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氏是在第二日的午后,彻底清醒过来的。
卫府二位爷不放心,又请了个郎中来家里诊脉。
郎中号完脉对白氏说:“夫人大病初愈,趁着日头好的时候,多去园中走走,多晒晒太阳。”
一句话,让所有人都安了心。
白氏等郎中离开,独留两个儿子在床前。
兄弟俩你一言,我一语,把昨天夜里的事情告诉了白氏。
白氏听罢,惊得半天都说不出话来。
沉默了足足半盏茶的时间,她说:“去把大奶奶叫来。”
曹氏匆匆而来。
白氏从枕边摸出一把钥匙,递到曹氏手上:“这个家,以后就交给你了。”
两个儿媳妇,一个生于商家,是长女;一个生于诗礼之家,是幺女。
论门第,王氏略胜一筹。
论能力,魄力,格局,曹氏拔尖。
最主要的是,长女能扛事,逆境之中,这一点对卫家来说尤为重要。
曹氏没有推辞,接过钥匙:“母亲放心,我一定努力当好这个家。”
白氏点点头:“阿君和陈家的婚事,你抽空与那边大人碰个面,要是真如十二说的……就立刻操持起来。”
曹氏有些迟疑:“母亲,承东他已经复学……”
白氏摆摆手,打断她的话:“今日起朱楼,明日楼塌了,你这当娘的还是早做预备吧。”
曹氏不曾想夫人看得如此通透:“是。”
白氏叹了口气:“二丫头的婚事,你也要放心上,有合适的,赶紧嫁出去,不要再耽搁了。”
曹氏:“母亲放心,我会尽力。”
白氏:“府里统共就三个丫头,也不必再分嫡的庶的,妆嫁上一视同仁吧。”
听到这里,曹氏不得不佩服白氏的周到。
二丫头是二房的刘姨娘所生,是二爷唯一的女儿。
庶出的嫁妆与嫡女齐平,是用来宽慰二房人的,由此传达出一个意思: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
曹氏回答:“是。”
白氏目光移到二爷卫执身脸上,意味深长道:“你大嫂撑着里头的家,你撑着外头的家,都是至亲骨肉,心齐则事成啊,老二。”
这话说得卫老二心头一凛:“是,母亲。”
白氏扭头看了看枕边空落的枕头,又深深叹出一口气。
“牢里的事,老二你要多用心,不管花多少银子,哪怕变卖家产,都得保着你父亲一条命。”
“母亲放心,儿子再去求人。”
白氏目光掠过大儿子,唇动了动,那些到嘴的话又咽了下去。
“明日开始我便吃斋念佛,你们无事不要来打扰我,都去吧。”
……
因为白氏病好的原因,卫府的中秋家宴和从前一样,摆在水榭里。
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只摆了一桌,冷冷清清。
白氏只用了几口清粥,便离了席。
她一走,很快大房二房也树倒猢狲散,各回各房,只有卫东君还坐在席上,对着一桌残羹冷饭发呆。
陈家那头把话说得很清楚,愿意让两个孩子亲上加亲。
其实,嫁给陈十二应该是她今生最好的归宿。
知根知底不说,青梅竹马不说,只说陈十二这个人,虽然长得糙了点,脾气爆了点,却是个值得托付终身的人。
只是……
卫东君轻轻咬着嘴唇,她心里为什么这么不愿意呢?
“卫东君。”
一道声音突兀响起。
卫东君回过神,看着匆匆向她走来的人,心里咯噔一下。
陈十二走进水榭,朝红豆挤了下眼睛,红豆立刻把水榭里的丫鬟都唤出去。
卫东君等不及地问:“今儿中秋,你不在家吃团圆饭,这个时候过来,是出什么事了?”
“你猜?”
“你来退亲?”
陈十二额头青筋暴跳,指着卫东君:“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算退亲,哪轮得到我?”
“那你来做什么?”
“瞧你那蠢样。”
陈十二四下看看,手捂着嘴道:“我托人打听宁方生的事情,人家刚刚来回话了。”
卫东君眼皮一跳,不动声色地把身子凑过去,“快说说,都打听到了什么?”
“什么都没打听到。”
“什么意思?”
卫东君脑子像是卡住了:“什么叫什么都没打听到?”
“意思就是,四九城里没这号人。”
“怎么会呢,他还有两幢宅子呢,这总能查到吧?”
