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公眯着眼看了他一眼,笑着掸了掸衣袖:“薛大人这趟可是替圣上查大事,又能与上官使者并肩,乃是天恩重赐。”
“这差事可不是谁都能担得。”
“上头可都看着呢。”
这话听着和气,其实说重了也轻不得。
一众副将侍卫心头都微微一紧,唯有薛昭远,像没听懂似的,抬手掸了掸圣旨上的灰尘。
“李公公是老成的人。”他声音不高,眼神却凉,“该看什么,该不该看的,都分得清。”
李公公的笑容淡了两分。
他是阉人,不好发怒,但嘴皮子厉害,素来得圣上宠信,如今这话说出三分提醒七分警告,换别人早就跪地叩谢了。
可薛昭远是军里出来的,打刀口上捞饭吃的人,不吃这套。
更何况他还榜上了长公主!
李公公见状,依旧满脸笑容,话语客气:“薛将军乃国之栋梁,此番出征,便是为陛下分忧。”
“特勘官一职虽为暂命,却关乎民生大义,陛下能将梁城托付于将军,可见信重。”
“呵。”
薛时昀却笑了,不冷不热。
“信重?”他随手将圣旨交给旁边副将,缓缓站直身子,眼中却闪过了一丝轻蔑。
“李公公,我本为御前校尉,镇守北境,如今却授个临时特勘官的闲职。”
“您说,这是信重,还是打发?”
李公公一怔,随即笑道:"薛将军何出此言?梁城虽非京畿要地,却也地处要冲,而今疫病齐发,若不及时处置,祸及四方便是大事。陛下特意选将军前往,正是看重将军身上的才干啊。"
似又像是想到了什么,薛时昀脸色好了许多。
他声音回暖不少:"李公公,你回去告诉陛下,本将军领旨就是,但不会让人踩在头上。"
李公公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
他的脊背微弯,额角已经渗出细密的汗珠,嘴角还挂着强挤的笑。
“将军慎言!陛下英明仁德,岂会有此等暗意?”
“况且上官大人与陛下自幼交情匪浅,此番同行,不过是互相照应罢了。”
薛时昀冷笑一声,鹰隼般的目光落在李公公脸上,语气森冷。
“照应?”
“敢问公公,那上官小姐到底是照应我,还是照那齐恙?”
一女子,不留在家相夫教子,然而还指点官场,实在是令人厌烦!
李公公张了张嘴,却被这话噎住,讪讪干笑了两声:“将军言重了。”
薛时昀懒得再废话,衣袖一拂,径自起身:“圣旨我收下了。李公公,请回吧。”
他甚至都没多看李公公一眼,只将圣旨卷好,随手交给身后的副将,然后道:“咱们这些粗人,没见过几份金边诏令,怕弄脏了,还是叫小的们收好。”
说完,眼神斜着扫了李公公一下。
带着点锋利,也带着点敷衍。
“公公既是奉命传旨,辛苦一趟,该歇歇了。”他语气缓慢,“可惜府里地方小,也没什么好茶招待。”
“怕怠慢了您,传出去惹人非议。”
李公公微一欠身,语气仍旧恭敬:“咱家一介奴才,怎敢劳将军费心?”
“只愿将军能不辱圣恩,莫叫这梁南之地,日后传出什么不堪的话来。”
随即,身后小太监高声一喊:“起驾——”
等着李公公走了。
身旁副将见状,脸上浮现忧色,低声试探。
“将军,此行梁城,若齐恙从中作梗……”
薛时昀挥手打断,“李阁老既给了我机会,那我便不会让任何人坏我前程。”
将军府门缓缓闭上时,李公公的脸色已肉眼可见地僵了半寸。
一众内侍随他退出门庭,静悄悄的,只余脚步踩过石板的细响。
李公公袖中藏着丝帕,悄悄抹了抹额角的汗。
“这薛将军……还真是半点不留情面。”
他身侧小太监压低声音凑上来:“公公,这回回宫要怎么禀?”
李公公哼了声:“怎的?他这点小官火气也敢往圣上面头发?真当自己还是镇北候了?”
