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借兵-《泰昌大明》

  “这”孙月融一下子就紧张了起来。“那就直接用刑,逼他们招!”

  “要是这么容易就好了。”崔元叹气道:“其他的案子可以这么做,但这是涉及勋戚的案子。也就是说,这是必然会见光的案子,很难使阴沟里的手段。武清侯若是买通那些下作的御史,给咱们扣个刑讯逼供的帽子过来要怎么办?到时候,就算旁证确凿,怕是也不好定案了。”

  孙月融咽了一口唾沫。“可是二祖宗那里,军令状都已经立了.”

  崔元又在心里默默地叹了一口气。在他看来,干爹崔文升做事实在是太急躁了。首掌东厂的时候急吼吼地想要收买人心坐稳位置,结果当着全北京的面挨了一顿鞭子,几个月下来,这个故事都要传遍全天下了。上次也是,拉清单似的杀了几十个人,搞得崔元整日心慌,生怕西厂来人把他给抓了。

  这次又来,自己明明只是给他提交了一份汇总信息的提报,一句请示请求的话都没说,哪知道他直接就去皇上那里求了一道抓人的旨意,还立什么军令状。真是不在刀尖上行走人就不自在似的。

  但崔元又能有什么办法呢。他这样在宫里讨生活的人,一旦认了干爹,这辈子的立场和倾向基本就定死了,沉浮也基本是随着干爹。除非干爹过世了,否则就不要想着改换门庭。不过话说回来,在宫里讨生活,若是连干爹都找不到,那这辈子就只有伺候别人的命了。

  崔元甩甩脑袋,抛开心中的杂念,又问道:“除了让我抓人。干爹那里还有别的口信吗?”

  “有的。”孙月融当即点头道:“二祖宗让奴婢给您带一段主子万岁爷的原话过来。”

  “主子万岁爷的原话?”崔元的神情肃穆了不少。“是万岁爷的口谕吗?”如果是口谕,他就得跪下来领受。

  “倒不是口谕,就是万岁爷对二祖宗说的话。”孙月融摇头道,“他老人家叫奴婢把这段话转述给您老知道。”

  “那你说吧。”崔元还是坐直了。

  孙月融想了想,尽可能全地背诵道:“‘如果他们想阻止海运改道。不管怎么做,最终无非是向朝廷证明,走天津到盖州的损失,大于走旅顺到盖州的消耗,这不是沉一两条船就够的。漂没的未必漂了,死的人未必死了。只要能找到这些东西、这些人,那就是板上钉钉的铁证。’”

  “这”崔元感到疑惑,脸上也不自觉地浮现出了疑惑的神色。

  “有什么问题吗?”孙月融小心翼翼地问道。

  “当然没有问题,皇上圣明烛照,”崔元能够想见,崔文升让孙月融给他带来皇帝的原话,无非为了传递圣意。但这句话什么也没传递啊。皇帝的话无非是提供了一条办案思路。可崔元本来就是按照这条路子办的。“但干爹为什么要你给我带这么一段话?”

  “奴婢不知道。”孙月融摇头道。比起崔元,他掌握信息就更少了,他既没有经办此案,也没有看过崔元的提报,更不知道崔文升在南书房说了什么听了什么。说白了,他就是个人肉传声筒。

  崔元咂摸着嘴儿,细细地品味着圣意。反复思忖之下,他略微体悟到一种微妙的暗示。但他又不敢确定自己的猜测对是不对。“还有别的话吗?”

  “应该是没.”孙月融正要摇头,但旋即又伸出一根手指。“还有一句,最后一句。”

  “什么话?”崔元赶紧追问道。

  “二祖宗让我告诉您,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在孙月融看来,这就是一句废话。都已经下令让崔元抓人审讯了,又怎么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呢。

  崔元的眼里闪过一丝明悟,嘴角微微地向上抽了抽。他深吸一口气,缓缓吐出道:“还有别的吗?”

