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孝之前让三千骑兵清扫镇江堡周围的女真部族,杀得那叫一个人头滚滚。
手里又有女真人投靠妖邪的证据,回京后,那两千人头,也是实打实的军功。
而且这三千骑兵,经历了清理女真人的大小战斗,也算是见过血。
比起在京城时,战斗力的提升可不小。
遇到战斗,这三千骑兵比过去那是积极多了。
算是能向皇帝交差。
不过,李景孝心里其实还是有些不甘的。
而且心里隐隐觉得,辽东这边或许只是鞑靼人的烟雾弹。
真正攻击的目标,或许会是九边重镇中的其他地方。
大同、宣府,甚至蓟镇,都不是没可能。
但李景孝没证据,只能继续等着,看看鞑靼人会不会无视对他们不利的局面非要南下。
而且他写奏折,让人快马加鞭送去京城,得到的回复,不出意外强令他不得擅启争端。
同时也说了,大同和宣府那边,也已经做了完善的准备。
至于蓟镇那边,也有一支几千人数量的部队进驻蓟镇长城。
李景孝叹息一声,看样子不管是皇帝、太上皇,还是京城的大佬们,都不希望开战。
一旦战事开启,钱粮消耗就是个无底洞。
万一打输了,麻烦就更大。
为了让蠢蠢欲动的李景孝安分点,来传旨的人,不仅有内廷都检点周延福这个熟人。
连老丈人贾政都被皇帝派了过来。
李景孝一看就知道,这是有意拉拢和提拔自己这位老丈人了。
可惜贾政是真不适合坐在实权位置上。
他这人从做官开始,就一直没做过实事,忽然把他安排在实权位置上,那是害他。
同行的还有贾琏,李景孝一看这叔侄俩风尘仆仆,还消瘦了不少,就知道一路上还是吃了不少苦的。
一见面,互相客套一番,周延福代表皇帝宣旨。
大致的意思说,既然鞑靼人不敢南下,大周这边定然不能过于刺激鞑靼人,逼得他们不得不南下。
随后对李景孝好一顿夸,还说朝廷已经收到了高丽国王的谢恩文书。
还说高丽国王有个公主,生的千娇百媚,温柔贤淑。
想请大周皇帝开恩,赐婚给李景孝这个,协助西海道权家,平定境内动乱的大功臣。
李景孝听完就翻了个白眼,什么公主不公主的,自己根本不感兴趣。
真要多娶几个媳妇,还不如惦记着王熙凤,或者是薛宝钗。
李景孝既然娶了贾元春。
出征的这两个多月里,贾蓉又随军北上。
每天吃饭,说说闲话时,轻易就能打听到贾家亲戚们的一些事。
而且书里明确说了,薛蟠比王熙凤大,而宝钗仅比薛蟠小两岁。
此时的薛宝钗,其实已经十三岁了。
只是除非皇帝赐婚,否则李景孝想娶王熙凤或者薛宝钗,难度可不小。
让两人做妾,难度就更大。
这么一想,李景孝不由惦记上了王子腾。
作为王家唯一还掌权的人,又是王熙凤亲叔叔,只要王子腾失势,那王家可就真成了彻底没落的贵族了。
所谓‘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得志猫儿雄过虎,落毛凤凰不如鸡’。
没落的贵族,很多时候地位还不如普通人。
好在李景孝想了想,为了娶王熙凤就把王家搞垮,好像确实过分了。
这才一时间拿不定主意。
但要是王子腾主动惹他,或者算计他,那反击也不会有任何心理负担了。
周延福宣读完圣旨,见李景孝皱眉不说话,还以为他这是不肯罢兵。
非要和鞑靼人打一场才罢休。
心里那叫一个不安,没一会,脑门上都开始冒汗。
好在李景孝只是想着王家的事。
很快回过神,谢恩,接了旨意后。
起身对周延福说道,“公公,本侯已明媒正娶两房媳妇,如何再娶?
