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1章 民国小宁子2-《快穿炮灰她不走寻常路》

  今日,大杂院里依旧热闹。

  都是一个院儿的,昨儿东家丢了颗蒜头,明儿北边儿少了颗豆子,都能插着腰吵吵上大半天。

  别看她姐喜子人小小一个,对战一众媳妇儿姑娘们可是丁点儿不输呢!

  穿着大了好几号,勉强收着边儿的破布袄子,才七岁的小娃娃忍不住托着小下巴四十五度仰望天空。

  距离她来这里已经一周了。

  民国这日子,除了苦,冷,吵,累再加点点臭吧,嗯……安宁咂吧了下嘴,几乎没别的味道。

  目前家里唯一值得开心的是,小两斤的面能吃上好久呢!

  因着这二两不到的热乎面条,连续好几天,家里几个孩子最盼望的便是晚上。

  狗蛋跟虎子哥俩也不四处乱跑了,一到晚上回家回的比正街口的时钟都准。就连大姐周喜子,平日里干活速度也利索了许多。

  尤其到了晚上,那扫帚挥舞的那叫一个响亮!

  当然了,这其中不包括时不时出去逛着,外加偷偷开点儿小灶,再偷摸着灌上不少水的安宁。

  呜呜呜……已经好久,没觉得云片糕如此好吃。

  可惜,这样的“好日子”并未持续多久。

  夜里,一家子正盼着吃饭时,周大头一身湿淋淋的推着车子回来,额头上甚至还带着些打架留下的伤痕。

  据说是跟旁人抢活抢的,没抢赢不说,一个不好,加上雪天路滑,整个人摔到了水坑坑里。

  这不,一身单薄的破布袄子,大冬天的,从里到外,湿了个通透。

  为着这个,一家子忙忙碌碌了一整晚,安宁自然也不例外,为防万一,还特意滴了点儿灵泉水,就着家里仅剩的老姜煮了又煮。

  没办法,这年代,一场高烧,基本上就能烧掉一个家的积蓄。

  夜里,好不容易一家子忙活过来,一帘之隔,向来脾气火爆的翠花娘还在喋喋不休的抱怨:

  “当家的,都跟你说了多少回了,这会儿世道多乱啊,出门儿在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这下好了,得亏人没事儿,要是有个感冒发热的,光是这医药费…也不想想,到时候一家子可怎么办!”

  “你说你这都多大了,就这身子骨儿还能熬上几年!”