  “没了,二祖宗让奴婢代传的口信就这些。”孙月融说道。

  崔元点点头,正当他准备开口说自己的打算时,孙月融又说话了:“但天津那边还有件事情。”

  “天津.”崔元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孙月融赶忙解释道:“就是您老在中卫落的那一颗闲子。昨晚,奴婢在那里歇脚,听见了一个可能很不小的事情。”

  “是跟饷部的案子有关吗?”崔元问道。

  “可能有所涉及。但应该算是一个独立的案子。”孙月融说道。

  “该不是孙中丞那里出了什么岔子吧?”崔元的眉头拧了起来。

  “这倒不是。”孙月融摇头道。“主要是河道上的问题,孙中丞刚到天津不久,不太可能牵扯进去。”

  崔元松了一口气。“仔细说说。”

  “您在中卫那边放了一个叫陈伟业的人。他调查发现,在漕运路线上长期存在着官船私用的现象。也就是利用漕船运送私货,避免钞关检查,以逃避朝廷征税。”孙月融说道。

  “也就官船私运。”崔元一下子就总结出来了。

  “您老已经知道了?”孙月融愕然问道。

  “是你在京里待得太久了。”崔元轻笑一声,说道:“这几千里的水道上,每年捞出的尸体能堆成山,你觉得有几具是不慎淹死的?”

  “奴婢愚钝。”孙月融不明白。

  “我带出来的好些人都曾在码头上讨过生活,只要你愿意和他们聊聊,就能知道这水面水下的许多腌臜。”崔元从顺手的地方拿过茶盏,将其中半温半凉的茶水一饮而尽。直到茶叶浮出水面,他才放下茶盏,缓缓说道:

  “有征税,就有逃税。用官船运私货以逃避国税,既不新奇,更不稀罕。若是细究下去,这漕道沿途的抚、按、道官,和他们手底下的小喽啰,有几个是干净的?就连南京锦衣卫也时常背着朝廷帮人运一些私货。”

  “那就不管了?”孙月融迅速摆正立场,如果崔元不打算上报这个事情,他就把这个事情给忘掉。

  “我们管不管,只取决于万岁爷管不管。万岁爷要我管,我就管。万岁爷不要我管,或者让别人来管,那我就不管。但无论如何,事情既然被陈伟业剖出来了,咱们上报就是。”崔元吩咐道:“回去之后,你把这个消息带给干爹,就说是陈伟业发现了这个事情,不要提我,也不要提你自己。之后怎么做,他老人家自会考量。”

  现在想来,崔元又觉得,干爹做事虽然激进了些,但对圣意的揣摩和对机会的把握还是非常精准的。挨了打没死,还继续掌权,杀了人没事,还得了赏赐,现在又冒着去给仇家刷恭桶的风险请了圣旨

  孙月融立刻点头道:“奴婢明白了,奴婢这就返程传话。”如果这个差事能从天上落下来,那孙月融还是很希望能就此分一块儿骨头来啃的。

  “不急。”崔元又把话题给拉回来:“现在最紧要的还是饷部的案子。”

  “是,是。”孙月融赶忙说道:“若是有什么用得着奴婢的地方,崔提刑尽管吩咐便是。”

  “我要你去一趟天津。”崔元说道。

  “你是要奴婢回中卫吗?”孙月融问道。

  “对,我要你去巡抚衙门找孙中丞。”崔元颔首道。

  孙月融一愣。“找他老人家干什么?”

  “当然是让他来帮我们查案啊。”崔元站起身,两步走到一个木质的柜子旁。

  “您为什么要请他出山?”孙月融见崔起身,便也跟着站了起来。

  崔元打开一个抽屉,从里边儿拿出一摞信纸和两个信封。“我手下就这么点儿人,拿人都不够,更别说镇场子了,我要借他的标营兵来用。”

  虽然崔元一直是在秘密行事,但他也算是皇帝外派到地方的中官钦差。有这一层身份在这儿,他就可以请求地方官府出人协助。

  崔元拿着信封和信纸返回到他的座位,坐下后他才意识到,镇纸放在一个他必须再次起身才能触及的位置。孙月融很有眼力界,他没有等待崔元的指示或自行伸手,而是主动走上前去,拿起镇纸递给了他。“那为何不直接请海防营来协办?”