本官也做不出休妻,为那高丽公主让位的事。
还请公公和本官一道,上奏陛下,谢绝高丽国王的好意。”
贾政、贾琏和贾蓉听到这话,不由重重松了口气。
看李景孝的目光,也是满意至极。
周延福来之前,就被太上皇和皇帝亲自交代过。
李景孝要是愿意,那就给他赐婚,理由也好找。
虽然干翻金阳君的事,不能明说。
但说成李景孝协助高丽,平定境内占山为王的山匪勾结女真人掀起的叛乱。
高丽国王一感激,非要把女儿嫁给李景孝。
大周只能勉为其难的赐婚,增进两国之间的友情。
但要是李景孝不愿意娶那高丽公主,那也千万不能逼着他答应。
免得李景孝一怒之下,撂挑子不干了。
一心待在真武观修道,那就真没人能拿他怎么样?
也没人敢真的抓他。
所以周延福毫不犹豫的点头,笑着对李景孝说道,“侯爷,来之前,圣人和陛下已经交代过奴婢。
要是侯爷不愿意,那就由奴婢派使者去高丽王城拒绝此事。”
李景孝这才露出笑容,把圣旨交给了身旁的贾蓉。
笑着对周延福拱手道,“公公远道而来辛苦了,本侯已经命人准备好酒宴。
还请公公莫要嫌弃。”
周延福忙摆手,从他刚才自称奴婢就知道,这老太监根本不敢在李景孝面前拿大。
而且这里可是镇江堡,李景孝想弄死个太监,实在太容易了。
来的路上,还一直担心李景孝不肯收兵回京。
真那样,周延福想想心里就打颤。
现在李景孝只要不提出兵北上的事,那李景孝就是他周延福的祖宗。
说什么就是什么。
李景孝哈哈一笑,随后向贾政行礼、叙旧。
没说几句,贾政就拿出秦可卿、贾元春的家书。
三个月没见,李景孝确实有点想两个媳妇了。
秦可卿不用说,整个身心早已经放在李景孝身上了。
信里多是思念之意,又让李景孝好好照顾好自己。
元春过门没几天,自己就出征北上。
信里思念、彷徨之情,也让李景孝知道,元春最怕自己为了娶高丽公主而休了她。
所以李景孝看向贾政,郑重其事的拱手说道,“岳父大人放心,小婿绝做不出,做休妻再娶的事情出来。”
贾政刚才就已经听到李景孝,明确拒绝娶高丽公主的话。
自然不会怀疑李景孝这话的真假。
扶着李景孝的胳膊,感慨道,“贤婿品行高洁,老夫自然信你。”
随后,又感慨元春有福,嫁了个好夫婿。
一旁的贾琏也是跟着不停的附和。
不过看李景孝的目光中,除了高兴外,还带着一丝畏惧。
之前在辽阳城里休整了两天,陪着贾政赴宴,和军中一些老交情叙旧时得知。
自己这位妹夫,因为女真人参与了高丽的叛乱,就放出手下三千精骑,杀的镇江堡周围百里范围内的女真部族人头滚滚。
听说光是人头,就确定了两千多个。
更多的女真人,也被吓得只能往北迁徙。
迁徙的一路上,还不知道会累死、饿死多少女真人。
而李景孝在辽东也有了个屠夫的名声。
不过,李景孝一直约束手下,并没在辽东作威作福。
就连三千骑兵驻守的镇江堡这边,也没听到欺压百姓和兵卒的事。
所以李景孝在辽东军民眼里,名声又很不错。
只是到底杀心太重,辽东大小官员,此时已经没几个人愿意主动结交他。
李景孝要是知道了,肯定不在乎。
反正自己向来不喜欢结交官员,边将一个个又手握兵权,就更不能和他们交往过密。
加上成天修炼,人情往来的事,基本上都交给了贾蓉这小子。
还别说,吃喝玩乐这种事,正适合贾蓉这种世家子弟。
又有自己压着,贾蓉不仅办事得力,还不敢乱伸手。
让李景孝还是挺满意的。
听到李景孝,当着周太监、政老爷和琏二叔的面夸自己,贾蓉的腰杆子都硬了不少。
贾政满脸欣慰的看着贾蓉,见他比出京之前,黑了些,瘦了些。
但眼神却比过去坚毅了不少,而且身板高了、壮了。
可见确实用心做事。
这才夸了贾蓉好一番,乐的贾蓉这小子喜形于色。
而且贾蓉虽然不敢乱伸手,特别是军中粮草、器械,他就更不敢贪污一丝一毫。
可架不住他是宁国府继承人,姑父又是李景孝这位实权侯爷。
殿前司这三千兵马,这次又实实在在的有两千颗人头的军功在。
所以巴结贾蓉的人,整个辽东多的是。
光是送给他的礼物,居然就有十几车。
什么人参、鹿茸、貂皮、东珠、海参.
