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把笔记里关于赊账的部分标出来,又翻出之前录的访谈录音,反复听着老茶客们说。
“那时候一到月底,茶馆老板就拿着小本子对账,遇到困难的,就说‘下次一起给’”,慢慢找回了些信心。
周六一早,林晓禾坐最早一班大巴去乌镇,到的时候苏木已经在车站等她了,手里还提着给杨大爷带的桂花糕。
“杨大爷知道咱们要来,特意把茶馆开门时间提前了,还叫了几位老茶客过来。”苏木接过林晓禾的背包,笑着说,“别紧张,今天咱们就是来‘找证据’的。”
老杨茶馆在巷口最里面,木质门楣上挂着块褪色的招牌,门帘一掀,就闻到浓郁的茶香。
杨大爷正坐在柜台后擦盖碗,看到他们进来,连忙起身:“晓禾丫头,苏老师,快坐!我泡了新采的碧螺春。”
几位头发花白的老茶客已经坐在靠窗的位置,看到林晓禾,都笑着打招呼。
“这就是写茶馆故事的丫头吧?我们都看过你的小说,写得挺好的!”
林晓禾没想到老茶客们居然看过她的书,脸一下子红了,紧张的情绪也松了些。
“杨大爷,老伯伯们,”林晓禾坐下后,还是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困扰,“我写了茶馆赊账的情节,读者说不真实,还有人说用玻璃杯泡碧螺春不对……”
杨大爷没等她说完,就笑着摆了摆手:“赊账怎么不真实?我爹那时候就这么干!”
他从柜台下搬出一个铁盒子,里面装着几本泛黄的账本,翻开其中一本,指着上面歪歪扭扭的字迹说:“你看,1989年3月,王阿婆赊了4块5的茶钱,5月她儿子来还的,还多给了5毛,说谢谢我们照顾老人。”
账本的纸页已经脆了,上面的字迹有的模糊,有的清晰,却真实地记录着几十年前的茶馆日常。
林晓禾连忙拿出手机拍照,指尖因为激动有些发抖。
这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还有盖碗的事,”一位姓周的老茶客端起桌上的青花瓷盖碗,轻轻刮了刮碗盖。
“我们老茶客都用盖碗,说这样能闷出茶香。但现在游客多了,有的年轻人嫌盖碗麻烦,茶馆也会备玻璃杯,这不矛盾啊。”
他指着柜台边的柜子,“你看,里面既有盖碗,也有玻璃杯,看客人习惯来。”
林晓禾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柜子里果然整齐地摆着青花瓷盖碗和透明玻璃杯,还有几个印着茶馆logo的纸杯。
杨大爷补充道:“我给你拍张照片,你下次写的时候,把盖碗和玻璃杯都写上,再说说老茶客和年轻人的不同习惯,读者就明白了。”
说着,杨大爷让周老伯用盖碗泡茶,又给林晓禾倒了一杯玻璃杯泡的碧螺春,让她对比:“你看,盖碗泡的茶,汤色更浓,玻璃杯能看到茶叶在水里舒展,各有各的好。”
林晓禾端起两杯茶,仔细看着,又尝了尝,确实像杨大爷说的那样,两种器具泡出的茶,口感和观感都不一样。
她拿出笔记本,飞快地记录着:“老杨茶馆有盖碗和玻璃杯两种器具,老茶客常用盖碗,年轻游客多用玻璃杯,盖碗泡的茶茶香更浓,玻璃杯能观察茶叶形态。”
旁边还画了个简单的盖碗和玻璃杯的草图,标注着“盖碗:青花瓷,带盖带托,玻璃杯:透明,高约15厘米”。
几位老茶客还你一言我一语,给林晓禾讲了更多茶馆的细节。
比如每天早上开门后,杨大爷会先把老茶客常坐的位置擦干净,比如有的老茶客喜欢在茶里加颗话梅,说这样能解腻。
比如茶馆门口的石板凳,是几十年前老茶客们一起凑钱买的,夏天的时候总有人坐在上面聊天。
林晓禾听得入迷,把这些细节都记在笔记本上,心里的委屈和不安慢慢消散了。
她突然明白,读者的质疑不是因为她写得不好,而是因为她没把细节说透,没把“真实”的全貌展现出来。
离开茶馆前,杨大爷把那本1989年的账本借给了林晓禾:“你拿去拍照,或者复印,等你把证据整理好,读者就不会质疑你了。”
周老伯也说:“要是读者还不信,让他们来茶馆,我们跟他们说!”
