了。”闺女,给你机会了,既然没抓住,那这个答案由演讲会的两个主角给出来好了。
这猝不及防的回答,让王曦年原本已经到嘴边的话,又咽了下去,心里充满了后悔。作为深得黄氏和刘氏真传的王家人,八卦憋在心里是真的难受。
不过眼睛转了转,便想出了主意。这件事情说不了,那赏菊宴上不是还有其他事情可以说嘛。再说,她还有可以显摆的东西呢。
“太爷爷,爷爷,爹爹,你们看,这玉佩好看吗?”小姑娘说话的同时,将脖子上的玉佩,先从衣襟中拿了出来,然后小心翼翼的取下,开始显摆了起来。
王茂平此时并没有欣赏玉佩的心情,用手搓了搓脸,所以自家人在赏菊宴上到底做了什么事情,这玉佩总不能是在赏菊宴上捡的吧。
还有闺女,为了显摆玉佩,你是连藏都不藏了,是真的不怕被没收吗?
在王守昌和王广顺两人的夸赞中,小姑娘脸上的笑容是怎么也止不住,显然很享受太爷爷和爷爷的夸奖,当然如果还能收到父亲的夸赞,那就更好了。
“年儿还记得,赏菊宴之前,为父说过什么吗?”是真把自己的话当成耳旁风了。
听到这话,小姑娘赶忙解释:“爹爹,年儿时刻记得爹爹的话,这玉佩是……”
听过王曦年的解释,王守昌和王广顺是真的想一瞬间就回到杨树村,年儿和峥儿得了太后赏赐的玉佩,这样的喜事,真想马上就让村里人知道。
不行,得赶紧写信。
而王茂平对于王曦年刚才的讲述还算是满意,或者说对两个孩子关于太后提出的问题,给出的回答感到满意,当然也确信了一点,那就是玉佩既然是太后赏赐的,那就必然得没收了,只有在重要的场合才能佩戴,如果被损坏,可绝对不是一件小事。
正兴高采烈准备讲述下一话题的小姑娘并不知道,自己爹娘已经就没收玉佩达成了一致的决定。
“年儿除了玉佩之外,还被赏赐了糕点哟!”
“哦?年儿又做了什么?”他想让自家人在赏菊宴上,少表现,如今看来这是没少表现啊!
小姑娘这次吸取了教训,没有再卖关子,而且为了不被父亲责备,还先把太后给搬了出来:
“太后娘娘命人展示才艺,年儿可不是主动请缨的,是太后娘娘点名要看年儿的才艺。”
如果是被迫表现的话,那王茂平倒是还能接受,但他想不出来,闺女究竟表演了什么才艺,能够出色到获得赏赐的程度。
毕竟他闺女如今掌握的那些才艺,如果用两个字来评价的话,那就是“学了”。实在是没有资格参加如此高手如云的比赛。
如果硬要说的话,书基本上需要与诗词搭配,虽然前者闺女有点儿竞争力,但搭配后者的话,显然没戏。那最后可能也就只剩下画了。可画却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知道年儿展示的才艺是什么吗?是蹴鞠!”
王守昌和王广顺对于自家曾孙女(孙女)那是无条件的赞赏,此时已经在心里写好了书信的第二部分,他家小年儿展示蹴鞠获得了太后娘娘赏赐的糕点。
“年儿做得不错!”这句夸赞是出自王茂平真心实意的。他闺女的情商还可以,既不会让别人失了颜面,也不会让自己失了颜面。
当然也能够看得出,拥有一个竞争少的才艺,关键时刻也许会有意外的收获。
王茂平的一句话,让闺女大大的眼睛笑成了弯弯的月牙。刚想要继续显摆下去,就听见大鹅已经炖好的消息。小姑娘当即就放弃了说下去的打算,很明显,在分享八卦与大鹅之间,选择了大鹅。
而王瑞峥这个小家伙就好像有感应一般,已经等在了膳厅的门口,时不时的向外探头,看来是迫不及待的等待开饭了。
晚餐的主菜自然是炖大鹅,不过和往日的吃饭气氛不同,今天的黄氏和刘氏表情中还带着严肃。想来今天这顿晚饭注定是要每人都发表吃后感了。
其实闺女和儿子总说自家大鹅炖的最好吃了,也算是实话,毕竟确实好吃,而且王茂平也想象不出来,这个炖大鹅还能怎么更好吃。
不过尽管王家人在品尝过后的吃后感中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但是黄氏和刘氏显然是不满意的,可也说不出来哪里不满意,于是只能撂下一句:“明天继续炖。”
这可把两个孩子高兴坏了,终于要过上每天都能够吃到炖大鹅的生活了吗?
“奶,娘,我觉得你们可以去尝酒楼食肆的炖鹅,这样才能吸取各家所长。”王茂平提议道。
“二平说的不错,明天开始咱们就去酒楼和食肆。”黄氏觉得孙子说的很有道理。刘氏也点头表示赞同。
两个孩子则是可怜巴巴的望向自己的祖母和曾祖母:
“年儿(峥儿)能一起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