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三年的南京奉天殿,气氛随着天幕的流转而起伏不定。
当看到努尔哈赤因宁远之败郁郁而终,初生的后金政权陷入内乱,诸子争权,八旗离心时,殿内凝重的空气仿佛都松动了几分。
“好!死得好!”朱元璋猛地一拍大腿,脸上难得露出畅快之色,“这老酋首恶伏诛,内部狗咬狗,乱成一锅粥!此乃天赐良机,趁他病,要他命!此时的明军将领,若能果断北进,纵不能直捣黄龙,也必可收复更多失地,极大削弱此獠!”
徐达亦是颔首,带着名将的审慎:“陛下所言极是。政权交替,最是虚弱动荡之时。明军此时收复锦州、大凌河等地,确是抓住了战机。若操作得当,持续施压,或可令其内乱加剧,不战自溃。”
冯胜、蓝玉等武将也纷纷附和,都觉得这是千载难逢的破敌良机。连李善长都抚须道:“内部不稳,则外患必生。看来这后金的气数,未必长久。”
然而,天幕画面流转,他们的喜悦并未持续多久。
仅仅一年之后,皇太极便脱颖而出,迅速整合了四大贝勒的力量,稳定了局面。看到后金大汗的旗帜再次于沈阳城头稳固竖起,并很快集结大军,剑指宁锦时,奉天殿内的气氛瞬间又跌回谷底。
“废物!”朱元璋的脸色瞬间由晴转阴,怒其不争地喝道,“一年!就给咱争取了一年时间?这后来的明朝君臣是干什么吃的!怎么就眼睁睁看着这皇太极如此轻易地就坐稳了位置?为何不继续进逼?为何不挑拨离间?白白浪费了努尔哈赤身死的大好局面!”他的失望溢于言表,仿佛看到煮熟的鸭子又飞走了。
殿内弥漫着因希望落空而产生的沮丧与焦躁。蓝玉性子最急,忍不住低吼:“这皇太极是吃了什么灵丹妙药?他老子折腾几十年才攒下的家底,他一年就摆平了?这帮建奴是没长反骨吗?”
冯胜也皱眉道:“确实蹊跷。按常理,部落强人骤逝,诸子争位,少不得一番腥风血雨,没个三五年难以见分晓。如此快便尘埃落定,要么是这皇太极手段远超其父,要么……”他顿了顿,没再说下去,觉得后一种可能性更让人不安。
就在众人情绪低落之际,一直凝神细观天幕、沉默不语的徐达缓缓抬起了头。他的眼神中没有众人的失望,反而闪烁着一种猎人发现猎物破绽时的锐利光芒。
“陛下,诸位,”徐达的声音平稳有力,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臣以为,我等或许看错了方向。皇太极迅速出兵,非但其内部稳固之兆,恰是其内心焦灼、根基不稳的明证!”
“哦?天德,详细说说!”朱元璋身体前倾,立刻抓住了徐达话中的关键。李善长也投来探究的目光。
徐达走到殿中,仿佛眼前便是辽西地图,开始抽丝剥茧地分析:“陛下请想,皇太极以第八子身份,在四大贝勒并立的局面下上位,其权威根基可谓浅薄。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阿济格(注:此处徐达根据天幕显示的‘四大贝勒’统称,未必尽知具体人名,但理解其格局),哪一个不是战功赫赫、手握重兵?岂会真心臣服于一个初登汗位、资历尚浅的弟弟?”
他环视众人,继续道:“新主即位,尤其是非正常继承的情况下,首要之事绝非对外扩张,而是对内整肃、巩固权位,此乃常理。然而皇太极反其道而行之,努尔哈赤新丧不久,宁远新败之耻未雪,内部派系尚未完全理顺,他便迫不及待地倾巢而出,再攻宁锦。此举,看似汹汹,实则是行险一搏!”
