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宛童将大豆与其他作物混种的增产法告诉林三阿婆,这方法在她前世的山村也都一直使用,效果很好。
如今正要开始秋种,正好用上。
以前都是先紧着姜宛童家的地播种,今年姜宛童有意要拿自家地做实验田,便说服大家先种林三阿婆家的地。
如今有了《天工开物》这个名头,她自然而然的就提议先用她名下的一亩地混种大豆和小麦,另一亩混种大豆和粟米,也就是小米,还有一亩混种大豆和芝麻,一次性把能实验的庄稼都实验一遍。
这三亩地都用了,林三阿婆起初还有点担心。
姜宛童一句“现在家里赚了钱,姥姥还能饿着我?”就说服了林三阿婆。
但也让林三阿婆把买地一事重提起来,等秋忙过后赶紧寻么合适的地买回来。
此外,下河村因为地位位置不错,有山有水,也适合桑树的生长,所以许多人家也都会种桑养蚕补贴家用。
大豆种在桑树周围,也可以增加桑叶产量,这个实验也一起做了。
既然桑树的增叶方法用上了,姜宛童干脆连蚕种选择和品种改良的方法都告诉了林三阿婆。
三管齐下,必要把增产搞上去。
不过,当务之急是,先买一头耕牛!
“不行,一头黄牛得多少银子啊,你的地还没买呢!”林三阿婆想都不想就拒绝。
“姥姥!地不着急,咱家增产赚钱了还怕买不到吗?可人不能累倒!每年都得大表哥和二表哥扛着犁去犁地,人都累趴下了。”姜宛童坚决的说。
“这么些年都干下来了,没事的。”林大顺说。
“就是,童娘,你别担心,我跟哥身板好的很。”林大丰也附和。
两个表嫂虽然是想要耕牛的,但自家男人都发话了,她们也不好反驳。
“身板儿好咋不见生孩子啊?”姜宛童一句话把所有人都噎住了。
“你这孩子,还没嫁人呢,嘴上也不把个门儿。”林三阿婆嗔怪一声。
“反正咱家从老到小,每个人都给我养起来!”姜宛童一叉腰,不容拒绝的把买耕牛的事情拍板了。
农家买畜力是大事,林大丰特意在家里后面打了一个牛棚,务必让耕牛住的舒舒服服。
林三阿婆则好好寻了一番买到合适的耕牛,买回来那天还特意让林来富拉着耕牛在下河村绕了一圈远路才回家。
逢人便说这是姜宛童孝顺,前段时间得的赔偿钱非要拿出来买牛让家里人松快些。等过些年她出嫁,这耕牛肯定要给她当陪嫁带走。
村人们都说着好话,陪着笑,这可要打好关系,以后没准还能借牛用呢。
一时间,林三阿婆家都成了村里的香饽饽。
这边姜宛童把日子越过越好,那边林爽就不爽了,想方设法的就要出坏心。
姜家和林三阿婆家热火朝天的播种之后,农忙总算结束,小川谷的入学时间也到了。
读书是大事,加之农忙结束,林大顺夫妇和姜宛童一起陪着林川谷去了隔壁村塾。
下河村是小村子,村中也不富裕,所以没有自己的村塾。
而隔壁的李家村却是个大村子,上一届老村长有远见便办了村塾,李家村也借着村塾在周围村扬了名,好多村子的姑娘都愿意嫁过来,李家村的姑娘也容易嫁出去。
其他如下河村这种没有村塾的村子,若是村民有能力,也会送孩子来读书。
就这样,虽然村塾没出过什么正经的科举人才,但李家村却因村塾慢慢壮大。
村塾没有那么多讲究,第一次上学时交上一两银子的束脩再送给先生一刀肉也就可以了。
姜宛童又让林大顺夫妇多带了十个鸡蛋,虽然鸡蛋现在都家里人吃,但是攒下十个鸡蛋还是小意思。
“小姑姑,我真的可以读书了吗?”林川谷在去隔壁村塾的路上还有些恍惚,感觉跟做梦一样。
“那是自然了。”姜宛童点头。
“川谷,你好好读,以后还能考状元还能做官呢。”刘氏也有些激动,忍不住把畅想了多次的事情又翻来覆去的说。
林川谷听到刘氏的话,立刻严肃的打破她娘的幻想:“娘,这状元哪是好考的。这之前还得先考上秀才,再考举人,之后才能考状元呢,这都好多年之后的事了。再说,全国那么多读书人,可不能想当然。”
“川谷说的对,你先读着书,看看是不是那块料,若不是,认个字,以后给人当个账房先生也好。”林大顺就接地气很多。
可他这话说完就挨了刘氏一巴掌:“呸呸呸,什么账房先生!我儿子一定能当官,再不济也是个举人老爷!”
