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试吃之后,陈松觉得加了大骨汤汁的老豆腐的吃法是最美味的,而且也符合当地人的口味。
接下来就是找人来做工了。
这个人必须得是诚实可靠,同时还要身体强壮的人,才能做得了。
毕竟其中有几项都是体力活,像田翠云这种弱不禁风的小姑娘是肯定干不了的。
为什么还要找个诚实可靠的人来做呢?因为这里面有可以操作的空间啊!
比如说,陈松是用两个大铁桶来装豆腐脑的,按照他的核定,这两桶豆腐脑能卖出100份。
但如果干活的人给每一碗豆腐脑里都少盛一些的话,10份豆腐脑就能节省出一份豆腐脑的份量。
他再偷偷把这一份豆腐脑卖掉,赚来的钱就可以揣进自己的腰包了。
还有火烧也是,他给每个火烧都少用一些面,就能节省出好几个火烧,然后再卖掉,这个钱就又装进他自己的兜里了。
虽然苏建国也在现场盯着,可是一旦忙起来的时候,苏建国根本就没时间去仔细核对他一共卖出了多少份豆腐脑、多少个火烧。
但每个顾客都觉得豆腐脑少了,火烧小了,吃不饱,顾客们都不是傻子,以后就不会再来买了。
这能导致陈松的小吃摊的口碑下降,顾客减少。
而饭包和烤地瓜的小摊,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因为每个饭包的大小和重量基本都是固定的,而且有苏建国亲自操作,很难被人钻空子。
烤地瓜更是直接上称,一斤就是一斤,半斤就是半斤,丝毫做不了假。
就唯独这个火烧豆腐脑的摊位,份量不好掌握,容易被人做手脚。
陈松暂时还没想到合适的人选。
他把这事先放到一边,从兜里掏出一个收音机和几节干电池,递给了苏梅,说道:“我答应过要给你配上三转一响,其他的东西价格比较贵,咱们以后再买,先把这一响给你买回来了。”
这个年代,买收音机也是需要特殊的票据的,但有胡国强这个百事通在,这一切根本就不是问题。
陈松怕苏梅在家里待得太无聊,给她个收音机,让她听个响,打发一下无聊的时间也是挺好的。
反正这东西早晚都是要买的,还不如早买早享受。
这年头,一台收音机要30元钱,相当于一个工人的月工资还多了。
但在陈松看来,这就是一点小钱,根本不带含糊的。
晚上的时候,苏建国和田翠云回来了,带回了当天的收入。
“明天一早,我就去队部借骡车,你们俩就不用骑自行车了,跟我一起去就行了。”陈松说道。
田翠云很高兴,她今天一整天都没能和陈松说上几句话,心里竟然还有点想念呢。
明天终于又能和陈松一起干活了!
……
第二天一早,陈松先是去河西村喊上李木匠,然后又以极低的价格买了一批木板,放在骡车上,带着苏建国和田翠云一起,赶到煤矿厂的门口。
做火烧豆腐脑的用具,他并没有带上,因为他们有四个人,还要带上木板,这就已经很重了,再加上那些用具的话,他怕拉车的骡子吃不消。
到了地方之后,田翠云、苏建国和何大娘立刻就忙活起来,准备着各种吃食。
而陈松和李木匠也没闲着,在原来的小木屋的旁边,紧挨着搭建起第二个木屋。
因为火烧豆腐脑这种小吃,需要用到的工具很多,原来那个小木屋在摆上饭包和烤地瓜的用具之后,已经很拥挤了。
所以陈松必须扩大小吃摊的规模了!
