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宛童自是不知道那篇《梦梁记》给刘静曼造成多大困扰,她午睡起来先把凝固好的面脂都收好,然后开始做灯笼。
明日是中秋节的正日子,济源县城当天是不宵禁的。
林三阿婆的意思,明天出完摊子让大家在城里好好玩玩。
中秋燃灯助月色是传统,便是不去县城,自家都会点一盏漂亮的花灯热闹热闹。
今次要在济源县城过节,那花灯就更要做的独特一些了。
姜宛童现在做的是一盏滚灯,即这灯可以在地上任意滚动,里面的蜡烛都不会翻倒。原理应该是陀螺仪原理,十分有趣。
她用十二根竹篾做的滚灯框架,贴上白纸后便在上面作画。
既然是助月色,她便想将这滚灯做成月亮,月亮上面有什么?
吴刚砍桂花,玉兔捣药,还有嫦娥独守广寒宫。
姜宛童觉得有趣,一笔笔描绘上去,这时候就听见门外有人叫她:“姜姑娘在家吗?”
这声音听着耳熟,姜宛童起身出去便看到黑子在门口站着,旁边还有一个年轻的女娘,可不就是刘静曼的大丫鬟奉竹!
见到奉竹,姜宛童秒懂,刘静曼是想买不到话本子,又想知道故事这才派人来找她吧,看来真是一刻都等不及了。
但姜宛童面上还是装着不明所以:“黑子哥,奉竹姑娘,你们怎么来了?”
“童娘,谁啊?”张氏听见声音走出来问道,便看到黑子,因在城里摆摊子,黑子她是见过的,加上黑子捕快的身份,便心里一紧:“黑子,是出啥事了吗?”
“张大婶,别急,是奉竹姑娘有事找童娘,刚好听说我认识她,就让陪着来找一趟。”黑子连忙解释。
“是啊,我有些事情要找姜姑娘,而且之前我家姑娘之前在县衙对姜姑娘一见如故,如今中秋佳节在即,便差我给姜姑娘送些礼物来。”奉竹说着把带来的一罐糖递给姜宛童。
她跟黑子打听过,知道姜宛童家里做点心,又跟祥芝斋有合作,便没买点心,而是买了一罐糖,已经算很金贵体面的礼品。
姜宛童和张氏很是感谢了一番。
那边听到动静的林三阿婆和林来富也出来了。
林三阿婆不认识黑子,林来富就跟他介绍一番。
黑子很懂事的跟林三阿婆行礼。
林三阿婆得知两人身份赶紧把两个人迎进去,边走边夸奉竹:“哎呦,不愧是咱们青天大老爷府上出来的,不仅长得花骨朵一样,还这般懂事。”
林三阿婆知道奉竹这种下人,跟着主家见过的世面不少,他们小老百姓虽拿不出什么珍宝,但千穿万穿马屁不穿,把人夸高兴那是很简单的事情。
“可不是嘛,我奉竹小姑娘就跟之前在庙里看见的菩萨座前的善财龙女一样,和善又好看。”张氏也跟着夸赞。
“这可不敢当。”奉竹嘴上客气,眼见的眉眼已经带上几分开心。
奉竹虽然要比姜宛童和刘静曼大几岁,可到底也是个年轻女娘,被夸像仙女儿,哪个女娘不高兴呀。
“是啊,奉竹姐姐人美心善,我虽然去大人府上不多,但去那几次也都听到下人们夸赞她呢。”黑子也跟着帮腔,毕竟是顶头上司家的大丫鬟,交好没坏处。
“肯定是因为刘大人是个大清官,他们家就多几分正气,人看着也跟别处不一样。”林来富也附和道。
你一言我一语的夸完,奉竹对姜宛童家人就剩下个笑脸迎人的好印象。
因奉竹说找姜宛童有事,姜宛童便把她请进自己所住的堂屋东耳房休息。
“奉竹姐姐先在这里歇一歇,我去给你拿蜂蜜水。”姜宛童说罢便出去了。
奉竹确实有些累就没拦着,也细细打量姜宛童的房间。
她是刘家的家生子,生活条件是不差的,从没来过这乡下地方,但见不得刘静曼已经想《梦梁记》的后续故事想疯了,她便自告奋勇要来找姜宛童替主子分忧。
