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婿是觉得,冀州迟早会出内乱,”许泽喝了一盏,语气轻快的说道,“如此一来,冀州、幽州、并州治理还需数年方可平稳。”
“想要壮大更是很难,而一旦壮大富强、局势稳固,又总会有人站出来中饱私囊,引起攻讦,袁绍在这一布局之中唯一能够亏中取栗的,就是更为紧密的连通外族。”
“可他们也不可能进入到中原腹地来。”
许泽这话引起了不少文武轻蔑的笑意。
外族不是没有努力过,这些年以为大汉危乱,诸侯相攻,所以暗中不知多少次想要跨过边塞劫掠。
进来之后发现连聚众贼寇都抢不过,还要被追着打。
南匈奴于夫罗这一支就是典型,在冀、兖两地被袁绍曹操来回抽陀螺,最后上千匹瘦马还归了曹操。
所以他们只能为帮手,并不算太大的威胁。
“而我们则可重内政、兴民生,布兵边境,收取长安,”许泽说出了一个让众人都必须要深思的话:“如果说,钟廷尉还不能做决定去往长安持节督关中诸侯,那就不用去了。”
“靠这数年,收取河内、弘农,开道途至长安,他若是不去我们就直接布兵于此。”
“待一年之后,能够在函谷、雒水建造坚固的防线后——”
许泽说到这语气一顿,众人皆是投来了关切的目光。
话已至此,许泽定是有什么新奇的策略。
“钟廷尉肯定就坐不住了,自己会主动想去取此功绩。”
“啧。”
“我以为你要说什么呢!”
“你前面这番话,我都以为你有计策收取弘农、扶风、河东三郡了。”
曹操也白了许泽一眼,闹了半天,只能让钟繇主动提出去长安镇守。
“没办法,向西是有点难……”
不得不承认关外乱局,需要徐徐图之,钟繇若是肯去长安,则弘农、河东自然会归顺许都,若是不肯去,这两地之家族都会不奉朝令。
而扶风本身大儒家族发迹于此地,家族林立、私兵集结,这些年西凉贼兵多次东出劫掠,仍旧不能挖动其根基。
而且这三郡不是一般的大,到处都是山林,道路只有一条直通的主道,历史久远,其余道路脉络复杂,易于藏军,保不齐哪个光秃秃的山后面就会钻出来上千骑兵劫掠粮队。
想要以兵马镇压西面,现在还不太可能,毕竟有袁绍这个威胁还在许都北面。
文武一番商议之后,也觉得许泽所言不错,袁谭肯定没有战死,这是在场谋臣的共识,袁绍舍不得让自己的长子去先登。
不过是冒名取此功绩,再以死人身份在塞外活跃,日后随袁氏族人治理幽州时可里应外合提供便利,让数条商道更加繁盛,得到的资源也就更多。
这是袁绍在逆境之中想出的最为妙绝的策略,不光可以让袁氏免除天子问责、士族唾骂,还更易于掌控乌桓。
实在是高招。
宴席散去,曹操被几名婢女扶去了邹夫人的偏院。
其余文武逐渐散去,许泽和郭嘉、贾诩一同走在许都内城的青石路上,有几分懒意,亦可就方才的话题继续闲谈。
但聊着聊着,郭嘉忽然面色郑重起来,对许泽说道:“子泓,有件事,我必须要告知你。”
许泽眉头一挑,满不在意的笑着道:“说,你我之间何须藏着掖着。”
郭嘉道:“校事府近一段时日的消息里,有几个让我颇为在意。”
“曹洪、曹仁、夏侯惇三位将军的人,都曾私下谈论过你在琅琊的安定之策,以及庐江、卫氏、徐州糜氏、陈登等倾力相助之事迹。”
“甚至有人传言,青徐之地,一半姓鲍,一半姓许。”
“恶意中伤嘛!”
许泽顿住脚步,登时咋舌。
“子脩还在我那呢!”
贾诩听见这话,立马拍手道:“老夫早就说过,那立于北海城门前石碑上的四句话,让大公子去领名声,你不要领,你非不听!”
那四句话本来就很有雄心抱负,而且足够令人震撼跟从,立碑于门前所展现的志向和决心,足够树立一个百年名臣的形象。
这种已经近乎于定一方人心的功德,你怎么能去取呢?