“魏国公的意思是……他是在借对外战争来转移内部矛盾?”李善长若有所思地接话。
“正是!”徐达肯定道,语气愈发清晰,“他急需一场辉煌的胜利来证明自己比努尔哈赤更强大,以此来压服那些对他汗位心存疑虑的贝勒和旗主!用一场大胜带来的威望和掠夺来的人口财物,去堵住所有人的嘴,去平衡各方势力,稳固他那摇摇欲坠的宝座!”
徐达的目光再次投向天幕上那支南下的后金大军,仿佛已经看穿了其华丽的表象:“因此,这支大军,看似强大,实则是一支必须获胜的军队!皇太极输不起!一旦他在宁锦城下再次受挫,甚至无功而返,那么,他赖以维持统治的‘战无不胜’光环将彻底破碎。”
他的声音斩钉截铁,做出了最终的判断:“到那时,原本被武力暂时压制下去的internal矛盾——四大贝勒的不服、其他旗主的野心、对皇太极领导能力的质疑——将会以更猛烈的方式爆发出来!他用来转移视线的战争,反而会成为点燃内部火药桶的导火索!所以,陛下,诸位,这一战,袁崇焕若能再胜,非但能守住疆土,更是打在皇太极及其政权最致命的七寸之上!危局之中,正蕴含着让其加速崩乱的巨大战机!”
这一番透彻的分析,如拨云见日,让朱元璋和殿内众臣恍然大悟。原来,表面的危机之下,竟隐藏着如此深刻的契机。所有人的心再次提了起来,但这一次,不再是单纯的担忧,而是混合着一种对袁崇焕能否抓住这转瞬即逝战机的急切期待。
天幕之上,文字与隐约浮现的示意图交织,仿佛一幅巨大的军事沙盘,将袁崇焕的应对之策清晰地展现在洪武君臣面前。
朱元璋身体前倾,目光如炬,死死盯着天幕上每一个变动的光点,仿佛自己也亲临那遥远的战场。徐达更是全神贯注,不时用手指在御案上虚点,模拟着兵马调动的路线,眼中闪烁着专业的光芒。
只见袁崇焕的身影虽未直接出现,但其意志却通过一道道精准的命令化作了辽西大地的筋骨与血脉:
“满桂所部,即刻移防前屯卫!此地乃宁远之唇齿,山海关之屏障,必须扼守!”
光点移动,一支标着“满”字的部队迅速向西南方向移动,卡在了宁远与山海关之间的要冲之地。
“孙祖寿部,星夜兼程,进驻山海关!严密封锁关门,确保万无一失,无令不得开启!”
又一支光点回归到那天下第一关的雄伟轮廓之内,如同给最核心的心脏加上了最牢固的枷锁。
“黑云龙,率你所部驰援一片石!严防建奴绕道偷袭,此处一失,则关内震动!”
一支轻骑标着“黑”字,向更西方的险要关隘奔去,填补上了可能被迂回的空隙。
这三道命令,如同三道铁箍,牢牢稳固了明军整体的防御阵脚,确保了宁远和锦州并非孤悬在外的死地,而是与后方紧密相连的坚强堡垒。
然而,真正的重点,无疑是皇太极主攻的目标——锦州城。
天幕的光影聚焦锦州,将其防御体系细化得令人惊叹:
“副总兵金国奇,负责左翼城防,所有火炮、滚木礌石,给本官堆满了!我要你的防区泼水不进!”
“副总兵朱梅,右翼交由你手,多备火铳箭矢,敌军若至,给老子往死里打!”
左、右两翼的光点亮起,各自代表两位副将的防区,形成了坚实的侧翼支撑。
“平辽总兵赵率教!”这道命令的语气尤为沉重,“锦州全局,由你居中调度,统一指挥!本巡抚予你临机决断之权,但有怯战畏敌者,你可先斩后奏!”