又得知黑子与姜家有几分交情,找到黑子帮忙带路,这才打听到姜家住处。
刚刚一路上坐着牛车,她腰都要坐断了。
之前总算到了姜家,虽然松一口气,但又担心乡下人家乱七八糟的无处下脚。
可进去就发现,姜家院子里很是整洁。
姜宛童所住的堂屋东耳房也十分干净,当然比不上刘家的富贵,可干净整洁就让奉竹心里好受很多,她一路很累,就怕没地方歇脚。
奉竹观察着,就看见姜宛童书桌旁放着一册书,书名正是《梦梁记》。
她惊喜的起身,正巧姜宛童端着蜂蜜水和蜂蜜小蛋糕、冰皮月饼进来。
“姜姑娘,你那本《梦梁记》是从那家书斋买的?”奉竹迫不及待的问。
“啊?那不是买的,那是我自己凭记忆默写出来的。”姜宛童边给奉竹倒蜂蜜水边说道:“那日跟刘姑娘聊过之后,我对这话本的喜爱又翻上来,可因买不到,我怕忘了其中的故事,便默写下来。”
奉竹听她这么说,就难掩失望:“是啊,这么好的书,我跑遍济源县也没找到,也不知道那些书商怎么想的。”
姜宛童抿唇笑而不语,你当然找不到啊,毕竟这是我编的,嘻嘻。
她心中压着笑意,给奉竹递了一杯蜂蜜水:“这套茶具还是这个月新买的,正好奉竹姐姐来了可以用上。”
奉竹听说这是头一次用的新茶具,心里熨帖两分:“谢啦。”
喝了蜂蜜水,奉竹的疲惫也少一些,正要开口跟姜宛童借书,就听她说:“奉竹姐姐也没买到这书?难道,哥哥说的是真的?”
“啊?你哥哥说过什么?”奉竹有些好奇的问。
“就是,当初我哥说这话本子是他写的,想拿去卖给书商赚些银钱,可他没什么名气,那书商看都不看就给他打发走了。我看过觉得很好看,便觉得他是哄我呢。”姜宛童把自己想到的说辞告诉奉竹;
“如今想想,刘姑娘博览群书都没听过这本书,偌大个济源县,我与奉竹姐姐都找过多次也没发现一本这书,看来真有可能是哥哥写的了。他当初还说带去海上找找灵感,再修改一番,我以为都是调侃呢,如今想想却原来都是真的。”
奉竹闻言惊讶的说不出话,可转念一想,唯有这个解释最合理。
只是,这是人家哥哥的遗作,如今人家默写出来正是缅怀的时候,她现在再开口借,好像不太好?
奉竹有些纠结的想。
明日是中秋节的正日子,济源县城当天是不宵禁的。
林三阿婆的意思,明天出完摊子让大家在城里好好玩玩。
中秋燃灯助月色是传统,便是不去县城,自家都会点一盏漂亮的花灯热闹热闹。
今次要在济源县城过节,那花灯就更要做的独特一些了。
姜宛童现在做的是一盏滚灯,即这灯可以在地上任意滚动,里面的蜡烛都不会翻倒。原理应该是陀螺仪原理,十分有趣。
她用十二根竹篾做的滚灯框架,贴上白纸后便在上面作画。
既然是助月色,她便想将这滚灯做成月亮,月亮上面有什么?
吴刚砍桂花,玉兔捣药,还有嫦娥独守广寒宫。
姜宛童觉得有趣,一笔笔描绘上去,这时候就听见门外有人叫她:“姜姑娘在家吗?”
这声音听着耳熟,姜宛童起身出去便看到黑子在门口站着,旁边还有一个年轻的女娘,可不就是刘静曼的大丫鬟奉竹!
见到奉竹,姜宛童秒懂,刘静曼是想买不到话本子,又想知道故事这才派人来找她吧,看来真是一刻都等不及了。
但姜宛童面上还是装着不明所以:“黑子哥,奉竹姑娘,你们怎么来了?”
“童娘,谁啊?”张氏听见声音走出来问道,便看到黑子,因在城里摆摊子,黑子她是见过的,加上黑子捕快的身份,便心里一紧:“黑子,是出啥事了吗?”