“两幢宅子都是无主的,地契记在谁的名下,根本查不到,否则我干嘛要急匆匆跑来受你的气。”
卫东君呆愣住,半晌,犹豫道:“会不会是你托的人,门路还不够宽,所以才查不到。”
“有这个可能。”
陈器自己也意识到了,一脸懊恼道:“我手要是能伸进锦衣卫就好了。”
卫东君一听“锦衣卫”三个字,只觉得浑身汗毛都竖起来,锦衣卫才能查到的人,有一个算一个,都不是一般人。
“卫东君,锦衣卫才能查到的人,有一个算一个,都不是一般人啊。”
卫东君:“……”
竟然想一处去了,而且一字不差。
“我有一个预感,卫东君你信不信。”
“你说。”
陈器附在她耳边:“宁方生这条大腿如果我们抱住了,有两种可能性。”
卫东君扭头,看着他的眼睛:“一种是飞黄腾达。”
陈器迎着她的眼睛:“另一种是倒霉透顶。”
两种可能性,几乎是两个极端,哪一个才是他们的命运,没有人知道。
就在这时,水榭外传来红豆的声音,“三小姐,大少爷来了。”
……
卫承东是听说陈器来了卫府,才又匆匆赶过来的。
“十二,陪我喝酒去。”
“这大过节的,喝什么酒?”
卫承东眼一瞪,“怎么,连你我都请不动了?”
“陪,陪,陪。”
陈十二心说我欠了你们卫家兄妹的,一个个的都拽着我:“说,去哪里喝?”
卫承东:“你的地盘。”
陈十二一听是他的地盘,立刻就明白了卫承东为什么想喝酒,为什么要避开那些他熟悉的地方,熟悉的人。
想着这人的遭遇,心一下子就软了。
“走,陪你不醉不归。”
“大哥,喝酒可以,别惹事。”卫东君不放心。
“有十二看着我,你担心什么?”
卫承东目光扫过那桌冷了的菜:“你也别一个人在这里干坐着,去娘院里吃月饼去。”
卫东君哪还有心思吃月饼,满脑子都是陈器刚刚说的话。
她其实心里很清楚宁方生这人不一般,可她万万没有想到,他不一般到什么都查不到的程度。
一个人不可能平白无故地出现,从他呱呱落地,到一岁一岁长大,总会有迹可寻。
陈十二虽然手够不到锦衣卫里面,但他身边都是官宦子弟,托去办事的人不会太普通。
怎么就什么都查不到呢?
卫府二位爷不放心,又请了个郎中来家里诊脉。
郎中号完脉对白氏说:“夫人大病初愈,趁着日头好的时候,多去园中走走,多晒晒太阳。”
一句话,让所有人都安了心。
白氏等郎中离开,独留两个儿子在床前。
兄弟俩你一言,我一语,把昨天夜里的事情告诉了白氏。
白氏听罢,惊得半天都说不出话来。
沉默了足足半盏茶的时间,她说:“去把大奶奶叫来。”
曹氏匆匆而来。
白氏从枕边摸出一把钥匙,递到曹氏手上:“这个家,以后就交给你了。”
两个儿媳妇,一个生于商家,是长女;一个生于诗礼之家,是幺女。
论门第,王氏略胜一筹。
论能力,魄力,格局,曹氏拔尖。
最主要的是,长女能扛事,逆境之中,这一点对卫家来说尤为重要。
曹氏没有推辞,接过钥匙:“母亲放心,我一定努力当好这个家。”
白氏点点头:“阿君和陈家的婚事,你抽空与那边大人碰个面,要是真如十二说的……就立刻操持起来。”
曹氏有些迟疑:“母亲,承东他已经复学……”
白氏摆摆手,打断她的话:“今日起朱楼,明日楼塌了,你这当娘的还是早做预备吧。”
曹氏不曾想夫人看得如此通透:“是。”
白氏叹了口气:“二丫头的婚事,你也要放心上,有合适的,赶紧嫁出去,不要再耽搁了。”
曹氏:“母亲放心,我会尽力。”
白氏:“府里统共就三个丫头,也不必再分嫡的庶的,妆嫁上一视同仁吧。”
听到这里,曹氏不得不佩服白氏的周到。
二丫头是二房的刘姨娘所生,是二爷唯一的女儿。
庶出的嫁妆与嫡女齐平,是用来宽慰二房人的,由此传达出一个意思: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
曹氏回答:“是。”
白氏目光移到二爷卫执身脸上,意味深长道:“你大嫂撑着里头的家,你撑着外头的家,都是至亲骨肉,心齐则事成啊,老二。”
这话说得卫老二心头一凛:“是,母亲。”
白氏扭头看了看枕边空落的枕头,又深深叹出一口气。
“牢里的事,老二你要多用心,不管花多少银子,哪怕变卖家产,都得保着你父亲一条命。”
“母亲放心,儿子再去求人。”
白氏目光掠过大儿子,唇动了动,那些到嘴的话又咽了下去。
“明日开始我便吃斋念佛,你们无事不要来打扰我,都去吧。”
……
因为白氏病好的原因,卫府的中秋家宴和从前一样,摆在水榭里。
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只摆了一桌,冷冷清清。
白氏只用了几口清粥,便离了席。
她一走,很快大房二房也树倒猢狲散,各回各房,只有卫东君还坐在席上,对着一桌残羹冷饭发呆。
陈家那头把话说得很清楚,愿意让两个孩子亲上加亲。
其实,嫁给陈十二应该是她今生最好的归宿。
知根知底不说,青梅竹马不说,只说陈十二这个人,虽然长得糙了点,脾气爆了点,却是个值得托付终身的人。
只是……
卫东君轻轻咬着嘴唇,她心里为什么这么不愿意呢?