林大顺则黑了脸:“都还没读没考呢,哪就能确定了,这读书花多少钱,要我说,真没这天赋,决不能让全家供着他!”
“你这人,今天儿子入学,你就不能说点好听的?!真是气死人了!”刘氏觉得林大顺简直不可理喻,她又不是那种不懂事的人,只是想博个口头彩,这男人怎么就那么扫兴!
林川谷见林大顺和刘氏又吵起来,便闭了嘴,入学的兴致也都冷了一些。
姜宛童看着他俩,心里直叹气,得,今晚恐怕林大顺又得打地铺了。
但这夫妻俩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了,一时半会儿也调节不过来,她便寻了个话头岔开话题,大家的气氛才渐渐又好起来。
可是,这好兴致到了村塾就结束了:那村塾的教书先生竟然不收林川谷!
这村塾的教书先生人称乔先生,年过四十,虽然考出个秀才,但并没有考上禀生,没有禀银可领,之后屡试不第,家里实在穷困才做了教书先生。
姜宛童送林川谷来之前也了解过,这个人迂腐古板,能力有限,好在开蒙还是够的。
如今家中的条件,她便计划先送林川谷来开蒙,等有钱了再去县里书院求学。
谁知这乔先生竟然不收林川谷。
“请问先生为何不收我们川谷?”姜宛童看着眼前个子不高道貌岸然的酸腐秀才,心中已经开始打消来这村塾读书的想法,但却不能走的不明不白。
川谷以后要读书的,这初次入学便被老师拒收,很容易成为读书生涯的污点。
她绝不允许给川谷埋下这种隐患。
“村塾学生太多,教不过来,故而暂时不收了。”乔先生背着手,都不给姜宛童一个正眼。
这理由真是敷衍可笑,林大顺夫妇脸色不好看,林川谷也很难堪。
“乔先生,你再想想办法呢。”刘氏掏出攒了多年的半两银子拿了出来,想要塞给乔先生。
“男女授受不亲,你这妇人怎么这般不检点!”乔先生后退一步躲开,还指责刘氏。
如今已经有村人来送孩子入学,听到乔先生这话,都对刘氏侧目,指指点点。
刘氏又气又羞,按照她的脾气本要大骂,可碍于对方是个教书先生,只能生生压下去。
姜宛童却看清了,这乔先生摆明了就是找茬,绝对不会收下林川谷的。
她刚要去维护刘氏,林大顺已经抢先一步护在刘氏身前:“乔先生不收钱就不收钱,没的诬陷我妻子,我还在这儿站着呢!”
林三阿婆家的身高普遍都高,林大顺常年下地干活,长得便又高又结实,加之当过兵,脸色一沉又能带出一股兵匪的血煞之气,很有些压迫感。
倒让乔先生心生忌惮。
刘氏难得被自家汉子维护,心里感动,早上那点芥蒂瞬间烟消云散。
关键时刻大表哥还是很靠得住啊。
姜宛童心中点赞,也上前一步:“大表哥大表嫂,莫气,看来这是乔先生的规矩,不收礼钱,否则就是不检点。”
她故意把话说的大声,路过的村民也就明白怎么回事,不禁有些好奇:乔先生不收礼钱?有这好事?以后逢年过节不用送礼了?
