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学生就恭敬不如从命了。”陈松作揖说道。
此时已经到了下班时间。
陈松就跟着徐树良回到了他家。
经过一番介绍之后,徐树良的老婆也是为自己的老公终于找到得意门生而感到高兴,亲自下厨做了几个拿手菜。
席间,众人相谈甚欢,陈松也终于知道自己这个便宜师母竟然也是文艺工作者。
她是在部队的文工团里工作,军衔虽然不算相当高,但也不低了。
而且徐树良和方文娟还是自由恋爱结婚的。
年轻时两人都对对方的才华而感到喜爱,偶然的机缘遇到了,彼此惺惺相惜,于是便在一起了,成为了一对良人美眷。
虽然陈松和徐树良今天才是第一次见面,而且关于这个师徒名分里面的猫腻,两人都是心照不宣,但却并不妨碍他们交流。
这一交谈,徐树良就感觉遇到了知己,陈松虽然年轻,但是在某些方面的见识和理解,即便是连他也不如。
比如一些历史事件,陈松就经常能说出独特而又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这主要是因为他前世的后半生时,言论相对自由,人们看待事物的眼光也发生了改变,又重新分析了一些历史事件,所以就得出了比较客观而公正的评价。
徐树良跟陈松谈起文学,陈松也能交谈一番。
他前世读的书很多,对于文学方面也不算一问三不知。
谈起他了解的事情,他就多聊一些。对于那些不了解的事情,他就少说几句,或者干脆不说,又或者承认自己不知道。
徐树良也不会怪罪他,毕竟他只是一个野生的作家,虽然富有才华和天赋,但对于文坛的很多内幕没有听说过也是情有可原的。
一顿饭吃完,已是深夜。
徐树良想留他在自己家里住下,陈松婉言谢绝。
住在别人的家里毕竟放不开,也会感觉尴尬和不自在,还不如回去住招待所呢,在自己的房间里想干啥就干啥。
于是陈松说自己第二天一早就要去赶火车,怕打扰了师父和师娘休息,所以就不留宿了。
徐树良把陈松送到大门外,两个人依依惜别。
……
第二天清早,陈松收拾了行囊,准备踏上返回流河县的归途了。
这一次出来,他在来的路上用了两天的时间。
等待审核结果用了8天时间。
归途还要再耗费2天的时间。
总共12天的行程。
但好在结果是非常棒的,超出了陈松的预期。
……
陈松回到流河县,首先是去工厂里转了一圈。
新盖的土坯房已经全部投入使用了。
西边的厂房里,是新增的4台注塑机和配套设备,新招聘的工人们也都训练出来了,产能一下子又扩大了很多!
东边的厂房里是20台缝纫机,工人们也都招齐了,已经能够熟练做工。
由于工作量增大了,负责量尺寸和画线的师傅又增加了三个,全都是有基础的熟练工。这些人的工资要比普通的服装工人高很多。
因为服装的需求量比较大,所以苏建国又招聘了一倍的工人,现在服装厂也是昼夜开工,服装工人们两班倒了。
那四个负责量尺寸和划线的师傅,也是分成了白班和夜班,每个班次两个人。
总而言之,虽然这两个工厂忙得热火朝天,但却是在有条不紊地运转着。
胡建强和苏建国的能力也是得到了充分地锻炼,正在飞速提高着。
胡建强已经开始研究和试制新款的纽扣了,由他主导研发的第一款新纽扣虽然还没完全成功,但也已经接近成功了。
苏建国这边就稍微差一点,因为他原本就不懂服装设计,他也不像陈松那样脑子里自带新款式,所以只能等陈松回来后再跟孟庆萍研究新款式了。
他能做的,就是把工厂的日常工作管理好,不出现什么纰漏。
……
刘胜利又从五羊城回来之后,把这一批电子表和银锌纽扣电池卖掉,就没再去批发电子表,而是留下来专门给这两个工厂进购原材料,也是忙得不可开交。
这两个工厂的产能扩大了,对原材料的消耗也是一个恐怖的数字,往往四五天就要采购一批原料。
所以,刘胜利也是像个陀螺一样,马不停蹄地飞奔在各个原材料供应商之间,而且每次采购的数量都越来越大!