“卫东君。”
一道声音突兀响起。
卫东君回过神,看着匆匆向她走来的人,心里咯噔一下。
陈十二走进水榭,朝红豆挤了下眼睛,红豆立刻把水榭里的丫鬟都唤出去。
卫东君等不及地问:“今儿中秋,你不在家吃团圆饭,这个时候过来,是出什么事了?”
“你猜?”
“你来退亲?”
陈十二额头青筋暴跳,指着卫东君:“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算退亲,哪轮得到我?”
“那你来做什么?”
“瞧你那蠢样。”
陈十二四下看看,手捂着嘴道:“我托人打听宁方生的事情,人家刚刚来回话了。”
卫东君眼皮一跳,不动声色地把身子凑过去,“快说说,都打听到了什么?”
“什么都没打听到。”
“什么意思?”
卫东君脑子像是卡住了:“什么叫什么都没打听到?”
“意思就是,四九城里没这号人。”
“怎么会呢,他还有两幢宅子呢,这总能查到吧?”
“两幢宅子都是无主的,地契记在谁的名下,根本查不到,否则我干嘛要急匆匆跑来受你的气。”
卫东君呆愣住,半晌,犹豫道:“会不会是你托的人,门路还不够宽,所以才查不到。”
“有这个可能。”
陈器自己也意识到了,一脸懊恼道:“我手要是能伸进锦衣卫就好了。”
卫东君一听“锦衣卫”三个字,只觉得浑身汗毛都竖起来,锦衣卫才能查到的人,有一个算一个,都不是一般人。
“卫东君,锦衣卫才能查到的人,有一个算一个,都不是一般人啊。”
卫东君:“……”
竟然想一处去了,而且一字不差。
“我有一个预感,卫东君你信不信。”
“你说。”
陈器附在她耳边:“宁方生这条大腿如果我们抱住了,有两种可能性。”
卫东君扭头,看着他的眼睛:“一种是飞黄腾达。”
陈器迎着她的眼睛:“另一种是倒霉透顶。”
两种可能性,几乎是两个极端,哪一个才是他们的命运,没有人知道。
就在这时,水榭外传来红豆的声音,“三小姐,大少爷来了。”
……
卫承东是听说陈器来了卫府,才又匆匆赶过来的。
“十二,陪我喝酒去。”
“这大过节的,喝什么酒?”
卫承东眼一瞪,“怎么,连你我都请不动了?”
“陪,陪,陪。”
陈十二心说我欠了你们卫家兄妹的,一个个的都拽着我:“说,去哪里喝?”
卫承东:“你的地盘。”
陈十二一听是他的地盘,立刻就明白了卫承东为什么想喝酒,为什么要避开那些他熟悉的地方,熟悉的人。
想着这人的遭遇,心一下子就软了。
“走,陪你不醉不归。”
“大哥,喝酒可以,别惹事。”卫东君不放心。
“有十二看着我,你担心什么?”
卫承东目光扫过那桌冷了的菜:“你也别一个人在这里干坐着,去娘院里吃月饼去。”
卫东君哪还有心思吃月饼,满脑子都是陈器刚刚说的话。
她其实心里很清楚宁方生这人不一般,可她万万没有想到,他不一般到什么都查不到的程度。
一个人不可能平白无故地出现,从他呱呱落地,到一岁一岁长大,总会有迹可寻。
陈十二虽然手够不到锦衣卫里面,但他身边都是官宦子弟,托去办事的人不会太普通。
怎么就什么都查不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