一个巨大的“趙”字光点稳居锦州城中央,辐射全城,象征着无可动摇的指挥核心。
“贾胜!你的任务是带领奇兵,不拘于一处,游弋于东西两翼之外!寻敌薄弱之处,或袭扰其粮道,或夜踹其营盘,使其不得安生!”
一支灵活的“賈”字光点在锦州城外游走,代表着机动的反击力量。
最后,甚至:“镇守太监纪用公公,还请移驾锦州城内,与赵总兵同城督战,激励将士,以示朝廷守土之决心!”
一个代表太监的独特标记也进入了锦州城。这一步棋,让李善长微微挑眉,而朱元璋则哼了一声,虽不喜太监掺和军事,却也明白这其中“监军”与“表决心”的双重意味。
这一连串细致到极点的部署,将锦州变成了一座分工明确、层层叠叠、既有固守也有反击的战争机器。
“妙啊!”徐达忍不住击节赞叹,身为顶级统帅,他最能看出其中门道,“这袁崇焕,真乃帅才!如此布防,绝非一味死守。内外结合,正奇相佐!赵率教统揽全局,金国奇、朱梅稳固两翼,贾胜在外灵活出击,甚至那太监……放在城里也能起到稳定军心之用。这锦州,已不是一颗钉子,而是一只蜷缩起来、尖刺林立的铁刺猬!皇太极想吞下它,不怕崩碎了一嘴牙!”
朱元璋的目光也从最初的紧张变为了带着一丝激赏,喃喃道:“这小子,是咱大明二百多年后的将领?若是生在今时,咱必让他独当一面!好,好!就看这铜墙铁壁,能不能砸碎那皇太极的狼子野心了!”
奉天殿内,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仿佛已经听到了远方锦州城下,那即将响起的震天喊杀声与隆隆炮声。
当看到努尔哈赤因宁远之败郁郁而终,初生的后金政权陷入内乱,诸子争权,八旗离心时,殿内凝重的空气仿佛都松动了几分。
“好!死得好!”朱元璋猛地一拍大腿,脸上难得露出畅快之色,“这老酋首恶伏诛,内部狗咬狗,乱成一锅粥!此乃天赐良机,趁他病,要他命!此时的明军将领,若能果断北进,纵不能直捣黄龙,也必可收复更多失地,极大削弱此獠!”
徐达亦是颔首,带着名将的审慎:“陛下所言极是。政权交替,最是虚弱动荡之时。明军此时收复锦州、大凌河等地,确是抓住了战机。若操作得当,持续施压,或可令其内乱加剧,不战自溃。”
冯胜、蓝玉等武将也纷纷附和,都觉得这是千载难逢的破敌良机。连李善长都抚须道:“内部不稳,则外患必生。看来这后金的气数,未必长久。”
然而,天幕画面流转,他们的喜悦并未持续多久。
仅仅一年之后,皇太极便脱颖而出,迅速整合了四大贝勒的力量,稳定了局面。看到后金大汗的旗帜再次于沈阳城头稳固竖起,并很快集结大军,剑指宁锦时,奉天殿内的气氛瞬间又跌回谷底。
“废物!”朱元璋的脸色瞬间由晴转阴,怒其不争地喝道,“一年!就给咱争取了一年时间?这后来的明朝君臣是干什么吃的!怎么就眼睁睁看着这皇太极如此轻易地就坐稳了位置?为何不继续进逼?为何不挑拨离间?白白浪费了努尔哈赤身死的大好局面!”他的失望溢于言表,仿佛看到煮熟的鸭子又飞走了。
殿内弥漫着因希望落空而产生的沮丧与焦躁。蓝玉性子最急,忍不住低吼:“这皇太极是吃了什么灵丹妙药?他老子折腾几十年才攒下的家底,他一年就摆平了?这帮建奴是没长反骨吗?”
