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所知,西境这两年不是还算安稳么?”
陆昭下意识的一问。
像是打开了老者的话匣子:
“谁说不是呢?前些年突厥兵败,我们着实过了几年太平日子。”
“可太平日子敌不过光景不好啊,从去年入秋,一直到今年,整个西境一滴雨都没下,西境不说颗粒无收那也差不多。”
“再加上突厥最近又开始不老实,频频向关外增兵,我们也是没了办法,才不得不举族向东求一条活路。”
“谁知道,一走就走到了这儿……”
他说罢,又冲陆昭磕了个头,意思不言而喻。
陆昭点点头,正要应允安排。
就听身旁有人小声提醒道:
“世子殿下,您要不还是先让他们到那边儿的马棚去吧。”
“这群人衣不蔽体,身上又奇臭无比……在这里落脚,实在是有辱斯文。”
“在座的诸位不说都是京城有头有脸的人物,那也大差不差,要是再这般耽搁下去,我怕……”
听到声音。
陆昭微微蹙眉,他刚要出声辩驳。
余光却猛地注意到,在场这些刚刚还在夸赞他的才子佳人们,此刻全都一脸嫌弃跟鄙夷的打量着跪在自己脚边的流民。
这一幕,让他心头猛地一顿。
不过,他并没有出声驳斥说话之人,只是面无表情的冲着身旁端着笔墨纸砚的小厮招了招手:
“劳驾,准备笔墨纸砚。”
说着,他又一把扶起面前老者:
“你叫什么名字?”
老者拱手:
“小老儿叫董旺财。”
“董旺财。”
陆昭重复一遍,接着不假思索道:
“行,只要不是好吃懒做之人,你们我全都收下,这样,你先领着他们,到外面的马棚边上,找一个叫蔡旭的家伙,他是我府上的管家,见了他,你就说,是我让你找他的。”
“你们在那里稍候,我马上过去。”
“是。”
得到陆昭肯收留的承诺,董旺财浑浊的眼睛终于有了一抹亮色。
当下匆匆领着众多流民向陆昭行了一礼后,也就带着一众流民亦步亦趋地出了前来参加游湖诗会的人群。
等以董旺财为首的一众流民去远。
先前提醒过陆昭的那几道声音才继续道:
“世子殿下,既然流民的事情解决了,您还是继续作诗吧。”
“就是就是……”
“……”
听着耳畔嘈杂不断的声音。
陆昭原本还算温和的神色,终于渐转冷淡。
下一秒。
众目睽睽之下。
他缓缓抬头,目光穿过面前七嘴八舌的人群,又穿过隐匿在西湖水面后的烟雨楼阁,笔直向西。
冗长的沉寂过去,直到所有人都等得有些不耐烦时。
陆昭嘴角微勾,在不经意间露出个稍显嘲弄的冷笑后,这才径直落笔:
“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四句短诗。
一气呵成。
随着最后汴州两个字赫然跃于纸上。
片刻前还叽叽喳喳的人群此刻已经再一次静默到落针可闻。
诡异的沉寂中。
陆昭信手将毛笔扔在面前的桌台,又扫视场间面色铁青的诸人,冷然道:
“不是让我作诗留名么。”
“诗留好了,至于用不用,是你们的事了。”
他说罢,扭身就走。
一直等他背影彻底自游湖诗会的现场彻底消失,场间一群读书人仍旧怔怔看着桌面上的四句短诗面面相觑。
……
湖面。
那艘层层遮掩的官船里面。
脸色稍显苍白和虚弱的老者,面无表情的看着跪倒在自己身前,做书生打扮的年轻人:
“你肯定陆昭那小子的诗真的是这么写的?”
老者声音不大,却自带一股无形压力,甚至连带着让整个船舱的温度都低了不少。
“回陛下的话,卑职绝不敢做欺君之事;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这四句,就是陆昭那首《提临安邸》的原句,若有一字删减,卑职愿意以死谢罪。”
得到年轻人这般答复。
斜靠在椅子上的老人原本古井无波的脸上终于有了些许动容。
是的,这老者不是别人。
正是大乾当今天子,有中兴之主美誉的乾帝,萧生。
至于跟他同处一室的女子,也不是别个,正是萧生膝下,有且仅有的一个女儿——大乾公主,萧青璇。
短暂的沉默后。
乾帝冲先前的男子摆了摆手:
“你先出去吧,好生戒备,不许任何人靠近。”
“喏。”
“书生”答应一声,抱拳退下。
等舱门闭合。
萧生才轻轻吐了口浊气,然后回身朝萧青璇看了过去。
直到此刻,他才注意到,自家这位千金,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把陆昭那首《题临安邸》一字不差的默写在了纸上。
萧青璇喜欢诗词他是知道的,可让萧生眉头紧皱的是,他记忆中,萧青璇原本娟秀清丽的字迹,此刻却隐隐向外透着一股忧愁。
蹙着眉头思考片刻,萧生还是没忍住心底的好奇,出声道:
“青璇,刚刚还好好的,怎么好端端的就不高兴了,是想到了什么吗?”
