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殿内!
此刻文武大臣目光也都落在了朱标的身上。
而听到朱元璋的话后。
朱标露出一抹温和的笑意,当即站了出来。
当目光与朱元璋交汇的一瞬,停留一瞬,思索了一刻。
紧接着。
朱标神色一正,当即道:“父皇既让儿臣决定,那儿臣也就不客气了。”
“你这小子,何时与咱客气过?”
朱元璋爽朗的大笑起来,脸上的皱纹都因这笑容而舒展开,他大手一挥,那豪迈的动作尽显帝王风范。
这父子间亲密无间的态度,让周围的臣子们不禁心生感慨,如此融洽的氛围,可不是普通皇帝父子能够拥有的,这无疑是朱标才能获得的殊荣。
“昔日儿臣之所以赐予朱应【冠军】爵号!”
朱标神色认真,目光缓缓扫过朝堂上的群臣,略带几分严肃道:“一则是其在辽东战场上表现得足够亮眼,率领吾将士们奋勇拼杀,身先士卒,扬我大明军威。”
“二则是他年轻有为,恰似昔日的冠军侯霍去病,英勇无畏,智勇双全。”
“儿臣心之所想,便是让吾大明也有一个冠军侯,在这盛世之中,彰显我大明武将的卓越风采。”
朱标表情严肃,话语中饱含着期待。
“经此战,朱应没有让儿臣失望,更没有让父皇失望。”
朱标微微仰起头,眼中满是赞赏:“他,的确当得起这【冠军】之爵号。”
“所以……”朱标稍作停顿,深吸一口气,目光环视朝堂之上的群臣,继而带着一种毋庸置疑,不容辩驳的语气道:“孤想,将冠军伯爵位晋为【冠军侯】。”
“吾大明也要拥有冠军侯。”
“孤相信,朱应晋冠军侯,定能承载此爵号。”
“更能继承昔日汉霍去病之传承,彰显汉家军威。”
朱标的话音落下。
朝堂群臣也是为之一惊。
冠军伯,冠军侯。
一字之差。
却是天差地别。
如若真的得一封侯,哪怕不是世袭侯爵。
那朱应也是大明立国以来,爵位提升最快的一人,年不到二十岁,封侯?
这也真的宛若昔日冠军侯霍去病一样的晋升吧!
此刻。
朝堂之上一片寂静。
所有人都清楚,昔日在战国时期,武安君之名,便是武将的毕生追求。
然而!
大汉建立之后,霍去病横空出世,冠军侯之名威震天下,封狼居胥的壮举,更是让后世武将心驰神往,成为了他们毕生的奋斗目标。
冠军侯之爵号,承载着武将的至高荣耀与梦想。
昔日朱标赐朱应冠军之名时,若换做寻常武将,或许真的难以承受此爵号,毕竟其承载太过厚重。
可如今朱应凭借赫赫战功,承接此爵号,实乃当之无愧。
“冠军侯!”
这三个字,从朱标口中说出,仿佛带着千钧之力,在朝堂上久久回荡。
朱应虽未曾如霍去病那般封狼居胥,但此番正面击溃了横扫天下数百年之久的蒙古铁骑,这无疑是一场载入史册的大功。
“父皇,以为如何?”
朱标微微躬身,脸上带着谦逊的笑容,将目光投向了龙椅之上的朱元璋。
“标儿所言,千真万确。”
朱元璋满脸笑意,眼中满是对朱标的赞许:“咱大明也的确是需要一个冠军侯。”
此刻。
朱元璋威严的声音在奉天殿内回响,表达了对朱标的支持。
“除此外,朱应之妻,理当再恩泽加封,以配得上冠军侯之爵。”
朱标再次开口说道:“儿臣提议赐朱应之妻三品诰命夫人,并赐予奴仆,金银,玉器等,以此彰显皇恩浩瀚。”
“准奏。”朱元璋大手一挥,动作果断干脆,没有丝毫犹豫,直接同意了朱标的提议。
也正是此刻。
满朝文武也纷纷出声附和:“皇上圣明,太子圣明!”
晋位冠军侯,虽并未直接敕封世袭侯爵。
但。
这世袭侯爵也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此番朱元璋点头应允,而且这战功出彩,谁人敢反对?
而这时!
“皇上,太子殿下。”
傅友德踏出一步,大声启奏道。
“傅卿有何提议?”朱元璋微微低头,看向傅友德。
“蒙古铁骑天下无双之名已被我大明打破,老臣以为,理当昭告天下,让吾大明子民知此番北伐大捷之果。”
傅友德目光炯炯,神色激昂的道:“如此必可振奋万民,提升百姓对大明认同,塑吾大明汉家之风骨。”
“大明铁骑,当世第一!”