当然是退居幕后,将曹昂推出去领才对。
四海劲敌还在的时候,尚且能用“保护”、“防备刺杀”这些理由来掩盖,可若是日后袁绍、荆州、西凉、江东、益州等尽皆收复。
那时何去何从?
贾诩到现在为止,仍然想不通许泽是怎么想的。
郭嘉闻言,亦是奇怪的转头去看许泽,按照以往对他的了解,子泓对名利其实并无太大的追求,他现在的功绩名声无非是的确有实绩方才传开。
这可不是刻意吹捧出来的。
除了他在许都被两千人刺杀那件事是假的,其余几乎都没有水分。
许泽缓步走着,颔首后苦涩的摇头,无奈道:“这件事,我承认老贾头说得对,我不该去领这道名声,应该让给子脩才是。”
“但是,我有我的苦衷。”
这安定人心的功德,是特么奖励寿命的。
说真的,这件事放在谁头上都不能让。
只要有寿命,日后与国同岁,那我便可成为一国之监正呀,建一座高楼,可摘日月,楼中藏娇、得天下奇珍,养异士无数,出则可振一方。
我的志向已经和寻常人不一样了。
当然,这些话是不能说出去的。
许泽道:“我自有考量。”
贾诩和郭嘉对视一眼,以他们对许泽的了解,肯定不会是为了争权夺利,在外立身,那么肯定是在谋划着什么。
此时,贾诩凑近了些许,问道:“君侯,你是不是……打算以此名逐步涉儒林,领许靖、孔融等大儒,为日后大事做准备?”
许泽闻言脸色一正,压低声音道:“这都被你看出来了。”
不愧是你,老贾,我真没有交错你这个朋友。
贾诩意味深长的看了他一眼,故作得意的瘪嘴道:“那是。”
这话已经算是最巧妙的提醒了,君侯乃是绝顶聪明的人,知道日后行事该如何倾向,暗中应当如何表明。
只要他人如此认定,那么就绝不会有事。
当然,他本来也不会有事。
贾诩暗暗钦佩,君侯身上的功绩不光是在汉室身上,还有个曹老爷子的救命之恩呢,整个曹氏在曹老爷子还在世的时候,最差的情况都只敢暗中进言提防。
绝不可能有任何动作。
许泽问道:“这些传言,主公也知道了?”
郭嘉点点头:“自然是知道,你知道他如何回应吗?”
“想要壮大更是很难,而一旦壮大富强、局势稳固,又总会有人站出来中饱私囊,引起攻讦,袁绍在这一布局之中唯一能够亏中取栗的,就是更为紧密的连通外族。”
“可他们也不可能进入到中原腹地来。”
许泽这话引起了不少文武轻蔑的笑意。
外族不是没有努力过,这些年以为大汉危乱,诸侯相攻,所以暗中不知多少次想要跨过边塞劫掠。
进来之后发现连聚众贼寇都抢不过,还要被追着打。
南匈奴于夫罗这一支就是典型,在冀、兖两地被袁绍曹操来回抽陀螺,最后上千匹瘦马还归了曹操。
所以他们只能为帮手,并不算太大的威胁。
“而我们则可重内政、兴民生,布兵边境,收取长安,”许泽说出了一个让众人都必须要深思的话:“如果说,钟廷尉还不能做决定去往长安持节督关中诸侯,那就不用去了。”
“靠这数年,收取河内、弘农,开道途至长安,他若是不去我们就直接布兵于此。”
“待一年之后,能够在函谷、雒水建造坚固的防线后——”
许泽说到这语气一顿,众人皆是投来了关切的目光。
话已至此,许泽定是有什么新奇的策略。
“钟廷尉肯定就坐不住了,自己会主动想去取此功绩。”
“啧。”
“我以为你要说什么呢!”
