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得功的分析,确实符合正常情况下,清军要做的反应。
可朱由检却不这么觉得。
一个明明占据绝对优势,却非要打进中原腹地,图谋更多的人,真的会这么心甘情愿的撤回到关外吗?
郑成功的威胁是大,但那是出于政治层面,是想用辽东的基本盘逼清军回去。
但还不至于产生什么毁灭性的后果。
最起码在镶蓝旗回去之后,郑成功没有可能打下盛京。
多尔衮和多铎手里的是八旗精锐,加一起尚有近九万人。
如果按照朱由检的推测,多尔衮很有可能会临走之前多捞点好处,来弥补因为自己的决策,让八旗折损两旗的损失。
所以现在不光是要如何拦下多尔衮,还要考虑如何防备多尔衮狗急跳墙。
将心中想法告知黄得功。
后者闻言心头大震,连忙叉手道,“陛下英明神武,臣所不能及也!”
“其实臣和英国公王总兵等也私下简略商议过,也是觉得多尔衮老贼可能会主动出击。”
“因此臣以为,可以调王总兵率五军营蓟州部驻防古北口,戚总兵领戚家军扼守张家口,襄城伯带神机营在密云卫布设炮阵,防往山海关方向.”
黄得功略作迟疑,从怀中取出羊皮地图铺展在朱由检眼前,“据塘报,多尔衮前军距京师太近了,不过三四日路程。”
“若是不放出山海关,恐多尔衮老贼大举攻京。”
哪怕经历过一场大胜,而黄得功的思想还是没有转变过来,依旧想着把建奴从关内逼走就好了,不能硬碰硬。
朱由检摇摇头,“郑成功既取旅顺,建奴归路必走山海关,无论放与不放。”
而后又疑问道,“那张世泽的骑兵和李过的部队呢?”
“回陛下,臣拟派金主事率三千营一万铁骑进驻遵化,此地距山海关有百里,进可攻退可守。”
黄得功在遵化位置用手指点了点,“臣拟调英国公率剩余铁骑及察哈尔轻骑两万进驻玉田,李过部三万沿滦河布防,待建奴主力过永平府时”
“小家子气!”朱由检突然训斥一声。
黄得功表情悻悻,弱弱的说道,“陛下,李过终究是闯逆,不得不防……”
“防什么!?”朱由检眼神一冷,“没有李过,你黄得功早就挂在飞狐岭了!”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需求,我们要论迹不论心,论心无完人!”
“朕曾经听过一句大贤的话,我们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李自成纵使是闯逆,在家国大义面前,却从没做出过错事,不比刘良佐之辈好!?”
黄得功一怔,瞳孔大震,口中不断呢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切……力量……”
在这个还是封建社会的时代,这种言论的杀伤力太强也太难理解了。
如果是普通人说这话倒没什么问题,黄得功一刀给他砍了就是,可这种话是朱由检说的。
黄得功只能硬着头皮,猜测话语内的意思,试图弄清楚朱由检到底是什么意思。
后者再次摇摇头,“等你什么时候能明白这句话,那时朕就可以放心的将所有大军都交给你了。”
说罢,朱由检起身,径直走到舆图前,屈指敲在永平府标记处,将话题引导回来。
“根据倪元璐密奏来看,天津卫粮仓已经全数搬空,而多尔衮必已断粮,他现在只有两条路,要么速战,要么速走。”
“多铎部也是同理,人一旦饿急了,什么都敢做,八旗军也是人,不易逼之过急。”
“就按虎山说的,放出山海关!”
“传旨周王即刻封锁保定至河间漕运,命史可法放开黄河,让多铎北上,而后以山东兵自德州尾随多铎北上,王二虎部回蓟州,张世泽部出喜峰口,绕道喀喇沁,昼伏夜出至广宁前卫,李过部驻守玉田,余下各部就按照虎山的计划即可。”
“朕要建奴战马无草可食,士卒无粟可炊,无城可攻,只能从山海关撤回关外!”