作为战将出身。
傅友德很清楚这战果能够给大明带来什么。
此话一落。
作为兵部尚书的唐铎微微思虑一刻后,也是上前一步,也是当即道:“傅国公提议,臣附议!”
“昔日光复辽东,便让万民信服,彰显皇上与太子恩泽浩瀚,让吾大明国本稳固,万民归心。”
“此番击溃蒙古铁骑,更是彰显吾大明武德之风。”
“可通过此战告诉天下万民,吾大明武德充沛,可庇护天下万民,不再遭受外族所欺,更可将昔日外族铁骑入中原之耻洗刷,一举数得。”
唐铎言辞恳切,语气坚定,拱手而立,向朱元璋和朱标表达着自己的观点。
闻言。
朱元璋微微眯起眼睛,老脸上带着几分思虑之色,似乎在权衡着利弊。
虽然傅友德与唐铎都没有言明。
但如若真的昭告天下,那摆在朱元璋面前的就有两个昭告方式。
一则。
直接昭告击溃北元铁骑的战果。
二则。
将朱应率军击溃北元铁骑的战果完全昭告。
这其中的意义自然是有所不同的。
“傅卿与唐卿说的有理。”
朱元璋缓缓开口,扫了傅友德与唐铎两人一眼后,看向了朱标,“太子觉得如何?”
他将决定权交给了朱标。
毕竟,此番昭告天下,大明铁骑之名将会响彻四方,而且还是踩着蒙古铁骑的“尸体”而上的。
同时。
如若完全昭告。
这也会让朱应的威名更盛。
臣子名望过大,对于皇帝而言,这并非好事。
不过想到未来是朱标掌天下,朱元璋还是将决定权交给了朱标。
“父皇,儿臣觉得,如此大捷,理当让天下皆知。”
朱标神色庄重,语气坚定:“正如颍国公与唐尚书所言。”
“此番昭告大破北元蒙古铁骑之战果。”
“一则,可以振奋吾大明子民认同吾大明正统之心,让百姓以身为大明子民为荣。”
“二则,儿臣认为,吾大明也的确是要出一个年轻战将,正肃吾大明军队了,激励吾大明军队战力与斗志。”
“冠军侯,既承此爵号,也立此功,理当让天下万民知此功绩。”
“相信以冠军侯之功绩宣告,必会让吾大明子民振奋,更会激励无数青壮报效大明。”
“而军中将士知冠军侯年轻有为,战果斐然,也必会更为勇猛。”
“一举数得。”
朱标一脸正肃,声音铿锵有力,响彻朝堂。
听朱标的话。
朱元璋微微点头,但眼中闪过不易察觉的深意,老眼凝视着朱标:“太子,你可想清楚了?此事,可不小啊!”
对此!
朱标神色坚定,没有任何犹豫,重重点头:“儿臣想清楚了。”
作为国之储君,朱标自然也是说一不二的。
看着朱标的坚定模样,似是认定了朱应之功,也是要将朱应彻底捧起成为未来大明的新锐战将翘楚。
“朱应。”
“名望。”
“不知此番标儿选择是对是错啊。”
朱元璋心中暗自思虑着。
但只是犹豫片刻。
索性,也不再多言了。
毕竟未来的天下是朱标的,朱应也是朱标未来看重的臣子。
此番真正捧起朱应,让他拥有响彻天下的名望,这一切的决定还是在朱标。
“既如此,传咱的旨意。”
朱元璋当即开口,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满朝文武听闻,全部都带着几分难言的心情,皆是恭敬看向了高位上的朱元璋。
这满朝大臣的眼神中,有平静,也有事不关己,但也有许多隐隐带着担忧。
“将北元铁骑被我大明冠军侯朱应率骑兵歼灭之大捷,昭告天下!”
“让吾大明子民皆知大捷之胜,激励万民。”
朱元璋声音洪亮,在大殿内回荡不断。
充斥威严。
“皇上圣明。”
随着圣旨下达,群臣齐声高呼。
随着这旨意定下,在朝堂一侧记录圣言的殿阁学士立刻拿起笔,蘸了蘸墨,迅速的将朱元璋的旨意记录下来。
但今日的朝堂,在朝议结束后,有关于此旨意下达的前兆,必定不会如此轻易的平息。
此旨意传开后,必会造成惊涛骇浪,震撼整个大明。
“启奏皇上,此盒子内装着的乃是冠军侯亲手斩下北元大将军鬼力赤之头颅。”
这时。
殿内急报兵终于得以开口,神色恭敬的指着身后两个急报兵手中捧着的盒子说道:“这一柄刀乃是鬼力赤之佩刀。”
那两个捧着盒子的急报兵,同样恭敬的用双手捧着盒子,大气都不敢出。
“北元大将军,鬼力赤。”
朱元璋抬眼看了过去,目光平静如水,没有任何波澜:“找个地埋了吧!”
