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滔天之功!朱棣:此子,要么是自己-《大明:从战场捡属性开创诸天大明》

  但对于朱棣而言。

  此刻,他的心复杂难明。

  朱棣紧紧盯着远处那激战正酣的城门,城前。

  目光仿若能穿透层层军队,定格在城中那道勇猛无双的身影之上。

  朱棣脸上带着几分凝重,心底喃喃道:“朱应,非凡人呐!”

  “如此勇力,即便是与昔日那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相较,怕也不遑多让,甚至更为勇猛。”

  “那城门坚固,城墙厚重,根本非人力难以破开!”

  “却被他轻而易举地破开。”

  “他,真的是凡人吗?”

  这般想着,朱棣的眉头不自觉地紧皱,心中的不安也是疯狂滋生。

  他下意识地握紧了拳头,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幅画面:未来战场上,自己与朱应兵戎相见,朱应那仿若魔神般的身姿纵横驰骋,而自己麾下将士却无人能挡其锋芒,纷纷倒下。

  ……

  想到此处,朱棣只觉一股寒意从脚底直窜上脊背,让他心底都有些发寒。

  对于他而言,朱棣清楚地知晓,当下朱应在战场上的表现,堪称惊艳绝伦,战力超群,绝对是真正的无双战将。

  对于大明帝国而言,拥有朱应这般厉害的战将,无疑是一道坚不可摧的壁垒,足以让外敌闻风丧胆,成为足可震慑四方的强大威慑力。

  倘若朱棣没有那潜藏心底而不可告人的心思,或许只会像寻常将领那般,对朱应的勇猛发出纯粹的赞叹,根本不会多想其他。

  可现实却是!

  多年来,姚广孝那如魔音般的挑拨之语,早已在朱棣心底种下了野心的种子。

  随着时间推移,这颗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让朱棣心中存了本不该有的心思,妄图觊觎那至高无上的皇位。

  也正因如此,当他想到朱应未来极有可能成为自己登顶之路的阻碍时,心底便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后怕。

  他深知,朱应的勇猛,绝非轻易能对付之人。

  “无论如何,”

  朱棣眼底闪过一丝狠厉,心底暗想:“如若这朱应不能为我所用,那就绝不能让他位极人臣。”

  “否则,来日方长,他必是我最为强劲的大敌,足以将我苦心经营的一切毁于一旦。”

  “哪怕毁了他,也不可让他继续下去。”

  这般想着,他眼底深处原本的狠厉变成了不易察觉的杀机。

  ……

  此刻,战场上的局势愈发紧张。

  凛冽的寒风夹杂着无尽喊杀声在天地间肆虐,卷起地上的沙石与尘土,为这场残酷的战争更添几分肃杀之气。

  大宁边军的攻伐正有条不紊地持续着。

  在张武的率领下,三万大宁步卒军队仿若一条黑色的洪流,向着镇夏城滚滚推进。

  他们身着厚重的铠甲,步步推进。

  很快。

  万众弓箭手便如潮水般靠近了城关。

  城墙上。

  城内。

  已然进入了大宁弓箭手的射程范围。

  “兄弟们!”

  弓箭军指挥佥事庄伟,用尽全身力气大声喝道:“放箭!射死这群该死的鞑子!”

  “杀,杀,杀!”

  万众弓箭手齐声嘶吼,声音汇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声浪,直冲云霄。

  只见他们纷纷拉弓搭箭,动作娴熟而迅速,弓弦被拉至满月,箭头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

  随后,他们齐声松手,利箭如同一群出笼的飞鸟,遮天蔽日般向着城楼上与城内无差别放射而去。

  一时间,空中满是利箭穿梭的“簌簌”声,仿佛正在下一场持续的箭雨。

  当然。

  乱箭齐发之下。

  弓箭军将士们也是自然也是巧妙地避开了城门所在之处。

  毕竟。

  此刻已有骑兵杀入城中,正与元军展开激烈厮杀,他们深知,绝不能因一时疏忽而误伤到己方袍泽。

  如今攻伐才刚刚拉开序幕,即便有骑兵成功冲入城内,也尚在全力拼杀之中,根本无法深入敌军腹地。

  这些弓箭手们,早已追随朱应许久,在无数次的战斗中,他们早已熟知朱应的战法,对何时该放箭、何时不该放箭,拿捏得精准无比。

  城外万箭齐发,那密密麻麻的乱箭之下,死亡的气息弥漫开来,杀机尽显。

  许多城楼上的元军,还未反应过来,便被利箭无情地穿身而过。

  “啊……啊……”

  “明军弓箭手来了。”

  “快……快放箭……”

  无数元军发出阵阵惨叫,有些直接从高耸的城楼上坠落而下,如同断了线的风筝。

  而城内的许多元军,同样猝不及防,被天空中如雨点般落下的乱箭洞穿身体。

  许多元军瞪大双眼,眼神中满是惊恐与不甘,还未做出任何抵抗,便倒在了冰冷的血泊之中,鲜血迅速在地面蔓延开来,将地面染成一片触目惊心的红色。

  有了大宁弓箭手的加入,再配合早已攻伐入城的大宁骑兵,明军的攻势更是如虎添翼,势不可挡,陷入了疯狂的杀伐之中。

  “杀,杀!”