“张大婶,别急,是奉竹姑娘有事找童娘,刚好听说我认识她,就让陪着来找一趟。”黑子连忙解释。
“是啊,我有些事情要找姜姑娘,而且之前我家姑娘之前在县衙对姜姑娘一见如故,如今中秋佳节在即,便差我给姜姑娘送些礼物来。”奉竹说着把带来的一罐糖递给姜宛童。
她跟黑子打听过,知道姜宛童家里做点心,又跟祥芝斋有合作,便没买点心,而是买了一罐糖,已经算很金贵体面的礼品。
姜宛童和张氏很是感谢了一番。
那边听到动静的林三阿婆和林来富也出来了。
林三阿婆不认识黑子,林来富就跟他介绍一番。
黑子很懂事的跟林三阿婆行礼。
林三阿婆得知两人身份赶紧把两个人迎进去,边走边夸奉竹:“哎呦,不愧是咱们青天大老爷府上出来的,不仅长得花骨朵一样,还这般懂事。”
林三阿婆知道奉竹这种下人,跟着主家见过的世面不少,他们小老百姓虽拿不出什么珍宝,但千穿万穿马屁不穿,把人夸高兴那是很简单的事情。
“可不是嘛,我奉竹小姑娘就跟之前在庙里看见的菩萨座前的善财龙女一样,和善又好看。”张氏也跟着夸赞。
“这可不敢当。”奉竹嘴上客气,眼见的眉眼已经带上几分开心。
奉竹虽然要比姜宛童和刘静曼大几岁,可到底也是个年轻女娘,被夸像仙女儿,哪个女娘不高兴呀。
“是啊,奉竹姐姐人美心善,我虽然去大人府上不多,但去那几次也都听到下人们夸赞她呢。”黑子也跟着帮腔,毕竟是顶头上司家的大丫鬟,交好没坏处。
“肯定是因为刘大人是个大清官,他们家就多几分正气,人看着也跟别处不一样。”林来富也附和道。
你一言我一语的夸完,奉竹对姜宛童家人就剩下个笑脸迎人的好印象。
因奉竹说找姜宛童有事,姜宛童便把她请进自己所住的堂屋东耳房休息。
“奉竹姐姐先在这里歇一歇,我去给你拿蜂蜜水。”姜宛童说罢便出去了。
奉竹确实有些累就没拦着,也细细打量姜宛童的房间。
她是刘家的家生子,生活条件是不差的,从没来过这乡下地方,但见不得刘静曼已经想《梦梁记》的后续故事想疯了,她便自告奋勇要来找姜宛童替主子分忧。
又得知黑子与姜家有几分交情,找到黑子帮忙带路,这才打听到姜家住处。
刚刚一路上坐着牛车,她腰都要坐断了。
之前总算到了姜家,虽然松一口气,但又担心乡下人家乱七八糟的无处下脚。
可进去就发现,姜家院子里很是整洁。
姜宛童所住的堂屋东耳房也十分干净,当然比不上刘家的富贵,可干净整洁就让奉竹心里好受很多,她一路很累,就怕没地方歇脚。
奉竹观察着,就看见姜宛童书桌旁放着一册书,书名正是《梦梁记》。
她惊喜的起身,正巧姜宛童端着蜂蜜水和蜂蜜小蛋糕、冰皮月饼进来。
“姜姑娘,你那本《梦梁记》是从那家书斋买的?”奉竹迫不及待的问。
“啊?那不是买的,那是我自己凭记忆默写出来的。”姜宛童边给奉竹倒蜂蜜水边说道:“那日跟刘姑娘聊过之后,我对这话本的喜爱又翻上来,可因买不到,我怕忘了其中的故事,便默写下来。”
奉竹听她这么说,就难掩失望:“是啊,这么好的书,我跑遍济源县也没找到,也不知道那些书商怎么想的。”
姜宛童抿唇笑而不语,你当然找不到啊,毕竟这是我编的,嘻嘻。
她心中压着笑意,给奉竹递了一杯蜂蜜水:“这套茶具还是这个月新买的,正好奉竹姐姐来了可以用上。”
奉竹听说这是头一次用的新茶具,心里熨帖两分:“谢啦。”
喝了蜂蜜水,奉竹的疲惫也少一些,正要开口跟姜宛童借书,就听她说:“奉竹姐姐也没买到这书?难道,哥哥说的是真的?”
“啊?你哥哥说过什么?”奉竹有些好奇的问。
“就是,当初我哥说这话本子是他写的,想拿去卖给书商赚些银钱,可他没什么名气,那书商看都不看就给他打发走了。我看过觉得很好看,便觉得他是哄我呢。”姜宛童把自己想到的说辞告诉奉竹;
“如今想想,刘姑娘博览群书都没听过这本书,偌大个济源县,我与奉竹姐姐都找过多次也没发现一本这书,看来真有可能是哥哥写的了。他当初还说带去海上找找灵感,再修改一番,我以为都是调侃呢,如今想想却原来都是真的。”
奉竹闻言惊讶的说不出话,可转念一想,唯有这个解释最合理。
只是,这是人家哥哥的遗作,如今人家默写出来正是缅怀的时候,她现在再开口借,好像不太好?
奉竹有些纠结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