黄得功眼底精光乍现,“陛下是要逼建奴速撤,而后合围山海关外!?可我军新胜之师尚未休整,一旦建奴有援军”
“正因新胜,士气可用。”
朱由检转身时披风扬起,惊得案上烛火摇曳。
“传谕诸将:五军营主力移驻三河县,玄甲骑分作十队轮番袭扰,神机营半数火器调往丰润,着李国祯亲自督造壕沟,英国公麾下蒙古轻骑全数调归三千营,今夜便出喜峰口。”
“待多尔衮出了山海关后,朕要看到十万大军合围之势。“
“臣这就去安排!”黄得功起身告退。
待黄得功领命离去,朱由检独坐中厅闭目养神。
时至暮时。
八百御林军的金甲在烛光照耀下,将总兵府映得通明。
前庭已支起九丈长的黄绸帷帐。
八十一盏宫灯沿着青砖甬道次第排开。
御膳监掌印亲自领着三百厨役往来穿梭,烤全羊的油脂滴在松木炭上滋滋作响,混着马奶酒的酸香在夜风中散开。
“土默特部,献海东青一对……”
“敖汉部,献辽东虎皮三张……”
司礼监尖细的唱名声里,四十余蒙古首领踩着猩红毡毯鱼贯而入。
阿布奈走在最前,镶金边的翻毛大氅扫过青砖,腰间那柄鎏金匕首正是张世泽所赠,刀鞘上“忠.诚”二字在灯火下格外刺眼。
朱由检高坐蟠龙椅,一身金甲衬的他神武不凡。
“外番小王参见大明大皇帝陛下,陛下万岁万万岁!”
朱由检面无表情点点头,让众人落座。
冷眼看着诸王按部落强弱分坐两侧,左首土默特台吉正偷眼打量鎏银餐具,右末座的喀喇沁小酋长盯着烤羊直咽口水,唯有阿布奈挺直腰杆坐在御案左下首,面前玉碟已堆满御赐的奶酥。
见差不多了,朱由检才悠悠开口。
“诸卿知道,喜峰口对我大明和蒙古诸部都有什么渊源吗?”
这句话把神经紧绷的众人给问懵了。
他们都是蒙古部族的首领,识字不假,可研习汉学的习俗早在百年前就已经没了。
对于什么典故渊源更是一概不知。
朱由检也不意外,开口道,“那朕就给诸卿讲解一二吧。”
“自洪武年间,朕之先祖在此设立开平五卫,纳哈出二十万部众归降。”
“追至前人,盛唐之时,卫国公李靖由此出兵,一扫突厥,设安北都护府,瀚海都护府。”
“追至汉时,又有护乌桓校尉,乃至古周,仍有燕赵二国在此开垦耕作。”
“漠南一地,自古以来便是我中原大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说到这,朱由检话音陡然转厉,“如今倒要请教诸卿,何时起,中原疆土成了尔等逐水草而居的牧场!?”
敖汉部台吉抖若筛糠,酒液顺着花白胡须滴在绣蟒袍上。
阿布奈却突然离席跪倒,“陛下明鉴!自达延汗分封六万户,草原便再无共主,建奴以利相诱,实乃趁我蒙古诸部离散之际行鸠占鹊巢之事!”
他说着从怀中掏出半截断箭,“此乃代善逼我部缴纳的税契,每百户需献壮丁五人,战马二十匹,否则便纵兵屠戮妇孺!”
“若非王师庇佑,我察哈尔部恐遭大难也!”
窃窃私语声在席间蔓延。
土默特台吉盯着断箭上满文烙印,额头渗出冷汗,这还是他出的计策。
“哦?”朱由检接过断箭把玩,突然掷向跪在末席的奈曼部首领,“听说上月奈曼部刚给代善送去仅有的五百匹战马,代善要以我大明一城回礼?”
不待那人辩解,御林军已抬进十口木箱。
箱盖掀开的刹那,珠光宝气映得满庭生辉,全是缴获的八旗将佐印信。
“镶红旗甲喇额真哈尔松的铜印。”朱由检随手用剑尖挑起一方沾血印信。
“四月十三日,此人率部屠了土默特三个百人队,只因为没有供奉足够的女眷?”
剑锋忽转,指向面如死灰的土默特台吉,“你族人的头颅,现在还没烂呢!”