  “杀光鞑子。”

  “光复山河。”

  “杀……”大宁骑兵们骑着战马,在城内横冲直撞,手中长刀挥舞间,寒光闪烁,所到之处,元军纷纷倒下,发出声声惨叫。

  大宁将士们的喊杀声、兵器碰撞声交织在一起,响彻整个战场,仿若一曲激昂而惨烈的战歌。

  而大宁弓箭军的出现,疯狂放箭,也成功压制住了城楼上原本占据优势的元军弓箭手。

  双方对射不断。

  尽管城外的大宁弓箭手并不具备居高临下的天然优势,面对城楼上元军放射的箭雨,伤亡不断增加,但他们却没有丝毫惧怕之意。

  他们疯狂地拉弓放箭,每一次放箭,都用尽全身力气,仿佛要将对元军的仇恨全部倾注在那一支支利箭之上,誓要将元军射杀殆尽。

  而两万步卒前沿先锋,则是扛着沉重的云梯,如同洪流一样,疯狂向着城楼进攻。

  自古以来,攻城之战大多是步卒先行,骑兵在后。

  然而。

  在朱应统领的大宁边军这里,一切规则似乎都被打破,战术完全反了过来。

  “登城。”

  “杀!”

  随着一个个云梯稳稳地搭在了城楼之上,诸多大明将士口中紧含战刀,脸上带着决然与无畏,在弓箭手的全力掩护下,向着城楼艰难却又坚定的登进。

  他们手脚并用,攀爬的速度极快,要誓死与元军血战到底。

  城内。

  最为惨烈的短兵相接仍在残酷的进行着。

  随着朱应麾下亲卫军的勇猛杀来,城门所在之处,瞬间变成了一片人间炼狱。

  元军的尸体一具具倒下,堆积如山,鲜血汩汩流淌,汇聚成一条条血河,散发着令人作呕的腥味。

  而冲杀在最前面的朱应,此刻宛如一尊从地狱而来的杀神,周身散发着令人胆寒的气息。

  朱应手中的战刀疯狂挥斥,每一次挥动,都带着千钧之力,寒光闪烁间,必带走数个元兵的生机。

  在这混乱不堪的乱军之中,寻常的战法早已失去了意义,朱应仅凭自己那强大到令人咋舌的力量,疯狂地挥斩着,所到之处,无人能够抵挡他那锋利无比的刀锋之力。

  “击杀北元士兵,捡取 1点力量,捡取 10天寿命。”

  “击杀北元士兵,捡取 1点内息,捡取 10天寿命。”

  “击杀北元士兵,捡取 1点速度……”

  “恭喜宿主杀敌总数达 6000人,奖励【一阶宝箱】一个。”

  朱应脑海中的面板不断出现提示。

  “杀敌总数竟然超过了六千了。”

  朱应心中暗想,脸上露出冷笑:“很好!”

  “今日这一战,我定要突破至少七千人。”

  “城中的元军,今日,吾朱应杀伐无尽!”

  这般想着,朱应将沾染了无尽鲜血的战刀猛地一抖,血雨纷纷落下,再次挥斥。

  “兄弟们!”

  朱应暴喝一声,内息加持,声音仿若雷霆,震得周围的空气都为之颤抖,透出无尽的杀机,

  “杀光鞑子!一个不留,杀!”

  战刀疯狂地横扫,劈砍,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与杀机。

  乌锋仿佛与朱应心意相通,无需朱应驾驭,便自行向前突进。

  朱应身形所过之处,仿佛被死神的镰刀扫过,瞬间便是一片尸山血海般的惨烈景象。

  他完全化身成为了一个杀戮机器,疯狂地屠戮着元军。

  凡是靠近朱应周身一丈之内的元军,无一例外,只有死路一条。

  他们在朱应的强大力量面前,如同脆弱的蝼蚁,不堪一击。

  “怪物!”

  “他是怪物啊!”

  “他刀枪不入,我们根本伤不了他!”

