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做香肠虾仁干贝-《重回1984:赚钱养娃把家忙》

  “放心吧!刚刚我们已经把切下来的腿肉和一些瘦肉称重了,还别说,这头猪是真的肥,光是这些肉就有八十斤了,还剩下不少肥肉,阿琴不想放进去,我打算一会儿切成块,咱熬猪油。

  骨头分一分,留着慢慢炖肉吃,还有两只猪蹄,一会儿下锅卤,明天给孩子们下饭吃。”

  林义仔细说着自己的安排。

  四个大孩子一个劲儿地欢呼,最小的陈瑞铭学着哥哥姐姐的样子笑得花枝乱颤。

  林琴听着孩子们的笑声,嘴角上扬,“文军,先带孩子们去洗澡,免得天黑了太冷,丫丫晚点我再给她洗。”

  陈文军也觉得这会儿风大,立马抱起小儿子,赶其他孩子进屋。

  没了孩子们叽叽喳喳的声音,院子里都清净了不少。

  等调料放好,再拌一拌,盖上盖子,等明天清晨就能开始灌肠了。

  因着香味太过浓烈,林义担心耗子光顾灶屋,还特地把那些盆子放到高处,紧闭灶屋门窗。

  第二天一大早。

  林琴和黄月珍还没清醒,林义这边就开始灌肠了。

  等两人起床下楼,发现菜地里早已架起竹竿,挂了一排香肠。

  第二根竹竿准备就绪。

  两人赶紧撸起袖子,把手洗干净,过去帮忙。

  林义正好抽空歇歇,扭头进灶屋看看早饭熟了没有,顺便再给孩子们炒两个菜,煎一盘蛋。

  黄月珍感叹道:“大舅舅干活可真麻利,也不知道他几点起来的,那么多肉都弄了一半。”

  香肠还要绑线,一个人干活不如两个人顺手。

  林琴深以为然。

  两人小声嘀咕着,差不多到了七点多就把所有香肠灌完了。

  菜地里晾了整整四根竹竿。

  那些汤汁跟下雨似的淅淅沥沥往地下淌,香得邪乎。

  也是他们在岛上,江风大,这要换成其他地方,苍蝇已经闻着味儿成堆成堆地过来了。

  黄月珍看着他们辛苦的劳动成果,笑眯了眼,“阿琴,这香肠要晾多久?”

  林琴抬头看看天空,沉吟道:“这两天估计都是好天气,咱家这位置上,菜地一天都要阳光,这么晒个两天就能放到阴凉的地方,再风干两三天就差不多了。

  要是赶时间的话就晒个三天,再风干一天,这样口感比较好。”

  直接晾晒干也可以,只是那样的话容易晒过头,太干了不好嚼。

  黄月珍眼中多了一丝期盼。

  林琴道:“表嫂,你今年打算什么时候回去?”

  “再过一周,今年天气不错,工地的活能做,不过新招的工人好些都是外地的,大家都要赶回去过年,所以黄老板让我们再干一周就放假。”

  黄月珍已经在工地混成老员工了,今年黄文龙还给她涨了工资,从原先一个月三十变成一个月三十五,她也干得越发起劲。

  林琴点了点头,“那正好,到时候你回去可以带些走,让姑姑尝尝我们的手艺。”

  提到林娥,黄月珍立马同意了。

  受了香肠的启发,陈文军当天从南港弄了一大袋沙虾回来,说是渔船回港的时候正好碰上的。

  沙虾都是纯野生的,不大,也就比河虾大那么一丢丢,肉不多,胜在清甜。

  陈文军道:“把这些沙虾过沸水,肉剥下来晒干,就是现成的虾仁,不管是做菜煮汤还是给孩子们当零食吃都不错。”

  林琴被那一大袋虾镇住,嘴角直抽抽,“你是不是觉得我太闲了,故意给我找事?”

  陈文军狂摇头,“没!我就是觉得外头虾仁贵得离谱,咱自己弄,省钱不说,虾仁的个头还大,划算!”

  林琴正要说什么,林义直接打断,“文军说的对,自己做才是最好的,要是能弄些大贝壳回来,咱自己挖干贝也不错。”

  陈文军也是这么想的。

  两人就这么当着林琴的面商量着接下来弄点啥回来加工。

  吓得林琴赶紧把那些沙虾弄进灶屋,生怕多待一会儿她的工作量翻倍。

  这一袋沙虾直接让林琴忙了两天。

  好不容易把虾仁剥完,陈文军果真弄了一些贝壳类的海鲜回来,满足林义的挖干贝要求。

  林琴无力吐槽,只能继续咬牙干。

  忙碌起来,她连时间都忘了。

  转眼到了黄月珍放假这天。

  黄文龙今年早早给了过节费,还有一箱桔子。

  黄月珍带着东西回南屿,告诉大家她决定明天一早回去。

  林琴赶紧给她装了一大袋香肠,一包虾仁,还有还没干透的干贝。

  林义那边则摘了一筐柚子和青枣桔子,让黄月珍带回去。

  除了这些东西还有黄月珍特地买的一些年货。

  七七八八装满了一辆三轮车。

  把黄月珍送走,林琴才闲下来。

  这会儿差不多要过年了。

  她还得带孩子们去理发,给他们买春节的新衣服和新鞋子,连带着下学期开学用的文具都要全部买新的。

  难得来市里采买,对联之类的东西肯定不能落下。

  几人带着大包小包回到南屿,开始新一轮忙碌。

  折腾了一通。

  当徐大海来市里接人,已经是除夕了。

  徐健徐康很久没回老家了。

  兄弟俩刚坐上客车就迫不及待地跟徐大海说着自己这一年的生活。

  “爸爸,我和弟弟现在不仅能说英语,跑步还是班级第一名,我们老师还给我们发了奖状,在书包里。”

  徐健显摆地把两张奖状拿出来。

  边上的乘客立马夸了起来,眼中满是羡慕,“兄弟,你是怎么教的,两个孩子都得了奖状,真厉害!不像哦我们家两个傻的,成天除了吃就是玩,放学回来就跑得不见人影。”

  徐大海一副与有荣焉的样子,腰杆都不自觉得挺直,故作谦虚笑道:“哪里哪里,他们也皮实得不行,以前在村里,一放学就跑了,抓都抓不住,现在去市里念书才好了一些。”

  对方连连点头,表示赞同,“可不是!乡下的条件不好,会读书的孩子没几个,大部分都是玩,还是市里的孩子懂事。”

  徐大海一怔,下意识看了看两个孩子,好像明白了什么,暗自庆幸,“是这样的,所以不管再难,咱都得咬牙让孩子去更好的地方学习。”

  两人说着话,两个多小时很快就过了。

  下车后,徐大海领着两个儿子去了镇上的新房子。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