“陛下!”土默特台吉扑倒在地,镶宝石的貂皮帽滚落烛台旁,“臣是被逼.”
“被逼就能把女儿送给岳托当侧福晋?”朱由检冷笑一声,满座皆惊。
话音未落,御林军已将瘫软的土默特台吉拖出庭外,夜风中隐约传来钢刀出鞘声。
一连串的动作,将庭内众人给吓坏了。
这完全就是要问罪他们啊!
四十多个部族,除了察哈尔部之外,其他的全是投降或俘虏的,连土默特部都杀了,那他们还能活吗!?
一个个连忙跑出来跪在地上乞求活命。
谁知朱由检却摆手止住骚动,“朕知道你们其中有些人是自愿的,有些人是被逼无奈的,甚至有的人是专门想从我大明身上撕一块肉下来的。”
“无论怎么样,朕也无心追究了,毕竟你们受灾之时,我大明也没有提供任何帮助。”
“所以除了土默特部罪孽慎重,不可轻饶之外,其余各部既往不咎。”
“朕也希望各部记住,中原大地才是你们根,建奴女真只是化外蛮人,当年成吉思汗横扫天下之时,他们还在苦寒之地茹毛饮血呢!你们祖上都是蒙古贵族,怎么可以顺从一方蛮夷呢!”
突然的转变,让跪在地下的众多部族首领一阵愕然,呆呆的看着朱由检,竟不知该做什么。
朱由检对身后招招手。
一名内侍当即从袖中取出镶龙纹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蒙古各部生活环境恶劣,灾害频频,物产匮乏,朕身为天子,见草原子民生活如此困顿,心如刀绞,因此决定。”
“即日起,复开平卫旧制,设察哈尔道,自大宁卫至丰州滩划为自治之地,各部按丁口领草场。”
内侍特意顿了顿,朱由检看着小部落首领们骤然发亮的眼睛,嘴角也不禁挂起轻笑。
“草场最低百里。”
“喀喇沁部虽仅八百帐,亦可得方圆百里牧场。”
席间响起压抑的抽气声。
大多数人都是满眼惊喜和激动。
只有寥寥几个大部落首领攥紧了银刀,这般均田,他们再不能随意吞并弱小部族了。
“察哈尔道位同大明两京十三道,属大明疆域,贸易等事百无禁忌,有敌侵犯由王师庇护,遭到灾害,也有朝廷出资赈灾,察哈尔道亦为蒙古自治,自布政使以下,人事任免具皆由蒙古各部族投票选出,以大明律为基,蒙古各部族会同刑部,共商独属于蒙古族人之法。”
“愿耕种者,可迁至关内均田免赋,放牧者可以牲口马匹抵税。”
“察哈尔部可汗阿布奈有功,封大明察哈尔王,领阿布奈汗,世袭罔替,开府建牙。”
“余下部族不分大小,具皆封伯,世袭罔替。”
“察哈尔道不设卫所,尽最大可能让蒙古各部自治,只需按部族大小,共同组建察合营,编制四万,兵甲粮草军饷支出,俱由朝廷出资,由兵部协理,平日驻守察哈尔道,以防建奴伺机报复。”
“待击退建奴,朕于京师祭天,于诸卿加封,共立盟约。”
“钦此~”
圣旨合上,一众人等已经激动到连呼吸都忘了。
他们本以为,这次不死也要脱层皮,谁让他们站错了队呢,现在大明重新起势,第一个倒霉的肯定也是他们。
可怎么也没想到,自己非但没有被报复,反而获得了天大的好处。
绝对不要怀疑,在这个时代,中原王朝对游牧民族的诱惑力。
光是在家待着,赏赏花逗逗狗,逛逛花楼喝喝酒,就已经足够让这些部族首领放弃一切了。
更不用说朱由检还保留了他们的部族,让他们可以安然享受的同时,基本盘还在。
满堂死寂,内侍本想开口训斥众人,因为他还奉着圣旨,就代表是天子使者,有权利训斥众人。
却被朱由检拦下,“即日起,察哈尔道汉蒙通商税赋减半。”
“凡察哈尔道子民,可凭户籍入关务工,子弟可入国子监蒙学,不分汉蒙皆可为官,科举另开一卷,专供蒙人,自此以后科举共分南、北、蒙三卷。”
前面都只是铺垫,这才是朱由检真正的杀招。
为什么边关一直滋生游牧民族?