和榛蘑、松茸、猴头菇这些山珍,着实收了不少。
银子更是收了至少六七千两。
一趟下来,少说赚了三四万两银子。
此时的贾蓉,那是恨不得每年都跟着李景孝出征一次。
今后需要用钱,就不用看他爹的脸色了。
更重要的是,出征一趟,虽然累的很,但贾蓉又不上真的上战场。
只是搞搞后勤,不仅安全了很多,还能升官发财。
——
辽阳镇那边,早就有官员过来,亲自确定了人头数量。
等着京城宫里旨意时,兵部也派人过来再次确认了人头数量。
所以即便贾蓉只是个‘从八品的典库使’,可这次回京之后,必然能升到七品。
要是花点银子,疏通、疏通关系,六品也不是不可能。
当然,贾蓉毕竟不是科举出身,没法像贾政帮贾雨村一样,随随便便就帮他拿到四品金陵知府的官职。
不过,要是李景孝愿意帮忙,直接任命贾蓉为‘左镇抚司库曹官’,同样是从六品官。
真这样,那就是连升四级,可能会惹来些非议。
但要是李景孝不在意这些,其他人也拿他没办法。
毕竟锦衣卫实际上,只对皇帝负责。
皇帝对一个从六品的库曹官,同样不会在意。
而且左镇抚司实际上,专门对付诡异。
这衙门李景孝说了算,锦衣卫指挥使都不会过问具体的事物。
所以李景孝真想任命贾蓉为库曹官,皇帝只会无视贾蓉的年龄,直接就批准了。
贾蓉坐在席位上陪酒时,还真想过,自己是不是送姑父三五千两的银子?
说不定姑父一高兴,就赏自己一个六品官。
毕竟李景孝对辽东镇官员们,送的银子和礼物,那是来者不拒。
在贾蓉眼里,自己这位姑父其实也挺喜欢钱的。
只是贾蓉没想过的是,辽东的官员们虽然送钱给他,却没人主动求李景孝办事。
说白了,就是大家凑一份厚礼,只求李景孝别仗着自己是侯爷。
又独立统领三千骑兵,不受辽东镇管辖,而在辽东瞎搞。
更怕他这个左镇抚司的镇抚使,暗地里派锦衣卫查查他们。
所以礼物比起一般的规格,高了好几倍。
这才会有7万两的银子,还有几十车的特产。
而李景孝收了东西,也就意味着他不会查过去的烂事。
等他把三千骑兵,分成三个千人队,轮流派出去清剿女真人,杀的人头滚滚后。
辽东不少地头蛇,很快就盯上了空出来的土地。
除了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外,那些生活在辽东和高丽的女真人。
不少部族其实早已经习惯了,在三不管地带的群山里,半耕半渔猎。
在山中开垦出来的土地,虽然不算多,但每个部族几代人耕耘下。
多的三五百亩地,少的也有一两百亩。
前后有十几个部族被李景孝的人推平了。
加起来的耕地,少说也有五六千亩的。
这些土地,李景孝可不会便宜了别人。
只是即便是这种成熟的耕地,在辽东也不值什么钱。
比起京城的耕地,完全没法比。
京城城外一亩地,十到二十两。
即便是江南,一亩地也要七八、十来两银子。
镇江堡这边,虽然是黑土地,但也顶多三五两银子一亩。
有些地,2两银子就能买到。
山里的耕地就更便宜。
好在这些女真人部族,在山里生活几代人。
算是成熟的聚集地了。
只要开垦出来的土地,地力都肥的流油。
即便是粗犷耕种,每年亩产也能达到两百多斤的麦子。
不过耕种多年的土地,产量就没这么高了。
但即便这样,听镇江堡的乡绅说,镇江堡周围的土地,粮食脱壳之后,亩产一百四五十斤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加上渔猎,底层的日子虽然苦,却也能活下去。