由于之前有了搭建木屋的经验,这次他们的速度增加了很多。
田翠云看着陈松累得满头大汗的样子,很像上去帮他擦擦汗,但因为苏建国就在旁边,她不好意思就这么明着动手。
终于等到苏建国去后山打水,何大娘在厨房里忙活着的时候,她走到陈松身边,从兜里掏出一块洁白的小手绢,伸手朝着陈松的额头上抹去:“松哥,我帮你擦擦汗。”
陈松吓了一跳,脑袋条件反射性的战术后仰,这才发现田翠云是要帮自己擦汗。
他看了看田翠云那块洁白的手绢,不好意思地说道:“不用了,我自己来就行。”
他抬起衣袖,在自己额头上胡乱蹭了几下,就又低头忙碌起来。
田翠云失望地噘起嘴,气呼呼地跺了跺脚,又回到自己的摊位上忙碌起来。
陈松一边帮李木匠一起搭建木屋,一边盘算着火烧豆腐脑的定价问题。
制作豆腐脑,除了用到大豆和水之外,还需要用到凝固剂。一般的凝固剂有三种:食用石膏、内酯、卤水。
另外还有白醋、酸浆、泡菜水、柠檬汁等其他的凝固剂。
那些小众的凝固剂比较少见,而且会影响豆腐脑的口感,直接略过。
食用石膏的价格比较稳定,而且便宜。
卤水的价格根据品牌和规格的不同,价格浮动的比较剧烈。
内酯的价格太贵,而且在这个时代很难买到。
综合考虑下来,陈松选择的是食用石膏这种传统的凝固剂。
其他的材料,比如水、木柴之类的东西,都是就地取材,根本没有成本。
豆浆这东西,只要一小堆大豆就能磨出很多豆浆。
所以综合计算下来,一碗豆腐脑的成本大概是3分钱左右。
陈松给它定价1毛钱一碗。
烧饼,因为不是纯粹的面粉,其中夹杂了一些杂粮面,所以成本大概是3分钱左右,陈松也是定价1毛钱一个!
茶叶蛋,加上鸡蛋、各种调料的成本之后,大约也是3分钱一个,陈松也是定价1毛钱一个!
不管是豆腐脑、烧饼还是茶叶蛋,每个利润率都能达到200%还多!
苏建国打水回来了,突然想起一事,问道:“对了,姐夫,有些顾客问咱们能不能早上也出摊啊?他们想早饭也买咱们的东西吃。”
陈松考虑了一下,摇了摇头。
人们为了省钱,绝大多数都是在自己家里吃过早饭再出来上工。
有些家庭条件困难的人,甚至都根本不吃早餐。
接下来就是找人来做工了。
这个人必须得是诚实可靠,同时还要身体强壮的人,才能做得了。
毕竟其中有几项都是体力活,像田翠云这种弱不禁风的小姑娘是肯定干不了的。
为什么还要找个诚实可靠的人来做呢?因为这里面有可以操作的空间啊!
比如说,陈松是用两个大铁桶来装豆腐脑的,按照他的核定,这两桶豆腐脑能卖出100份。
但如果干活的人给每一碗豆腐脑里都少盛一些的话,10份豆腐脑就能节省出一份豆腐脑的份量。
他再偷偷把这一份豆腐脑卖掉,赚来的钱就可以揣进自己的腰包了。
还有火烧也是,他给每个火烧都少用一些面,就能节省出好几个火烧,然后再卖掉,这个钱就又装进他自己的兜里了。
虽然苏建国也在现场盯着,可是一旦忙起来的时候,苏建国根本就没时间去仔细核对他一共卖出了多少份豆腐脑、多少个火烧。
但每个顾客都觉得豆腐脑少了,火烧小了,吃不饱,顾客们都不是傻子,以后就不会再来买了。
这能导致陈松的小吃摊的口碑下降,顾客减少。
而饭包和烤地瓜的小摊,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因为每个饭包的大小和重量基本都是固定的,而且有苏建国亲自操作,很难被人钻空子。
烤地瓜更是直接上称,一斤就是一斤,半斤就是半斤,丝毫做不了假。
就唯独这个火烧豆腐脑的摊位,份量不好掌握,容易被人做手脚。
陈松暂时还没想到合适的人选。
他把这事先放到一边,从兜里掏出一个收音机和几节干电池,递给了苏梅,说道:“我答应过要给你配上三转一响,其他的东西价格比较贵,咱们以后再买,先把这一响给你买回来了。”
这个年代,买收音机也是需要特殊的票据的,但有胡国强这个百事通在,这一切根本就不是问题。
陈松怕苏梅在家里待得太无聊,给她个收音机,让她听个响,打发一下无聊的时间也是挺好的。
反正这东西早晚都是要买的,还不如早买早享受。
这年头,一台收音机要30元钱,相当于一个工人的月工资还多了。
但在陈松看来,这就是一点小钱,根本不带含糊的。
晚上的时候,苏建国和田翠云回来了,带回了当天的收入。
“明天一早,我就去队部借骡车,你们俩就不用骑自行车了,跟我一起去就行了。”陈松说道。
田翠云很高兴,她今天一整天都没能和陈松说上几句话,心里竟然还有点想念呢。
明天终于又能和陈松一起干活了!
