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想到自己之前和陈松商量好的计划,应该是没有什么疏漏了,所以又感觉没什么好紧张的了。
那50名卡车司机,早就已经吃过早饭,站在自己的卡车旁边,整装待命了。
每个卡车的副驾座外面,还站着一个记录人员,手里拿着一个厚厚的本子,还有好几支笔当做备用。
其实早在一天之前,菜农们就已经把大棚蔬菜都收割回来了,留出自己家里需要吃的数量,其余的都准备卖掉。
每个村的村支书,接到县里下发的命令,让他们挨家挨户把蔬菜用小草绳捆好,绑成一捆一捆的,方便称重。
然后支书带着另一个文职人员,提着一杆大称,给每一家的蔬菜都称重,并做好记录。
整个流河县都是第一次遇到这种事,所以村民们都是很好奇的。
他们跟着支书,亲自看着他给每一家的蔬菜称重。
第一,他们是怕书记耍小手段,给关系好的人多记重量,给关系差的人少记重量。
第二,他们也是存了比赛的心思,看看谁家种出来的大棚蔬菜最多。
所以,在众目睽睽之下,哪怕有些村支书想耍点小心机、小手段,想偏袒某些人或者欺负某些人,也根本做不到,只能老老实实地、公平公正的记录每一家的蔬菜产量。
等蔬菜称完重量之后,立马就送回各家的大棚里,并在入口处贴上封条,将蔬菜和整个大棚都一起封存起来。
这是为了防止某些菜农在称完重量之后,又偷偷进入大棚里往外倒腾蔬菜,那样文员记录的重量就不准确了。
同时,这也是为了防止蔬菜被冻坏。
否则这些蔬菜还真不好安置,放在露天的院子里怕被冻坏了,放在自家屋子里又放不开,还怕有些菜农偷菜。
直接封存进大棚里,就可以避免这些问题了。
虽然这两天都是艳阳高照,并没有下雨下雪,但温度还是太低了。
大棚的入口被封了之后,菜农们就就没法进去烧炉子给大棚保持温度了,所以大棚里的温度也会持续下降。
但至少里面还有余温,还有塑料薄膜通过阳光给大棚加温,比放在露天场所强多了,短期之内,放个一两天不成问题。
为了赚钱,老百姓们也是拼了,官方要求怎么做,他们就乖乖地配合照做,就算是平日里再难缠的刺头,这时候也老实下来。
否则造成了减产怎么办啊?那可都是自己的血汗钱啊,谁能为自己负责?没有人会跟自己的钱不过去的。
真可谓是上下一心,官民齐心协力奔小康啊!
对于这些村支书们付出的劳动,陈松是无须付给他们任何报酬的。
因为这是政府硬派给他们的政治任务!
他们作为人民公仆,本来就有义务帮助本村的老百姓们提高收入、发家致富。
官方只说一句“正所谓能者多劳嘛”,哪个村支书还好意思再跟政府伸手要报酬的?
但等这些蔬菜都处理完毕之后,官方也会对各村的产量进行核算,算出每个村的平均亩产量。
哪个村的平均亩产量高,就说明村支书认真负责和指导了,村民们也用心种菜了,当然,人均收入也就提高的比较多。
官方会对这些村的村支书予以表彰,发个荣誉证书,或优秀奖状之类的。
而那些没有评上优秀的村庄,也会发一个鼓励奖、进步奖或者参与奖之类的,以资鼓励。
到时候,为了让所有人都心服口服,各个村的平均亩产量都会正式公布出来。
这个办法是陈松提出来的,印刷这些奖状和荣誉证书的钱,也由他全部包圆了,根本就花不了几个钱。
但这种荣誉感却立马提上来了,将来村支书们会更加用心地去指导,村民们见到别的村的收入比自己高,也会更加用心的去种大棚。
截止到昨天下午的时候,需要各个村支书和村民们做的准备工作,就已经全部完毕了,只等着陈松的卡车过来拉货了。
……
冬季的大棚蔬菜,运输是个大问题!