以这些被清剿的部族为中心,多招募些流民,就能开垦出更多的土地。
本章完
手里又有女真人投靠妖邪的证据,回京后,那两千人头,也是实打实的军功。
而且这三千骑兵,经历了清理女真人的大小战斗,也算是见过血。
比起在京城时,战斗力的提升可不小。
遇到战斗,这三千骑兵比过去那是积极多了。
算是能向皇帝交差。
不过,李景孝心里其实还是有些不甘的。
而且心里隐隐觉得,辽东这边或许只是鞑靼人的烟雾弹。
真正攻击的目标,或许会是九边重镇中的其他地方。
大同、宣府,甚至蓟镇,都不是没可能。
但李景孝没证据,只能继续等着,看看鞑靼人会不会无视对他们不利的局面非要南下。
而且他写奏折,让人快马加鞭送去京城,得到的回复,不出意外强令他不得擅启争端。
同时也说了,大同和宣府那边,也已经做了完善的准备。
至于蓟镇那边,也有一支几千人数量的部队进驻蓟镇长城。
李景孝叹息一声,看样子不管是皇帝、太上皇,还是京城的大佬们,都不希望开战。
一旦战事开启,钱粮消耗就是个无底洞。
万一打输了,麻烦就更大。
为了让蠢蠢欲动的李景孝安分点,来传旨的人,不仅有内廷都检点周延福这个熟人。
连老丈人贾政都被皇帝派了过来。
李景孝一看就知道,这是有意拉拢和提拔自己这位老丈人了。
可惜贾政是真不适合坐在实权位置上。
他这人从做官开始,就一直没做过实事,忽然把他安排在实权位置上,那是害他。
同行的还有贾琏,李景孝一看这叔侄俩风尘仆仆,还消瘦了不少,就知道一路上还是吃了不少苦的。
一见面,互相客套一番,周延福代表皇帝宣旨。
大致的意思说,既然鞑靼人不敢南下,大周这边定然不能过于刺激鞑靼人,逼得他们不得不南下。
随后对李景孝好一顿夸,还说朝廷已经收到了高丽国王的谢恩文书。
还说高丽国王有个公主,生的千娇百媚,温柔贤淑。
想请大周皇帝开恩,赐婚给李景孝这个,协助西海道权家,平定境内动乱的大功臣。
李景孝听完就翻了个白眼,什么公主不公主的,自己根本不感兴趣。
真要多娶几个媳妇,还不如惦记着王熙凤,或者是薛宝钗。
李景孝既然娶了贾元春。
出征的这两个多月里,贾蓉又随军北上。
每天吃饭,说说闲话时,轻易就能打听到贾家亲戚们的一些事。
而且书里明确说了,薛蟠比王熙凤大,而宝钗仅比薛蟠小两岁。
此时的薛宝钗,其实已经十三岁了。
只是除非皇帝赐婚,否则李景孝想娶王熙凤或者薛宝钗,难度可不小。
让两人做妾,难度就更大。
这么一想,李景孝不由惦记上了王子腾。
作为王家唯一还掌权的人,又是王熙凤亲叔叔,只要王子腾失势,那王家可就真成了彻底没落的贵族了。
所谓‘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得志猫儿雄过虎,落毛凤凰不如鸡’。
没落的贵族,很多时候地位还不如普通人。
好在李景孝想了想,为了娶王熙凤就把王家搞垮,好像确实过分了。
这才一时间拿不定主意。
但要是王子腾主动惹他,或者算计他,那反击也不会有任何心理负担了。
周延福宣读完圣旨,见李景孝皱眉不说话,还以为他这是不肯罢兵。
非要和鞑靼人打一场才罢休。
心里那叫一个不安,没一会,脑门上都开始冒汗。
好在李景孝只是想着王家的事。
很快回过神,谢恩,接了旨意后。
起身对周延福说道,“公公,本侯已明媒正娶两房媳妇,如何再娶?
