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刺史来访-《寒门布衣天子》

  淮安府衙内。

  杨国昌正在客厅内,正与一名穿着便衣的中年人在谈笑风生。

  屋内的气氛很是和谐。

  来人正是江东州刺史王星河,他放下手中茶杯,笑道。

  “永亮啊,这段时间以来,你可是声名远播啊, 现在淮安府境内无盗匪一事。”

  “经过广泛宣传,不仅是江东其他各府为之惊叹!

  “兄长的家书也说,吏部尚书郑大人,为此还特意在朝堂上,公开表扬你的这一政绩呢!”

  杨国昌有些不好意思道。

  “子章,你这就过誉了啊!”

  “其实你这知道,这些政绩都是因鹏飞的功劳,我只是给他做好后勤服务而已...”

  说到这,他毫不吝啬自己的赞誉之余!

  “鹏飞在接手原厢军大营之初,就快刀斩乱麻,当日就清除了厢军里留守的那几名军官!”

  “随后又当场杀了三个与当地土匪勾结的县尉,并让各县的县尉相互调任。”

  “从而一举控制了整个淮安府厢军人马,加上他自己在家乡招募的一些民团,组织新的守备军。”

  “未等训练到位,就以雷霆之势,快速剿匪了境内大小十几股匪患!”

  “说实话,连我也没想到进展会这么快啊...”

  这一刻,他只想多帮刘天华说几句。

  因为之前,刘天华在对外宣传中,把这次剿匪的领导功绩,几乎全部放在他的名下。

  他不忍心刘天华为淮安府的做出的成绩,被王星河看轻了。

  “永民!”

  “就是你不说,我也知道鹏飞非等闲之辈!”

  “否则以家父那样的挑剔眼光,又怎么可能写信给我时,专门提到要我适当照顾一二呢。”

  “呵呵,这个刘鹏飞,你们都已见过了,现在只有我只闻其名,未见其真容啊...”

  杨国昌听闻,顿时笑了起来。

  “哈哈,你别急啊!”

  “我不是已经派人去传他过来了吗?”

  “谁叫你招呼也不打,就悄悄的摸过来了...”

  “怎么? 你对我们宣传的淮安府内无匪患这句话,还有所怀疑不成?”

  他和王星河在官场上虽然是上下级关系。

  但私底下却是知交好友,毕竟是从小一起,都在王柯舜门下学习长大的!

  “永民,我这次过来,确实是想亲眼探访下实际情况,因为这毕竟关系到你我的未来!”

  王星河点头说道。

  “不过,这次我过来! 也是因最近朝堂上发生的情况,与你通个气!”

  “让你提前也做些心理准备!”

  王星河忽然面容严肃的说道。

  杨国昌一听,也慎重起来。

  他知道自己这位好友,作为一州刺史,且王家又是大华八大世家之一。

  从他那里传过来的消息,肯定都是朝堂上最新的动态。

  “最近皇上已经快有一个月没上朝了...”

  “太子被废后,康王和晋王两系人马,在朝堂上明争暗斗的也更加厉害!”

  “你也知道康王背后,原先主要只有曹国公曹家,以及一些将门世家在支持他,但实力相对较弱!”

  “但自从副相牛海庆等不少文官主动投靠过来后,康王在朝堂上势力大涨!”

  “而晋王背后的支持势力,主要是以宰相钱惟庸代表的钱家和李缅代表的李家等一系官员!”

  “双方现在算是分庭抗礼,都显出一副志在必得的架势来...”

  “而四皇子庆王赵德智自从北方回来后, 显得很是低调,被大家都有意忽视了!”

  “除了宁博候潘豹,到了京城后为庆王到处串联,上蹿下跳外,很少有官员,公开表态支持他...”

  杨国昌蹙眉,看了一眼王星河,还是问道。

  “依子章看来,这位庆王,在几位皇子中,应该是没什么希望吧”

  王星河摇了摇头。

  杨国昌听闻,叹息一声道。

  “哎!上次四哥从北方来信,还提到这位庆王,是自太祖以来,皇室中第一位到雁门关的皇子!”