他语气平淡,显然这鬼力赤不足以让他多想。
一个区区北元大将军罢了。
相比于昔日的纳哈出,更是不如。
随着此间大劫之事落定。
朝议也在继续进行着。
时间悄然流逝。
朝议终于散去。
奉天大殿外!
朝堂上的文武大臣三两成群的向外走着,离开皇宫。
只不过,许多大臣却并不平静。
他们的脸上带着各种复杂的表情,有的神色凝重,有的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唐尚书,对于此番宣告天下的圣旨,有何看法?”
吕本迈着小碎步,快步走到了唐铎面前,脸上挂着一抹看似温和的笑容,开口问道。
“皇上与太子圣意,为臣者,自然是认同。”
唐铎微微欠身,笑着回道:“虽说吾大明立国已经二十多年,但大明百姓对于蒙古,对于元庭终究是有些畏惧的。”
“蒙古铁骑,举世无双,昔日他们也是以铁骑踏破了我华夏的国门。”
“可此番北伐大捷,大破北元铁骑,这意义自是无需多言。”
“此昭一出,足可让万民振奋,彻底洗刷对元庭的恐惧,更可增加百姓对大明的认同。”
“这,自然是好事啊。”
唐铎一边说着,一边微微点头。
话语间却有着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意味。
能够做到六部尚书之一,足以证明其能力与心思的深沉。
哪怕同殿为臣,那自然也是防之又防,哪里能够轻易吐露真心话。
而对于唐铎的回答,吕本微微一笑,也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不耐:“唐尚书,你知道吾所问并非这些。”
闻言。
唐铎脸上的笑容未变,饶有深意道:“吕尚书是想要说冠军侯吧?”
“唐尚书自是明白。”
吕本微微凑近唐铎,压低声音,幽幽的说道:“往后的朝堂,未来的朝堂,未来的军队,已并非淮西为主了啊!”
“看来吕尚书心中有所想法啊。”唐铎则是笑着,眼神中透着洞察一切的光芒,看破不点破。
“此番问询,实则是想要知道更多有关于冠军侯的消息,唐尚书执掌兵部,理当知道更多。”
“不知唐尚书可愿意相告?”
吕本表情变得略微严肃,带着一种深意,低声问道。
而唐铎看了一眼吕本,轻轻摇了摇头,脸上带着一丝无奈的笑意:“吕尚书!吾已经老了,也为官不了几年了,吕尚书想要知道这些也无需通过我。”
“此番北伐大捷,后续兵部还有诸多事物,吾就先行告辞了。”
说着。
唐铎对着吕本抱拳行礼,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直接大步离开了。
看着唐铎的背影,吕本也没有出声挽留什么。
虽然唐铎没有回答什么,但两人交谈之中,意思已经很明确了。
“朱应,冠军侯。”
“得太子殿下如此扶植,只要将其拉拢,允炆就可以得到军中一个臂助。绝对不可浪费机会。”
“而且,这朱应与淮西的关系并不好。”
“显然是允炆天然可拉拢的对象。”
吕本心底暗暗想到,眼中闪过坚定,显然是有了心思。
当然。
此刻也不仅仅是吕本有了心思。
随着朝议散去,朝臣们也是针对北伐破元骑大捷的事议论不断。
而有关于朱应,此番将随着圣旨昭告名扬天下,这自然也是在他们的考量之中。
每一个人都清楚知道,冠军侯之名,这就宣告了在军中独一无二的位置。
此番昭告之后,更是要将朱应的威望推到一个难以想象的地步。
可以说,日后只要朱应不是造反,这名望就是属于朱应的一张免死金牌了。
文渊阁内!
“标儿,你可真的想清楚了?”
朱元璋一脸严肃的看着朱标,眼中透着关切与担忧:“这大印盖下去了,再发至礼部后,就没有反悔的余地了。”
话语间。
余光下。
在桌子上摊开的,正是之前朱元璋在朝堂上所定昭告天下的圣旨。
此刻,就只要盖上大印,发往礼部,便可昭告天下了。
看着朱元璋的严肃模样,朱标露出一抹自信的笑容,直接走上前。
没有丝毫犹豫的样子。
朱标从放着玉玺的盒子里果断拿起了玉玺,那玉玺握于手中,也根本没有任何顾忌。
太子握玉玺?
