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梨犹豫:“怕丢官?”
“错。”齐恙摇头,“怕死。”
他抬手掀开车帘,看着米行台阶上那道身影,淡淡道。
“他现在站在那儿,不是为了我。”
“是为了保他自己。”
红梨张张嘴,想说什么,却没出口。
次日一早。
晨雾未散,刘府便乱成了一锅粥。
“老爷,不好了!昨夜咱们一车粮,一斗都没卖出去!”
“买粮的人全去了南门,咱们这边……这边门口都没人排队了!”
刘老爷脸色铁青,一只手还死死抓着昨夜喝剩的酒壶,仿佛再用点力就能把这玩意捏碎。
“没人排队?!”他咬着牙,“粮价都压到这个地步了,还没人来?!”
“他们说——”账房咽了咽口水,满脸复杂。
“说南门的米,便宜得多,还能多拿三成配量……”
刘老爷一巴掌拍翻桌案,瓷盏啪地一声裂成两半,热酒洒了满地。
“你去给我放消息——”
他双目通红,“从今天开始,咱们也卖平赈价!卖!看他还能压多久!”
账房愣了愣:“可那是赔本……”
“不卖出去,一文钱都回不了!米烂仓里,到时都他娘的是耗子吃的!你去不去?!”
账房噤若寒蝉,只得应声而去。
午时,米巷口。
刘家粮铺门口,重新挂出新价签,写着。
【大米三十文一斗,平赈价,有凭据者优先。】
百姓看了眼,又看了看街对面南门米行,不少人还是走进了南门方向——
毕竟,齐恙那边,还多送半斤。
消息传到酒楼。
齐恙正倚在窗前慢慢拨一颗龙眼,嘴角勾着笑意:“跟价了?”
红梨点头:“是,价位一模一样,连平赈价三个字都抄了过去,还在市井口口相传刘老爷良心发现。”
齐恙咬下一口果肉,淡淡一笑。
“良心?”他慢悠悠地吐了个核,“那东西他有么?”
“你去吩咐——今晚起,南门米行,再降三文。”
红梨一惊:“三文?可这已经是亏本了——”
齐恙侧头,语气冷下去一寸:“谁告诉你这笔帐,要从银子上算的?”
红梨张了张嘴,到底还是退了出去。
当日晚间。
市井传言再起:钦差赈粮,继续降价。
【平赈价再减三文,明日起每斗仅二十七文,带孩童者优先。】
刘家账房听到消息时,脸都白了。
“老爷,他……他又降价了……”
“多少?”
“三文。”
“……再降!”
刘老爷一咬牙,“降五文!让他死!”
“可我们再降,是真赔了啊……”
“赔?赔点银子能死?”
“我不信他敢一直这么赔。”
“他不怕穷,我还怕么?!”
三日内,梁城米价如溜坡般跌落。
从三十五文一斗,跌至三十二,再到三十、二十七、二十五、二十二……
百姓们乐得眼泪都笑出来了——
“这是在过年吗?米越来越便宜了!”
“那齐大人……是真不收钱啊?”
“我娘说她上次见官府卖粮,还得跪在衙门门口哭三天三夜……”
“可这回,是大人们主动放粮。”
城南茶摊前,一老一少正抱着新换来的米袋,边喝热汤边笑得合不拢嘴。
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就在梁城粮价被压到最低谷的第五天清晨。
城西外的商道边,一支印着太平二字的商队悄然入城。
马车排了足有两里地,都是空的。
但到了城中,却不是去米行卖粮的,而是悄悄四散开去。
各家粮行、库房、民户,只要肯卖,按价收购。
收的,是刘家放出的粮。
人群中,一位衣着朴素、面容油黑的汉子笑眯眯地递上一张银票。
“这米不错,湿度合规,价不高,咱们都收。”
那户小商人一愣:“你们是做什么的?”
“咱们啊,边商。”汉子咧嘴笑,“城里缺粮,我们来凑点边补。”
再没人问下去。毕竟这时候有人愿意收粮、还出得起银子——那是救命恩人,不是仇人。
而整整两日,太平商队没吭声、不动旗,只是悄悄把刘家的出仓粮一点点扫了个干净。
等刘老爷终于发现情况时,米仓已经空了一半。
“什么?!你说昨天晚上那三十车粮,全卖给谁了?!”
