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院现在只能出不能进。”值门的兵丁既然拦住了他,也就不会放他进去。
汤若望急火攻心气血上涌,加上一路小跑,到现在已经是满脸通红了。他喘着粗气,几乎一字一顿地说道:“我跟你说了,我这是有要紧的急事要见主考官徐光启!”
“别说急事了,天塌下来也不能放您进去。”兵丁就这么拦在他的面前,半步也不后退。“十天之后就放榜了,到时候大宗伯自然会出来的。您老还是安心等着吧。”
汤若望能安心才有鬼了,十天之后,恐怕耶稣会的骨灰都让人给扬了。
汤若望咧开嘴,挤出一个极其难看的笑容。“那这样,我不进去,你们帮我给徐大人带个消息如何?”他还幻想着,把消息递进去之后,徐光启就会出来见他。
那兵丁还是摇头。“递不了。什么东西都递不进去。为了您自己好,您还是赶紧走吧,这地方都堵住了。”
这时候,一个身着四品武官服装的中年男人,在几个低级武官的簇拥下来到了贡院的门口。四品武官一上来就问:“你是哪个衙门的?”
“大人。”守门的兵丁齐齐行礼。
四品武官向兵士摆手,但仍旧注视着骚动的源头。
“钦天监。”汤若望循声看去。
“钦天监什么官儿?叫什么?”四品武官又问。
“钦天监春官正汤若望。”他深吸一口气又缓缓吐出。“您又是哪位?”
“锦衣卫街道房提督,张懋忠。现兼任恩科巡绰官。”张懋忠刚报完身份,在周围看热闹的考生们立刻就退开了。当中不少人甚至直接走了。
“又是锦衣卫!怎么到处都是锦衣卫啊!”听见来人是锦衣卫,汤若望稍稍平复的情绪立刻就激动起来了。
“看来你对我们有很大的怨念啊。”张懋忠的眼神弯出一个危险的弧度。“滚吧,你人进不去,消息也进不去。”
“为什么啊!?”汤若望大吼。
“你是第一天当官吗?”武官反问道。
“跟这有什么关系!”汤若望的情绪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看他那样子,就算他下一刻就哭出来,张懋忠也不会意外。
“这里是贡院,马上就要誊录阅卷了。你现在往里边儿递消息。呵!”张懋忠站在台阶上,冷冷地俯视着台阶下的人。“你若不是第一天当官,那就是嫌自己命长了。快滚吧!你是要再不滚,我就要让人拿你了。”
绝望涌上汤若望的心头,接着被狂跳的心脏送进眼眶和喉咙。最后,无力感化作了泪水和号啕。他真的坐在地上哭了起来。
——————
“走吧,走吧。刚出贡院,还是别在这里沾了晦气得好。”
凡事都要图个吉利,科举更是如此。举子们在考前,都要去给京里的各宫各庙送香火求保佑,现在见钦天监的官正坐在地上痛哭,立刻像避瘟神一样散去了。
但有一个人逆着人潮来到了汤若望的面前。“汤官正。”来人轻声唤道。
汤若望抬起头,露出一副涕泗横流的哀容。“你是.孙初阳?”
孙元化,字初阳,南直隶苏州府嘉定县人。万历二十五年,徐光启以乡试第一举解元,但次年会试却未能联捷,便回到家乡开办学馆授业。此间,孙元化从嘉定县来到上海县求学,就此成了徐光启的学生。在徐光启的影响下,孙元化接触到了西洋教士和西学。
孙元化于万历四十年中举,去年腊月进京,曾一度寄宿住在徐光启的家里,和往来的耶稣会士颇有接触,也就此认识了汤若望。之后孙元化找到住处,从徐光启的家里搬走两人也多有往来,相得甚欢。
“是学生。”孙元化将汤若望从地上搀起来,才问道:“汤官正,这到底是怎么了?”
汤若望见到孙元化,仿佛是即将溺水的人抓住了岸边的救命稻草。“出大事了!你能进去给徐大人带个话吗?”
