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经验窝-《道心不稳?不,贫道初心一直不变》

  隔天一早,李景孝照例早起练武,但他去上衙时,并没去宫里或者左镇抚司。

  而是去了御马监。

  说起来,大周的开国皇帝还得感谢王振,要不是这老太监怂恿朱祁镇亲征。

  大概率不会出现土木堡之变,也就没大周立国的可能。

  只是大周虽然一开始防备太监极严,可年代久了,太上皇自己就发现,历朝历代重用太监不是没原因的。

  这种人身体不完整,心思阴损狠毒之外,对皇家的忠诚度,往往比朝臣大。

  一身荣华富贵全来自皇帝,是最好的工具人。

  而掌权之后的太监,基本上全是祸害。

  当然,什么事都不能一概而论,名留青史的太监也不少。

  皇帝英明神武,不管是太监还是朝臣都老实。

  殿前司负责拱卫皇城和皇帝的安危,所需的装备、马匹、用度自然最好。

  一千马军的马匹,就在皇宫北面,后世景山公园右边的沙滩街附近,一个面积不小的养马场和草料场。

  李景孝想看马军的训练情况和战斗力,自然得在大场地里亲眼看看。

  城外倒是不缺军营,但殿前司马军才1千,实在没必要出城。

  而且御马监可不仅仅只是养马的。

  武骧左卫、武骧右卫、腾骧左卫、腾骧右卫合称“四卫军”,就是御马管着。

  到了沙滩街的御马监马场,还没进入场地,远远就看到一队殿前司兵将和御马监的太监们,一个个排成两排,站在马场外。

  李景孝心里有些感慨,权力确实是个好东西。

  前世一个普通人,哪里见过这种场面,心里没点得意那是不可能的。

  好在这一世,身体是小年轻,智商可不是。

  本想提前下马,给这些太监个面子。

  毕竟这些太监除了钱,最在乎的就是面子。

  可转念一想,什么人都不得罪,和自己的年龄不相符。

  要是按照电视剧,或者小说的路子去做。

  自己还得故意找几个看自己不顺眼的人出来,最后弹劾自己。

  来安皇帝和朝臣的心。

  可李景孝很快就自嘲的摇摇头,故意制造敌人,那不是十足的傻子吗?

  而且自己虽然在意名利,否则也就没必要做官。

  但真正的核心利益,还是升级和修炼。

  李景孝很快就决定还是做自己,性格如何,表现就是什么人。

  笑着从马上下来,对着一个身穿蟒袍的大太监拱手道,“刘公公,还劳烦你老辛苦一趟,实在是罪过。”

  刘四晖忙拱手回礼,腰身还弯的很低。

  这才起身说道,“伯爷说哪里话,能为您这位活神仙出力,是咱家的福分。

  再则,陛下亲封您为殿前司马军指挥使,今后和御马监打交道的次数肯定少不了。

  咱家理当亲迎伯爷,免得失了礼数。”

  李景孝暗道这老太监还真会说话,虽然说是来迎接自己,但也表明他才是御马监的主人。

  既然要用人家的地盘,你再强势,权柄再大也得客气点。

  至于喊自己‘神仙’,不过是表明他刘四晖敬的是道家真修,而不是朝廷的伯爵和殿前司副指挥使。

  笑着摆摆手,“在下不过有点修道的心得,万不敢自夸修道有成,公公莫要笑话在下。”

  刘四晖心里暗暗夸了一句,少年得志,位居高位、权柄也重,还能谦逊待人,实在很难得了。

  不过一想到李景孝从小修道,而且道法有成,比起寻常权贵家的孩子更成熟和聪明,其实再正常不过。

  笑着对李景孝又是一礼,“伯爷说不是,那便不是了。

  今日受阅的1千马军都已准备好了,伯爷请。”