“老爷,是几个零商、杂号铺收的,他们说是要转外城应急……”
账房哆哆嗦嗦,“他们出的价……比我们还低两文。”
“低两文?”刘老爷一屁股跌坐椅上,脸色惨白。
“不是……不是说没人敢收我家的粮了吗?这几日到底谁在收?”
没人能回答他。
他像疯了一样扒拉着账本,手指一直抖个不停。
“不对、不对啊……南门那边降得比我狠,他们得亏得比我惨……”
“可怎么就,没人收他们的粮?”
“只收我刘家的?”
他浑身冷得发抖,猛地意识到:
自己根本不是在跟齐恙比狠,而是在被他引着把粮吐出来。
再吐下去,刘家最后一点底子都要被人吃得一干二净!
“去!立刻停价!关市口!把东仓南仓全封起来!”
他声音嘶哑,“让薛将军的人带兵去压——别让粮再流出去一粒!!”
……
与此同时,薛时昀也终于察觉不对。
他的亲信副将悄悄递来一份笔录,言简意赅。
“刘家放粮四日,太平商队近百人暗中高价低买,粮全收走。”
“且……市中传言齐恙欲再定市价,于七日后统一恢复平市粮值。”
薛时昀手里的酒盏顿时啪地碎成粉末。
“他要干什么?”他低声问。
“他要把价格提回来。”副将低声道,“把握在自己手里。”
……
第七日午时。
南门米行外,告示再换。
【钦差令下,粮市平稳,赈务终结,明日起价格恢复常市,按市收购,按市出货。】
众人一片哗然。
“涨价了?”
“不是说还有三日京粮吗?”
“怎么说停就停了……”
有人沉默,有人感激,有人还是咬牙不甘。
而在酒楼二楼。
齐恙倚窗,看着那告示前纷纷散开的背影。
“开始了。”他低声道。
红梨小声问:“主子,我们……为什么不继续压?”
“错。”齐恙摇头,“怕死。”
他抬手掀开车帘,看着米行台阶上那道身影,淡淡道。
“他现在站在那儿,不是为了我。”
“是为了保他自己。”
红梨张张嘴,想说什么,却没出口。
次日一早。
晨雾未散,刘府便乱成了一锅粥。
“老爷,不好了!昨夜咱们一车粮,一斗都没卖出去!”
“买粮的人全去了南门,咱们这边……这边门口都没人排队了!”
刘老爷脸色铁青,一只手还死死抓着昨夜喝剩的酒壶,仿佛再用点力就能把这玩意捏碎。
“没人排队?!”他咬着牙,“粮价都压到这个地步了,还没人来?!”
“他们说——”账房咽了咽口水,满脸复杂。
“说南门的米,便宜得多,还能多拿三成配量……”
刘老爷一巴掌拍翻桌案,瓷盏啪地一声裂成两半,热酒洒了满地。
“你去给我放消息——”
他双目通红,“从今天开始,咱们也卖平赈价!卖!看他还能压多久!”
账房愣了愣:“可那是赔本……”
“不卖出去,一文钱都回不了!米烂仓里,到时都他娘的是耗子吃的!你去不去?!”
账房噤若寒蝉,只得应声而去。
午时,米巷口。
刘家粮铺门口,重新挂出新价签,写着。
【大米三十文一斗,平赈价,有凭据者优先。】
百姓看了眼,又看了看街对面南门米行,不少人还是走进了南门方向——
毕竟,齐恙那边,还多送半斤。
消息传到酒楼。
齐恙正倚在窗前慢慢拨一颗龙眼,嘴角勾着笑意:“跟价了?”
红梨点头:“是,价位一模一样,连平赈价三个字都抄了过去,还在市井口口相传刘老爷良心发现。”
齐恙咬下一口果肉,淡淡一笑。
“良心?”他慢悠悠地吐了个核,“那东西他有么?”