“你前面这番话,我都以为你有计策收取弘农、扶风、河东三郡了。”
曹操也白了许泽一眼,闹了半天,只能让钟繇主动提出去长安镇守。
“没办法,向西是有点难……”
不得不承认关外乱局,需要徐徐图之,钟繇若是肯去长安,则弘农、河东自然会归顺许都,若是不肯去,这两地之家族都会不奉朝令。
而扶风本身大儒家族发迹于此地,家族林立、私兵集结,这些年西凉贼兵多次东出劫掠,仍旧不能挖动其根基。
而且这三郡不是一般的大,到处都是山林,道路只有一条直通的主道,历史久远,其余道路脉络复杂,易于藏军,保不齐哪个光秃秃的山后面就会钻出来上千骑兵劫掠粮队。
想要以兵马镇压西面,现在还不太可能,毕竟有袁绍这个威胁还在许都北面。
文武一番商议之后,也觉得许泽所言不错,袁谭肯定没有战死,这是在场谋臣的共识,袁绍舍不得让自己的长子去先登。
不过是冒名取此功绩,再以死人身份在塞外活跃,日后随袁氏族人治理幽州时可里应外合提供便利,让数条商道更加繁盛,得到的资源也就更多。
这是袁绍在逆境之中想出的最为妙绝的策略,不光可以让袁氏免除天子问责、士族唾骂,还更易于掌控乌桓。
实在是高招。
宴席散去,曹操被几名婢女扶去了邹夫人的偏院。
其余文武逐渐散去,许泽和郭嘉、贾诩一同走在许都内城的青石路上,有几分懒意,亦可就方才的话题继续闲谈。
但聊着聊着,郭嘉忽然面色郑重起来,对许泽说道:“子泓,有件事,我必须要告知你。”
许泽眉头一挑,满不在意的笑着道:“说,你我之间何须藏着掖着。”
郭嘉道:“校事府近一段时日的消息里,有几个让我颇为在意。”
“曹洪、曹仁、夏侯惇三位将军的人,都曾私下谈论过你在琅琊的安定之策,以及庐江、卫氏、徐州糜氏、陈登等倾力相助之事迹。”
“甚至有人传言,青徐之地,一半姓鲍,一半姓许。”
“恶意中伤嘛!”
许泽顿住脚步,登时咋舌。
“子脩还在我那呢!”
贾诩听见这话,立马拍手道:“老夫早就说过,那立于北海城门前石碑上的四句话,让大公子去领名声,你不要领,你非不听!”
那四句话本来就很有雄心抱负,而且足够令人震撼跟从,立碑于门前所展现的志向和决心,足够树立一个百年名臣的形象。
这种已经近乎于定一方人心的功德,你怎么能去取呢?
当然是退居幕后,将曹昂推出去领才对。
四海劲敌还在的时候,尚且能用“保护”、“防备刺杀”这些理由来掩盖,可若是日后袁绍、荆州、西凉、江东、益州等尽皆收复。
那时何去何从?
贾诩到现在为止,仍然想不通许泽是怎么想的。
郭嘉闻言,亦是奇怪的转头去看许泽,按照以往对他的了解,子泓对名利其实并无太大的追求,他现在的功绩名声无非是的确有实绩方才传开。
这可不是刻意吹捧出来的。
除了他在许都被两千人刺杀那件事是假的,其余几乎都没有水分。
许泽缓步走着,颔首后苦涩的摇头,无奈道:“这件事,我承认老贾头说得对,我不该去领这道名声,应该让给子脩才是。”
“但是,我有我的苦衷。”
这安定人心的功德,是特么奖励寿命的。
说真的,这件事放在谁头上都不能让。
只要有寿命,日后与国同岁,那我便可成为一国之监正呀,建一座高楼,可摘日月,楼中藏娇、得天下奇珍,养异士无数,出则可振一方。
我的志向已经和寻常人不一样了。
当然,这些话是不能说出去的。
许泽道:“我自有考量。”
贾诩和郭嘉对视一眼,以他们对许泽的了解,肯定不会是为了争权夺利,在外立身,那么肯定是在谋划着什么。
此时,贾诩凑近了些许,问道:“君侯,你是不是……打算以此名逐步涉儒林,领许靖、孔融等大儒,为日后大事做准备?”
许泽闻言脸色一正,压低声音道:“这都被你看出来了。”
不愧是你,老贾,我真没有交错你这个朋友。
贾诩意味深长的看了他一眼,故作得意的瘪嘴道:“那是。”
这话已经算是最巧妙的提醒了,君侯乃是绝顶聪明的人,知道日后行事该如何倾向,暗中应当如何表明。
只要他人如此认定,那么就绝不会有事。
当然,他本来也不会有事。
贾诩暗暗钦佩,君侯身上的功绩不光是在汉室身上,还有个曹老爷子的救命之恩呢,整个曹氏在曹老爷子还在世的时候,最差的情况都只敢暗中进言提防。
绝不可能有任何动作。
许泽问道:“这些传言,主公也知道了?”
郭嘉点点头:“自然是知道,你知道他如何回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