“就像刚才张提督说的那样,贡院现在只能进不能出,什么也递不进去。就算是没出贡院的举子,这会儿也见不到恩师。后堂衙署全是锦衣卫,除了他们,还有都察院派来的御史,在放榜之前,恩师不会见任何外人。”孙元化从怀里摸出一方手帕,本想递上去给汤若望擦脸。但猛然想起这方手帕已经很久没洗过了,于是便将之收起,改用自己的袖子给汤若望擦脸。“汤官正,到底出什么大事了,能跟学生说说吗?”
“耶稣会大祸临头了!我们的驻地被锦衣卫给抄了!一个叫杨寰的军官说,我们派去辽东的同僚在军前煽动叛乱,现在已经被枭首了。”汤若望抽了抽鼻子。“锦衣卫不仅查封了我们的驻地,还不让我见任何人。我没有办法,只能来这儿找徐大人了。”
孙元化愣一瞬,旋即大叹道:“哎呀!您不该来的!您不该来的啊!”
“为什么?”作为一个神罗贵族出身的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并不真正理解科举制度究竟意味着什么。当初听到每次会试都有几千上万人参考,但最后只有三四百人能通过时候,他还狠狠地震惊了一下。
孙元化猛一跺脚,牵着汤若望的臂膀就往别处走。“您在这时候来贡院找恩师,相当于是把科考和逆案这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拉扯到一起了。”
————————
钦天监官正大闹贡院,哭骂锦衣卫的事情,本就是罕有的奇闻,加之此事似乎还牵扯了本届恩科的主考官之一,掌礼部印尚书徐光启。因此,事件很快就在表达欲极度旺盛的举子之间传开了。
一时间,议论不绝,谣传纷纷,贡院附近的各大客栈、各家酒楼都有人在讨论这个事情。
“诸位!”三元楼大堂中央,一个面相还算年轻的举子,摆出一脸神秘的样子环视众人。当大家的目光都被吸引到他的身上之后,他才缓缓开口道:“那个在贡院门口大喊大叫的人,其实是一个达官。”
“达官?怪不得长成那样。”一名当时就在现场远远地看过热闹的举子立刻接话道。
达官最早写作鞑官,是指在大明做官蒙古或者色目人,可泛指非汉官员。因为“鞑”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所以后来就去掉了“革”字旁,以同音的“达”来代替。现在的忠顺侯吴惟英,就是蒙古达官的后裔。
“而且不是北部达官,而是海外达官喔!”那挑起话题的举子仍旧说话说半截。
“什么海外?又有南洋人来北京了?”有人问道。
一个操着广东口音的举子接茬道:“这位兄台说的,应该是去年从香山县出发进京的大西洋国人吧。他们当中已经有人在朝中做官了?”
最先挑起这个话题的举子正准备接话,但他拿腔拿调,故作神秘,就被另一个恍然大悟的知情人士给抢了先机:“有一个!我记得是有一个,就在钦天监。”
给汤若望授官不是一件值得皇帝颁布诏书昭告天下的大事。具体操作就是朱常洛让王安写张条子给内阁,内阁接到条子之后给礼部、吏部去函让他们照办。接着吏部造册,礼部给钦天监发函通知。中间再让礼科、吏科的给事中看一眼,流程就算走完了。到最后,汤若望连一道用过宝的敕书都没拿到。
因为当时朝野上下的注意力都被“邹、赵逆案”所吸引,所以这件事也就只在不大的范围内,小规模的传播了一下。
“钦天监不都是世官吗?还能让达官做啊?”讨论开始跑题了。
“能!”一个上了岁数的老举人抓住机会加入了讨论。“国初的大玄鸟沙亦黑就是回回人。”明初,钦天监还不叫钦天监,而是沿袭元制叫回回司天监,其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把从元上都带去南京的天文书籍翻译成汉语。