而且还是当着皇帝的面。
这要是给一个善于猜忌的皇帝,必会有所心思。
但对于朱元璋父子而言,根本不存在。
朱标双手稳稳捧着玉玺,对着这圣旨,用力的盖上了大印。
“咚”的一声,大印直接盖上,圣旨已成。
看到这,朱元璋都忍不住摇头苦笑了:“你这小子,还真的是……”
话语中,带着一丝无奈,却也有着对朱标的信任与宠溺。
“爹,既然选择了给了朱应无限荣耀的冠军侯,那儿子就不怕他不受控制。”
朱标笑着说道。
话音一顿。
朱标眼中透着一种莫名的信任:“就从目前他所表现的来看,儿子相信不会看错人。”
“你给了冠军爵号给他,便是给了他武将最尊贵的追求,如今以昭告再为其扬名,这可是给了他传彻天下的名望。”
朱元璋微微叹了口气,脸上的皱纹似乎更深了几分:“标儿啊,人心难测,人是会变得。”
“咱真的担心你会养出不受控制的武将来。”
朱元璋的语气中,满是担忧,作为皇帝,他深知臣子权力过大可能带来的隐患。
“爹,你就不要多想了。”
朱标笑着安慰朱元璋,笑容中又带着自信:“儿子用人就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再而。”
“冠军侯。本就是承载了无尽名望的。”
“这一次昭告天下,也不过是给这名望锦上添花罢了。”
“影响不大。”
朱标笑着,对自己判断十分坚信。
“此番,因此昭告,散朝之后,那些大臣肯定回去之后就要炸锅了。”
“如此殊荣,除了你岳父还有你徐达和汤和叔叔伯伯外,咱可是谁都没有给过啊。”
“昭告天下表彰战功,这可不是加官进爵能比的。”
“这是给了他一道免死金牌。”
“希望,他未来不要辜负标儿你的好意吧。”
朱元璋再次叹了一口气,满是感慨,但也任由朱标去了。
实则!
此番要不是朱标开口同意了此昭告之议,那朱元璋也断然不会准予傅友德与唐铎的上奏。
哪怕真的要将正面击溃北元铁骑的事情昭告天下,以正大明天威,让天下百姓对大明更为认同,那也不会将朱应加入昭告之中。
毕竟朱元璋也是疑心不小的一个人,对臣子,一向就是防之又防的。
“爹,如今北伐大捷,重创北元,这是值得高兴的事,你也别想太多了。”
朱标笑着劝解朱元璋,试图让他放下心中的忧虑:“北元十万铁骑击溃,或许半年内,北伐就可取得功成了。”
“万一能够将元帝给拿下了,那看就是盛世之功了。”
朱标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呵呵,你小子就是知道哄咱高兴。”
朱元璋终于露出笑容来:“这一代的元帝可是出了名的贪生怕死,如若我大明北伐之军真的攻到了元都城下,他肯定就逃回北疆草原了。”
朱元璋的笑声中,充满了对元帝的嘲讽,看得出,如今的北元皇帝根本就没有被朱元璋视之为对手。
“这不就是爹您的目的吗?”
朱标笑着道,眼中透着聪慧:“让北元重新归于游牧,不再据城而守。”
“如此一来,对我大明的威胁就降低太多了。”
“元帝,如若未来真的能够拿下,那再好不过,如若不能拿下,将北元瓦解,赶回北疆也是北伐功成了。”
朱标则是条理清晰地分析着局势,自己父亲的心思,自然很容易被他看透了。
“对了。”朱元璋回过神来,看着朱标,眼中闪过关切的问道:“老十七到了何处了?”
“儿子让金吾卫亲自护送十七弟前往北疆,如今想必已经路途近半了。毕竟不是急报日夜兼程的脚力。”
朱标立刻回道,显然对朱权就藩这件事十分上心。
“老十七,希望他能够在这一次北伐之战上学习一些吧,正好也去向老四学一些治理藩国的经验。”
朱元璋微微点头,若有所思地说道:“不过,辽东府,这也需要一个藩王前去镇守。”
“你觉得该让你哪一个弟弟前去镇守?”
朱元璋开口问道,目光再次看向了朱标,征询他的意见。
“藩王所定乃是爹你一力促成,这既然是爹开局,儿子可不敢打乱爹的布局。”朱标则是笑着摇了摇头。
“让老十五去吧。封他为辽王,调至辽东府治理。”朱元璋深思一刻,目光坚定,当即道。
“好。”朱标点了点头,没有丝毫反对之意。
“好了,此事你就无需多想了。”
朱元璋微微摆手,脸上的表情缓和了许多:“朱应妻儿已经来了应天快十日了,你还未曾召见的吧?”