村民们的神色热切起来。
如今正要开始秋种,正好用上。
以前都是先紧着姜宛童家的地播种,今年姜宛童有意要拿自家地做实验田,便说服大家先种林三阿婆家的地。
如今有了《天工开物》这个名头,她自然而然的就提议先用她名下的一亩地混种大豆和小麦,另一亩混种大豆和粟米,也就是小米,还有一亩混种大豆和芝麻,一次性把能实验的庄稼都实验一遍。
这三亩地都用了,林三阿婆起初还有点担心。
姜宛童一句“现在家里赚了钱,姥姥还能饿着我?”就说服了林三阿婆。
但也让林三阿婆把买地一事重提起来,等秋忙过后赶紧寻么合适的地买回来。
此外,下河村因为地位位置不错,有山有水,也适合桑树的生长,所以许多人家也都会种桑养蚕补贴家用。
大豆种在桑树周围,也可以增加桑叶产量,这个实验也一起做了。
既然桑树的增叶方法用上了,姜宛童干脆连蚕种选择和品种改良的方法都告诉了林三阿婆。
三管齐下,必要把增产搞上去。
不过,当务之急是,先买一头耕牛!
“不行,一头黄牛得多少银子啊,你的地还没买呢!”林三阿婆想都不想就拒绝。
“姥姥!地不着急,咱家增产赚钱了还怕买不到吗?可人不能累倒!每年都得大表哥和二表哥扛着犁去犁地,人都累趴下了。”姜宛童坚决的说。
“这么些年都干下来了,没事的。”林大顺说。
“就是,童娘,你别担心,我跟哥身板好的很。”林大丰也附和。
两个表嫂虽然是想要耕牛的,但自家男人都发话了,她们也不好反驳。
“身板儿好咋不见生孩子啊?”姜宛童一句话把所有人都噎住了。
“你这孩子,还没嫁人呢,嘴上也不把个门儿。”林三阿婆嗔怪一声。
“反正咱家从老到小,每个人都给我养起来!”姜宛童一叉腰,不容拒绝的把买耕牛的事情拍板了。
农家买畜力是大事,林大丰特意在家里后面打了一个牛棚,务必让耕牛住的舒舒服服。
林三阿婆则好好寻了一番买到合适的耕牛,买回来那天还特意让林来富拉着耕牛在下河村绕了一圈远路才回家。
逢人便说这是姜宛童孝顺,前段时间得的赔偿钱非要拿出来买牛让家里人松快些。等过些年她出嫁,这耕牛肯定要给她当陪嫁带走。
村人们都说着好话,陪着笑,这可要打好关系,以后没准还能借牛用呢。
一时间,林三阿婆家都成了村里的香饽饽。
这边姜宛童把日子越过越好,那边林爽就不爽了,想方设法的就要出坏心。
姜家和林三阿婆家热火朝天的播种之后,农忙总算结束,小川谷的入学时间也到了。
读书是大事,加之农忙结束,林大顺夫妇和姜宛童一起陪着林川谷去了隔壁村塾。
下河村是小村子,村中也不富裕,所以没有自己的村塾。
而隔壁的李家村却是个大村子,上一届老村长有远见便办了村塾,李家村也借着村塾在周围村扬了名,好多村子的姑娘都愿意嫁过来,李家村的姑娘也容易嫁出去。
其他如下河村这种没有村塾的村子,若是村民有能力,也会送孩子来读书。
就这样,虽然村塾没出过什么正经的科举人才,但李家村却因村塾慢慢壮大。
村塾没有那么多讲究,第一次上学时交上一两银子的束脩再送给先生一刀肉也就可以了。
姜宛童又让林大顺夫妇多带了十个鸡蛋,虽然鸡蛋现在都家里人吃,但是攒下十个鸡蛋还是小意思。
“小姑姑,我真的可以读书了吗?”林川谷在去隔壁村塾的路上还有些恍惚,感觉跟做梦一样。
“那是自然了。”姜宛童点头。
“川谷,你好好读,以后还能考状元还能做官呢。”刘氏也有些激动,忍不住把畅想了多次的事情又翻来覆去的说。
林川谷听到刘氏的话,立刻严肃的打破她娘的幻想:“娘,这状元哪是好考的。这之前还得先考上秀才,再考举人,之后才能考状元呢,这都好多年之后的事了。再说,全国那么多读书人,可不能想当然。”
“川谷说的对,你先读着书,看看是不是那块料,若不是,认个字,以后给人当个账房先生也好。”林大顺就接地气很多。
可他这话说完就挨了刘氏一巴掌:“呸呸呸,什么账房先生!我儿子一定能当官,再不济也是个举人老爷!”