“也罢。”他抖了抖袖子,“走吧,咱们下一个,是东城齐家。”
齐府门前。
天光已经明亮,晨雾未尽,檐角吊着露水。
门房小厮早早就听风似的候在门前,远远看见圣驾队伍,便飞奔入内通传。
齐恙此刻刚用过早饭,披着青袍立在内院回廊,指尖还夹着那枚尚未研磨的朱砂印石。
听得脚步声来,他微一转头。
红梨已经跪下,低声一句:“公公到。”
院外鼓声三通,李公公的人到了。
齐恙整了整袖口,亲自走出廊前迎接。
“齐某恭迎圣旨。”
话音刚落,朱红府门轰然开启,李公公手捧玉旨,满脸笑容:“齐大人果然是个懂礼数的。”
“圣旨到!”
院中一众齐府家将、下人早已跪下,红梨也垂首于地,动作如水。
齐恙单膝跪地,身姿笔挺。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李公公尖细的嗓音在晨风中拉长,带着肃然威仪。
“封齐恙为梁城旱情协办文吏,自即日起,随特勘官薛昭远、巡察使上官妍,奔赴梁南,查仓赈粮,安抚民生。”
“钦此。”
齐恙缓缓抬起头,接过圣旨,语声清正:“微臣,领旨。”
李公公笑着弯下腰:“齐大人这回,虽是个从属之职,但背的可是实打实的民命。”
齐恙将圣旨小心收好,放入袖中,神情未动,只是轻轻颔首,声音如水:“民生艰难,非我一人能解,然微臣既受命,自不敢推诿。”
“凡事尽心,至于结局——听天由命。”
他说得不急不缓,字字平稳,却带着一股说不上来的分寸感,让人听不出悲喜,却莫名生出信服。
李公公眯了眯眼。
他是见惯了朝中嘴上说尽忠,实则背地搅风搅雨的人,齐恙这套不徐不疾、不卑不亢的派头,在他眼里反倒显得扎实。
不像薛昭远那样锋芒毕露、刀剑带气,也不像文臣里那些一见太监便点头哈腰的怂包。
“齐大人这人,说话倒是中听。”
李公公抿了口茶,盯着案上的棋盘看了一眼,棋盘上布了一盘未下完的棋,黑白交错,局势犬牙交错,宛若朝堂之变。
他目光微动,像是随口:“这盘棋,您下的?”
“是。”齐恙回道。
“那这枚白子,”李公公食指一指棋盘中腹一角,“可有落处?”
“这差事可不是谁都能担得。”
“上头可都看着呢。”
这话听着和气,其实说重了也轻不得。
一众副将侍卫心头都微微一紧,唯有薛昭远,像没听懂似的,抬手掸了掸圣旨上的灰尘。
“李公公是老成的人。”他声音不高,眼神却凉,“该看什么,该不该看的,都分得清。”
李公公的笑容淡了两分。
他是阉人,不好发怒,但嘴皮子厉害,素来得圣上宠信,如今这话说出三分提醒七分警告,换别人早就跪地叩谢了。
可薛昭远是军里出来的,打刀口上捞饭吃的人,不吃这套。
更何况他还榜上了长公主!
李公公见状,依旧满脸笑容,话语客气:“薛将军乃国之栋梁,此番出征,便是为陛下分忧。”
“特勘官一职虽为暂命,却关乎民生大义,陛下能将梁城托付于将军,可见信重。”
“呵。”
薛时昀却笑了,不冷不热。
“信重?”他随手将圣旨交给旁边副将,缓缓站直身子,眼中却闪过了一丝轻蔑。
“李公公,我本为御前校尉,镇守北境,如今却授个临时特勘官的闲职。”
“您说,这是信重,还是打发?”
李公公一怔,随即笑道:"薛将军何出此言?梁城虽非京畿要地,却也地处要冲,而今疫病齐发,若不及时处置,祸及四方便是大事。陛下特意选将军前往,正是看重将军身上的才干啊。"
似又像是想到了什么,薛时昀脸色好了许多。
他声音回暖不少:"李公公,你回去告诉陛下,本将军领旨就是,但不会让人踩在头上。"
李公公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
他的脊背微弯,额角已经渗出细密的汗珠,嘴角还挂着强挤的笑。
“将军慎言!陛下英明仁德,岂会有此等暗意?”
“况且上官大人与陛下自幼交情匪浅,此番同行,不过是互相照应罢了。”
薛时昀冷笑一声,鹰隼般的目光落在李公公脸上,语气森冷。
“照应?”