“如今朱应又立下了如此大的战功,该召见勉励一番了。”
朱元璋笑着道,顺手也将桌子上朱标盖印的圣旨交给了朱标。
……
本章完
此刻文武大臣目光也都落在了朱标的身上。
而听到朱元璋的话后。
朱标露出一抹温和的笑意,当即站了出来。
当目光与朱元璋交汇的一瞬,停留一瞬,思索了一刻。
紧接着。
朱标神色一正,当即道:“父皇既让儿臣决定,那儿臣也就不客气了。”
“你这小子,何时与咱客气过?”
朱元璋爽朗的大笑起来,脸上的皱纹都因这笑容而舒展开,他大手一挥,那豪迈的动作尽显帝王风范。
这父子间亲密无间的态度,让周围的臣子们不禁心生感慨,如此融洽的氛围,可不是普通皇帝父子能够拥有的,这无疑是朱标才能获得的殊荣。
“昔日儿臣之所以赐予朱应【冠军】爵号!”
朱标神色认真,目光缓缓扫过朝堂上的群臣,略带几分严肃道:“一则是其在辽东战场上表现得足够亮眼,率领吾将士们奋勇拼杀,身先士卒,扬我大明军威。”
“二则是他年轻有为,恰似昔日的冠军侯霍去病,英勇无畏,智勇双全。”
“儿臣心之所想,便是让吾大明也有一个冠军侯,在这盛世之中,彰显我大明武将的卓越风采。”
朱标表情严肃,话语中饱含着期待。
“经此战,朱应没有让儿臣失望,更没有让父皇失望。”
朱标微微仰起头,眼中满是赞赏:“他,的确当得起这【冠军】之爵号。”
“所以……”朱标稍作停顿,深吸一口气,目光环视朝堂之上的群臣,继而带着一种毋庸置疑,不容辩驳的语气道:“孤想,将冠军伯爵位晋为【冠军侯】。”
“吾大明也要拥有冠军侯。”
“孤相信,朱应晋冠军侯,定能承载此爵号。”
“更能继承昔日汉霍去病之传承,彰显汉家军威。”
朱标的话音落下。
朝堂群臣也是为之一惊。
冠军伯,冠军侯。
一字之差。
却是天差地别。
如若真的得一封侯,哪怕不是世袭侯爵。
那朱应也是大明立国以来,爵位提升最快的一人,年不到二十岁,封侯?
这也真的宛若昔日冠军侯霍去病一样的晋升吧!
此刻。
朝堂之上一片寂静。
所有人都清楚,昔日在战国时期,武安君之名,便是武将的毕生追求。
然而!
大汉建立之后,霍去病横空出世,冠军侯之名威震天下,封狼居胥的壮举,更是让后世武将心驰神往,成为了他们毕生的奋斗目标。
冠军侯之爵号,承载着武将的至高荣耀与梦想。
昔日朱标赐朱应冠军之名时,若换做寻常武将,或许真的难以承受此爵号,毕竟其承载太过厚重。
可如今朱应凭借赫赫战功,承接此爵号,实乃当之无愧。
“冠军侯!”
这三个字,从朱标口中说出,仿佛带着千钧之力,在朝堂上久久回荡。
朱应虽未曾如霍去病那般封狼居胥,但此番正面击溃了横扫天下数百年之久的蒙古铁骑,这无疑是一场载入史册的大功。
“父皇,以为如何?”
朱标微微躬身,脸上带着谦逊的笑容,将目光投向了龙椅之上的朱元璋。
“标儿所言,千真万确。”
朱元璋满脸笑意,眼中满是对朱标的赞许:“咱大明也的确是需要一个冠军侯。”
此刻。
朱元璋威严的声音在奉天殿内回响,表达了对朱标的支持。
“除此外,朱应之妻,理当再恩泽加封,以配得上冠军侯之爵。”
朱标再次开口说道:“儿臣提议赐朱应之妻三品诰命夫人,并赐予奴仆,金银,玉器等,以此彰显皇恩浩瀚。”
“准奏。”朱元璋大手一挥,动作果断干脆,没有丝毫犹豫,直接同意了朱标的提议。
也正是此刻。
满朝文武也纷纷出声附和:“皇上圣明,太子圣明!”
晋位冠军侯,虽并未直接敕封世袭侯爵。
但。
这世袭侯爵也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此番朱元璋点头应允,而且这战功出彩,谁人敢反对?
而这时!
“皇上,太子殿下。”
傅友德踏出一步,大声启奏道。
“傅卿有何提议?”朱元璋微微低头,看向傅友德。
“蒙古铁骑天下无双之名已被我大明打破,老臣以为,理当昭告天下,让吾大明子民知此番北伐大捷之果。”
傅友德目光炯炯,神色激昂的道:“如此必可振奋万民,提升百姓对大明认同,塑吾大明汉家之风骨。”
“大明铁骑,当世第一!”