听到声音。
萧青璇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静静走到舷窗一侧,抬手拉开帷幔。
目光所及。
随着陆昭带着一群流民离开,游湖诗会的氛围已经再次变得热烈起来,甚至最中心的高台上,都已经有歌姬正对着台下读书人的叫好声,翩翩起舞;好一副歌舞升平的景象。
就在这时。
自听到陆昭第二首诗,就陷入沉默的萧青璇,忽然悠悠开口:
“父皇,我大乾朝自太祖皇帝开国以来,向来都有重文轻武的风气。”
“此等风气,尤其以京城四周最为明显,想来您也知道,京城周遭,甚至就连国子监这种志在致仕的地方,都有不少读书人都以文采风流为荣。”
“是,这样的繁华景象,若是在海晏河清的太平盛世自是无可厚非,青璇便是心有不满也不会说出来,可眼下是什么局势?”
“眼下离京师之变过去不到三十年,离镇西王陆平川击退突厥五年不到,且突厥还有随时卷土重来的资本,北境同样有蛮族枕戈待旦,如此局面,他们这些所谓的青年才俊,京城名流,不思为国分忧献策也就算了,居然还有心情搞什么游湖诗会……这般行径,他们心中还有没有一丁点儿的家国天下,他们读的圣贤书,都读到哪儿去了……”
说到这里。
萧青璇冷哼一声,继续道:
“那陆昭诗里有句话说的很对。”
“若这些读书人,人人都想着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的话,只怕我大乾朝的未来,就真的连一点儿击穿北境,收服幽云的希望都没有了。”
……………
………………
………………
………………
陆昭下意识的一问。
像是打开了老者的话匣子:
“谁说不是呢?前些年突厥兵败,我们着实过了几年太平日子。”
“可太平日子敌不过光景不好啊,从去年入秋,一直到今年,整个西境一滴雨都没下,西境不说颗粒无收那也差不多。”
“再加上突厥最近又开始不老实,频频向关外增兵,我们也是没了办法,才不得不举族向东求一条活路。”
“谁知道,一走就走到了这儿……”
他说罢,又冲陆昭磕了个头,意思不言而喻。
陆昭点点头,正要应允安排。
就听身旁有人小声提醒道:
“世子殿下,您要不还是先让他们到那边儿的马棚去吧。”
“这群人衣不蔽体,身上又奇臭无比……在这里落脚,实在是有辱斯文。”
“在座的诸位不说都是京城有头有脸的人物,那也大差不差,要是再这般耽搁下去,我怕……”
听到声音。
陆昭微微蹙眉,他刚要出声辩驳。
余光却猛地注意到,在场这些刚刚还在夸赞他的才子佳人们,此刻全都一脸嫌弃跟鄙夷的打量着跪在自己脚边的流民。
这一幕,让他心头猛地一顿。
不过,他并没有出声驳斥说话之人,只是面无表情的冲着身旁端着笔墨纸砚的小厮招了招手:
“劳驾,准备笔墨纸砚。”
说着,他又一把扶起面前老者:
“你叫什么名字?”