完全是因为北地苦寒,不适宜生存,就算打下来之后,也无法长期占据,只能让游牧民族继续在原地生存,而这样的后果就是,当第一代人死去之后,后面的人对中原完全没有认同感。
而不能耕种,也无法促进蒙汉通婚,因此双方才一直纠缠千年之久。
清朝能控制蒙古,也是因为满族和蒙族生活习性接近,可以互相融合。
但朱由检却做不到,他也不准备这么做。
汉族被称为包容性最强的民族,靠的不是基因,而是文化!
一旦汉族文化在蒙古地生根发芽,那么蒙古人被同化只是时间问题。
想要快速传播汉族文化,就需要大量的读书人。
朱由检这才想到前世的一个政策,少数民族加分制!
前世多少人为了加分,又是落户大西北,又是入少数民族籍贯的。
眼前的大明朝内,读书人多的不能再多,科举一次只录取几百人,卷的不能再卷。
和当初朱元璋开北卷一般,突然出来一个蒙卷,只要在察哈尔道科举的生员,都可以考蒙卷,没有那么打的竞争需求,和较为宽松的录取标准。
朱由检已经想到了大批江南生员赶赴察哈尔道的盛况了。
而且大批读书人去,势必会有附属产业跟着过去。
什么书肆酒馆茶楼妓院,衣食住行样样进驻,蒙古有没有基础产业,到时候你让蒙古人叛乱都不判。
百余年后,蒙古就真成自古以来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阿布奈第一个反应过来,赶忙以额触地高呼,“陛下圣明!长生天庇佑大明皇帝!”
其余首领如梦初醒,此起彼伏的蒙语欢呼声中。
这一举措,可谓双赢。
只是操作起来,就不知又会有多少阻力了。
宴会尾声,十二声云板响彻庭院。
朱由检起身,蒙古诸王齐刷刷行三跪九叩大礼。
漠南蒙古诸部,归附!
本章完
可朱由检却不这么觉得。
一个明明占据绝对优势,却非要打进中原腹地,图谋更多的人,真的会这么心甘情愿的撤回到关外吗?
郑成功的威胁是大,但那是出于政治层面,是想用辽东的基本盘逼清军回去。
但还不至于产生什么毁灭性的后果。
最起码在镶蓝旗回去之后,郑成功没有可能打下盛京。
多尔衮和多铎手里的是八旗精锐,加一起尚有近九万人。
如果按照朱由检的推测,多尔衮很有可能会临走之前多捞点好处,来弥补因为自己的决策,让八旗折损两旗的损失。
所以现在不光是要如何拦下多尔衮,还要考虑如何防备多尔衮狗急跳墙。
将心中想法告知黄得功。
后者闻言心头大震,连忙叉手道,“陛下英明神武,臣所不能及也!”
“其实臣和英国公王总兵等也私下简略商议过,也是觉得多尔衮老贼可能会主动出击。”
“因此臣以为,可以调王总兵率五军营蓟州部驻防古北口,戚总兵领戚家军扼守张家口,襄城伯带神机营在密云卫布设炮阵,防往山海关方向.”
黄得功略作迟疑,从怀中取出羊皮地图铺展在朱由检眼前,“据塘报,多尔衮前军距京师太近了,不过三四日路程。”
“若是不放出山海关,恐多尔衮老贼大举攻京。”
哪怕经历过一场大胜,而黄得功的思想还是没有转变过来,依旧想着把建奴从关内逼走就好了,不能硬碰硬。
朱由检摇摇头,“郑成功既取旅顺,建奴归路必走山海关,无论放与不放。”
而后又疑问道,“那张世泽的骑兵和李过的部队呢?”
