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五,中午,李锦秋一家人正在看电视,谁知中央台下一个专栏节目居然是【李家村万元时代启幕】。
这一下就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老三,这要放的是不是我们大队的?”
“是的,爸。”
“呵呵,那我可要好好看了。”
“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今天的专栏节目。
如今,全国上下都在积极奋进,努力发展生产,在众多乡村中,有一个村庄脱颖而出,那便是李家村。
那么李家村究竟在哪里?有什么神奇之处呢?
李家村坐落于豫省,洛阳市,鸾川县,向阳公社,背靠秦岭。
李家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普通村庄,村民们辛勤劳作,却长期面临着产量不高、收入有限的困境。
但在1961年,李家村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干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力求发展经济,他们尝试发展副业,开办了小型加工厂,,从此他们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那么他们生产的东西是什么呢?是辣条!一个现在在全国已经打出名声的辣条。
短短一年的时间,李家村直接创汇就达到了100多万美元。
对,你们没听错,就是100多万美元,年底大家分红,直接迈进千元户行列。
这是时代的奇迹与荣耀,证明了只要脚踏实地、拼搏进取,就能收获丰硕成果,也是农村发展变革的璀璨缩影。
随后的1963年,李家村再创辉煌,继续创汇近百万美元。
他们不近开加工厂,还办养殖场,日子过的红红火火,百姓富裕,餐餐有大米饭和白面馒头,顿顿有肉吃。
今年他们分红30多万,直接迈入万元户行列,这在全国独一例,也是为国家建设农村谱写了新的华章。”
“下面请看本台记者赵迦南带来的实况报道。”
“好啊,说的太好了!”老爸听完激动不已。
就连几个小家伙都看的很认真。
再看,实况报道,映入眼帘的就是赵迦南来到李家村,开始采访。
过了一会,萱萱突然激动的说:“哎呀,这不是小华吗?小华,你上电视啦!”
小华都没想到他居然会上电视,高兴地飞起:“耶!耶!我上电视喽!”
“小华哥哥,你好厉害!”
“小歌妹妹,你以后也会上电视的。”
“嗯!”
老妈都没眼看,这上电视这么容易?你俩好像觉得很容易似的,还迷之自信。
此时全国有电视的家庭当然也都看到了这个专题栏目。
上沪,一家工人家庭。
“爸,这也太夸张了吧?万元户啊,我们家每年收入也才500元不到,没想到他们一个偏远农村就上万了?”
“振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要小看任何人,祖国发展日新月异,如果真能创办一个收益好的厂子,收入高自然不成问题。”
“但是,爸,这可是万元户啊,不敢想象!”
“这个李锦秋我了解一些,起初他就上过【豫省日报】,后来在广交所也是一举成名,是个人物,能带领那么落后的农村走到今天,确实值得敬佩!”
“嗯,太了不起了!”
燕京,一个大院内。
“爷爷,不敢想象,我们国家如今居然都有万元户了。”
“这个李锦秋有如今的成就,离不开苏秀荷的功劳。”
“苏秀荷?对外贸易部副司长?”
“是的,如今他们已经结为夫妻了。”
“原来如此,我说他怎么这么厉害呢。”
“老大,不要小看他,即使没有苏秀荷的帮助,他的能力也是非常强的,就凭广交会的表现,也是非其他人所能比的。”
“这小子的奇思妙想一直很多,你以后可以多关注关注。”
“我知道了,爷爷。”
广州,机关本单位宿舍。
“老周,这不是李锦秋嘛,原来是这小子。”
“我当初就说这小子非池中之鱼,如今居然有这么高的成就了,居然创造了万元户的神话,简直不可思议!”
“还记得广交会那几天,这小子可是出尽了风头呢。”
“是啊,我当时就说这小子,将来必定不凡,如今短短两年就带领大家发家致富了,真是令人震惊!”
......
第二天,【人民日报】就刊登了这个专题栏目。
顿时全国大街小巷都知道了这个消息,像旋风一样刮遍全国。
“不得了!万元户,太神奇了!”