  “他不是人啊……”

  周围的元军被督战军手持利刃,逼迫着向前冲杀,妄图阻挡明军入城。

  但他们看着眼前如同修罗魔神一样的朱应,一个个面露惊恐之色,眼中满是深深的畏惧。

  可是。

  即便他们深知靠近朱应便是踏上了黄泉之路,但在督战军的逼迫下,他们却别无选择。因为他们清楚,若是不上前拼杀,等待他们的同样是死路一条,而且死得更为凄惨。

  “全军冲杀!”

  在城下值守的元将,此刻满脸狰狞,大声嘶吼道,那声音几近沙哑:“绝对不能让明军突破防线!战死一人,顶上十人!”

  “战死十人,顶上百人!”

  “一旦城破,所有人都要死!都给我上!”

  元将一边嘶吼着,一边挥舞着手中那把沾满鲜血的长刀,在队伍后方疯狂督战。

  可他虽然喊得声嘶力竭,他自己的脚步却如同被钉住了一般,一直不由自主地向后退去,始终让士卒们冲在最前面,为他抵挡明军的锋芒。

  “杀。”

  “迎战明军。”

  “杀啊……”

  在他的威慑之下,一个个元军士兵尽管满心恐惧,却也只能硬着头皮纷纷冲上,向着朱应以及他身后的亲卫军杀去。

  他们发出绝望而又凄厉的呼喊,手中兵器胡乱挥舞,试图在这必死的局面中寻得一丝生机。

  血战持续,愈发激烈。

  朱应仿若不知疲倦,不管不顾地疯狂挥砍,疯狂斩敌,保持着极为可怕的杀伐速度。

  以朱应一人的杀伐之力,与麾下亲卫们的杀伐相较,竟是丝毫不落下风,甚至更强。

  每一刀下去,都是刀刀见血,刀刀夺命,精准无比。

  朱应凭借一人之力,便杀得前方那看似无穷无尽的元军节节败退。

  而亲卫们则训练有素,紧紧跟随着他们的将军,以朱应为中心,向周围不断拓展杀伐范围。

  他们彼此配合默契,如同一个紧密相连的战斗整体,每一个动作、每一次进攻,都恰到好处,尽显训练有素之态。

  城门所在之处,第一条街道,第二条街道正在被明军逐步清理。

  遍地都是元军的尸躯,血泊在地面蔓延,仿佛一片红色的海洋。

  无论是活着的元军,还是地上的元军尸体,这一切都无法阻挡大明军队进击的势头。

  而在城门处,越来越多的大宁骑兵如潮水般涌入。

  他们的战马嘶鸣着,马蹄扬起阵阵尘土,为这场战斗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就是战场上的生力军。

  城楼上。

  同样有更多的大宁步卒成功登上了城楼,直接与城楼上的元军展开了近距离的生死搏杀。

  他们扭打在一起,用刀砍,用拳打,用牙咬,不顾一切,只为杀敌。

  场面惨烈至极,让人不忍直视。

  “不能退!”

  元将看着眼前几乎被杀得七零八落,即将溃散的军队,心急如焚,再次声嘶力竭地嘶吼着,妄图极力维持住军队的秩序。

  “死战到底!绝不可能退!”

  “督战军,上!”

  “后退者,立斩!”

  元将的声音已然变得极为沙哑,几不可闻,但他仍在拼命呼喊着,满是焦急与绝望之色,仿佛这样就能挽回败局一般。

  “就你叫得最欢。”

  朱应目光一凝,瞬间锁定了那正在疯狂嘶吼的元将。

  他坐在战马上,看的很远,没有丝毫犹豫,朱应左手猛地一抬,一柄长枪瞬间出现在他手中,显然是从他储物空间内召唤出来的。

  在朱应的面板储物空间内,囤积着各种物资,不仅有大量的粮食,酒水,足以支撑麾下万众大军一段时间的消耗,甚至连兵器都囤积了不少。哪怕麾下大军不幸被困,朱应也有信心让他们存活半个月之久,为援军的到来争取时间。

  “给我死!”

  朱应左手猛地用力,内息加持,将这柄长枪向着那元将狠狠投掷了过去。

  强横的力量一挥。

  咻的一声!

  长枪划破空气,发出尖锐的破空之鸣,宛若一道雷霆,瞬间爆发而出,带着摧毁一切的威势。

  “啊……啊……”

  噗呲。

  噗呲。

  长枪加持着朱应那雄浑的内息,更带着一股无法阻挡的强大力量,瞬间便穿透了几个元兵的身体。

  即便这些元兵身着坚固的战甲,却也如同纸糊一般,根本无法抵挡长枪的锋芒。

  几乎只是在眨眼之间,原本还在疯狂咆哮嘶吼的元将,根本没有任何反应的机会。

  砰!

