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东郊民巷的店铺-《南洋风云1864》

  回到了位于前门的大宅邸,郑国辉的心情格外的爽利,在恭亲王奕訢面前忽悠,他一点负担都没有。

  手段啥的不重要,关键是能达到目的。

  菠萝果在江南省售卖已经有三个多月了,在陆续返回的移民小船队中,铜锭,水果和石材是三大宗货物,占据了所有的运输量八成以上。

  剩下的才是一些蔗糖,烟草,椰肉,珍奇贝壳,香料和可可这些南洋特产货物,这不是说神州大陆没有,而是能卖高价的热带地区特产。

  有人会说广西就有蔗糖,算不得什么稀奇。

  在这个年代

  关键是陆上运输耗费极高,过府,州,县层层盘剥,到了京师普通的东西也能卖出天价来,决计不便宜。

  从南洋一路运过来,经崇明岛周转一下直达津门,只耗费人工和时间,而不会缴纳什么费用。

  反而便宜的多,这中间自然就是厚利。

  京师的银子很好赚,但水很深,搞不好把自己也搭进去,这也是菠萝果迟迟没有入京师的最主要原因。

  “老爷吉祥,近日从津门送来的货品,已经将两个偏院差不多堆满了。

  学生和伙计们忙碌几天,已经全部清点上帐,相关物什都准备好了。

  在东郊民巷的门脸也买好了,是一座两进院,院子还蛮大,又多建了几间库房,改好了铺面,掌柜人手的也都齐活了。

  就等老爷发话,那边就可以开张了。”

  副幕僚长董焕章按部就班的汇报,事情办的很有条理,沉稳有度,经历这么长时间历练,可比一年多前强的多了。

  幕僚算是府里的客卿身份,称呼一声“老爷”应当应份,外界普遍如此。

  董焕章还有个身份,是郑国辉的大妹夫,而且是唯一同父同母的亲妹妹,因此亲近的多。

  此刻郑国辉心情正好,端起热茶啜饮了一口,便吩咐说道;

  “既然都准备好了,那就把货物送过去些,找个吉日开张迎客,相应事宜尔等自去处理,有什么人闹事直接送到九门提督衙门。

  若是宗室之人耍横蛮缠,拿着我的名帖,直接去宗人府处置。

  在恭亲王爷面前,本官已经禀报过此事,若有什么不要怕闹大,找几个刺头修理一番就老实了。

  对了,让人在茶馆酒肆散布一下菠萝果传奇的事宜,宫里和恭王府都送去了,这事儿也提及一下。

  京师里老少爷们儿有点数的,想必不会去生事,也能少许多麻烦。”

  “学生都记下了,老爷您还有吩咐吗?”

  “自去忙吧,有事随时禀报。”

  “老爷,学生领会得,那就告退了。”董焕章的规矩丝毫不乱,施了一礼后退下,脚步稳健的向外行去。

  郑国辉见了暗暗点头,这一年多的历练确实蜕变很大。

  这几日

  郑国辉马不停蹄的向恭王府和宫里,以及几位军机大臣,兵部和九门提督衙门这些地方,送去了各自不等的南方特产。

  有特产自然也有孝敬银子,一千,二千两不算少,三千,五千两银子不算多,江南特产自然有厚有薄,主要是看关系的远近,还有能否用得上?

  给九门提督瓜尔佳·荣禄府上,郑国辉就亲自送去了五车江南特产,有菠萝果,有椰肉,有各种香料和珍奇贝壳,还有整整一车的黄冰糖,再加上五千白银。

  这样的手笔,也仅次于送入恭王府的6万两白银和30车江南特产。

  在京师这个地界

  有任何风吹草动都别指望瞒过九门提督的耳朵,瓜尔佳·荣禄非但是太后宠臣,也是她的耳报神,现为九门提督兼任内务府大臣,加太子太保衔,可见圣眷优渥。

  郑国辉送入各府中的财物,要不了一天时间,清单就会摆在九门提督瓜尔佳·荣禄桌子上,绝不是说笑的。

  没这点本事,也不能给紫禁城看家护院。

  郑国辉拜访时,得到九门提督瓜尔佳·荣禄亲自接见,两人在外书房聊了半个多时辰,很快就变的熟捻无比。

  此人对郑国辉果然拿下大粮商王进财一事交口称赞,显然不是无的放矢,搞不好就是宫里的看法。

  瓜尔佳·荣禄话里话外透露着亲热劲头儿,显然知道比别人多的多,这是在提前示好呢。

  一切迹象表明

  郑国辉押宝押对了,做的事情让宫里头心气儿顺了,自然会留意他这个人。

  如今剿匪是头等大事儿,当真花钱如流水。

  英法列强的善后赔款更是不能少,宫里头缺花用也缺的厉害,很容易升起怨怼之心。

  千万别把女人的心胸看的太宽,王进财一行押解到京师,立刻就打入诏狱,这样的效率堪称奇迹。

  所得真材实料的供词和一应扣押脏粮,全部交给了朝廷按察使司衙门接手。

  从此以后,与郑国辉就没有关系了。

  郑国辉将售卖菠萝果的店铺,设在东郊民巷宗人府衙门的附近,这里面可就很有讲究了。

  此地为朝廷“五府六部”所在地,衙署、府第及祠庙众多,设有吏、户、礼、兵、工各部,宗人府、鸿胪寺、钦天监和太医院等众多朝廷衙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也设置在这里。

  在这里闹出点风吹草动,不出一日,朝廷上下便知。

  郑国辉是扯着虎皮做大旗,普通的宗室根本没眼睛看,除非是黄带子这一等级的宗室纨绔子弟,才敢在这里撒野。

  还是那句话,京师里的水太深。

  郑国辉绝不是多此一举,也非胆子太小,他更愿意把事事都做在前面,考量的周到一些,省去了太多无谓的麻烦。

  一盏茶没有喝完,下人就前来禀报。

  “启禀老爷,李府二老爷命人拿帖子来传报,请老爷示下。”

  “哦,给我看看。”

  郑国辉连忙拿过名帖,上面果然是李鸿章虬劲有力的字儿,回话明日吉时一早过礼,李府那边都安排好了云云。

  下午3点后有空,可前来一晤。

  郑国辉精神一振,立刻吩咐道;“请三老爷和几位族老过来,议一下亲事。”

  “遵命,老爷。”

  没过一会儿

  三叔郑守道和几个族老就神色喜滋滋的过来了,能够与皖北高门大户李家结亲,他们都感到与有荣焉。

  这可是一门两封疆大吏,朝廷中只有曾氏兄弟能够媲美。

  如今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曾国荃遭到朝廷打压,被迫辞去江南巡抚之位,归隐山林,其声势早已经不如两年多前了。

  郑守道与三位族叔虽然是乡野之人,对这些朝廷旧事却极为热衷。

  聊了一会儿

  主要是通州过礼的规矩,什么物品在前?什么物品在后?号手多少人,过桥要炸鞭炮,遇到拦礼的怎么办之类的琐事,一一商量停当。

  郑国辉把这些都交给三叔郑守道去办,郑守道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把胸口拍的“砰砰”响,直言“贤侄就静的做新郎官吧,若有半分差池,三叔一力当之。”

  说完,领着三个老头兴冲冲的走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