“回陛下,臣拟派金主事率三千营一万铁骑进驻遵化,此地距山海关有百里,进可攻退可守。”
黄得功在遵化位置用手指点了点,“臣拟调英国公率剩余铁骑及察哈尔轻骑两万进驻玉田,李过部三万沿滦河布防,待建奴主力过永平府时”
“小家子气!”朱由检突然训斥一声。
黄得功表情悻悻,弱弱的说道,“陛下,李过终究是闯逆,不得不防……”
“防什么!?”朱由检眼神一冷,“没有李过,你黄得功早就挂在飞狐岭了!”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需求,我们要论迹不论心,论心无完人!”
“朕曾经听过一句大贤的话,我们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李自成纵使是闯逆,在家国大义面前,却从没做出过错事,不比刘良佐之辈好!?”
黄得功一怔,瞳孔大震,口中不断呢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切……力量……”
在这个还是封建社会的时代,这种言论的杀伤力太强也太难理解了。
如果是普通人说这话倒没什么问题,黄得功一刀给他砍了就是,可这种话是朱由检说的。
黄得功只能硬着头皮,猜测话语内的意思,试图弄清楚朱由检到底是什么意思。
后者再次摇摇头,“等你什么时候能明白这句话,那时朕就可以放心的将所有大军都交给你了。”
说罢,朱由检起身,径直走到舆图前,屈指敲在永平府标记处,将话题引导回来。
“根据倪元璐密奏来看,天津卫粮仓已经全数搬空,而多尔衮必已断粮,他现在只有两条路,要么速战,要么速走。”
“多铎部也是同理,人一旦饿急了,什么都敢做,八旗军也是人,不易逼之过急。”
“就按虎山说的,放出山海关!”
“传旨周王即刻封锁保定至河间漕运,命史可法放开黄河,让多铎北上,而后以山东兵自德州尾随多铎北上,王二虎部回蓟州,张世泽部出喜峰口,绕道喀喇沁,昼伏夜出至广宁前卫,李过部驻守玉田,余下各部就按照虎山的计划即可。”
“朕要建奴战马无草可食,士卒无粟可炊,无城可攻,只能从山海关撤回关外!”
黄得功眼底精光乍现,“陛下是要逼建奴速撤,而后合围山海关外!?可我军新胜之师尚未休整,一旦建奴有援军”
“正因新胜,士气可用。”
朱由检转身时披风扬起,惊得案上烛火摇曳。
“传谕诸将:五军营主力移驻三河县,玄甲骑分作十队轮番袭扰,神机营半数火器调往丰润,着李国祯亲自督造壕沟,英国公麾下蒙古轻骑全数调归三千营,今夜便出喜峰口。”
“待多尔衮出了山海关后,朕要看到十万大军合围之势。“
“臣这就去安排!”黄得功起身告退。
待黄得功领命离去,朱由检独坐中厅闭目养神。
时至暮时。
八百御林军的金甲在烛光照耀下,将总兵府映得通明。
前庭已支起九丈长的黄绸帷帐。
八十一盏宫灯沿着青砖甬道次第排开。
御膳监掌印亲自领着三百厨役往来穿梭,烤全羊的油脂滴在松木炭上滋滋作响,混着马奶酒的酸香在夜风中散开。
“土默特部,献海东青一对……”
“敖汉部,献辽东虎皮三张……”
司礼监尖细的唱名声里,四十余蒙古首领踩着猩红毡毯鱼贯而入。
阿布奈走在最前,镶金边的翻毛大氅扫过青砖,腰间那柄鎏金匕首正是张世泽所赠,刀鞘上“忠.诚”二字在灯火下格外刺眼。
朱由检高坐蟠龙椅,一身金甲衬的他神武不凡。
“外番小王参见大明大皇帝陛下,陛下万岁万万岁!”
朱由检面无表情点点头,让众人落座。
冷眼看着诸王按部落强弱分坐两侧,左首土默特台吉正偷眼打量鎏银餐具,右末座的喀喇沁小酋长盯着烤羊直咽口水,唯有阿布奈挺直腰杆坐在御案左下首,面前玉碟已堆满御赐的奶酥。
见差不多了,朱由检才悠悠开口。
“诸卿知道,喜峰口对我大明和蒙古诸部都有什么渊源吗?”