作为战将出身。
傅友德很清楚这战果能够给大明带来什么。
此话一落。
作为兵部尚书的唐铎微微思虑一刻后,也是上前一步,也是当即道:“傅国公提议,臣附议!”
“昔日光复辽东,便让万民信服,彰显皇上与太子恩泽浩瀚,让吾大明国本稳固,万民归心。”
“此番击溃蒙古铁骑,更是彰显吾大明武德之风。”
“可通过此战告诉天下万民,吾大明武德充沛,可庇护天下万民,不再遭受外族所欺,更可将昔日外族铁骑入中原之耻洗刷,一举数得。”
唐铎言辞恳切,语气坚定,拱手而立,向朱元璋和朱标表达着自己的观点。
闻言。
朱元璋微微眯起眼睛,老脸上带着几分思虑之色,似乎在权衡着利弊。
虽然傅友德与唐铎都没有言明。
但如若真的昭告天下,那摆在朱元璋面前的就有两个昭告方式。
一则。
直接昭告击溃北元铁骑的战果。
二则。
将朱应率军击溃北元铁骑的战果完全昭告。
这其中的意义自然是有所不同的。
“傅卿与唐卿说的有理。”
朱元璋缓缓开口,扫了傅友德与唐铎两人一眼后,看向了朱标,“太子觉得如何?”
他将决定权交给了朱标。
毕竟,此番昭告天下,大明铁骑之名将会响彻四方,而且还是踩着蒙古铁骑的“尸体”而上的。
同时。
如若完全昭告。
这也会让朱应的威名更盛。
臣子名望过大,对于皇帝而言,这并非好事。
不过想到未来是朱标掌天下,朱元璋还是将决定权交给了朱标。
“父皇,儿臣觉得,如此大捷,理当让天下皆知。”
朱标神色庄重,语气坚定:“正如颍国公与唐尚书所言。”
“此番昭告大破北元蒙古铁骑之战果。”
“一则,可以振奋吾大明子民认同吾大明正统之心,让百姓以身为大明子民为荣。”
“二则,儿臣认为,吾大明也的确是要出一个年轻战将,正肃吾大明军队了,激励吾大明军队战力与斗志。”
“冠军侯,既承此爵号,也立此功,理当让天下万民知此功绩。”
“相信以冠军侯之功绩宣告,必会让吾大明子民振奋,更会激励无数青壮报效大明。”
“而军中将士知冠军侯年轻有为,战果斐然,也必会更为勇猛。”
“一举数得。”
朱标一脸正肃,声音铿锵有力,响彻朝堂。
听朱标的话。
朱元璋微微点头,但眼中闪过不易察觉的深意,老眼凝视着朱标:“太子,你可想清楚了?此事,可不小啊!”
对此!
朱标神色坚定,没有任何犹豫,重重点头:“儿臣想清楚了。”
作为国之储君,朱标自然也是说一不二的。
看着朱标的坚定模样,似是认定了朱应之功,也是要将朱应彻底捧起成为未来大明的新锐战将翘楚。
“朱应。”
“名望。”
“不知此番标儿选择是对是错啊。”
朱元璋心中暗自思虑着。
但只是犹豫片刻。
索性,也不再多言了。
毕竟未来的天下是朱标的,朱应也是朱标未来看重的臣子。
此番真正捧起朱应,让他拥有响彻天下的名望,这一切的决定还是在朱标。
“既如此,传咱的旨意。”
朱元璋当即开口,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满朝文武听闻,全部都带着几分难言的心情,皆是恭敬看向了高位上的朱元璋。
这满朝大臣的眼神中,有平静,也有事不关己,但也有许多隐隐带着担忧。
“将北元铁骑被我大明冠军侯朱应率骑兵歼灭之大捷,昭告天下!”
“让吾大明子民皆知大捷之胜,激励万民。”
朱元璋声音洪亮,在大殿内回荡不断。
充斥威严。
“皇上圣明。”
随着圣旨下达,群臣齐声高呼。
随着这旨意定下,在朝堂一侧记录圣言的殿阁学士立刻拿起笔,蘸了蘸墨,迅速的将朱元璋的旨意记录下来。
但今日的朝堂,在朝议结束后,有关于此旨意下达的前兆,必定不会如此轻易的平息。
此旨意传开后,必会造成惊涛骇浪,震撼整个大明。
“启奏皇上,此盒子内装着的乃是冠军侯亲手斩下北元大将军鬼力赤之头颅。”
这时。
殿内急报兵终于得以开口,神色恭敬的指着身后两个急报兵手中捧着的盒子说道:“这一柄刀乃是鬼力赤之佩刀。”
那两个捧着盒子的急报兵,同样恭敬的用双手捧着盒子,大气都不敢出。
“北元大将军,鬼力赤。”
朱元璋抬眼看了过去,目光平静如水,没有任何波澜:“找个地埋了吧!”