  “他当时听闻雁门关惨烈战事后,对伤残士卒显得很是关心。”

  “临时前还郑重答复,说回京后,会向皇上禀明情况,尽量帮定北军过问下关于剩余部分的朝廷抚恤!

  “以及补充定北军战损兵源一事!”

  “谁知他回京后,过了这么久,在朝堂上却是未曾听闻他发声!"

  王星河听了,脸色一沉道。

  “永民,你别忘了,庆王乃潘贵妇所生!”

  “现在宁博侯就在京城,你还认为庆王还会为杨家说话吗?”

  “难道你们杨家,还打算支持庆王不成?”

  杨国昌听闻,脸色一变,连忙说道。

  “子章说得哪里话?

  “我只是想说,我们潘家与杨家只是私仇久怨,他们不该牵扯到国事!”

  “再说杨家祖训,就是要求杨家子弟不许参与皇子争位,只一心为大华守好国门,保境安民即可!”

  王星河这才点了点头道。

  “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这些皇权之争,还是要尽量避免参与进去,之前高家就是一个血淋淋的教训!”

  “所以,我们王家和郑家也都不愿参与,诸皇子继承皇位之事! 只想保持中立。 ”

  “但如在康王和晋王两位皇子中选,我个人倒是偏向康王,希望他能继承大统最好!...”

  此处没什么外人,王星河也就说了实话。

  因为王柯舜与曹国公的私交甚好,王家与曹家关系不错,于情于理他也愿偏向康王一些。

  杨国昌听闻,也是微微点点头。

  康王是曹贵妃所生,曹杨两家都是百年将门世家,两家平时关系走得也比较近。

  而且康王从小习武,颇有雄心壮志...

  但这些话,也就是他们两人相互信任,私下说说而已...

  沉默一会,王星河接着道。

  “之前一直说钱孙李吴四家,都是皇上心腹,一向都是相互勾连!”

  “但这次吴家,要说因宫里那位不发话,他们不敢表态的话,倒也能理解!”

  “可孙家到目前为止,却是迟迟不表态,孙嵩更是躲在府里不见客,确是让大家没想到...”

  王星河接着面露疑惑道。

  “而且兄长信中说,孙家嫡长子孙世卫竟然主动提出,要从户部调入兵部!”

  “现在他已成为兵部右侍郎了, 仅排在兵部左侍郎曹杰之后...”

  “哦? ”

  “还有这等事?”

  杨国昌听闻此消息,也是吃了一惊。

  吏部和户部是六部里,最有权力和油水的两个部门,一个管人,一个管钱!

  里面就是一位六、七品主事,面对外地来京四品知府,也是颇有底气。

  而且孙世卫进士出身,一入仕途,就进入户部。

  前不久还刚刚提升成为户部郎中,这种实权官职,再熬上几年,凭着他孙家势力。

  成为户部侍郎那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而比起排名靠后,油水少事件杂,且不受惠宗帝待见的兵部官员来说。

  虽然他在品级上有了提升,但论未来和前途,确实相差很多。

  “孙嵩为官多年,是个典型的老狐狸!”

  “他让孙世卫职位进行调动,难道有什么深意?”

  杨国昌反问道。

  他想到孙家父子都是官场老江湖,且孙世卫虽然年轻,却更是心狠手辣之人。

  去年不知何故,突然对他有提携之恩的苏锡坤动手。

  硬是将一顶意图谋反的大帽子扣在苏家头上,导致苏家被惠宗帝下令抄家灭门。

  真是一个惨字了得!

  “这也是我比较疑惑地方!”

  “也许是他被叛苏锡坤后,私下受到良心折磨,所以才不愿再呆在户部了吧!”

  “偌果真如此,他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到了兵部要经常与一群大老粗打交道!”

  “呵呵,想来也够他受的!”

  “这也算是对他背叛的一种惩戒,一切都是他自作自受,咎由自取...”

  王星河捋着胡须笑道。

  随后他喝了一口茶,看了杨国昌一眼道。

  “永民,我们刚才都只谈论其他的人和事!”

  “接下来,谈谈你下一步的打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