  李景孝看向殿前司的两个都虞侯,见两人和其他马军兵将,全都规规矩矩的低头伺候在一旁。

  不由在心里嘀咕一句,看样子,殿前司还是挺畏惧刘四晖这些大太监的。

  笑着和刘四晖客套几句,两人一起迈步进了马场。

  一个时辰后,李景孝心里还是挺满意的。

  这次检阅极大的改善了他对殿前司的看法,至少训练上,2个都虞侯和10个虞侯肯定费了不少功夫和精力。

  光是号旗打出来,一千人进退有度,在古代已经算是精兵了。

  而且这一千骑兵,人和马都披着重甲,只要战场上使用得当,冲击力和杀伤力都极大。

  但人数虽然才一千,可每人配备的马匹得三到四匹。

  难怪整个殿前司,也就这一千骑兵。

  若是训练的勤快一点,人吃马嚼的花费,抵得上三四千轻骑兵。

  或者上万步兵,甚至两三万步兵的开销。

  不过重甲骑兵冲阵,端着长枪直接冲击敌军的阵型,重骑的伤亡在破阵时最大。

  拿北宋时期的金国铁浮屠,西夏铁鹞子来举例。

  铁浮屠没装备弓箭,冲击力超级强,却也容易被克制。

  铁鹞子同样是重甲骑兵,但人家也重视马上骑射。

  接阵之前,三轮箭雨,再手持狼牙棒、破甲锥之类的重兵器冲进敌阵。

  伤亡更小,破阵的概率也更大。

  李景孝自然希望殿前司1千马军,能尽可能的更全面一些。

  所以配备骑弓,练习骑射,就成了殿前司一千马军今后,多出来的一门训练功课。

  李景孝也知道想让人接受骑射训练,最直接和有效的办法,就给给钱。

  又颁布的奖惩。

  骑战、骑射前十者,每月赏银子10两。

  11到50名,赏银5两。

  51到100,赏银3两。

  101到300,1两。

  剩下的,负责打扫马厩、给马匹洗刷。

  当然,看在增加了兵将们的负担,这些人每月也有500文的工钱。

  这下人人都有额外的钱拿,倒是没人跳出来反对。

  而且一想到前十每个月,多拿10两银子,一年就是120两。

  对1千马军来说,这笔钱实打实的高收入。

  积极性自然不会低。

  就算有人觉得自己没骑射的天赋,也比不上军将世家出身的子弟,容易学到骑射的本事。

  却也没人敢闹事。

  这1千骑兵心里很清楚,真有人敢闹事,李景孝用军法杀了闹事的人,死了也是白死。

  只是李景孝这么一搞,今后这1千骑兵每年光是消耗在奖励上花费,就得增加1.3万两银子。

  加上练习骑射所需要的骑弓、箭矢,还有增加训练,所消耗的人力、马力,和粮食、草料等等成本。

  每年加起来,少说也会增加四五万两银子的开销。

  古代为什么不敢天天训练?

  甚至三天一练,都能算是精锐?

  原因很简单,缺乏肉食和脂肪。

  光是吃大米、粗粮之类的粮食,每天吃上两三斤,甚至四五斤都很正常。

  这事汇报到皇帝那边时,隆德帝只是迟疑片刻就答应了。

  一旦这1千马军,真的训练出骑射的能力。

  最大的受益人,也是他这个皇帝。

  殿前司说白了就是皇宫禁卫,随驾出行则为皇帝近卫。

  大型祭典时,也执行仪仗、引导、安保、护卫任务。

  加上李景孝的面子,每年多耗费四五万两的银子,隆德帝想想就觉得这事得批。

  李景孝考察完1千马军,本想回去修炼,但想了想后,干脆就待在大帐内监督。

  然后让韩孟卓、二福他们这些神射手,去监督和指导骑兵训练。

  顶头上司待在军营里,下面的人想偷懒都不敢。

  中午的伙食,御马监的太监们,也很有眼力的,比以往好上了一个档次。

  糙米管够,还有猪肉炖白菜。

  即便只杀了四头猪,40口大锅熬煮,顶多见点肉片和油花,可到底能吃到荤腥。

  下面的人,训练的热情立马更高。

  李景孝并没和士兵一起吃饭,不是他不知道一个锅吃饭的好处。

  而是实在没必要。

  要是统兵出征,这么做确实能得到上下拥戴。

  可在京城里,这么明显的笼络军心,很多人可能就会睡不着觉了。

  有时候,当将军的,能做到赏罚分明,及时发粮饷已经足够了。

  吃过午饭,李景孝和都虞侯、虞侯、都头、押班等军官们,商量了马军如何轮值。

  因为有拱卫皇宫的差事,训练的事,必然得轮着来。

  而且李景孝还特意交代,参加训练的士卒,每天的伙食,中午和晚上都会增加1头猪。

  殿前司的伙食本来就比寻常部队好,每天增加两头猪,也让军官们觉得,士卒的身体能撑住训练量。

  而且也不是每个士卒,每天都会训练。

  领班都虞侯汤志杰、常瑞两人对视一眼,出列拱手说道。

  “大人,属下听说大人极善医术,马军训练多有将士受伤,恳请大人在军中坐诊。”