如何既能防止蔬菜被冻坏,又要防止底下的蔬菜被上面的蔬菜压坏,保持一个良好的卖相,这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所以早在很久之前,陈松和刘正平商量运输办法的时候,就已经提出了这个问题,也想出了解决方案。
由于他不可能一直在河东村里待着,所以就让村支书张金忠帮他跟村民们订购了一批草垫子。
就是那种由干茅草编成的、具有一定厚度的垫子。
村民们需要自己去后山上收集干茅草,然后按照陈松指定的厚度、长度和宽度编织出来。
陈松会按照每张垫子2毛钱的价格收购。
这对村民们来说,简直就是无本的买卖!干茅草都是现成的,在鳌山上就有的是野生的,不需要成本。
村民们只需要花点时间和体力,编织成草垫子,就可以卖给陈松换钱。
现在是冬天,庄稼地根本没法种,大棚又是每家只有一个,用不了那么多劳动力,所以那些闲着的人就可以靠这个草垫子赚点外快了。
到时候,陈松就可以把这些草垫子铺在卡车后斗里,四周的铁板上也用浆糊粘上一层,就可以形成一个简陋的保温层。
另外,陈松还让张金忠帮他跟村民们订购了一批棉被,也是按照他制定的长度、宽度和厚度来缝制。
棉花,和被面的布料,由陈松来购买,村民们只收个手工费。
被面的布料都是用的最便宜的,反正陈松也不是用来自己盖的,而是要等卡车收满蔬菜之后,盖在蔬菜的顶上,用来保温的。
而刘正平这边,则是根据陈松要求的尺寸,找全县的木匠订购了一批木框,就是那种由木板或木条拼接出来的木箱,有的还漏着缝隙。
不需要多么光滑和精美,只要够结实、带盖子就行。
对于木匠来说,这简直就是很轻松的小活儿,一天就能做出好多个。
当然,价格也肯定不会贵了。
这些钱都是由陈松来出的。
对于陈松来说,这些都是小钱,当即就把钱付清了,不需要赊账。
但收上来的蔬菜,肯定是要先赊账的,等陈松把蔬菜卖出去之后,再把钱款付给菜农们。
因为即便是以陈松的资金实力,也吃不下这么多货。
那50名卡车司机,早就已经吃过早饭,站在自己的卡车旁边,整装待命了。
每个卡车的副驾座外面,还站着一个记录人员,手里拿着一个厚厚的本子,还有好几支笔当做备用。
其实早在一天之前,菜农们就已经把大棚蔬菜都收割回来了,留出自己家里需要吃的数量,其余的都准备卖掉。
每个村的村支书,接到县里下发的命令,让他们挨家挨户把蔬菜用小草绳捆好,绑成一捆一捆的,方便称重。
然后支书带着另一个文职人员,提着一杆大称,给每一家的蔬菜都称重,并做好记录。
整个流河县都是第一次遇到这种事,所以村民们都是很好奇的。
他们跟着支书,亲自看着他给每一家的蔬菜称重。
第一,他们是怕书记耍小手段,给关系好的人多记重量,给关系差的人少记重量。
第二,他们也是存了比赛的心思,看看谁家种出来的大棚蔬菜最多。
所以,在众目睽睽之下,哪怕有些村支书想耍点小心机、小手段,想偏袒某些人或者欺负某些人,也根本做不到,只能老老实实地、公平公正的记录每一家的蔬菜产量。
等蔬菜称完重量之后,立马就送回各家的大棚里,并在入口处贴上封条,将蔬菜和整个大棚都一起封存起来。
这是为了防止某些菜农在称完重量之后,又偷偷进入大棚里往外倒腾蔬菜,那样文员记录的重量就不准确了。
同时,这也是为了防止蔬菜被冻坏。
否则这些蔬菜还真不好安置,放在露天的院子里怕被冻坏了,放在自家屋子里又放不开,还怕有些菜农偷菜。
直接封存进大棚里,就可以避免这些问题了。
虽然这两天都是艳阳高照,并没有下雨下雪,但温度还是太低了。
大棚的入口被封了之后,菜农们就就没法进去烧炉子给大棚保持温度了,所以大棚里的温度也会持续下降。
但至少里面还有余温,还有塑料薄膜通过阳光给大棚加温,比放在露天场所强多了,短期之内,放个一两天不成问题。
为了赚钱,老百姓们也是拼了,官方要求怎么做,他们就乖乖地配合照做,就算是平日里再难缠的刺头,这时候也老实下来。
否则造成了减产怎么办啊?那可都是自己的血汗钱啊,谁能为自己负责?没有人会跟自己的钱不过去的。
真可谓是上下一心,官民齐心协力奔小康啊!