“当时,前元朝廷被太祖爷的大军给撵回了草原,但因历法天文都是用回回人的文字记录的,所以太祖爷就征召前元的旧官将之翻译成汉文。钦天监那些世官的祖上,其实也就是色目人”老举人像说书一样,开始卖弄自己的见识。
“唉!”最先挑起这个话题的举子叹了一口气。他想出的风头全让人给抢了。
“那他为什么要跑到贡院门口来闹这么一场啊?”一名对国初旧史不感兴趣的举子大声问那个看过热闹的举子,试图将跑偏的话题给拉回来。这引得那说得起劲的老举子老大不满。
“我哪里知道。他就说自己要见徐总裁,但锦衣卫不让他进去,他就坐在地上哭了。”那举子只讲事实。
“该不是天象异变,钦天监紧急来报吧?”有人猜测道。
“什么天象异变,吉祥得很!”听见这话人,朝远离那人的方向挪了挪屁股,并佯作出嫌恶的样子。“你可不要乱说。”
“那你讲!”两人显然是认识的,听话的人躲开,说话的人就非要硬凑过去。
“去去去!”挪屁股的举子一脸正色地说道:“荀子曰‘流丸止于瓯臾’。我才不瞎猜。”
“还能是什么,无非是想着趁乱闯贡院,往里边儿递点儿‘夹带’。”他不猜,有的是人猜。
但立刻就有人反驳了。“哪有这么闯的!穿着一身儿官服就来了。要趁乱混进去,至少不能那么显眼吧。街道房不是镇抚司,但也是锦衣卫啊!”
举子们就这么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半天也扯不出个正经的所以然来。话题越说越跑偏,到后来,竟有人开始往哀帝董贤的故事上扯了。
但举子们的午饭还没吃完,大西洋国的通事在辽东被斩首、耶稣会驻地被北镇抚司查封的重磅消息传出,各种无根的谣言立刻失了其颜色。取而代之的,是基于事实的新谣言和更加汹涌的舆论浪潮。
————————
午休小憩过后,朱常洛离开乾清宫,准备回到南书房继续下午的工作。他刚一出门,就遥遥地看见几名端着木盘的宦官穿过乾清门。
宦官们也看见了他,立刻将手里的木盘放到地上,然后跪下。
朱常洛对着身边的史辅明耳语了一句之后,继续朝着南书房的方向走。而史辅明则立刻跑上去吩咐道:“别跪着了,端进去吧。”
“是。”几名宦官朝着皇帝的方向磕了个头,然后端起装奏疏的盘子跟了上去。
“万岁!”中午不行面君大礼,早来片刻的宦官们只需要简单地下跪磕个头,再喊一声万岁,就算是见过了。
朱常洛也不搭理他们,径直来到御案后坐下。一落座,他就将视线投向了正缓缓起身的魏朝。“有什么要紧的事情吗?”
今天轮到魏朝值班,他一整个白天都不能离开。乏了也只能在自己的位置上坐着打盹儿。“回主子的话。倒是没有急事,但有两件小事。”魏朝回话的时候,跟进来的宦官也将盘子上的奏疏堆一摞摞地放在了刘若愚的桌面上。
“说。”
魏朝立刻道:“北司回报,说他们已经查封了耶稣会位于正西坊的住处。接下来要怎么做,还请主子示下。”
“让他们把找到的书信都送到都察院去,其他的就先这么着吧。就这么禁锢几天,别死人就行了。”
“是。”
“还有一件呢?”
“还是耶稣会的事情。”魏朝咽了口唾沫,将早就准备好的说辞给抛了出来:“耶稣会里边儿有个名叫汤若望的人。他都跑回贼巢了,但北镇抚司的人愣是没有抓他。还放任他到贡院去大闹了一场。”
他这话的立场倾向性实在是太明显了,搞得王安都不由得多看了他一眼。
“他怎么闹的?”朱常洛问。
“就是大嚷大叫,说要见徐礼部。但街道房的张提督拦住了他,他就在街面上坐着大哭。主子,要把这人抓起来吗?”