  李景孝一愣,其他的虞侯、都头、押班见状,也起身行礼。

  “恳请大人施恩。”

  韩孟卓、二福等人下意识就握紧了刀柄,虎视眈眈的盯着在场的五十几个军官。

  李景孝挥挥手,示意二福他们别紧张。

  看向五十几个属下时,脸上已经有了笑容。

  自己还是没统兵的经验,之前就没想到过,训练减损兵员的问题,大概也是军官们不敢严格训练的主要原因之一。

  减员太多,他们这些军官可是要受罚的。

  而对李景孝来说,军营也是不错的刷经验来源。

  点头说道,“本官为殿前司马军主帅,理当为军卒们提供更好的军械、伙食和医疗。

  从今日开始,本官申时,为军中军卒疗伤。”

  汤志杰、常瑞等人不由松了口气,随后就是大喜,齐声声对着李景孝道谢。

  至于去真武观看病的百姓,李景孝只能说一声抱歉了。

  不过,转念一想,军营里也不可能天天有人受伤。

  而且每天训练的士卒,其实也就250人。

  真正受伤的人,应该不会多。

  大不了,今后军营和真武观轮流坐诊。

  下午三点,陆续有士卒怀着不安心理,进入中军大帐里。

  而且这是第一次全员出现在马场,所以看病的人才最多。

  对李景孝来说,手下的士卒那就是经验宝宝。

  态度很是和蔼。

  有三七补血散在,即便一份 100点气血的三七补血散,分成了5份,甚至10份。

  对这些大多数都是跌打损伤的士卒来说,那就是神药。

  一些扭伤手脚的小伤, 10点气血,足以让伤势立竿见影。

  甚至李景孝要是收着点,把一份三七补血散,分成20份。

  每个人 5点气血,也能让扭伤的伤势大为改善。

  以往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恢复的跌打扭伤,服用 5点气血的三七散。

  睡一晚,或者两三天就恢复过来。

  李景孝甚至可以每天早上去宫里点卯,直接在衙门里给这些士卒疗伤。

  反正他们训练一天,有三天时间在宫里当差,就不需要自己每天跑军营。

  神医之名,顿时传遍殿前司。

  随后上直卫的侍卫亲军们,也知道了李景孝的医术了不得。

  ——

  给十几个士卒看过病,李景孝很快发现,这些人全是跌打损伤导致的新旧伤。

  下一个士卒进来之后,干脆也不诊脉,直接问对方哪里不舒服。

  只要是扭伤的,那就 5点的三七散,让对方合水服用。

  要是旧伤,那就 10点的三七散。

  而且李景孝没用几天时间,就发现那些旧伤没完全好的士卒,再来找自己看病时。

  居然还能再次拿到1点经验。

  这下李景孝一律让人服用 5点的三七散,要是感觉伤势没完全恢复过来。

  那就隔天再来复诊。

  军营也不去了,只让韩孟卓这个新任的弓弩教头,每天向自己汇报军营里的训练情况。

  然后每天早上进宫点卯后,花点时间,亲眼看着士卒服用三七散。

  花费的时间更少,效率也更高,还不耽误李景孝每天下午去真武观坐诊。

  仅仅几天时间,已经有上直军的亲军侍卫,和宫里的太监,也想找他看病。

  李景孝倒是想给这些人看病,毕竟宫里一万多人。

  要是加上太上皇的大明宫里的内侍、宫女和龙禁卫,那宫里至少有1.5万人。

  只是给太监、宫女和禁军看病,想想就知道这里面的麻烦有多大。

  李景孝想都不想,就让二福对外说,自己是殿前司马军指挥使,只会给马军看病,也只能给这一千骑兵治病。

  不少人暗道可惜,却也有更多的人夸他懂本分,知进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