  他整个人直接被长枪贯穿,长枪的巨大力量将他向后冲飞了出去,连带着他身后的几个元兵也一同被贯穿,几人就像被串在一根竹签上的糖葫芦一般,场面极其惨烈。

  “怎…怎么会?”

  元将低头看着穿透自己身体的长枪,剧痛瞬间席卷全身,让他的面容扭曲变形。

  但随着生机的迅速流逝,疼痛之感很快变得麻木。他的眼神中满是惊恐与难以置信,似乎到死都无法相信,自己竟会如此轻易地被朱应击杀。

  连同着他麾下的几个亲卫,一同坠入了无尽的地狱深渊。

  “击杀北元士兵,捡取 1点体质,捡取 10天寿命。”

  “击杀北元士兵,捡取 1点力量,捡取 15天寿命。”

  “击杀北元士兵……”

  “击杀北元万夫长,捡取全属性 50点,捡取 100天寿命,捡取一阶宝箱一个。”面板提示声不断响起。

  但朱应手中的杀伐动作却没有丝毫停顿,仍然不断挥斥着战刀,疯狂地斩向周围的元军,仿佛要将所有的敌人都斩尽杀绝。

  而没有了那元将的强力督战,他麾下的元军此刻彻底陷入了溃散的境地。

  他们四处逃窜,丢盔弃甲,兵器散落一地,眼神中充满了恐惧与绝望,如同惊弓之鸟一般。

  “不要乱!”

  那元将麾下的两个相当于守备的军官,此刻满脸焦急,大声喝道,试图维持住军队的秩序。

  “继续顶上!死死挡住明军!”

  “二皇子有令,援军已经在路上了!不可退!”

  只不过,他们的呼喊声在这混乱的战场上,显得如此微弱无力。

  面对朱应那疯狂而又不可阻挡的进攻,越来越多杀入城中的大宁骑兵,还有城楼上登上城关的大宁步卒,元军的防线已经彻底崩溃,逐步溃退。并且这种溃退之势,犹如决堤的洪水,一发而不可收拾,根本止不住了。

  “兄弟们!”

  朱应一边挥刀斩敌,一边嘶吼着喊杀,充斥力量:“杀!杀光鞑子!”

  对于大宁边军将士而言,朱应就是他们的军魂,是他们心中的无敌战神。

  听着朱应的声音,就足以让他们热血沸腾,振奋不已。

  只要知道他们的将军还在战场上奋勇拼杀,还活着,他们的士气就永远不会低落,永不熄灭。

  “追随将军,杀光这些鞑子!”

  “杀啊!”

  “一个不留!”

  “冲啊……杀……”

  已经杀入城内的大宁将士们,疯狂地嘶吼着,眼中闪烁着狂热的光芒,仿若一群无畏的勇士,向着元军发起了最为猛烈的冲击。

  他们的喊杀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仿佛要将整个城池都震塌。

  这镇夏城大门所在之处,已然被明军彻底杀穿。

  第一条街道被大宁将士们成功攻克,他们踏着无尽元军的尸体,一路向前推进。

  紧接着,第二条,第三条街道也相继被明军占领。

  元军被杀得节节败退,毫无还手之力。

  越来越多的大宁将士如同汹涌的潮水,源源不断地杀入城中,疯狂的冲杀着,疯狂的杀敌。

  将胜果一步步扩大。

  城外!

  沐晟目光始终紧紧锁定在镇夏城。

  此刻,他满心焦急地等待着大宁边军彻底杀入城中的那一刻。

  沐晟深知,只有大宁边军成功突破城内防线,他麾下的会州卫才有机会紧随其后,投入这场战斗。

  会州卫与大宁边军的建制截然不同,大宁边军坐拥两万骑兵,在战场上冲锋陷阵,锐不可当,而会州卫则全部由步卒组成,这些步卒大多是辽东降卒整编而来,受限于降卒身份,他们无法像大宁边军那样拥有组建骑兵的权利。

  此番会州卫首战,必须要取得胜果才行。

  “将军。”

  副将一脸激动:“什么时候轮到我们上啊?”