他作为采购部的主管,那是相当的尽职尽责啊,不仅要帮这两个工厂稳定供货,还要寻找新的资源。
比如帮服装厂寻找新科技的布料,或者新花色、新图案的款式。
又比如帮纽扣厂寻找价格更低廉的塑料颗粒供应商,或者新款的纽扣模具,新的染料颜色……
但在电子表这一方面的生意,他也不想完全抛弃,毕竟在普通老百姓们看来,这个生意已经是来钱非常快、利润相当高的暴利生意了!
在最初的时候,陈松的纽扣厂和服装厂只给流河县供货,那时候的市场有限,产能也有限,在陈松的收入之中,电子表的利润占了大头。
但随着陈松把整个古安市的市场打开,后来又打开了其他几个地市的市场,这两个工厂的产能翻着倍地增长,市场也是翻着倍地扩大,利润自然也是翻着倍的暴增。
现在,电子表的利润反而只占了小头。
但蚊子腿儿就算再小,它也是肉啊!当初陈松带着人辛辛苦苦地跑到五羊城,打通了进货渠道,虽然早就把成本赚回来了,但也不能就此荒废了呀。
所以刘胜利觉得自己一个人忙不过来了,是时候该扩充自己的队伍、招揽自己的手下了。
陈松之前为了找人帮刘胜利卖电子表,就从河东村找了三个年轻的小伙子,这三人都是苏家的本族人,也能识一点字,简单的算数也没问题。
刘胜利觉得这三个小伙子就不错,踏实肯干,为人老实,值得信任!
而且他们既不是属于纽扣厂的工人,也是属于服装厂的工人,相当于临时工。
每次刘胜利运了电子表回来,他们就帮着卖电子表,赚一笔外快,帮家里补贴家用。
刘胜利没有运电子表回来的时候,他们就回到河东村,帮家里种植大棚或庄稼地。
此时已经到了下班时间。
陈松就跟着徐树良回到了他家。
经过一番介绍之后,徐树良的老婆也是为自己的老公终于找到得意门生而感到高兴,亲自下厨做了几个拿手菜。
席间,众人相谈甚欢,陈松也终于知道自己这个便宜师母竟然也是文艺工作者。
她是在部队的文工团里工作,军衔虽然不算相当高,但也不低了。
而且徐树良和方文娟还是自由恋爱结婚的。
年轻时两人都对对方的才华而感到喜爱,偶然的机缘遇到了,彼此惺惺相惜,于是便在一起了,成为了一对良人美眷。
虽然陈松和徐树良今天才是第一次见面,而且关于这个师徒名分里面的猫腻,两人都是心照不宣,但却并不妨碍他们交流。
这一交谈,徐树良就感觉遇到了知己,陈松虽然年轻,但是在某些方面的见识和理解,即便是连他也不如。
比如一些历史事件,陈松就经常能说出独特而又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这主要是因为他前世的后半生时,言论相对自由,人们看待事物的眼光也发生了改变,又重新分析了一些历史事件,所以就得出了比较客观而公正的评价。
徐树良跟陈松谈起文学,陈松也能交谈一番。
他前世读的书很多,对于文学方面也不算一问三不知。
谈起他了解的事情,他就多聊一些。对于那些不了解的事情,他就少说几句,或者干脆不说,又或者承认自己不知道。
徐树良也不会怪罪他,毕竟他只是一个野生的作家,虽然富有才华和天赋,但对于文坛的很多内幕没有听说过也是情有可原的。
一顿饭吃完,已是深夜。
徐树良想留他在自己家里住下,陈松婉言谢绝。
住在别人的家里毕竟放不开,也会感觉尴尬和不自在,还不如回去住招待所呢,在自己的房间里想干啥就干啥。
于是陈松说自己第二天一早就要去赶火车,怕打扰了师父和师娘休息,所以就不留宿了。
徐树良把陈松送到大门外,两个人依依惜别。
……
第二天清早,陈松收拾了行囊,准备踏上返回流河县的归途了。
这一次出来,他在来的路上用了两天的时间。
等待审核结果用了8天时间。
归途还要再耗费2天的时间。
总共12天的行程。
但好在结果是非常棒的,超出了陈松的预期。
……
陈松回到流河县,首先是去工厂里转了一圈。
新盖的土坯房已经全部投入使用了。
西边的厂房里,是新增的4台注塑机和配套设备,新招聘的工人们也都训练出来了,产能一下子又扩大了很多!