林晓禾抱着账本,眼眶一热:“谢谢杨大爷,谢谢老伯伯们,要是没有你们,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傻丫头,”杨大爷拍了拍她的肩膀,“写故事就是写生活,你把我们的生活写出来,我们高兴还来不及呢,怎么能让你受委屈?”
回到苏木家,徐佳莹已经做好了午饭,看到林晓禾手里的账本,笑着说:“这可是宝贝啊!有了这个,谁还能说你的描写不真实?”
苏木拿出电脑,帮林晓禾整理证据:“咱们分三部分,一是老账本照片,标注清楚时间和内容,二是老茶客访谈视频,剪辑成3分钟的短片,三是你的创作手记,说说你怎么采风、怎么收集素材的。”
林晓禾点点头,坐在电脑前,开始写创作手记:“为了写《巷口茶馆》,我在老杨茶馆蹲了三天,听杨大爷讲几十年前的故事,看老茶客们用盖碗喝茶,记下他们说的每一句关于茶馆的话。赊账不是我编的,是杨大爷账本里真实记录的,玻璃杯也不是我乱改的,是茶馆为游客准备的……”
她写得很认真,把自己采风时的所见所闻都写了进去,还附上了自己画的茶馆草图。
沈亦舟听说后,也过来帮忙,把老茶客的访谈录音转换成文字,还帮林晓禾设计了“证据图册”的排版,把账本照片、茶馆照片、访谈视频截图放在一起,看起来清晰又直观。
“这样读者一看就明白,你的描写都是有依据的。”沈亦舟说,“我还可以帮你把图册发到公众号上,苏锦姐已经答应了,明天就推‘《巷口茶馆》背后的真实乌镇’专题。”
“那时候一到月底,茶馆老板就拿着小本子对账,遇到困难的,就说‘下次一起给’”,慢慢找回了些信心。
周六一早,林晓禾坐最早一班大巴去乌镇,到的时候苏木已经在车站等她了,手里还提着给杨大爷带的桂花糕。
“杨大爷知道咱们要来,特意把茶馆开门时间提前了,还叫了几位老茶客过来。”苏木接过林晓禾的背包,笑着说,“别紧张,今天咱们就是来‘找证据’的。”
老杨茶馆在巷口最里面,木质门楣上挂着块褪色的招牌,门帘一掀,就闻到浓郁的茶香。
杨大爷正坐在柜台后擦盖碗,看到他们进来,连忙起身:“晓禾丫头,苏老师,快坐!我泡了新采的碧螺春。”
几位头发花白的老茶客已经坐在靠窗的位置,看到林晓禾,都笑着打招呼。
“这就是写茶馆故事的丫头吧?我们都看过你的小说,写得挺好的!”
林晓禾没想到老茶客们居然看过她的书,脸一下子红了,紧张的情绪也松了些。
“杨大爷,老伯伯们,”林晓禾坐下后,还是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困扰,“我写了茶馆赊账的情节,读者说不真实,还有人说用玻璃杯泡碧螺春不对……”
杨大爷没等她说完,就笑着摆了摆手:“赊账怎么不真实?我爹那时候就这么干!”