  在天津沿海一直保有一个二千五百人编制的天津海防营,饷部衙门成立后,这支部队就被移到了沿海,归李长庚提调了。

  “因为海防营的主官也是我要抓的。”崔元将原本摆在面前的提报随手扔到一边,接着提起笔,在砚台里蘸了蘸。

  崔元原本的打算是从下面开始,一步一步逐渐往上面摸的,能避免触及那些令人投鼠忌器的勋戚就尽量避开。最多想法子逼退他们就可以了。毕竟他的任务只是暗查饷部,或者说保证粮船能顺利地到达盖州营口。就算不碰那些勋戚的走狗,也不影响这个任务的完成。

  但现在,干爹崔文升给崔元要来了权限,圣意也摸了个八九不离十,那也就可以不管先后,直接连根拔起,一网打尽了。

  孙月融被吓了一跳。“海防营又怎么了?”

  “还能怎么,贪污、空饷、操练尽废、舟楫器械不存。要是奴贼有大船,可渡海来掠,恐怕第一天海防营崩溃,第二天奴贼就顺着海河直接打到中卫城下了。”崔元摆手示意孙月融坐回去。

  “这么严重?”孙月融一惊。

  “不奇怪。正所谓‘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海防营本来就是为备倭而设的。海波承平几十年,将领自然也就松懈了,手痒了。再加上,那些不开眼的东西,整日不想正事,把心思都放在和先帝爷怄气上.”崔元猛地一怔,急急地停住这个敏感的话题。“总之,海防松弛虽然并不奇怪。既然我东厂顺带着查到了,也就顺便把这个事情给捅出来。”

  孙月融直接无视了那个敏感的话题,建议道:“既然如此,还是直接回京调厂子里的人来用会比较好吧。”

  “不。”崔元摇头道:“我就是要用巡抚衙门的人手。这种案子,总得扯点外官进来。”

  孙月融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又问道:“但孙中丞若是不肯出人呢?”

  中官钦差可以请求地方官府出人协助,但只要没有圣旨,就不算命令,因此地方官府也可以拒绝协助。

  崔元手中的笔触突然一滞。“干爹跟我说起过这位孙师傅,说他老人家是一个很好很正直的官儿。练兵也有一套。而且这些案子若是办实在了,对他自己的仕途也有好处。孙中丞离上面还远得很,他应该不会拒绝这个送上来的机会才对。”话虽如此,但其实崔元自己也不太确定。

  孙月融看出了崔元眼睛里闪烁着的犹疑不定,于是建议道:“天津有个叫金忠的人,我可以先去他那里探探孙中丞的口风。”

  “金忠.”崔元沉吟了片刻才想起这号人物。“是那个宫里派来给厂房选址的奴婢?”

  “对,就是他。”孙月融问道:“您来的时候没跟他打招呼?”

  “我跟他打招呼干什么。”崔元一边思考,一边持续在纸上落墨。“我跟他又没什么交情。”

  “没交情无妨嘛。他不过是内官监的一个杂官儿,还敢不卖咱东厂面子的吗?而且也不要他做什么,打听消息而已。而且谅他也不敢张着个大嘴巴到处乱嚷嚷。”孙月融说道。“如此一来,就算孙中丞不愿意帮这个忙,我们也不怕打草惊蛇,提前走漏了风声。”

  “嗯。”崔元沉微微颔首。“在理。谨慎点儿也好。如果孙中丞真不愿意帮咱们这个忙,你就直接回京。请干爹派人过来。”

  “您需要多少人?”孙月融问道。

  “至少要五百人。”崔元盘算了一下,又补充道:“最好调一个大档头过来听用。”崔元说的大档头,也就是东厂番役局下的千户们,而所谓的“调一个大档头”,也就是调一千人。

  孙月融又是一惊。“您老准备要抓多少人?”

  崔元冷冷一笑,说道:“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孙月融肃然点头,仿佛又闻见腥风血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