  说着说着,外头已经带上了粗音。

  黑暗中,周大头没吭声,只沉默的翻了个身。粗声粗气的道了声知道了。

  这之后,却也没下文了。

  片刻后,早前叽叽喳喳的翠花婶儿也不再吭声。

  这是很现实的事,拉车是体力活,周大头今年三十多,还不到四十,多年辛劳下,体力不说跟不跟的上,铁定跟年轻人没法儿比。

  而这时候,北平最不缺的就是拉肯干活的人力。

  等再晚上些年,为防出事,怕是连车行的车子都难租过来,更别提跟那些年轻力壮的抢生意了。

  这就是底层人,有时候哪怕没有突如其来的所谓祸患,没有得罪人,没有患上重病,依旧能把一家子人给压到谷底……

  一帘之隔,那头大人沉默,这头,小孩子其实也不遑多让。

  安宁敏锐的注意到,就在刚才,向来活泼,说话利索的周喜子也格外的沉默。一直到后半晌,一双圆溜溜的杏眼眼都还时常半睁着。

  单薄的被褥下,整个小身子缩成一团。

  唉,安宁几乎不用猜就知晓,自家姐今儿铁定又是去隔壁寻福子去了。

  打从福子他爹丢了营生后,加上酒瘾,家里日子愈发难过了起来,就在前不久,听说附近已经开始给才十几岁的福子说媒了。

  说是说媒,但明眼人都能瞧得出来,这是打算卖闺女呢。妥妥是准备价高者得。

  说句不好听的,就是给人做外头人,只要价钱给的足,也不是不好说。

  大杂院儿人多口杂,就这福子爹的挑剔劲儿,这两日就连安宁这些小孩子,都听说了一二。

  这时代,底层人,男人还能卖把子力气,女人,想要赚钱养活家人几乎没有路可走……

  保姆?丫头?这时候人家要的是熟人介绍,几代传承,知根知底。而且就她所知,许多小丫头们能管上吃管住已经主家良心了,基本上除了逢年过节主家给赏,平日里也都是没啥工钱的。

  餐厅服务员,卖报纸,问你识字不?会基本的洋语不?就连工厂,也不是她们这些人进的去的。

  不远处,喜子还在辗转反侧。

  安宁只做不知,依旧自顾自缩着小脚丫睡的香甜,临睡前还不忘悄悄小声提醒:

  “大姐,你答应过我的,明儿就带我出去逛。”

  喜子:“……”

  别说,其实还给真忘了。

  唉,外头有啥逛的,反正又都买不起!

  话是如此,喜子本就是爱热闹的。又是一年一度的火神庙会。第二日一早,难得的好天,姐妹俩已经收拾好东西,临走前还不忘嘱咐福生跟虎头俩兄弟务必看好家门。

  付出了两条红薯干的代价,这才成功遏制住了俩孩子出去玩耍的劲头。

  二十年代初,北平各大街道上都还是人力车的天下。因着前方庙会的关系,一路上四处可见支着摊子的小商贩们。

  驴打滚儿,豌豆黄,还有面茶,豆乳茶,酥油饼子,一个个叫的热闹,偶尔还能瞧到各式各样精巧的手工艺品。

  因着这会儿治安不好,两姐妹也没敢走太远,只挨着摊子一个个逛过去。一路上,甚至能听到自家姐姐疯狂咽口水。

  安宁:“……”

  入乡随俗,为了人设不崩,安宁不自觉也咽了几口,不知不觉间,二人已经走的比预定远了许多,慢慢靠近了东市。

  很难想象,不过两条街的距离,却仿佛两个世界。

  正逢初四,每月花市开市的日子。

  不过这些,此刻指的却并非真花,而是一个辐射甚广的假花交易区。

  清代时期,尤其后期满族妇女多以头上、衣襟上插花为时尚,这些假花以通草、绫绢、绒、纸制作,当然更多的还是通草。

  尤其这会儿还是冬日,市场更繁荣了。每隔几步,都会有摊主。

  见妹子就这么蹲在一旁,一眨不眨的盯着人家的漂亮东西看,喜子这会儿只觉脚趾都要抠地了。

  尤其这会儿,这家摊子生意明显不大好。

  当然再不好,东西也不是她们买的起的。嗐,有啥好看的,还不如之前的油炸糖糕子好看!又香呢!

  喜子一脸局促,刚想拉着人走,却见自家妹子已经瞪大着眼睛,一脸好奇的对着人家摊主开口:

  “姐姐的花好漂亮啊!”

  “是姐姐自己做的吗?真厉害!”

  “这个一定很难吧!”

  “也还好啦,都是家里传的手艺!”或者说,她们这一片都是家传手艺。

  许是安宁的夸赞让人着实涨了不少信心,不远处,卖花的姑娘忍不住挺起了胸口。

  其实许姑娘的手艺还是不错的。

  不过头一回自己一个人出来,多少有些紧张,加上东西摆放的不大恰当,这才坑在了这儿。

  不知为何,两人好似聊的格外投机。纵使童言童语,也莫名叫人开心不已。极大的缓解了许姑娘的挫败感。

  眼看下午马上过去,安宁这才有些担忧的看向眼前人:“姐姐的花这么好看,会不会这边的人恰好不喜欢啊,要不我先帮你跑去对面看看?”

  许姑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