“我们大队去年才收入十几块,这一比,简直天上和地下!”
“太羡慕他们大队的群众了,大白米饭,白面馒头,肉,多么令人期待的生活啊!我好想去那里!”
“我们国家真的有这么好的地方吗?简直是仙境!我们还在吃玉米糊糊,他们居然都顿顿吃肉了?”
“社员们,大家都看到了李家村的事迹了吧?我们今后要以他们为奋斗目标,不说万元户,千元户,我们只求能达到百元户也心满意足了,大家有没有信心?”
“有!”
......
李家村的辉煌事迹,就如今导火索一样,引燃了很多公社,大队的热情,他们相信人定胜天,只要肯定努力,就一定能过上好日子的,心中的李家村就是榜样,一座攀登的大山。
“小秋,我们上【人民日报】了,真的上了!”
老爸从公社回来,手里拿着一张报纸,正是【人民日报】。
李锦秋接过来看了一下,还真是,他激动坏了。
“爸,我们成功了!”
“是啊!不敢想象,我们居然真的上了这个报纸。”
“哪呢,我看一下。”老妈也是很激动,忙问。
“你又不识字,看得懂吗?”老爸说。
“要死啊,我不识字,还是认得几个的,人民俩字我就知道。”
苏秀荷看着他们的样子,心里很是感慨,没想到还真上了【人民日报】,不愧是他选的小男人,就是这么厉害!
不到一个小时,整个大队都知道了这个事情,只因老爸拿着报纸到处炫耀。
大队每个人与有荣焉,他们激动,兴奋,热血。
【人民日报】啊,多么神圣的报纸,他们居然能上去,做梦都不敢想。
大家都督促孩子们好好学习,有文化知识就是不一样,都要向李锦秋学习,不能做文盲!
李锦秋的声望值也是哗哗的涨,短短几天就暴涨到2500万(毕竟这个时代能看到电视或者人民日报的是少数人,声望值暂定这些吧,太多了不好,不利于剧情发展,望大家见谅!)。
这一下就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老三,这要放的是不是我们大队的?”
“是的,爸。”
“呵呵,那我可要好好看了。”
“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今天的专栏节目。
如今,全国上下都在积极奋进,努力发展生产,在众多乡村中,有一个村庄脱颖而出,那便是李家村。
那么李家村究竟在哪里?有什么神奇之处呢?
李家村坐落于豫省,洛阳市,鸾川县,向阳公社,背靠秦岭。
李家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普通村庄,村民们辛勤劳作,却长期面临着产量不高、收入有限的困境。
但在1961年,李家村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干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力求发展经济,他们尝试发展副业,开办了小型加工厂,,从此他们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那么他们生产的东西是什么呢?是辣条!一个现在在全国已经打出名声的辣条。
短短一年的时间,李家村直接创汇就达到了100多万美元。
对,你们没听错,就是100多万美元,年底大家分红,直接迈进千元户行列。
这是时代的奇迹与荣耀,证明了只要脚踏实地、拼搏进取,就能收获丰硕成果,也是农村发展变革的璀璨缩影。
随后的1963年,李家村再创辉煌,继续创汇近百万美元。
他们不近开加工厂,还办养殖场,日子过的红红火火,百姓富裕,餐餐有大米饭和白面馒头,顿顿有肉吃。
今年他们分红30多万,直接迈入万元户行列,这在全国独一例,也是为国家建设农村谱写了新的华章。”
“下面请看本台记者赵迦南带来的实况报道。”
“好啊,说的太好了!”老爸听完激动不已。
就连几个小家伙都看的很认真。
再看,实况报道,映入眼帘的就是赵迦南来到李家村,开始采访。
过了一会,萱萱突然激动的说:“哎呀,这不是小华吗?小华,你上电视啦!”
小华都没想到他居然会上电视,高兴地飞起:“耶!耶!我上电视喽!”
“小华哥哥,你好厉害!”
