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朝堂震惊!-《大明:封狼居胥,马皇后认亲》

  国子监祭酒宋大学士的那一课,恐怕会令在场的所有人都终生难忘。

  然而下了课的宋濂,转眼又被军师刘伯温派人给请了去。

  到场时,发现除了那位文才可与他比肩的军师刘伯温之外,居然还有右相李善长、左相胡惟庸等人在。

  都是朝中文武百官之中的文臣之首啊。

  至于武将嘛,以徐达元帅为首的那些大将,都还在班师回朝的路上。

  所以自然就不能请他们聚首了。

  这些大明的智囊们聚在一起,谈的可就不像那群热血皇子们的那些话题了。

  他们更多的是从国家的层面上来谈论问题,区间涉及到自身利益时,心里明亮得很。

  所以老朱私底下,说他们是一群老狐狸。

  “老哥哥们,这次北伐的过程虽然胜得很惊险,但也是大胜而归,徐达回来之后,我们说话可没他响亮了。”

  胡惟庸年纪较小,故对几人说话有些讨好之意。

  “此战,深入敌军腹地,一举铲除了北元余孽,以后百年他们再也做不起妖了。”

  “一战定乾坤!”

  “徐达这个牛,恐怕能在我们面前吹上一辈子了。”

  “呵,说起来也真好笑,徐达大半辈子都没被人算计过,甚至都打出了百胜将军之名。”

  “但这次他居然轻敌,被人给算计了。”

  “是呀,连血书都送回来了,我都替他觉得丢脸。”

  “哈哈,太惊险了,那家伙当时恐怕也是真的以后他要被蒙古人给弄死在漠北了。”

  “徐达征战四方,未尝有一败,威风了一辈子,临老却被人算计,给打得屁滚尿流地写血书,恐怕那时他把肠子都悔青了吧。”

  “所以,骄兵必败,就算是老谋深算如徐达,一旦骄傲轻敌了,也要被诱敌深入。”

  “一世英名,差点毁于一旦了。”

  “他要输了,我们也不好过。”

  “这次赢的最马虎,靠的根本就不是他的实力,靠的是运气好啊。他那一世英名,还不是靠了那位惊采绝艳,战力无双的少年才保住的吗?”

  “确实如此。”

  “如果不是那位名叫朱枫的神秘少年在战场上力挽狂澜,徐达那老家伙别说是一世英名了,就连他那狗头恐怕都保不住。”

  “没办法啊,谁叫人家运气好呢?”

  “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啊。”

  “真羡慕徐达那老家伙,人家命好,能威风凛凛一辈子。”

  “我收到一个消息,那位在漠北一战成名的少年,似乎与武当隐士张真人有关。”

  “这个我们也听说了。”

  “张真人与我们陛下有交情,少年的那身装备,非常有可能就是陛下当年留给张真人的那一套。”

  “其实与张真人有关并不算是最令人震撼的消息。”

  “最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我听说那少年很有可能是陛下十几年前遗失在民间的第二位皇子。”

  “这个消息确定吗?”

  “如果真是如此的话,文有太子朱标,武有战神朱枫,那陛下的大明江山岂不是就更加稳固了?”

  “的确是这样……”

  “但是那位少年朱枫,与陛下多年以前遗失的二皇子,真的是一个人吗?”

  “这事恐怕徐达那老家伙比我们要清楚。”

  “等他回来估计就清楚了。”

  ……

  一支盔甲鲜明的大军出现在长城以外。

  大军的大旗上,写着一个大大的“徐”字。

  “那是徐达元帅的帅旗吗?”

  “是的!”

  “是徐达元帅班师回朝了。”

  “快,打开城门,迎接元帅的大军入城!”

  这一天,大明北边原本用来防御蒙古骑兵南下扰民的幽云十六州的守将们,望见了他们日夜翘首以盼的大明北伐大军。

  将士以最高礼仪,出城迎接。

  不过很快,他们的目光就由徐达这个元帅,转到了他身边那位身穿金色盔甲,手持凤翅镏金镋的少年身上。

  “这位……莫非就是大明战神?”

  “徐达元帅都对他如此器重,不是他还能是谁?”

  “天呐,我们终于看到战神了!”

  “气宇非凡,天神下凡啊!”

  ……

  随着那些热切的目光纷纷转向朱枫,徐达慢慢地发现画风不对了,这群守边关的兔崽子们,到底是来迎接老子的还是来迎接朱枫的?

  徐达不喜欢自欺欺人。

  答案已经很明显了。

  这群兔崽子们打着热切欢迎老子得胜归来的旗号,其实最想见的人其他是老子身边的少年英雄。

  他奶奶的……

  算了,老子不跟你们一般见识。

  反正老子已经准备要招他为乘龙快婿了。

  你们来看老子的女婿,老子犯不着跟你们生气,嘿嘿……

  想到这里,徐达瞬间就将心中的不快给化解了。

  然后心里又开始美滋滋地盘算着,自己有四个宝贝女儿,也不知夫人决定了没有,要选哪一个嫁给朱枫呢?

  想到这里,徐达比谁都想要快一点回到应天府。

  于是到了这里,徐达便将朱枫拉到燕云十六州的海岸,指着大明的水师大船问他晕不晕船,愿不愿意坐乘水师的战船回应天。

  朱枫看着大明的水师战船,心说,这,就是当今世界最强的海军吗?

  大明虽然称之为水师,但他们的战船却早就有了航海的能力,而且还是当时最先进的战船。

  在此之后几十年,郑和下西洋,全世界没有任何一支海军可以比拟大明的远洋水师。

  当然这是后话了。

  “我不晕船。”

  “一切听从元帅安排好了。”

  “好!”

  两人登船。

  随后,徐达一声令下,大军改走水路回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