本官也做不出休妻,为那高丽公主让位的事。
还请公公和本官一道,上奏陛下,谢绝高丽国王的好意。”
贾政、贾琏和贾蓉听到这话,不由重重松了口气。
看李景孝的目光,也是满意至极。
周延福来之前,就被太上皇和皇帝亲自交代过。
李景孝要是愿意,那就给他赐婚,理由也好找。
虽然干翻金阳君的事,不能明说。
但说成李景孝协助高丽,平定境内占山为王的山匪勾结女真人掀起的叛乱。
高丽国王一感激,非要把女儿嫁给李景孝。
大周只能勉为其难的赐婚,增进两国之间的友情。
但要是李景孝不愿意娶那高丽公主,那也千万不能逼着他答应。
免得李景孝一怒之下,撂挑子不干了。
一心待在真武观修道,那就真没人能拿他怎么样?
也没人敢真的抓他。
所以周延福毫不犹豫的点头,笑着对李景孝说道,“侯爷,来之前,圣人和陛下已经交代过奴婢。
要是侯爷不愿意,那就由奴婢派使者去高丽王城拒绝此事。”
李景孝这才露出笑容,把圣旨交给了身旁的贾蓉。
笑着对周延福拱手道,“公公远道而来辛苦了,本侯已经命人准备好酒宴。
还请公公莫要嫌弃。”
周延福忙摆手,从他刚才自称奴婢就知道,这老太监根本不敢在李景孝面前拿大。
而且这里可是镇江堡,李景孝想弄死个太监,实在太容易了。
来的路上,还一直担心李景孝不肯收兵回京。
真那样,周延福想想心里就打颤。
现在李景孝只要不提出兵北上的事,那李景孝就是他周延福的祖宗。
说什么就是什么。
李景孝哈哈一笑,随后向贾政行礼、叙旧。
没说几句,贾政就拿出秦可卿、贾元春的家书。
三个月没见,李景孝确实有点想两个媳妇了。
秦可卿不用说,整个身心早已经放在李景孝身上了。
信里多是思念之意,又让李景孝好好照顾好自己。
元春过门没几天,自己就出征北上。
信里思念、彷徨之情,也让李景孝知道,元春最怕自己为了娶高丽公主而休了她。
所以李景孝看向贾政,郑重其事的拱手说道,“岳父大人放心,小婿绝做不出,做休妻再娶的事情出来。”
贾政刚才就已经听到李景孝,明确拒绝娶高丽公主的话。
自然不会怀疑李景孝这话的真假。
扶着李景孝的胳膊,感慨道,“贤婿品行高洁,老夫自然信你。”
随后,又感慨元春有福,嫁了个好夫婿。
一旁的贾琏也是跟着不停的附和。
不过看李景孝的目光中,除了高兴外,还带着一丝畏惧。
之前在辽阳城里休整了两天,陪着贾政赴宴,和军中一些老交情叙旧时得知。
自己这位妹夫,因为女真人参与了高丽的叛乱,就放出手下三千精骑,杀的镇江堡周围百里范围内的女真部族人头滚滚。
听说光是人头,就确定了两千多个。
更多的女真人,也被吓得只能往北迁徙。
迁徙的一路上,还不知道会累死、饿死多少女真人。
而李景孝在辽东也有了个屠夫的名声。
不过,李景孝一直约束手下,并没在辽东作威作福。
就连三千骑兵驻守的镇江堡这边,也没听到欺压百姓和兵卒的事。
所以李景孝在辽东军民眼里,名声又很不错。
只是到底杀心太重,辽东大小官员,此时已经没几个人愿意主动结交他。
李景孝要是知道了,肯定不在乎。
反正自己向来不喜欢结交官员,边将一个个又手握兵权,就更不能和他们交往过密。
加上成天修炼,人情往来的事,基本上都交给了贾蓉这小子。
还别说,吃喝玩乐这种事,正适合贾蓉这种世家子弟。
又有自己压着,贾蓉不仅办事得力,还不敢乱伸手。
让李景孝还是挺满意的。
听到李景孝,当着周太监、政老爷和琏二叔的面夸自己,贾蓉的腰杆子都硬了不少。
贾政满脸欣慰的看着贾蓉,见他比出京之前,黑了些,瘦了些。
但眼神却比过去坚毅了不少,而且身板高了、壮了。
可见确实用心做事。
这才夸了贾蓉好一番,乐的贾蓉这小子喜形于色。
而且贾蓉虽然不敢乱伸手,特别是军中粮草、器械,他就更不敢贪污一丝一毫。
可架不住他是宁国府继承人,姑父又是李景孝这位实权侯爷。
殿前司这三千兵马,这次又实实在在的有两千颗人头的军功在。
所以巴结贾蓉的人,整个辽东多的是。
光是送给他的礼物,居然就有十几车。
什么人参、鹿茸、貂皮、东珠、海参.