“敢问公公,那上官小姐到底是照应我,还是照那齐恙?”
一女子,不留在家相夫教子,然而还指点官场,实在是令人厌烦!
李公公张了张嘴,却被这话噎住,讪讪干笑了两声:“将军言重了。”
薛时昀懒得再废话,衣袖一拂,径自起身:“圣旨我收下了。李公公,请回吧。”
他甚至都没多看李公公一眼,只将圣旨卷好,随手交给身后的副将,然后道:“咱们这些粗人,没见过几份金边诏令,怕弄脏了,还是叫小的们收好。”
说完,眼神斜着扫了李公公一下。
带着点锋利,也带着点敷衍。
“公公既是奉命传旨,辛苦一趟,该歇歇了。”他语气缓慢,“可惜府里地方小,也没什么好茶招待。”
“怕怠慢了您,传出去惹人非议。”
李公公微一欠身,语气仍旧恭敬:“咱家一介奴才,怎敢劳将军费心?”
“只愿将军能不辱圣恩,莫叫这梁南之地,日后传出什么不堪的话来。”
随即,身后小太监高声一喊:“起驾——”
等着李公公走了。
身旁副将见状,脸上浮现忧色,低声试探。
“将军,此行梁城,若齐恙从中作梗……”
薛时昀挥手打断,“李阁老既给了我机会,那我便不会让任何人坏我前程。”
将军府门缓缓闭上时,李公公的脸色已肉眼可见地僵了半寸。
一众内侍随他退出门庭,静悄悄的,只余脚步踩过石板的细响。
李公公袖中藏着丝帕,悄悄抹了抹额角的汗。
“这薛将军……还真是半点不留情面。”
他身侧小太监压低声音凑上来:“公公,这回回宫要怎么禀?”
李公公哼了声:“怎的?他这点小官火气也敢往圣上面头发?真当自己还是镇北候了?”
“也罢。”他抖了抖袖子,“走吧,咱们下一个,是东城齐家。”
齐府门前。
天光已经明亮,晨雾未尽,檐角吊着露水。
门房小厮早早就听风似的候在门前,远远看见圣驾队伍,便飞奔入内通传。
齐恙此刻刚用过早饭,披着青袍立在内院回廊,指尖还夹着那枚尚未研磨的朱砂印石。
听得脚步声来,他微一转头。
红梨已经跪下,低声一句:“公公到。”
院外鼓声三通,李公公的人到了。
齐恙整了整袖口,亲自走出廊前迎接。
“齐某恭迎圣旨。”
话音刚落,朱红府门轰然开启,李公公手捧玉旨,满脸笑容:“齐大人果然是个懂礼数的。”
“圣旨到!”
院中一众齐府家将、下人早已跪下,红梨也垂首于地,动作如水。
齐恙单膝跪地,身姿笔挺。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李公公尖细的嗓音在晨风中拉长,带着肃然威仪。
“封齐恙为梁城旱情协办文吏,自即日起,随特勘官薛昭远、巡察使上官妍,奔赴梁南,查仓赈粮,安抚民生。”
“钦此。”
齐恙缓缓抬起头,接过圣旨,语声清正:“微臣,领旨。”
李公公笑着弯下腰:“齐大人这回,虽是个从属之职,但背的可是实打实的民命。”
齐恙将圣旨小心收好,放入袖中,神情未动,只是轻轻颔首,声音如水:“民生艰难,非我一人能解,然微臣既受命,自不敢推诿。”
“凡事尽心,至于结局——听天由命。”
他说得不急不缓,字字平稳,却带着一股说不上来的分寸感,让人听不出悲喜,却莫名生出信服。
李公公眯了眯眼。
他是见惯了朝中嘴上说尽忠,实则背地搅风搅雨的人,齐恙这套不徐不疾、不卑不亢的派头,在他眼里反倒显得扎实。
不像薛昭远那样锋芒毕露、刀剑带气,也不像文臣里那些一见太监便点头哈腰的怂包。
“齐大人这人,说话倒是中听。”
李公公抿了口茶,盯着案上的棋盘看了一眼,棋盘上布了一盘未下完的棋,黑白交错,局势犬牙交错,宛若朝堂之变。
他目光微动,像是随口:“这盘棋,您下的?”
“是。”齐恙回道。
“那这枚白子,”李公公食指一指棋盘中腹一角,“可有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