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另一种人生(46)-《双大明对比:朱元璋求我当女帝》

  蓝绫不疾不徐问:“查清这伙儿人的身份了吗?”

  杨胜男摇头:“还没有,微臣察觉之后,派人秘密跟踪调查,但为首之人十分机警,反侦察能力极强,我等不敢贸然靠近,只能远远瞧着,想要查出这群人的底细,只怕还要一些时间。”

  听到这里,蓝绫绝美的脸上勾起一丝散漫的笑意:“你越是查不出来,越证明这伙儿人心里有鬼。”

  杨胜男忙道:“陛下放心,臣一定抓紧时间调查,势必将这群人摸得透透的。”

  蓝绫兀自轻笑:“不必了!朕已经猜到这伙儿人的目的了,不必费那功夫,给朕紧紧盯着就好。”

  杨胜男疑惑道:“这还没调查,陛下怎么就知道了?”

  蓝绫笑道:“折梅军是朕一手培养起来的,此人的反侦察水平能让你们一时间都无可奈何,绝对是大明朝廷中的精锐栋梁。储君失踪,国本动摇,依朱元璋的性子,怎么可能在这节骨眼对我大虞用兵,派人潜入刺探情报?现在这伙人悄悄潜入我大虞,那就只有一种可能,朱元璋已经识破了皇后的算计迷局,知道太子深陷大虞境内,又不敢百分之百确定,这才让人乔装成商人混进来。”

  杨胜男一惊:“什么?洪武帝已经识破了凤君的算计?”

  蓝绫‘嗯’了一声:“是,大明是一个新兴的王朝,朱元璋能够赶走蒙古人,恢复汉家衣冠,除了本身能力极强之外,更在于身边聚拢了一堆人才,皇后这一局并非完美无瑕,被他识破是早晚的事。”

  杨胜男不解:“陛下既知有破绽,为何不让凤君补足?让大明皇帝一辈子都查不出来不是很好吗?”

  蓝绫失笑:“补不了,这一局最大的破绽是朕的母亲,朱元璋将白莲教掀了底朝天,却始终找不到他的好大儿,必然会明白是调查方向出了问题,从头查一遍,发现东宫除了太子,还有一位侧妃同时失踪,就会立刻想到问题出在这里,顺着这条线一直查下去,便不难识破所谓的白莲教刺客是假冒的,再加上皇后出城时对晋王朱棢的忽悠,两者联系在一起,真相就水落石出了。”

  杨胜男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此局破绽在太上皇,朕总不能把生母杀了吧,所以被他看穿是早晚的事。”

  蓝绫放下朱笔,一只手抚摸着黄花梨案上的三色瑞兽玛瑙镇纸:“皇后设下此局,只为了找回太上皇,顺便给朱太嫔一点教训,所有的目的都已经达到了,这会子就算被朱元璋看穿了,他又能如何?难道他还能从朕手里抢人不成?”

  杨胜男眉头舒展,笑道:“只凤君一人,就打得锦衣卫落花流水,束手无策,更何况是陛下,敢在您眼皮子底下动手抢人,简直是自寻死路。”

  作为跟随蓝绫白手起家的元老级人物,杨胜男深知蓝绫的武功有多恐怖。

  凤辰奕不过得了蓝绫点拨,学了点皮毛,就横扫了整个东宫,当着一众高手的面将朱标掳走。

  若朱元璋真敢派人来大虞皇宫抢人,绝对让他们有来无回。

  蓝绫道:“朕虽猜到了他们的目的,但难保不会有什么意外,还是得细细盯着,若有异样,即刻来报。”

  “是!”

  之后,杨胜男继续追踪监视,发现果然如蓝绫所料,这伙人真就是冲着朱标来的。

  杨胜男不仅确定了这伙人的目的,还得知了为首之人,正是镇守云省的西平侯沐英。

  沐英是大明帝后的义子,深得朱元璋喜爱与器重。

  若非涉及储君失踪这样的大事,沐英岂会冒险潜入大虞?

  知道沐英一行人是冲着朱标来的,杨胜男反而松了一口气。

  时间一晃,半年时间过去。

  蓝绫闲暇时,忽然想起朱标的情况。

  凤辰奕面带苦笑:“都大半年了,他还是不肯屈服,这厮就是一颗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的铜豌豆,让陛下失望了。”

  蓝绫摆手道:“这也不怪你,朱家人是有些硬骨头在身上的,他又是朱元璋一手教养出来的太子,性子自然非比寻常。”

  大明是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王朝之一。

  崇祯以身殉国,不失气节。

  若是溥仪能在审判战犯时,能够扑过去一刀捅死天蝗,然后自刎结束自己的生命,不仅可以上‘清烈帝’的谥号,甚至连清史都为他重修。

  若是朱标很快屈服,蓝绫反而要看不起他。

  凤辰奕发狠道:“我就不信了,他骨头再硬还能比我的拳头,他越是不服,我越要压服他。”

  蓝绫淡笑道:“不急,反正宫中时日长久,咱们有的是时间慢慢跟他玩。杀人不过头点地,这样日复一日的磋磨,才最痛苦煎熬。”

  沦陷大虞皇宫这大半年,朱标的确过得很煎熬。

  他从小接受儒家思想教育的熏染,封建大男子主义深入骨髓。

  凤辰奕的调教对他来说,既是思想上的颠覆,更是精神层面的摧残。

  滴水成冰非一日之寒。

  几十年根深蒂固的思想,也不可能在一时半刻彻底清除。

  蓝绫深知,以大明目前的情况,不管是武力威慑,还是用计智取,都不可能从大虞皇宫带走朱标。

  因此,她并没有让人过度干扰沐英的调查。

  相反的,她特别想看看,不可一世、歧视女性的朱元璋,在得知自己的好大儿落入女人手中,能拿出什么本事来救人?

  当然,这只是她的一点兴趣。

  身为一国之君,她着眼于国家大事,开创盛世繁荣,让治下百姓幸福安康,哪会将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放在心上?

  眼下,摆在她面前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如何更多引入华夏人成为大虞的一份子。

  吞并天竺之后,大虞的国土翻了一倍,与大明不相上下。

  只是,大虞疆域虽大,华夏人的占比还是太少了。

  华夏人口太少,便不利于她的统治。

  她必须让华夏人口成为王朝的主体,才能让帝国成为真正的汉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