“你觉得呢?”朱常洛反问。
“奴婢以为应该抓。”魏朝回答道。
“那就抓吧。”
本章完
汤若望急火攻心气血上涌,加上一路小跑,到现在已经是满脸通红了。他喘着粗气,几乎一字一顿地说道:“我跟你说了,我这是有要紧的急事要见主考官徐光启!”
“别说急事了,天塌下来也不能放您进去。”兵丁就这么拦在他的面前,半步也不后退。“十天之后就放榜了,到时候大宗伯自然会出来的。您老还是安心等着吧。”
汤若望能安心才有鬼了,十天之后,恐怕耶稣会的骨灰都让人给扬了。
汤若望咧开嘴,挤出一个极其难看的笑容。“那这样,我不进去,你们帮我给徐大人带个消息如何?”他还幻想着,把消息递进去之后,徐光启就会出来见他。
那兵丁还是摇头。“递不了。什么东西都递不进去。为了您自己好,您还是赶紧走吧,这地方都堵住了。”
这时候,一个身着四品武官服装的中年男人,在几个低级武官的簇拥下来到了贡院的门口。四品武官一上来就问:“你是哪个衙门的?”
“大人。”守门的兵丁齐齐行礼。
四品武官向兵士摆手,但仍旧注视着骚动的源头。
“钦天监。”汤若望循声看去。
“钦天监什么官儿?叫什么?”四品武官又问。
“钦天监春官正汤若望。”他深吸一口气又缓缓吐出。“您又是哪位?”
“锦衣卫街道房提督,张懋忠。现兼任恩科巡绰官。”张懋忠刚报完身份,在周围看热闹的考生们立刻就退开了。当中不少人甚至直接走了。
“又是锦衣卫!怎么到处都是锦衣卫啊!”听见来人是锦衣卫,汤若望稍稍平复的情绪立刻就激动起来了。
“看来你对我们有很大的怨念啊。”张懋忠的眼神弯出一个危险的弧度。“滚吧,你人进不去,消息也进不去。”
“为什么啊!?”汤若望大吼。
“你是第一天当官吗?”武官反问道。
“跟这有什么关系!”汤若望的情绪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看他那样子,就算他下一刻就哭出来,张懋忠也不会意外。
“这里是贡院,马上就要誊录阅卷了。你现在往里边儿递消息。呵!”张懋忠站在台阶上,冷冷地俯视着台阶下的人。“你若不是第一天当官,那就是嫌自己命长了。快滚吧!你是要再不滚,我就要让人拿你了。”
绝望涌上汤若望的心头,接着被狂跳的心脏送进眼眶和喉咙。最后,无力感化作了泪水和号啕。他真的坐在地上哭了起来。
——————
“走吧,走吧。刚出贡院,还是别在这里沾了晦气得好。”
凡事都要图个吉利,科举更是如此。举子们在考前,都要去给京里的各宫各庙送香火求保佑,现在见钦天监的官正坐在地上痛哭,立刻像避瘟神一样散去了。
但有一个人逆着人潮来到了汤若望的面前。“汤官正。”来人轻声唤道。
汤若望抬起头,露出一副涕泗横流的哀容。“你是.孙初阳?”
孙元化,字初阳,南直隶苏州府嘉定县人。万历二十五年,徐光启以乡试第一举解元,但次年会试却未能联捷,便回到家乡开办学馆授业。此间,孙元化从嘉定县来到上海县求学,就此成了徐光启的学生。在徐光启的影响下,孙元化接触到了西洋教士和西学。
孙元化于万历四十年中举,去年腊月进京,曾一度寄宿住在徐光启的家里,和往来的耶稣会士颇有接触,也就此认识了汤若望。之后孙元化找到住处,从徐光启的家里搬走两人也多有往来,相得甚欢。
“是学生。”孙元化将汤若望从地上搀起来,才问道:“汤官正,这到底是怎么了?”
汤若望见到孙元化,仿佛是即将溺水的人抓住了岸边的救命稻草。“出大事了!你能进去给徐大人带个话吗?”