他语气平淡,显然这鬼力赤不足以让他多想。
一个区区北元大将军罢了。
相比于昔日的纳哈出,更是不如。
随着此间大劫之事落定。
朝议也在继续进行着。
时间悄然流逝。
朝议终于散去。
奉天大殿外!
朝堂上的文武大臣三两成群的向外走着,离开皇宫。
只不过,许多大臣却并不平静。
他们的脸上带着各种复杂的表情,有的神色凝重,有的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唐尚书,对于此番宣告天下的圣旨,有何看法?”
吕本迈着小碎步,快步走到了唐铎面前,脸上挂着一抹看似温和的笑容,开口问道。
“皇上与太子圣意,为臣者,自然是认同。”
唐铎微微欠身,笑着回道:“虽说吾大明立国已经二十多年,但大明百姓对于蒙古,对于元庭终究是有些畏惧的。”
“蒙古铁骑,举世无双,昔日他们也是以铁骑踏破了我华夏的国门。”
“可此番北伐大捷,大破北元铁骑,这意义自是无需多言。”
“此昭一出,足可让万民振奋,彻底洗刷对元庭的恐惧,更可增加百姓对大明的认同。”
“这,自然是好事啊。”
唐铎一边说着,一边微微点头。
话语间却有着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意味。
能够做到六部尚书之一,足以证明其能力与心思的深沉。
哪怕同殿为臣,那自然也是防之又防,哪里能够轻易吐露真心话。
而对于唐铎的回答,吕本微微一笑,也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不耐:“唐尚书,你知道吾所问并非这些。”
闻言。
唐铎脸上的笑容未变,饶有深意道:“吕尚书是想要说冠军侯吧?”
“唐尚书自是明白。”
吕本微微凑近唐铎,压低声音,幽幽的说道:“往后的朝堂,未来的朝堂,未来的军队,已并非淮西为主了啊!”
“看来吕尚书心中有所想法啊。”唐铎则是笑着,眼神中透着洞察一切的光芒,看破不点破。
“此番问询,实则是想要知道更多有关于冠军侯的消息,唐尚书执掌兵部,理当知道更多。”
“不知唐尚书可愿意相告?”
吕本表情变得略微严肃,带着一种深意,低声问道。
而唐铎看了一眼吕本,轻轻摇了摇头,脸上带着一丝无奈的笑意:“吕尚书!吾已经老了,也为官不了几年了,吕尚书想要知道这些也无需通过我。”
“此番北伐大捷,后续兵部还有诸多事物,吾就先行告辞了。”
说着。
唐铎对着吕本抱拳行礼,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直接大步离开了。
看着唐铎的背影,吕本也没有出声挽留什么。
虽然唐铎没有回答什么,但两人交谈之中,意思已经很明确了。
“朱应,冠军侯。”
“得太子殿下如此扶植,只要将其拉拢,允炆就可以得到军中一个臂助。绝对不可浪费机会。”
“而且,这朱应与淮西的关系并不好。”
“显然是允炆天然可拉拢的对象。”
吕本心底暗暗想到,眼中闪过坚定,显然是有了心思。
当然。
此刻也不仅仅是吕本有了心思。
随着朝议散去,朝臣们也是针对北伐破元骑大捷的事议论不断。
而有关于朱应,此番将随着圣旨昭告名扬天下,这自然也是在他们的考量之中。
每一个人都清楚知道,冠军侯之名,这就宣告了在军中独一无二的位置。
此番昭告之后,更是要将朱应的威望推到一个难以想象的地步。
可以说,日后只要朱应不是造反,这名望就是属于朱应的一张免死金牌了。
文渊阁内!
“标儿,你可真的想清楚了?”
朱元璋一脸严肃的看着朱标,眼中透着关切与担忧:“这大印盖下去了,再发至礼部后,就没有反悔的余地了。”
话语间。
余光下。
在桌子上摊开的,正是之前朱元璋在朝堂上所定昭告天下的圣旨。
此刻,就只要盖上大印,发往礼部,便可昭告天下了。
看着朱元璋的严肃模样,朱标露出一抹自信的笑容,直接走上前。
没有丝毫犹豫的样子。
朱标从放着玉玺的盒子里果断拿起了玉玺,那玉玺握于手中,也根本没有任何顾忌。
太子握玉玺?
