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第一个土制炭窑-《饭馆通大明:我靠预制菜发家致富》

  她清了清嗓子,对着众人朗声宣布。

  “各位乡亲请起,孩子们愿意靠自己的力气挣钱,是好事。”

  “从明天开始,摸螺的孩子可以再增加一些,暂时增加到30人吧。

  年龄十二岁到十五岁,身体健康的,都可以自愿报名。

  工钱,每天结算!”

  人群中爆发出更加热烈的欢呼声。

  夏沐又转向林大田,补充道:

  “大田,我给孩子们带了一些鞋子和手套,以后孩子下水,一定要穿鞋子和手套。

  天冷了,水里凉,别让孩子们为了挣钱把身子弄坏了。”

  林大田立刻躬身应下:

  “是,东家!我马上去办!”

  周围的父母们听到这话,更是感动得无以复加。

  这位夏大人,不仅给钱,还真心实意地替他们的孩子着想,这样的好官,他们这辈子都没见过!

  看着两大筐加起来足有60斤的的山坑螺,夏沐满意地点了点头。

  今天孩子们摸螺的手法,显然比昨天更加熟练了。

  等明天再增加些人手,店里就不用担心山坑螺早早的卖完了。

  她对林大田吩咐道:

  “这边的事情就交给你了,看好孩子们,安全第一。”

  “东家放心!”

  交代完摸螺的事,夏沐转身朝着山坡上那片正在开垦的工地走去。

  “走,去看看炭窑那边怎么样了!”

  交代完摸螺的事,夏沐便带着袁武,顺着新开辟出的小径,朝着半山坡上那片工地走去。

  还没走近,“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和工匠们粗犷的号子声就传了过来。

  放眼望去,一片平整出来的空地上,一个椭圆形建筑已经初具雏形。

  十几个经验丰富的工匠正围着这个建筑忙碌,有的在和泥,有的在传递石块,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

  只是一天的功夫,炭窑的整体框架竟然已经搭建得七七八八了。

  夏沐给出的图纸,是她在网上找到,结构最简单,也最皮实耐用的椭圆形炭窑。

  这种窑炉最大的好处就是对材料要求不高。

  砖块,鹅卵石,乃至是质地比较硬的土块,都能作为建筑材料。

  建造时可以通过石块与砖块之间巧妙的堆叠和摩擦力,直接依靠自身结构构建出一个稳固的窑顶,不需要额外的复杂支撑。

  为了方便试验和减少初次建造的风险,夏沐设计的第一个炭窑尺寸并不大。

  长宽都只有一米出头,高度则接近两米,主要是为了方便工匠们装填木料。

  “夏大人来了!”

  一个负责监工的老师傅眼尖,瞧见了夏沐,连忙放下手里的活计迎了过来。

  他姓钱,是这批工匠里手艺最好的,也是这次建造炭窑的主心骨。

  “钱师傅,辛苦了。

  看样子,今天就能完工?”

  夏沐看着那已经快要封顶的窑炉,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神色。

  “回大人的话,主体是快了。”

  钱师傅擦了把汗,脸上却带着几分犹豫,他指着窑顶那个正在收拢的弧度,有些拿不准地问:

  “大人,这……这窑顶就这么往里收,中间什么也不用撑着?

  真的……真的不会塌下来吗?”

  他干了一辈子泥瓦匠,盖房子、砌墙头,讲究的就是个横平竖直,梁柱支撑。

  像这种凭空造出来的拱顶,他心里实在是没底。

  周围的工匠们也都停下了手里的活,齐刷刷地望了过来,显然,这也是他们所有人心中的疑问。

  这图纸太怪了,他们完全是凭着对夏沐的信任在硬着头皮干。

  “塌不了。”夏沐的回答干脆利落。

  她走到窑边,捡起两块石头,将它们斜着靠在一起。

  “你们看,这两块石头都想往中间倒,但它们互相挤着、靠着,谁也倒不下去。”

  她又拿起第三块、第四块,不断地往上加。

  “这窑顶也是一个道理,所有的石块都在向中心挤压。

  它们越是想往下掉,彼此之间就会挤得越紧,反而形成了一个整体,只会越来越结实。”

  这番简单易懂的解释,让钱师傅和一众工匠们恍然大悟。

  他们虽然不懂什么叫应力结构,但夏沐这个简单的演示,他们却看明白了。

  “原来是这样!”

  “嘿,还真是这个理儿!”

  钱师傅琢'磨了一会儿,浑浊的眼睛里透出光来,他一拍大腿:

  “我明白了!这劲儿都互相抵消了!

  高!大人这法子实在是高!”

  心里的疑虑一扫而空,工匠们的干劲更足了。

  半个时辰后,随着最后一块封顶石被小心翼翼地嵌入窑顶的正中央,整个椭圆形的炭窑彻底完工。

  旁边已经有工匠将泥土和水混合在一起,做成了粘稠的泥浆。

  泥浆迅速的糊在石头和土块之间。

  工匠们围着这个造型古朴敦实的窑炉,又是敲敲,又是摸摸,脸上满是新奇和成就感。

  “大人,这窑建好了,要不……咱们现在就试试?”

  钱师傅搓着手,有些迫不及待地请示道。

  虽然窑是他们亲手建的,但这玩意儿到底能不能烧出炭来,大伙儿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

  “当然要试。”夏沐点点头。

  “来几个人,把那边准备好的木材装进去。”

  一旁的木材都是从山里砍伐的杂木,有粗有细。

  “等等!”

  眼看几个年轻力壮的伙计就要把木材一股脑地往窑里塞,夏沐立刻出声制止。

  众人又是一愣。

  夏沐走到窑口,亲自拿起一根粗壮的木桩,示范道:

  “装窑是有讲究的。

  粗的、大的木头要竖着放在最下面,彼此之间要留出缝隙,保证空气能流通。”

  她一边说,一边将几根粗木桩立好。

  “然后,再把细一些的树枝和木块,见缝插针地填充到上面的空间里,尽量装满,装严实。”

  这种装填方式,工匠们闻所未闻,一个个都瞪大了眼睛看着。

  在夏沐的亲自指挥下,众人七手八脚,花了小半个时辰,才终于按照要求,将整个窑炉塞得满满当当。

  “好了,封窑口!”

  随着夏沐一声令下,钱师傅立刻带着人,用和好的黄泥混合着碎草,将一人高的窑口堵得严严实实,只在最下方留下一个拳头大小的引火口。

  一切准备就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