  副将紧握着手中的长刀,随时准备奔赴战场,大杀一场。

  沐晟微微转头,目光扫过副将那充满期待的脸庞,深吸一口气,沉稳说道:“等到大宁边军全部杀入城中,我们就可以压上去了。”

  “等待将令吧。”

  尽管沐晟心底同样急切,恨不得立刻挥军入城,可现在大宁边军都未曾全部杀入城中,显然还轮不到他们表现。

  此刻,他表面上显得镇定,唯有那微微握紧的拳头,透出他内心深处的急切。

  “朱应将军,当真是神人啊。”

  沐晟收回目光,再次望向那座被战火笼罩的城池,心底暗暗想到:“骑兵破城,如此悍勇。”

  “元庭耗费无数人力,物力,在边境设立了这些雄关雄城,妄图阻挡我大明铁骑,可北元苦心经营的这座坚城,就这样被朱将军轻而易举地攻破了。”

  “如此勇力,如此统兵之能,我沐晟,心服口服。”

  沐晟的眼神中满是敬佩与惊叹,此番大战能亲眼目睹朱应的神勇表现,对他而言,当真是一种难得的收获。

  而在中军所在!

  朱棣与李景隆并肩而立,透过盾军防护,两人密切注视着战场上的一举一动。

  战场上,越来越多的大宁骑兵如潮水般涌入城中,他们的身影在硝烟中若隐若现。

  与此同时,大宁步卒们也纷纷顺着攻城云梯,艰难却坚定地登上城关,与元军展开殊死搏斗。

  看到这一幕。

  朱棣与李景隆两人目光凝视着,表面上都是表现出了兴奋与激动!

  这…就是战功啊!

  攻城首日,便能顺利攻破这座元军重兵把守的城池,这无疑是一场意义非凡的胜利。

  特别是李景隆,他紧绷的神经瞬间松弛下来,露出如释重负的笑容,心中暗自庆幸:“幸亏将大宁边军归于我麾下啊,否则想要拿下此城,谈何容易。”

  “这一次大战,看来我也能捞取一些战功了。”

  “如此一来,皇上对我李家也会更为看重。”

  “朱应,此战结束,我一定要在奏章中多写些赞美之词,好好为他请功,这也算是我们彼此成就了。”

  想到这儿,李景隆难掩内心的激动,脸上的兴奋之色都愈发明显起来。

  仿佛已经看到了他日凯旋归于应天,自己在朝堂上因这场战功而备受赞誉的场景。

  “朱应战力超群。”

  朱棣微微眯起双,紧紧盯着城池,心中复杂:“他麾下的这一支大宁边军,在他的统御下,亦是勇猛非凡。”

  “每一个士卒都不畏生死,体力浑厚,士气更是强大。”

  “虽说我北平军昔日在边军之中,战力也堪称不凡,曾为边军之最。”

  “可如今看来,大宁边军的战力已然超越了我北平军。”

  “他,究竟是如何练兵的呢?难道仅仅是让将士们一同训练这么简单?”

  “不,绝不可能如此轻易。”

  朱棣的眼中闪过忧虑与忌惮,心底的不安愈发强烈。

  若只是朱应一人悍勇,只是匹夫之勇,还不足为惧。

  可眼下他所统领的大宁边军整体实力都如此强大,这怎能不让朱棣忌惮,他心底更是五味杂陈。

  “燕王。”

  李景隆满脸笑意,转头看向朱棣,话语中满是感慨:“这大宁边军,当真是悍勇无比啊!”

  “我常年在应天,禁军与金吾卫也都见识过,那些可都是从大明各处军中精挑细选出来的精锐。”

  “但今日一见,禁军与金吾卫的战力,或许都比不上大宁边军。”

  “朱应将军当真是厉害,不仅自身勇猛无敌,堪称霸王再世,就连麾下的将士,也都如此勇猛。”

  “不。”

  李景隆微微摇头,继续说道:“这些大宁边军将士,可不只是勇猛,他们每一个都不畏死,视死如归。”

  “这似乎与朱应将军身先士卒的激励有着莫大关系。”

  “有朱将军以身作则,冲锋在前,整个大宁边军的战将们也都纷纷效仿,佥事统御万军,便冲在万军之前,守备统御五千军,就冲在五千军之前。”

  “如此一来,虽然危险重重,但整个军队的战力却被拔高了太多。”

  “此番,我定要好好写上一份详尽的军报,向皇上呈奏大宁边军的勇猛战力。”

  李景隆一边说着,一边不住的点头,脸上洋溢着兴奋。

  而听到这些。

  朱棣心底虽思绪万千,复杂难明,但脸上却立刻浮现出一抹深以为然的笑容,微微点头,附和道:“你说得没错,大宁边军如此悍勇,朱应将军如此神勇,确实该好好写军报上奏父皇,让皇上知晓我军的英勇表现。”

  朱棣嘴上这般说着。

  可眼底深处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阴霾,仿佛在盘算着什么。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