而且还是当着皇帝的面。
这要是给一个善于猜忌的皇帝,必会有所心思。
但对于朱元璋父子而言,根本不存在。
朱标双手稳稳捧着玉玺,对着这圣旨,用力的盖上了大印。
“咚”的一声,大印直接盖上,圣旨已成。
看到这,朱元璋都忍不住摇头苦笑了:“你这小子,还真的是……”
话语中,带着一丝无奈,却也有着对朱标的信任与宠溺。
“爹,既然选择了给了朱应无限荣耀的冠军侯,那儿子就不怕他不受控制。”
朱标笑着说道。
话音一顿。
朱标眼中透着一种莫名的信任:“就从目前他所表现的来看,儿子相信不会看错人。”
“你给了冠军爵号给他,便是给了他武将最尊贵的追求,如今以昭告再为其扬名,这可是给了他传彻天下的名望。”
朱元璋微微叹了口气,脸上的皱纹似乎更深了几分:“标儿啊,人心难测,人是会变得。”
“咱真的担心你会养出不受控制的武将来。”
朱元璋的语气中,满是担忧,作为皇帝,他深知臣子权力过大可能带来的隐患。
“爹,你就不要多想了。”
朱标笑着安慰朱元璋,笑容中又带着自信:“儿子用人就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再而。”
“冠军侯。本就是承载了无尽名望的。”
“这一次昭告天下,也不过是给这名望锦上添花罢了。”
“影响不大。”
朱标笑着,对自己判断十分坚信。
“此番,因此昭告,散朝之后,那些大臣肯定回去之后就要炸锅了。”
“如此殊荣,除了你岳父还有你徐达和汤和叔叔伯伯外,咱可是谁都没有给过啊。”
“昭告天下表彰战功,这可不是加官进爵能比的。”
“这是给了他一道免死金牌。”
“希望,他未来不要辜负标儿你的好意吧。”
朱元璋再次叹了一口气,满是感慨,但也任由朱标去了。
实则!
此番要不是朱标开口同意了此昭告之议,那朱元璋也断然不会准予傅友德与唐铎的上奏。
哪怕真的要将正面击溃北元铁骑的事情昭告天下,以正大明天威,让天下百姓对大明更为认同,那也不会将朱应加入昭告之中。
毕竟朱元璋也是疑心不小的一个人,对臣子,一向就是防之又防的。
“爹,如今北伐大捷,重创北元,这是值得高兴的事,你也别想太多了。”
朱标笑着劝解朱元璋,试图让他放下心中的忧虑:“北元十万铁骑击溃,或许半年内,北伐就可取得功成了。”
“万一能够将元帝给拿下了,那看就是盛世之功了。”
朱标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呵呵,你小子就是知道哄咱高兴。”
朱元璋终于露出笑容来:“这一代的元帝可是出了名的贪生怕死,如若我大明北伐之军真的攻到了元都城下,他肯定就逃回北疆草原了。”
朱元璋的笑声中,充满了对元帝的嘲讽,看得出,如今的北元皇帝根本就没有被朱元璋视之为对手。
“这不就是爹您的目的吗?”
朱标笑着道,眼中透着聪慧:“让北元重新归于游牧,不再据城而守。”
“如此一来,对我大明的威胁就降低太多了。”
“元帝,如若未来真的能够拿下,那再好不过,如若不能拿下,将北元瓦解,赶回北疆也是北伐功成了。”
朱标则是条理清晰地分析着局势,自己父亲的心思,自然很容易被他看透了。
“对了。”朱元璋回过神来,看着朱标,眼中闪过关切的问道:“老十七到了何处了?”
“儿子让金吾卫亲自护送十七弟前往北疆,如今想必已经路途近半了。毕竟不是急报日夜兼程的脚力。”
朱标立刻回道,显然对朱权就藩这件事十分上心。
“老十七,希望他能够在这一次北伐之战上学习一些吧,正好也去向老四学一些治理藩国的经验。”
朱元璋微微点头,若有所思地说道:“不过,辽东府,这也需要一个藩王前去镇守。”
“你觉得该让你哪一个弟弟前去镇守?”
朱元璋开口问道,目光再次看向了朱标,征询他的意见。
“藩王所定乃是爹你一力促成,这既然是爹开局,儿子可不敢打乱爹的布局。”朱标则是笑着摇了摇头。
“让老十五去吧。封他为辽王,调至辽东府治理。”朱元璋深思一刻,目光坚定,当即道。
“好。”朱标点了点头,没有丝毫反对之意。
“好了,此事你就无需多想了。”
朱元璋微微摆手,脸上的表情缓和了许多:“朱应妻儿已经来了应天快十日了,你还未曾召见的吧?”
“如今朱应又立下了如此大的战功,该召见勉励一番了。”
朱元璋笑着道,顺手也将桌子上朱标盖印的圣旨交给了朱标。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