这句话把神经紧绷的众人给问懵了。
他们都是蒙古部族的首领,识字不假,可研习汉学的习俗早在百年前就已经没了。
对于什么典故渊源更是一概不知。
朱由检也不意外,开口道,“那朕就给诸卿讲解一二吧。”
“自洪武年间,朕之先祖在此设立开平五卫,纳哈出二十万部众归降。”
“追至前人,盛唐之时,卫国公李靖由此出兵,一扫突厥,设安北都护府,瀚海都护府。”
“追至汉时,又有护乌桓校尉,乃至古周,仍有燕赵二国在此开垦耕作。”
“漠南一地,自古以来便是我中原大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说到这,朱由检话音陡然转厉,“如今倒要请教诸卿,何时起,中原疆土成了尔等逐水草而居的牧场!?”
敖汉部台吉抖若筛糠,酒液顺着花白胡须滴在绣蟒袍上。
阿布奈却突然离席跪倒,“陛下明鉴!自达延汗分封六万户,草原便再无共主,建奴以利相诱,实乃趁我蒙古诸部离散之际行鸠占鹊巢之事!”
他说着从怀中掏出半截断箭,“此乃代善逼我部缴纳的税契,每百户需献壮丁五人,战马二十匹,否则便纵兵屠戮妇孺!”
“若非王师庇佑,我察哈尔部恐遭大难也!”
窃窃私语声在席间蔓延。
土默特台吉盯着断箭上满文烙印,额头渗出冷汗,这还是他出的计策。
“哦?”朱由检接过断箭把玩,突然掷向跪在末席的奈曼部首领,“听说上月奈曼部刚给代善送去仅有的五百匹战马,代善要以我大明一城回礼?”
不待那人辩解,御林军已抬进十口木箱。
箱盖掀开的刹那,珠光宝气映得满庭生辉,全是缴获的八旗将佐印信。
“镶红旗甲喇额真哈尔松的铜印。”朱由检随手用剑尖挑起一方沾血印信。
“四月十三日,此人率部屠了土默特三个百人队,只因为没有供奉足够的女眷?”
剑锋忽转,指向面如死灰的土默特台吉,“你族人的头颅,现在还没烂呢!”
“陛下!”土默特台吉扑倒在地,镶宝石的貂皮帽滚落烛台旁,“臣是被逼.”
“被逼就能把女儿送给岳托当侧福晋?”朱由检冷笑一声,满座皆惊。
话音未落,御林军已将瘫软的土默特台吉拖出庭外,夜风中隐约传来钢刀出鞘声。
一连串的动作,将庭内众人给吓坏了。
这完全就是要问罪他们啊!
四十多个部族,除了察哈尔部之外,其他的全是投降或俘虏的,连土默特部都杀了,那他们还能活吗!?
一个个连忙跑出来跪在地上乞求活命。
谁知朱由检却摆手止住骚动,“朕知道你们其中有些人是自愿的,有些人是被逼无奈的,甚至有的人是专门想从我大明身上撕一块肉下来的。”
“无论怎么样,朕也无心追究了,毕竟你们受灾之时,我大明也没有提供任何帮助。”
“所以除了土默特部罪孽慎重,不可轻饶之外,其余各部既往不咎。”
“朕也希望各部记住,中原大地才是你们根,建奴女真只是化外蛮人,当年成吉思汗横扫天下之时,他们还在苦寒之地茹毛饮血呢!你们祖上都是蒙古贵族,怎么可以顺从一方蛮夷呢!”