和榛蘑、松茸、猴头菇这些山珍,着实收了不少。
银子更是收了至少六七千两。
一趟下来,少说赚了三四万两银子。
此时的贾蓉,那是恨不得每年都跟着李景孝出征一次。
今后需要用钱,就不用看他爹的脸色了。
更重要的是,出征一趟,虽然累的很,但贾蓉又不上真的上战场。
只是搞搞后勤,不仅安全了很多,还能升官发财。
——
辽阳镇那边,早就有官员过来,亲自确定了人头数量。
等着京城宫里旨意时,兵部也派人过来再次确认了人头数量。
所以即便贾蓉只是个‘从八品的典库使’,可这次回京之后,必然能升到七品。
要是花点银子,疏通、疏通关系,六品也不是不可能。
当然,贾蓉毕竟不是科举出身,没法像贾政帮贾雨村一样,随随便便就帮他拿到四品金陵知府的官职。
不过,要是李景孝愿意帮忙,直接任命贾蓉为‘左镇抚司库曹官’,同样是从六品官。
真这样,那就是连升四级,可能会惹来些非议。
但要是李景孝不在意这些,其他人也拿他没办法。
毕竟锦衣卫实际上,只对皇帝负责。
皇帝对一个从六品的库曹官,同样不会在意。
而且左镇抚司实际上,专门对付诡异。
这衙门李景孝说了算,锦衣卫指挥使都不会过问具体的事物。
所以李景孝真想任命贾蓉为库曹官,皇帝只会无视贾蓉的年龄,直接就批准了。
贾蓉坐在席位上陪酒时,还真想过,自己是不是送姑父三五千两的银子?
说不定姑父一高兴,就赏自己一个六品官。
毕竟李景孝对辽东镇官员们,送的银子和礼物,那是来者不拒。
在贾蓉眼里,自己这位姑父其实也挺喜欢钱的。
只是贾蓉没想过的是,辽东的官员们虽然送钱给他,却没人主动求李景孝办事。
说白了,就是大家凑一份厚礼,只求李景孝别仗着自己是侯爷。
又独立统领三千骑兵,不受辽东镇管辖,而在辽东瞎搞。
更怕他这个左镇抚司的镇抚使,暗地里派锦衣卫查查他们。
所以礼物比起一般的规格,高了好几倍。
这才会有7万两的银子,还有几十车的特产。
而李景孝收了东西,也就意味着他不会查过去的烂事。
等他把三千骑兵,分成三个千人队,轮流派出去清剿女真人,杀的人头滚滚后。
辽东不少地头蛇,很快就盯上了空出来的土地。
除了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外,那些生活在辽东和高丽的女真人。
不少部族其实早已经习惯了,在三不管地带的群山里,半耕半渔猎。
在山中开垦出来的土地,虽然不算多,但每个部族几代人耕耘下。
多的三五百亩地,少的也有一两百亩。
前后有十几个部族被李景孝的人推平了。
加起来的耕地,少说也有五六千亩的。
这些土地,李景孝可不会便宜了别人。
只是即便是这种成熟的耕地,在辽东也不值什么钱。
比起京城的耕地,完全没法比。
京城城外一亩地,十到二十两。
即便是江南,一亩地也要七八、十来两银子。
镇江堡这边,虽然是黑土地,但也顶多三五两银子一亩。
有些地,2两银子就能买到。
山里的耕地就更便宜。
好在这些女真人部族,在山里生活几代人。
算是成熟的聚集地了。
只要开垦出来的土地,地力都肥的流油。
即便是粗犷耕种,每年亩产也能达到两百多斤的麦子。
不过耕种多年的土地,产量就没这么高了。
但即便这样,听镇江堡的乡绅说,镇江堡周围的土地,粮食脱壳之后,亩产一百四五十斤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加上渔猎,底层的日子虽然苦,却也能活下去。
以这些被清剿的部族为中心,多招募些流民,就能开垦出更多的土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