东边的厂房里是20台缝纫机,工人们也都招齐了,已经能够熟练做工。
由于工作量增大了,负责量尺寸和画线的师傅又增加了三个,全都是有基础的熟练工。这些人的工资要比普通的服装工人高很多。
因为服装的需求量比较大,所以苏建国又招聘了一倍的工人,现在服装厂也是昼夜开工,服装工人们两班倒了。
那四个负责量尺寸和划线的师傅,也是分成了白班和夜班,每个班次两个人。
总而言之,虽然这两个工厂忙得热火朝天,但却是在有条不紊地运转着。
胡建强和苏建国的能力也是得到了充分地锻炼,正在飞速提高着。
胡建强已经开始研究和试制新款的纽扣了,由他主导研发的第一款新纽扣虽然还没完全成功,但也已经接近成功了。
苏建国这边就稍微差一点,因为他原本就不懂服装设计,他也不像陈松那样脑子里自带新款式,所以只能等陈松回来后再跟孟庆萍研究新款式了。
他能做的,就是把工厂的日常工作管理好,不出现什么纰漏。
……
刘胜利又从五羊城回来之后,把这一批电子表和银锌纽扣电池卖掉,就没再去批发电子表,而是留下来专门给这两个工厂进购原材料,也是忙得不可开交。
这两个工厂的产能扩大了,对原材料的消耗也是一个恐怖的数字,往往四五天就要采购一批原料。
所以,刘胜利也是像个陀螺一样,马不停蹄地飞奔在各个原材料供应商之间,而且每次采购的数量都越来越大!
他作为采购部的主管,那是相当的尽职尽责啊,不仅要帮这两个工厂稳定供货,还要寻找新的资源。
比如帮服装厂寻找新科技的布料,或者新花色、新图案的款式。
又比如帮纽扣厂寻找价格更低廉的塑料颗粒供应商,或者新款的纽扣模具,新的染料颜色……
但在电子表这一方面的生意,他也不想完全抛弃,毕竟在普通老百姓们看来,这个生意已经是来钱非常快、利润相当高的暴利生意了!
在最初的时候,陈松的纽扣厂和服装厂只给流河县供货,那时候的市场有限,产能也有限,在陈松的收入之中,电子表的利润占了大头。
但随着陈松把整个古安市的市场打开,后来又打开了其他几个地市的市场,这两个工厂的产能翻着倍地增长,市场也是翻着倍地扩大,利润自然也是翻着倍的暴增。
现在,电子表的利润反而只占了小头。
但蚊子腿儿就算再小,它也是肉啊!当初陈松带着人辛辛苦苦地跑到五羊城,打通了进货渠道,虽然早就把成本赚回来了,但也不能就此荒废了呀。
所以刘胜利觉得自己一个人忙不过来了,是时候该扩充自己的队伍、招揽自己的手下了。
陈松之前为了找人帮刘胜利卖电子表,就从河东村找了三个年轻的小伙子,这三人都是苏家的本族人,也能识一点字,简单的算数也没问题。
刘胜利觉得这三个小伙子就不错,踏实肯干,为人老实,值得信任!
而且他们既不是属于纽扣厂的工人,也是属于服装厂的工人,相当于临时工。
每次刘胜利运了电子表回来,他们就帮着卖电子表,赚一笔外快,帮家里补贴家用。
刘胜利没有运电子表回来的时候,他们就回到河东村,帮家里种植大棚或庄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