突然的转变,让跪在地下的众多部族首领一阵愕然,呆呆的看着朱由检,竟不知该做什么。
朱由检对身后招招手。
一名内侍当即从袖中取出镶龙纹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蒙古各部生活环境恶劣,灾害频频,物产匮乏,朕身为天子,见草原子民生活如此困顿,心如刀绞,因此决定。”
“即日起,复开平卫旧制,设察哈尔道,自大宁卫至丰州滩划为自治之地,各部按丁口领草场。”
内侍特意顿了顿,朱由检看着小部落首领们骤然发亮的眼睛,嘴角也不禁挂起轻笑。
“草场最低百里。”
“喀喇沁部虽仅八百帐,亦可得方圆百里牧场。”
席间响起压抑的抽气声。
大多数人都是满眼惊喜和激动。
只有寥寥几个大部落首领攥紧了银刀,这般均田,他们再不能随意吞并弱小部族了。
“察哈尔道位同大明两京十三道,属大明疆域,贸易等事百无禁忌,有敌侵犯由王师庇护,遭到灾害,也有朝廷出资赈灾,察哈尔道亦为蒙古自治,自布政使以下,人事任免具皆由蒙古各部族投票选出,以大明律为基,蒙古各部族会同刑部,共商独属于蒙古族人之法。”
“愿耕种者,可迁至关内均田免赋,放牧者可以牲口马匹抵税。”
“察哈尔部可汗阿布奈有功,封大明察哈尔王,领阿布奈汗,世袭罔替,开府建牙。”
“余下部族不分大小,具皆封伯,世袭罔替。”
“察哈尔道不设卫所,尽最大可能让蒙古各部自治,只需按部族大小,共同组建察合营,编制四万,兵甲粮草军饷支出,俱由朝廷出资,由兵部协理,平日驻守察哈尔道,以防建奴伺机报复。”
“待击退建奴,朕于京师祭天,于诸卿加封,共立盟约。”
“钦此~”
圣旨合上,一众人等已经激动到连呼吸都忘了。
他们本以为,这次不死也要脱层皮,谁让他们站错了队呢,现在大明重新起势,第一个倒霉的肯定也是他们。
可怎么也没想到,自己非但没有被报复,反而获得了天大的好处。
绝对不要怀疑,在这个时代,中原王朝对游牧民族的诱惑力。
光是在家待着,赏赏花逗逗狗,逛逛花楼喝喝酒,就已经足够让这些部族首领放弃一切了。
更不用说朱由检还保留了他们的部族,让他们可以安然享受的同时,基本盘还在。
满堂死寂,内侍本想开口训斥众人,因为他还奉着圣旨,就代表是天子使者,有权利训斥众人。
却被朱由检拦下,“即日起,察哈尔道汉蒙通商税赋减半。”
“凡察哈尔道子民,可凭户籍入关务工,子弟可入国子监蒙学,不分汉蒙皆可为官,科举另开一卷,专供蒙人,自此以后科举共分南、北、蒙三卷。”
前面都只是铺垫,这才是朱由检真正的杀招。
为什么边关一直滋生游牧民族?
完全是因为北地苦寒,不适宜生存,就算打下来之后,也无法长期占据,只能让游牧民族继续在原地生存,而这样的后果就是,当第一代人死去之后,后面的人对中原完全没有认同感。
而不能耕种,也无法促进蒙汉通婚,因此双方才一直纠缠千年之久。
清朝能控制蒙古,也是因为满族和蒙族生活习性接近,可以互相融合。
但朱由检却做不到,他也不准备这么做。
汉族被称为包容性最强的民族,靠的不是基因,而是文化!
一旦汉族文化在蒙古地生根发芽,那么蒙古人被同化只是时间问题。
想要快速传播汉族文化,就需要大量的读书人。
朱由检这才想到前世的一个政策,少数民族加分制!
前世多少人为了加分,又是落户大西北,又是入少数民族籍贯的。
眼前的大明朝内,读书人多的不能再多,科举一次只录取几百人,卷的不能再卷。
和当初朱元璋开北卷一般,突然出来一个蒙卷,只要在察哈尔道科举的生员,都可以考蒙卷,没有那么打的竞争需求,和较为宽松的录取标准。
朱由检已经想到了大批江南生员赶赴察哈尔道的盛况了。
而且大批读书人去,势必会有附属产业跟着过去。
什么书肆酒馆茶楼妓院,衣食住行样样进驻,蒙古有没有基础产业,到时候你让蒙古人叛乱都不判。
百余年后,蒙古就真成自古以来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阿布奈第一个反应过来,赶忙以额触地高呼,“陛下圣明!长生天庇佑大明皇帝!”
其余首领如梦初醒,此起彼伏的蒙语欢呼声中。
这一举措,可谓双赢。
只是操作起来,就不知又会有多少阻力了。
宴会尾声,十二声云板响彻庭院。
朱由检起身,蒙古诸王齐刷刷行三跪九叩大礼。
漠南蒙古诸部,归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