“就像刚才张提督说的那样,贡院现在只能进不能出,什么也递不进去。就算是没出贡院的举子,这会儿也见不到恩师。后堂衙署全是锦衣卫,除了他们,还有都察院派来的御史,在放榜之前,恩师不会见任何外人。”孙元化从怀里摸出一方手帕,本想递上去给汤若望擦脸。但猛然想起这方手帕已经很久没洗过了,于是便将之收起,改用自己的袖子给汤若望擦脸。“汤官正,到底出什么大事了,能跟学生说说吗?”
“耶稣会大祸临头了!我们的驻地被锦衣卫给抄了!一个叫杨寰的军官说,我们派去辽东的同僚在军前煽动叛乱,现在已经被枭首了。”汤若望抽了抽鼻子。“锦衣卫不仅查封了我们的驻地,还不让我见任何人。我没有办法,只能来这儿找徐大人了。”
孙元化愣一瞬,旋即大叹道:“哎呀!您不该来的!您不该来的啊!”
“为什么?”作为一个神罗贵族出身的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并不真正理解科举制度究竟意味着什么。当初听到每次会试都有几千上万人参考,但最后只有三四百人能通过时候,他还狠狠地震惊了一下。
孙元化猛一跺脚,牵着汤若望的臂膀就往别处走。“您在这时候来贡院找恩师,相当于是把科考和逆案这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拉扯到一起了。”
————————
钦天监官正大闹贡院,哭骂锦衣卫的事情,本就是罕有的奇闻,加之此事似乎还牵扯了本届恩科的主考官之一,掌礼部印尚书徐光启。因此,事件很快就在表达欲极度旺盛的举子之间传开了。
一时间,议论不绝,谣传纷纷,贡院附近的各大客栈、各家酒楼都有人在讨论这个事情。
“诸位!”三元楼大堂中央,一个面相还算年轻的举子,摆出一脸神秘的样子环视众人。当大家的目光都被吸引到他的身上之后,他才缓缓开口道:“那个在贡院门口大喊大叫的人,其实是一个达官。”
“达官?怪不得长成那样。”一名当时就在现场远远地看过热闹的举子立刻接话道。
达官最早写作鞑官,是指在大明做官蒙古或者色目人,可泛指非汉官员。因为“鞑”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所以后来就去掉了“革”字旁,以同音的“达”来代替。现在的忠顺侯吴惟英,就是蒙古达官的后裔。
“而且不是北部达官,而是海外达官喔!”那挑起话题的举子仍旧说话说半截。
“什么海外?又有南洋人来北京了?”有人问道。
一个操着广东口音的举子接茬道:“这位兄台说的,应该是去年从香山县出发进京的大西洋国人吧。他们当中已经有人在朝中做官了?”
最先挑起这个话题的举子正准备接话,但他拿腔拿调,故作神秘,就被另一个恍然大悟的知情人士给抢了先机:“有一个!我记得是有一个,就在钦天监。”
给汤若望授官不是一件值得皇帝颁布诏书昭告天下的大事。具体操作就是朱常洛让王安写张条子给内阁,内阁接到条子之后给礼部、吏部去函让他们照办。接着吏部造册,礼部给钦天监发函通知。中间再让礼科、吏科的给事中看一眼,流程就算走完了。到最后,汤若望连一道用过宝的敕书都没拿到。
因为当时朝野上下的注意力都被“邹、赵逆案”所吸引,所以这件事也就只在不大的范围内,小规模的传播了一下。
“钦天监不都是世官吗?还能让达官做啊?”讨论开始跑题了。
“能!”一个上了岁数的老举人抓住机会加入了讨论。“国初的大玄鸟沙亦黑就是回回人。”明初,钦天监还不叫钦天监,而是沿袭元制叫回回司天监,其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把从元上都带去南京的天文书籍翻译成汉语。