老者拱手:
“小老儿叫董旺财。”
“董旺财。”
陆昭重复一遍,接着不假思索道:
“行,只要不是好吃懒做之人,你们我全都收下,这样,你先领着他们,到外面的马棚边上,找一个叫蔡旭的家伙,他是我府上的管家,见了他,你就说,是我让你找他的。”
“你们在那里稍候,我马上过去。”
“是。”
得到陆昭肯收留的承诺,董旺财浑浊的眼睛终于有了一抹亮色。
当下匆匆领着众多流民向陆昭行了一礼后,也就带着一众流民亦步亦趋地出了前来参加游湖诗会的人群。
等以董旺财为首的一众流民去远。
先前提醒过陆昭的那几道声音才继续道:
“世子殿下,既然流民的事情解决了,您还是继续作诗吧。”
“就是就是……”
“……”
听着耳畔嘈杂不断的声音。
陆昭原本还算温和的神色,终于渐转冷淡。
下一秒。
众目睽睽之下。
他缓缓抬头,目光穿过面前七嘴八舌的人群,又穿过隐匿在西湖水面后的烟雨楼阁,笔直向西。
冗长的沉寂过去,直到所有人都等得有些不耐烦时。
陆昭嘴角微勾,在不经意间露出个稍显嘲弄的冷笑后,这才径直落笔:
“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四句短诗。
一气呵成。
随着最后汴州两个字赫然跃于纸上。
片刻前还叽叽喳喳的人群此刻已经再一次静默到落针可闻。
诡异的沉寂中。
陆昭信手将毛笔扔在面前的桌台,又扫视场间面色铁青的诸人,冷然道:
“不是让我作诗留名么。”
“诗留好了,至于用不用,是你们的事了。”
他说罢,扭身就走。
一直等他背影彻底自游湖诗会的现场彻底消失,场间一群读书人仍旧怔怔看着桌面上的四句短诗面面相觑。
……
湖面。
那艘层层遮掩的官船里面。
脸色稍显苍白和虚弱的老者,面无表情的看着跪倒在自己身前,做书生打扮的年轻人:
“你肯定陆昭那小子的诗真的是这么写的?”
老者声音不大,却自带一股无形压力,甚至连带着让整个船舱的温度都低了不少。
“回陛下的话,卑职绝不敢做欺君之事;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这四句,就是陆昭那首《提临安邸》的原句,若有一字删减,卑职愿意以死谢罪。”
得到年轻人这般答复。
斜靠在椅子上的老人原本古井无波的脸上终于有了些许动容。
是的,这老者不是别人。
正是大乾当今天子,有中兴之主美誉的乾帝,萧生。
至于跟他同处一室的女子,也不是别个,正是萧生膝下,有且仅有的一个女儿——大乾公主,萧青璇。
短暂的沉默后。
乾帝冲先前的男子摆了摆手:
“你先出去吧,好生戒备,不许任何人靠近。”
“喏。”
“书生”答应一声,抱拳退下。
等舱门闭合。
萧生才轻轻吐了口浊气,然后回身朝萧青璇看了过去。
直到此刻,他才注意到,自家这位千金,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把陆昭那首《题临安邸》一字不差的默写在了纸上。
萧青璇喜欢诗词他是知道的,可让萧生眉头紧皱的是,他记忆中,萧青璇原本娟秀清丽的字迹,此刻却隐隐向外透着一股忧愁。
蹙着眉头思考片刻,萧生还是没忍住心底的好奇,出声道:
“青璇,刚刚还好好的,怎么好端端的就不高兴了,是想到了什么吗?”
听到声音。
萧青璇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静静走到舷窗一侧,抬手拉开帷幔。
目光所及。
随着陆昭带着一群流民离开,游湖诗会的氛围已经再次变得热烈起来,甚至最中心的高台上,都已经有歌姬正对着台下读书人的叫好声,翩翩起舞;好一副歌舞升平的景象。
就在这时。
自听到陆昭第二首诗,就陷入沉默的萧青璇,忽然悠悠开口:
“父皇,我大乾朝自太祖皇帝开国以来,向来都有重文轻武的风气。”
“此等风气,尤其以京城四周最为明显,想来您也知道,京城周遭,甚至就连国子监这种志在致仕的地方,都有不少读书人都以文采风流为荣。”
“是,这样的繁华景象,若是在海晏河清的太平盛世自是无可厚非,青璇便是心有不满也不会说出来,可眼下是什么局势?”
“眼下离京师之变过去不到三十年,离镇西王陆平川击退突厥五年不到,且突厥还有随时卷土重来的资本,北境同样有蛮族枕戈待旦,如此局面,他们这些所谓的青年才俊,京城名流,不思为国分忧献策也就算了,居然还有心情搞什么游湖诗会……这般行径,他们心中还有没有一丁点儿的家国天下,他们读的圣贤书,都读到哪儿去了……”
说到这里。
萧青璇冷哼一声,继续道:
“那陆昭诗里有句话说的很对。”
“若这些读书人,人人都想着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的话,只怕我大乾朝的未来,就真的连一点儿击穿北境,收服幽云的希望都没有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