他从柜台下搬出一个铁盒子,里面装着几本泛黄的账本,翻开其中一本,指着上面歪歪扭扭的字迹说:“你看,1989年3月,王阿婆赊了4块5的茶钱,5月她儿子来还的,还多给了5毛,说谢谢我们照顾老人。”
账本的纸页已经脆了,上面的字迹有的模糊,有的清晰,却真实地记录着几十年前的茶馆日常。
林晓禾连忙拿出手机拍照,指尖因为激动有些发抖。
这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还有盖碗的事,”一位姓周的老茶客端起桌上的青花瓷盖碗,轻轻刮了刮碗盖。
“我们老茶客都用盖碗,说这样能闷出茶香。但现在游客多了,有的年轻人嫌盖碗麻烦,茶馆也会备玻璃杯,这不矛盾啊。”
他指着柜台边的柜子,“你看,里面既有盖碗,也有玻璃杯,看客人习惯来。”
林晓禾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柜子里果然整齐地摆着青花瓷盖碗和透明玻璃杯,还有几个印着茶馆logo的纸杯。
杨大爷补充道:“我给你拍张照片,你下次写的时候,把盖碗和玻璃杯都写上,再说说老茶客和年轻人的不同习惯,读者就明白了。”
说着,杨大爷让周老伯用盖碗泡茶,又给林晓禾倒了一杯玻璃杯泡的碧螺春,让她对比:“你看,盖碗泡的茶,汤色更浓,玻璃杯能看到茶叶在水里舒展,各有各的好。”
林晓禾端起两杯茶,仔细看着,又尝了尝,确实像杨大爷说的那样,两种器具泡出的茶,口感和观感都不一样。
她拿出笔记本,飞快地记录着:“老杨茶馆有盖碗和玻璃杯两种器具,老茶客常用盖碗,年轻游客多用玻璃杯,盖碗泡的茶茶香更浓,玻璃杯能观察茶叶形态。”
旁边还画了个简单的盖碗和玻璃杯的草图,标注着“盖碗:青花瓷,带盖带托,玻璃杯:透明,高约15厘米”。
几位老茶客还你一言我一语,给林晓禾讲了更多茶馆的细节。
比如每天早上开门后,杨大爷会先把老茶客常坐的位置擦干净,比如有的老茶客喜欢在茶里加颗话梅,说这样能解腻。
比如茶馆门口的石板凳,是几十年前老茶客们一起凑钱买的,夏天的时候总有人坐在上面聊天。
林晓禾听得入迷,把这些细节都记在笔记本上,心里的委屈和不安慢慢消散了。
她突然明白,读者的质疑不是因为她写得不好,而是因为她没把细节说透,没把“真实”的全貌展现出来。
离开茶馆前,杨大爷把那本1989年的账本借给了林晓禾:“你拿去拍照,或者复印,等你把证据整理好,读者就不会质疑你了。”
周老伯也说:“要是读者还不信,让他们来茶馆,我们跟他们说!”
林晓禾抱着账本,眼眶一热:“谢谢杨大爷,谢谢老伯伯们,要是没有你们,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傻丫头,”杨大爷拍了拍她的肩膀,“写故事就是写生活,你把我们的生活写出来,我们高兴还来不及呢,怎么能让你受委屈?”
回到苏木家,徐佳莹已经做好了午饭,看到林晓禾手里的账本,笑着说:“这可是宝贝啊!有了这个,谁还能说你的描写不真实?”
苏木拿出电脑,帮林晓禾整理证据:“咱们分三部分,一是老账本照片,标注清楚时间和内容,二是老茶客访谈视频,剪辑成3分钟的短片,三是你的创作手记,说说你怎么采风、怎么收集素材的。”
林晓禾点点头,坐在电脑前,开始写创作手记:“为了写《巷口茶馆》,我在老杨茶馆蹲了三天,听杨大爷讲几十年前的故事,看老茶客们用盖碗喝茶,记下他们说的每一句关于茶馆的话。赊账不是我编的,是杨大爷账本里真实记录的,玻璃杯也不是我乱改的,是茶馆为游客准备的……”
她写得很认真,把自己采风时的所见所闻都写了进去,还附上了自己画的茶馆草图。
沈亦舟听说后,也过来帮忙,把老茶客的访谈录音转换成文字,还帮林晓禾设计了“证据图册”的排版,把账本照片、茶馆照片、访谈视频截图放在一起,看起来清晰又直观。
“这样读者一看就明白,你的描写都是有依据的。”沈亦舟说,“我还可以帮你把图册发到公众号上,苏锦姐已经答应了,明天就推‘《巷口茶馆》背后的真实乌镇’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