“当时,前元朝廷被太祖爷的大军给撵回了草原,但因历法天文都是用回回人的文字记录的,所以太祖爷就征召前元的旧官将之翻译成汉文。钦天监那些世官的祖上,其实也就是色目人”老举人像说书一样,开始卖弄自己的见识。
“唉!”最先挑起这个话题的举子叹了一口气。他想出的风头全让人给抢了。
“那他为什么要跑到贡院门口来闹这么一场啊?”一名对国初旧史不感兴趣的举子大声问那个看过热闹的举子,试图将跑偏的话题给拉回来。这引得那说得起劲的老举子老大不满。
“我哪里知道。他就说自己要见徐总裁,但锦衣卫不让他进去,他就坐在地上哭了。”那举子只讲事实。
“该不是天象异变,钦天监紧急来报吧?”有人猜测道。
“什么天象异变,吉祥得很!”听见这话人,朝远离那人的方向挪了挪屁股,并佯作出嫌恶的样子。“你可不要乱说。”
“那你讲!”两人显然是认识的,听话的人躲开,说话的人就非要硬凑过去。
“去去去!”挪屁股的举子一脸正色地说道:“荀子曰‘流丸止于瓯臾’。我才不瞎猜。”
“还能是什么,无非是想着趁乱闯贡院,往里边儿递点儿‘夹带’。”他不猜,有的是人猜。
但立刻就有人反驳了。“哪有这么闯的!穿着一身儿官服就来了。要趁乱混进去,至少不能那么显眼吧。街道房不是镇抚司,但也是锦衣卫啊!”
举子们就这么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半天也扯不出个正经的所以然来。话题越说越跑偏,到后来,竟有人开始往哀帝董贤的故事上扯了。
但举子们的午饭还没吃完,大西洋国的通事在辽东被斩首、耶稣会驻地被北镇抚司查封的重磅消息传出,各种无根的谣言立刻失了其颜色。取而代之的,是基于事实的新谣言和更加汹涌的舆论浪潮。
————————
午休小憩过后,朱常洛离开乾清宫,准备回到南书房继续下午的工作。他刚一出门,就遥遥地看见几名端着木盘的宦官穿过乾清门。
宦官们也看见了他,立刻将手里的木盘放到地上,然后跪下。
朱常洛对着身边的史辅明耳语了一句之后,继续朝着南书房的方向走。而史辅明则立刻跑上去吩咐道:“别跪着了,端进去吧。”
“是。”几名宦官朝着皇帝的方向磕了个头,然后端起装奏疏的盘子跟了上去。
“万岁!”中午不行面君大礼,早来片刻的宦官们只需要简单地下跪磕个头,再喊一声万岁,就算是见过了。
朱常洛也不搭理他们,径直来到御案后坐下。一落座,他就将视线投向了正缓缓起身的魏朝。“有什么要紧的事情吗?”
今天轮到魏朝值班,他一整个白天都不能离开。乏了也只能在自己的位置上坐着打盹儿。“回主子的话。倒是没有急事,但有两件小事。”魏朝回话的时候,跟进来的宦官也将盘子上的奏疏堆一摞摞地放在了刘若愚的桌面上。
“说。”
魏朝立刻道:“北司回报,说他们已经查封了耶稣会位于正西坊的住处。接下来要怎么做,还请主子示下。”
“让他们把找到的书信都送到都察院去,其他的就先这么着吧。就这么禁锢几天,别死人就行了。”
“是。”
“还有一件呢?”
“还是耶稣会的事情。”魏朝咽了口唾沫,将早就准备好的说辞给抛了出来:“耶稣会里边儿有个名叫汤若望的人。他都跑回贼巢了,但北镇抚司的人愣是没有抓他。还放任他到贡院去大闹了一场。”
他这话的立场倾向性实在是太明显了,搞得王安都不由得多看了他一眼。
“他怎么闹的?”朱常洛问。
“就是大嚷大叫,说要见徐礼部。但街道房的张提督拦住了他,他就在街面上坐着大哭。主子,要把这人抓起来吗?”
“你觉得呢?”朱常洛反问。
“奴婢以为应该抓。”魏朝回答道。
“那就抓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