“你去吩咐——今晚起,南门米行,再降三文。”
红梨一惊:“三文?可这已经是亏本了——”
齐恙侧头,语气冷下去一寸:“谁告诉你这笔帐,要从银子上算的?”
红梨张了张嘴,到底还是退了出去。
当日晚间。
市井传言再起:钦差赈粮,继续降价。
【平赈价再减三文,明日起每斗仅二十七文,带孩童者优先。】
刘家账房听到消息时,脸都白了。
“老爷,他……他又降价了……”
“多少?”
“三文。”
“……再降!”
刘老爷一咬牙,“降五文!让他死!”
“可我们再降,是真赔了啊……”
“赔?赔点银子能死?”
“我不信他敢一直这么赔。”
“他不怕穷,我还怕么?!”
三日内,梁城米价如溜坡般跌落。
从三十五文一斗,跌至三十二,再到三十、二十七、二十五、二十二……
百姓们乐得眼泪都笑出来了——
“这是在过年吗?米越来越便宜了!”
“那齐大人……是真不收钱啊?”
“我娘说她上次见官府卖粮,还得跪在衙门门口哭三天三夜……”
“可这回,是大人们主动放粮。”
城南茶摊前,一老一少正抱着新换来的米袋,边喝热汤边笑得合不拢嘴。
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就在梁城粮价被压到最低谷的第五天清晨。
城西外的商道边,一支印着太平二字的商队悄然入城。
马车排了足有两里地,都是空的。
但到了城中,却不是去米行卖粮的,而是悄悄四散开去。
各家粮行、库房、民户,只要肯卖,按价收购。
收的,是刘家放出的粮。
人群中,一位衣着朴素、面容油黑的汉子笑眯眯地递上一张银票。
“这米不错,湿度合规,价不高,咱们都收。”
那户小商人一愣:“你们是做什么的?”
“咱们啊,边商。”汉子咧嘴笑,“城里缺粮,我们来凑点边补。”
再没人问下去。毕竟这时候有人愿意收粮、还出得起银子——那是救命恩人,不是仇人。
而整整两日,太平商队没吭声、不动旗,只是悄悄把刘家的出仓粮一点点扫了个干净。
等刘老爷终于发现情况时,米仓已经空了一半。
“什么?!你说昨天晚上那三十车粮,全卖给谁了?!”
“老爷,是几个零商、杂号铺收的,他们说是要转外城应急……”
账房哆哆嗦嗦,“他们出的价……比我们还低两文。”
“低两文?”刘老爷一屁股跌坐椅上,脸色惨白。
“不是……不是说没人敢收我家的粮了吗?这几日到底谁在收?”
没人能回答他。
他像疯了一样扒拉着账本,手指一直抖个不停。
“不对、不对啊……南门那边降得比我狠,他们得亏得比我惨……”
“可怎么就,没人收他们的粮?”
“只收我刘家的?”
他浑身冷得发抖,猛地意识到:
自己根本不是在跟齐恙比狠,而是在被他引着把粮吐出来。
再吐下去,刘家最后一点底子都要被人吃得一干二净!
“去!立刻停价!关市口!把东仓南仓全封起来!”
他声音嘶哑,“让薛将军的人带兵去压——别让粮再流出去一粒!!”
……
与此同时,薛时昀也终于察觉不对。
他的亲信副将悄悄递来一份笔录,言简意赅。
“刘家放粮四日,太平商队近百人暗中高价低买,粮全收走。”
“且……市中传言齐恙欲再定市价,于七日后统一恢复平市粮值。”
薛时昀手里的酒盏顿时啪地碎成粉末。
“他要干什么?”他低声问。
“他要把价格提回来。”副将低声道,“把握在自己手里。”
……
第七日午时。
南门米行外,告示再换。
【钦差令下,粮市平稳,赈务终结,明日起价格恢复常市,按市收购,按市出货。】
众人一片哗然。
“涨价了?”
“不是说还有三日京粮吗?”
“怎么说停就停了……”
有人沉默,有人感激,有人还是咬牙不甘。
而在酒楼二楼。
齐恙倚窗,看着那告示前纷纷散开的背影。
“开始了。”他低声道。
红梨小声问:“主子,我们……为什么不继续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