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声望值爆了-《60年代,系统暴击抽奖爽翻天》

  当天下午省里的领导亲自来到向阳公社,召开了一场隆重的表彰大会,会上,省领导宣读了省里的奖励:

  授予李锦秋“省级劳动模范”称号,并奖励他500元现金、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和一台红灯牌收音机。

  同时授予向阳公社“先进公社”称号,并拨发一批农业机械。

  授予李家村生产大队“先进大队”称号,并拨发一批农具和化肥。

  另外授予机械厂“先进集体”称号。

  当消息传到李家村时,村民们立刻沸腾了。

  “老三这孩子不得了,听说还奖励了一辆自行车和一台收音机。”

  “光钱都有500块呢,加在一起七八百呢。”

  “小秋这次可是给咱们村争光了!以后咱们村出去,脸上都有光!”

  ...

  当李锦秋从公社回来,骑着崭新的自行车到家时,没想到家门口挤满了人。

  “老三来了!”不知谁喊了一声。

  “这就是奖励的自行车吧?可真亮堂。”

  “李义家这次有两辆自行车了。”

  “这车座后面是收音机吧?”

  “老三,收音机能听吗?”一个长辈问。

  李锦秋说:“等下,我试一下。”

  李锦秋把收音机从后座上卸下来,放在家里的桌子上,开始调试,村民们纷纷围过来看热闹。

  “这收音机可真漂亮,咱们大队还没人有呢!”

  “是啊,这可是省里奖励的,这东西可不便宜,咱们村也跟着沾光了。”

  李锦秋笑着打开收音机:“大家别急,我这就打开,咱们一起听听新闻。”

  这时收音机里传来播音员清晰的声音:“各位听众,现在播报新闻。我省近日发生了一件大事,一名机械厂工人发现了小日子遗留的军火库……”

  “老三,这不就是在说你吗?你可是上了广播了!”

  “老三,你这是全省出名啦!”

  “小秋,你可真为我们村争光!”

  李锦秋笑着点头:“过奖!过奖!”

  ...

  晚上,村民们终于走了,李锦秋终于解放了,坐在椅子上直接来了个“葛优躺”。

  “哥,这玩意可真厉害,居然能发出声音。”小弟兴奋的摸着收音机说。

  “把手拿开,小心摸坏了!”老妈把他手打开。

  小弟撇撇嘴,小气!

  “你说什么?”

  “没,没什么。”

  爷爷和爸爸此时高兴的坐在收音机旁听着省里的广播,那神情甭提多享受了。

  “老三,还能收到其他台吗?”这时爷爷突然问。

  “应该可以吧,我试试。”

  李锦秋从椅子上起来,来到收音机旁,开始调试。

  他缓缓转动调谐旋钮,旋钮转动时发出轻微的“滋滋”声,随着旋钮的转动,收音机里陆续传出几个电台的声音,有的清晰,有的夹杂着杂音。

  李锦秋没有停下,他继续微调着旋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

  当指针慢慢靠近刻度盘上一个特定的位置时,一阵激昂的《东方红》乐曲声从收音机里传了出来。

  “找到了!”李锦秋兴奋地喊了出来。

  然后一家人立刻围过来,侧耳听这曲 《东方红》。

  这时,广播里传出了播音员字正腔圆的声音:“这里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爷爷和老爸顿时挺直了腰板,静静地坐在收音机前,全神贯注地听着。

  一家老小也都在聚精会神的听着,无论是三岁的大侄子,还是最年长的爷爷,无人出声。

  李锦秋看着他们的样子,没去打扰他们。

  李锦秋走进房间,开始查看系统的声望值,他觉得今天肯定会爆的,因为此时全省都在报道他的事迹。

  李锦秋迫不及待的查看系统,这一查看差点叫出来,我勒个乖乖,太多了吧。

  爆了,大爆,特爆!

  居然有150万多,昨天只有12万多,这一下增加了100多万。

  不过李锦秋一想,全省有那么多人,就算十分之一知道他的事迹,贡献了声望值也远不止这些,估计接下来几天声望值还会陆续增加的,想想就美,这下终于可以大干一番了!

  对,先把大队的粮食给兑换了再说,在看看给西北核研究所送点什么好。

  想着想着,李锦秋就睡着了,这一天太累了!

  而堂屋一家老小依然在听中央广播新闻,丝毫没有瞌睡的迹象。

  终于等到新闻播完,爷爷率先提出回去睡觉,这时大家才发现李锦秋已经睡了。

  于是李义和刘春兰开始督促几个小孩子快睡觉。

  ...

  早上,李锦秋神清气爽的起来,他今天准备把粮食兑换出来。

  吃完早饭,李锦秋开车出门,开了半个多小时,来到一处偏僻的地方,先把两个小鬼子尸体扔了再说。

  突然李锦秋看到几条野狗正饥渴的看向他,李锦秋灵机一动,把两个小鬼子的尸体从空间扔出来,那几条野狗立即扑过来,顿时两具小鬼子尸体被野狗撕烂。

  李锦秋心里畅快极了,小鬼子作恶多端,你们死了也得让你尸骨无存,能给华夏的野狗填饱肚子也是你们的荣幸!

  做好一切,李锦秋开车又走了一会,开始兑换粮食。

  大队里上次还剩下6681元钱,286人,李锦秋准备给每人兑换5斤细粮。

  这样一家几口人也有几十斤细粮了,足够吃了,太多了,大家也舍不得吃。

  细粮就按一块五一斤算好了,1430斤需要2145元,这样还剩下4536元。

  粗粮李锦秋准备兑换一些小米,高粱米等。

  还准备兑换一些红薯,这个更便宜,还耐饱。

  红薯按3毛钱一斤兑换好了,给每人30斤,8580斤需要2574元。

  还剩下1962元全部兑换粗粮,按照先前的一元一斤,可以兑换1962斤粗粮,这样每人可以分到6.8斤多。

  一番操作之后,看着车上的粮食,李锦秋立马开车回村,恐怕这几天也有人等不及了吧。

  当有人看到李锦秋拉着一车粮食回来时,立马有人通知大队长。

  打谷场李锦秋把车停下,大队长也是来到此处。

  “小秋,粮食换好了?”

  “幸不辱命!全部在这里。”

  “有多少?”

  李锦秋把刚才算的账说了一下,大队长听完满意极了。

  “红薯好,便宜,管饱,充饥。”

  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来,大队长通知大家都来打谷场,等下分粮。

  同时让人去把会计李向军喊来。

  大约半小时后,基本人都到齐之后,大队长清了清嗓子:“社员同志们,小秋已经把剩下的粮食换回来了。”

  “下面我说一下情况,一共剩下6681元,小秋给我们每人换了5斤细粮,一块五一斤。每人30斤红薯,3毛一斤,剩下的全换成粗粮了,一块钱一斤。”

  “上次分粮仓库里还有91斤粗粮,加上这次的1962斤粗粮,每个人分7.2斤,还差几斤,大队补上。”

  “现在开始分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