林大顺则黑了脸:“都还没读没考呢,哪就能确定了,这读书花多少钱,要我说,真没这天赋,决不能让全家供着他!”
“你这人,今天儿子入学,你就不能说点好听的?!真是气死人了!”刘氏觉得林大顺简直不可理喻,她又不是那种不懂事的人,只是想博个口头彩,这男人怎么就那么扫兴!
林川谷见林大顺和刘氏又吵起来,便闭了嘴,入学的兴致也都冷了一些。
姜宛童看着他俩,心里直叹气,得,今晚恐怕林大顺又得打地铺了。
但这夫妻俩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了,一时半会儿也调节不过来,她便寻了个话头岔开话题,大家的气氛才渐渐又好起来。
可是,这好兴致到了村塾就结束了:那村塾的教书先生竟然不收林川谷!
这村塾的教书先生人称乔先生,年过四十,虽然考出个秀才,但并没有考上禀生,没有禀银可领,之后屡试不第,家里实在穷困才做了教书先生。
姜宛童送林川谷来之前也了解过,这个人迂腐古板,能力有限,好在开蒙还是够的。
如今家中的条件,她便计划先送林川谷来开蒙,等有钱了再去县里书院求学。
谁知这乔先生竟然不收林川谷。
“请问先生为何不收我们川谷?”姜宛童看着眼前个子不高道貌岸然的酸腐秀才,心中已经开始打消来这村塾读书的想法,但却不能走的不明不白。
川谷以后要读书的,这初次入学便被老师拒收,很容易成为读书生涯的污点。
她绝不允许给川谷埋下这种隐患。
“村塾学生太多,教不过来,故而暂时不收了。”乔先生背着手,都不给姜宛童一个正眼。
这理由真是敷衍可笑,林大顺夫妇脸色不好看,林川谷也很难堪。
“乔先生,你再想想办法呢。”刘氏掏出攒了多年的半两银子拿了出来,想要塞给乔先生。
“男女授受不亲,你这妇人怎么这般不检点!”乔先生后退一步躲开,还指责刘氏。
如今已经有村人来送孩子入学,听到乔先生这话,都对刘氏侧目,指指点点。
刘氏又气又羞,按照她的脾气本要大骂,可碍于对方是个教书先生,只能生生压下去。
姜宛童却看清了,这乔先生摆明了就是找茬,绝对不会收下林川谷的。
她刚要去维护刘氏,林大顺已经抢先一步护在刘氏身前:“乔先生不收钱就不收钱,没的诬陷我妻子,我还在这儿站着呢!”
林三阿婆家的身高普遍都高,林大顺常年下地干活,长得便又高又结实,加之当过兵,脸色一沉又能带出一股兵匪的血煞之气,很有些压迫感。
倒让乔先生心生忌惮。
刘氏难得被自家汉子维护,心里感动,早上那点芥蒂瞬间烟消云散。
关键时刻大表哥还是很靠得住啊。
姜宛童心中点赞,也上前一步:“大表哥大表嫂,莫气,看来这是乔先生的规矩,不收礼钱,否则就是不检点。”
她故意把话说的大声,路过的村民也就明白怎么回事,不禁有些好奇:乔先生不收礼钱?有这好事?以后逢年过节不用送礼了?
村民们的神色热切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