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大家尽管来李家村订购鸡苗-《60年代,系统暴击抽奖爽翻天》

  此时已经12点了,到饭点了,员工们陆续下工,准备吃饭。

  张婶子他们已经在窗口等待了。

  今天做了3个菜,一个粉条水滑肉,一个酸辣土豆丝,一个辣椒炒鸡蛋,还有一个紫菜汤。

  很丰盛,不过大家都习以为常了,不过今天的水滑肉有点抢手,因为平时很少做。

  赵迦南一行人此时也是来到了食堂,看到大家都在井然有序的排队,点了点头。

  “观众们,我们来到了食品厂的食堂,正好中午12点,刚开饭,让我们看一下今天中午大家吃的是什么吧。”

  “有土豆丝,辣椒炒鸡蛋,这个菜不错。”

  “咦,这个是什么?好像是肉,婶子,问一下,这个菜是什么菜?”

  “水滑肉,我们豫省的特色菜。”

  “第一次听说,我能尝尝吗?”

  “可以,我给记者同志们打一碗。”

  “刚好有点饿了呢,我们就都在这里吃一顿吧。”

  “李队长,午饭做的够吗?”

  “够,随便吃。”

  没一会,张婶子已经给每位都盛了一碗水滑肉,还有不少土豆丝和辣椒炒鸡蛋,最后再来一碗大白米饭。

  “哇,中午可以说是两荤一素了,还有大白米饭,可以说是非常丰盛了,比我们单位吃的还好呢。”

  “我们来尝尝李家村食堂菜口味如何。”

  说完,赵迦南率先吃了一口水滑肉,她眼睛一亮:“很好吃,不愧是特色菜,手艺超级棒!你们都赶紧尝一下。”

  坐在外面吃饭的李锦秋和苏秀荷都没怎么吃,一直看着赵迦南。

  “你姐妹真的挺负责,事无巨细。”

  “当然了,铁娘子的外号不是白来的,很拼命。”

  “大家看到了吗?李家村不但富裕,吃的还好,大家羡慕吗?”

  “婶子,多少钱?”

  “啊?”张婶子迷糊了,还要付钱?

  “我说的是,我们6个人这顿饭一共多少钱?”

  “我...”张婶子不知道如何应对了,她也不知道价格啊,因为食堂都是免费吃,压根没定过价。

  她求救似的看向李锦秋。

  “那就每人2毛吧,票就不要了,怎么样,赵大记者?”

  “可以,单位的饭就是比外面的便宜。”赵迦南掏出一块二递给张婶子。

  张婶子拿着钱,很烫手,她居然收了首都记者的钱,不知所措。

  “张婶,收下吧,计入公账就是。”

  “哦,好的。”

  “吃完了午饭,接下来我们下一站就是李家村的养鸡场,虽然规模不是很大,但也非常不错了,据说这里有2000只鸡以上,我们拭目以待。”

  “李队长,带路吧。”

  “好的,请跟我来。”

  众人一路从食品厂来到养鸡场山脚下。

  “不得不说,背靠大山,养鸡真的是得天独厚。”

  “令大家期待的养鸡场到了,让我们进去一睹为快吧。”

  赵迦南跟着老爸来到养鸡场门口。

  “修农叔,打开鸡舍门,记者们想要跟踪报道一下。”

  “好的。”

  门一打开,顿时一股难闻的气味散发出来,大家连忙捂紧口鼻。

  这时修农大爷想起什么,赶紧回屋拿出口罩,然后递上去。

  “记者同志们,戴上口罩吧,里面气味有点难闻。”

  “谢谢大爷!”赵迦南感激的说。

  等戴好口罩,大家一同走进鸡舍,发现里面有不少鸡在产蛋,还有不少鸡在进食。

  “怎么有这么多空笼子?”

  “是这样,早上放出去放养了。”

  “在这附近?”

  “是的,我们养鸡场专门找公社圈了一块地放养的。”

  “能简单说一下你们养鸡场的鸡吗?”

  “好的。”

  “我们养鸡场目前就两种鸡,一种肉鸡,一种蛋鸡。”

  “肉鸡,主要喂饲料,大概40多天出栏,差不多5斤重。”

  “40多天出栏?真的吗?这么厉害?”

  “是的,我们今年已经买过8批了。”

  “那么蛋鸡呢?”

  “蛋鸡大概长到105天左右就开始产蛋,每只鸡平均一年可以产蛋300枚左右。”

  “产蛋量这么多?”

  “我从来没听过这么厉害的产蛋鸡。”

  “确实如此,去年我们光鸡蛋就卖了2万多块钱呢。”

  “你们现在一共还有多少只鸡?”

  “肉鸡的话有2120只,蛋鸡有1865只。”

  “快4千只了,不得了!”

  “呵呵,还行吧,明年准备争取达到5000只。”

  “你们的鸡品种可以卖吗?”

  “可以啊,如果有其他大队也想要的话,尽管来采购,比笨鸡便宜一些。”

  “大家听到没有,有想要的尽管来订购。”

  “我们出去吧,能去山里看看那些觅食的鸡吗?”

  “可以,我带你们去吧。”

  接着众人走出鸡舍,顿时感觉神清气爽。

  “记者同志们,跟我来。”

  走了10分钟,就看到一群鸡正在草丛里觅食,成群结队的,好不壮观。

  “好多鸡!太壮观了!”

  “刚才在鸡舍里看不出来,这样一看,真是太壮观了!”

  赵迦南忍不住让张师傅对着那些鸡多录制了一会,给足了镜头。

  “观众们,李家村的收入不仅是食品,他们的养鸡场收入也不差,光鸡蛋就能年入2万多,恐怕全国百分之90以上的大队,一年收入都达不到这个数字吧?”

  “更何况他们每隔40多天还卖一次肉鸡,这个收入更多,李家村如今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链了,值得很多大队学习。”

  “那么,这一切都归咎于谁呢?”

  “为什么,李家村之前寂寂无名,是怎么做到短短两三年之间一月创造百万美元的外汇呢?”

  “让我们采访一些人,看看大家怎么说。”

  “你好,请问,你叫什么名字?”

  “宋大花。”

  “你在养鸡场做什么的?”

  “给大家做饭。”

  “李家村有如今的成就,你认为是谁的功劳?”

  “小秋啊,这还用问嘛。”

  “为什么这么说?”

  “当初是他极力要求大队建厂的,设备还是他找来的,从此我们村就富起来了。”

  “你们就这么同意了?”

  “怎么不同意?每个家能有一个来上班,每个月有工资拿,这不比城里差吧?而且离家里又近,做梦都想不到会有这好事呢。”

  “好的,感谢你的采访!”

  “我们下山去吧,去村里再问一些人,看大家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