……
第二天一早,陈松先是去河西村喊上李木匠,然后又以极低的价格买了一批木板,放在骡车上,带着苏建国和田翠云一起,赶到煤矿厂的门口。
做火烧豆腐脑的用具,他并没有带上,因为他们有四个人,还要带上木板,这就已经很重了,再加上那些用具的话,他怕拉车的骡子吃不消。
到了地方之后,田翠云、苏建国和何大娘立刻就忙活起来,准备着各种吃食。
而陈松和李木匠也没闲着,在原来的小木屋的旁边,紧挨着搭建起第二个木屋。
因为火烧豆腐脑这种小吃,需要用到的工具很多,原来那个小木屋在摆上饭包和烤地瓜的用具之后,已经很拥挤了。
所以陈松必须扩大小吃摊的规模了!
由于之前有了搭建木屋的经验,这次他们的速度增加了很多。
田翠云看着陈松累得满头大汗的样子,很像上去帮他擦擦汗,但因为苏建国就在旁边,她不好意思就这么明着动手。
终于等到苏建国去后山打水,何大娘在厨房里忙活着的时候,她走到陈松身边,从兜里掏出一块洁白的小手绢,伸手朝着陈松的额头上抹去:“松哥,我帮你擦擦汗。”
陈松吓了一跳,脑袋条件反射性的战术后仰,这才发现田翠云是要帮自己擦汗。
他看了看田翠云那块洁白的手绢,不好意思地说道:“不用了,我自己来就行。”
他抬起衣袖,在自己额头上胡乱蹭了几下,就又低头忙碌起来。
田翠云失望地噘起嘴,气呼呼地跺了跺脚,又回到自己的摊位上忙碌起来。
陈松一边帮李木匠一起搭建木屋,一边盘算着火烧豆腐脑的定价问题。
制作豆腐脑,除了用到大豆和水之外,还需要用到凝固剂。一般的凝固剂有三种:食用石膏、内酯、卤水。
另外还有白醋、酸浆、泡菜水、柠檬汁等其他的凝固剂。
那些小众的凝固剂比较少见,而且会影响豆腐脑的口感,直接略过。
食用石膏的价格比较稳定,而且便宜。
卤水的价格根据品牌和规格的不同,价格浮动的比较剧烈。
内酯的价格太贵,而且在这个时代很难买到。
综合考虑下来,陈松选择的是食用石膏这种传统的凝固剂。
其他的材料,比如水、木柴之类的东西,都是就地取材,根本没有成本。
豆浆这东西,只要一小堆大豆就能磨出很多豆浆。
所以综合计算下来,一碗豆腐脑的成本大概是3分钱左右。
陈松给它定价1毛钱一碗。
烧饼,因为不是纯粹的面粉,其中夹杂了一些杂粮面,所以成本大概是3分钱左右,陈松也是定价1毛钱一个!
茶叶蛋,加上鸡蛋、各种调料的成本之后,大约也是3分钱一个,陈松也是定价1毛钱一个!
不管是豆腐脑、烧饼还是茶叶蛋,每个利润率都能达到200%还多!
苏建国打水回来了,突然想起一事,问道:“对了,姐夫,有些顾客问咱们能不能早上也出摊啊?他们想早饭也买咱们的东西吃。”
陈松考虑了一下,摇了摇头。
人们为了省钱,绝大多数都是在自己家里吃过早饭再出来上工。
有些家庭条件困难的人,甚至都根本不吃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