对于这些村支书们付出的劳动,陈松是无须付给他们任何报酬的。
因为这是政府硬派给他们的政治任务!
他们作为人民公仆,本来就有义务帮助本村的老百姓们提高收入、发家致富。
官方只说一句“正所谓能者多劳嘛”,哪个村支书还好意思再跟政府伸手要报酬的?
但等这些蔬菜都处理完毕之后,官方也会对各村的产量进行核算,算出每个村的平均亩产量。
哪个村的平均亩产量高,就说明村支书认真负责和指导了,村民们也用心种菜了,当然,人均收入也就提高的比较多。
官方会对这些村的村支书予以表彰,发个荣誉证书,或优秀奖状之类的。
而那些没有评上优秀的村庄,也会发一个鼓励奖、进步奖或者参与奖之类的,以资鼓励。
到时候,为了让所有人都心服口服,各个村的平均亩产量都会正式公布出来。
这个办法是陈松提出来的,印刷这些奖状和荣誉证书的钱,也由他全部包圆了,根本就花不了几个钱。
但这种荣誉感却立马提上来了,将来村支书们会更加用心地去指导,村民们见到别的村的收入比自己高,也会更加用心的去种大棚。
截止到昨天下午的时候,需要各个村支书和村民们做的准备工作,就已经全部完毕了,只等着陈松的卡车过来拉货了。
……
冬季的大棚蔬菜,运输是个大问题!
如何既能防止蔬菜被冻坏,又要防止底下的蔬菜被上面的蔬菜压坏,保持一个良好的卖相,这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所以早在很久之前,陈松和刘正平商量运输办法的时候,就已经提出了这个问题,也想出了解决方案。
由于他不可能一直在河东村里待着,所以就让村支书张金忠帮他跟村民们订购了一批草垫子。
就是那种由干茅草编成的、具有一定厚度的垫子。
村民们需要自己去后山上收集干茅草,然后按照陈松指定的厚度、长度和宽度编织出来。
陈松会按照每张垫子2毛钱的价格收购。
这对村民们来说,简直就是无本的买卖!干茅草都是现成的,在鳌山上就有的是野生的,不需要成本。
村民们只需要花点时间和体力,编织成草垫子,就可以卖给陈松换钱。
现在是冬天,庄稼地根本没法种,大棚又是每家只有一个,用不了那么多劳动力,所以那些闲着的人就可以靠这个草垫子赚点外快了。
到时候,陈松就可以把这些草垫子铺在卡车后斗里,四周的铁板上也用浆糊粘上一层,就可以形成一个简陋的保温层。
另外,陈松还让张金忠帮他跟村民们订购了一批棉被,也是按照他制定的长度、宽度和厚度来缝制。
棉花,和被面的布料,由陈松来购买,村民们只收个手工费。
被面的布料都是用的最便宜的,反正陈松也不是用来自己盖的,而是要等卡车收满蔬菜之后,盖在蔬菜的顶上,用来保温的。
而刘正平这边,则是根据陈松要求的尺寸,找全县的木匠订购了一批木框,就是那种由木板或木条拼接出来的木箱,有的还漏着缝隙。
不需要多么光滑和精美,只要够结实、带盖子就行。
对于木匠来说,这简直就是很轻松的小活儿,一天就能做出好多个。
当然,价格也肯定不会贵了。
这些钱都是由陈松来出的。
对于陈松来说,这些都是小钱,当即就把钱付清了,不需要赊账。
但收上来的蔬菜,肯定是要先赊账的,等陈松把蔬菜卖出去之后,再把钱款付给菜农们。
因为即便是以陈松的资金实力,也吃不下这么多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