“小歌妹妹,你以后也会上电视的。”
“嗯!”
老妈都没眼看,这上电视这么容易?你俩好像觉得很容易似的,还迷之自信。
此时全国有电视的家庭当然也都看到了这个专题栏目。
上沪,一家工人家庭。
“爸,这也太夸张了吧?万元户啊,我们家每年收入也才500元不到,没想到他们一个偏远农村就上万了?”
“振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要小看任何人,祖国发展日新月异,如果真能创办一个收益好的厂子,收入高自然不成问题。”
“但是,爸,这可是万元户啊,不敢想象!”
“这个李锦秋我了解一些,起初他就上过【豫省日报】,后来在广交所也是一举成名,是个人物,能带领那么落后的农村走到今天,确实值得敬佩!”
“嗯,太了不起了!”
燕京,一个大院内。
“爷爷,不敢想象,我们国家如今居然都有万元户了。”
“这个李锦秋有如今的成就,离不开苏秀荷的功劳。”
“苏秀荷?对外贸易部副司长?”
“是的,如今他们已经结为夫妻了。”
“原来如此,我说他怎么这么厉害呢。”
“老大,不要小看他,即使没有苏秀荷的帮助,他的能力也是非常强的,就凭广交会的表现,也是非其他人所能比的。”
“这小子的奇思妙想一直很多,你以后可以多关注关注。”
“我知道了,爷爷。”
广州,机关本单位宿舍。
“老周,这不是李锦秋嘛,原来是这小子。”
“我当初就说这小子非池中之鱼,如今居然有这么高的成就了,居然创造了万元户的神话,简直不可思议!”
“还记得广交会那几天,这小子可是出尽了风头呢。”
“是啊,我当时就说这小子,将来必定不凡,如今短短两年就带领大家发家致富了,真是令人震惊!”
......
第二天,【人民日报】就刊登了这个专题栏目。
顿时全国大街小巷都知道了这个消息,像旋风一样刮遍全国。
“不得了!万元户,太神奇了!”
“我们大队去年才收入十几块,这一比,简直天上和地下!”
“太羡慕他们大队的群众了,大白米饭,白面馒头,肉,多么令人期待的生活啊!我好想去那里!”
“我们国家真的有这么好的地方吗?简直是仙境!我们还在吃玉米糊糊,他们居然都顿顿吃肉了?”
“社员们,大家都看到了李家村的事迹了吧?我们今后要以他们为奋斗目标,不说万元户,千元户,我们只求能达到百元户也心满意足了,大家有没有信心?”
“有!”
......
李家村的辉煌事迹,就如今导火索一样,引燃了很多公社,大队的热情,他们相信人定胜天,只要肯定努力,就一定能过上好日子的,心中的李家村就是榜样,一座攀登的大山。
“小秋,我们上【人民日报】了,真的上了!”
老爸从公社回来,手里拿着一张报纸,正是【人民日报】。
李锦秋接过来看了一下,还真是,他激动坏了。
“爸,我们成功了!”
“是啊!不敢想象,我们居然真的上了这个报纸。”
“哪呢,我看一下。”老妈也是很激动,忙问。
“你又不识字,看得懂吗?”老爸说。
“要死啊,我不识字,还是认得几个的,人民俩字我就知道。”
苏秀荷看着他们的样子,心里很是感慨,没想到还真上了【人民日报】,不愧是他选的小男人,就是这么厉害!
不到一个小时,整个大队都知道了这个事情,只因老爸拿着报纸到处炫耀。
大队每个人与有荣焉,他们激动,兴奋,热血。
【人民日报】啊,多么神圣的报纸,他们居然能上去,做梦都不敢想。
大家都督促孩子们好好学习,有文化知识就是不一样,都要向李锦秋学习,不能做文盲!
李锦秋的声望值也是哗哗的涨,短短几天就暴涨到2500万(毕竟这个时代能看到电视或者人民日报的是少数人,声望值暂定这些吧,太多了不好,不利于剧情发展,望大家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