冯胜也皱眉道:“确实蹊跷。按常理,部落强人骤逝,诸子争位,少不得一番腥风血雨,没个三五年难以见分晓。如此快便尘埃落定,要么是这皇太极手段远超其父,要么……”他顿了顿,没再说下去,觉得后一种可能性更让人不安。
就在众人情绪低落之际,一直凝神细观天幕、沉默不语的徐达缓缓抬起了头。他的眼神中没有众人的失望,反而闪烁着一种猎人发现猎物破绽时的锐利光芒。
“陛下,诸位,”徐达的声音平稳有力,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臣以为,我等或许看错了方向。皇太极迅速出兵,非但其内部稳固之兆,恰是其内心焦灼、根基不稳的明证!”
“哦?天德,详细说说!”朱元璋身体前倾,立刻抓住了徐达话中的关键。李善长也投来探究的目光。
徐达走到殿中,仿佛眼前便是辽西地图,开始抽丝剥茧地分析:“陛下请想,皇太极以第八子身份,在四大贝勒并立的局面下上位,其权威根基可谓浅薄。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阿济格(注:此处徐达根据天幕显示的‘四大贝勒’统称,未必尽知具体人名,但理解其格局),哪一个不是战功赫赫、手握重兵?岂会真心臣服于一个初登汗位、资历尚浅的弟弟?”
他环视众人,继续道:“新主即位,尤其是非正常继承的情况下,首要之事绝非对外扩张,而是对内整肃、巩固权位,此乃常理。然而皇太极反其道而行之,努尔哈赤新丧不久,宁远新败之耻未雪,内部派系尚未完全理顺,他便迫不及待地倾巢而出,再攻宁锦。此举,看似汹汹,实则是行险一搏!”
“魏国公的意思是……他是在借对外战争来转移内部矛盾?”李善长若有所思地接话。
“正是!”徐达肯定道,语气愈发清晰,“他急需一场辉煌的胜利来证明自己比努尔哈赤更强大,以此来压服那些对他汗位心存疑虑的贝勒和旗主!用一场大胜带来的威望和掠夺来的人口财物,去堵住所有人的嘴,去平衡各方势力,稳固他那摇摇欲坠的宝座!”
徐达的目光再次投向天幕上那支南下的后金大军,仿佛已经看穿了其华丽的表象:“因此,这支大军,看似强大,实则是一支必须获胜的军队!皇太极输不起!一旦他在宁锦城下再次受挫,甚至无功而返,那么,他赖以维持统治的‘战无不胜’光环将彻底破碎。”
他的声音斩钉截铁,做出了最终的判断:“到那时,原本被武力暂时压制下去的internal矛盾——四大贝勒的不服、其他旗主的野心、对皇太极领导能力的质疑——将会以更猛烈的方式爆发出来!他用来转移视线的战争,反而会成为点燃内部火药桶的导火索!所以,陛下,诸位,这一战,袁崇焕若能再胜,非但能守住疆土,更是打在皇太极及其政权最致命的七寸之上!危局之中,正蕴含着让其加速崩乱的巨大战机!”
这一番透彻的分析,如拨云见日,让朱元璋和殿内众臣恍然大悟。原来,表面的危机之下,竟隐藏着如此深刻的契机。所有人的心再次提了起来,但这一次,不再是单纯的担忧,而是混合着一种对袁崇焕能否抓住这转瞬即逝战机的急切期待。
天幕之上,文字与隐约浮现的示意图交织,仿佛一幅巨大的军事沙盘,将袁崇焕的应对之策清晰地展现在洪武君臣面前。
朱元璋身体前倾,目光如炬,死死盯着天幕上每一个变动的光点,仿佛自己也亲临那遥远的战场。徐达更是全神贯注,不时用手指在御案上虚点,模拟着兵马调动的路线,眼中闪烁着专业的光芒。
只见袁崇焕的身影虽未直接出现,但其意志却通过一道道精准的命令化作了辽西大地的筋骨与血脉:
“满桂所部,即刻移防前屯卫!此地乃宁远之唇齿,山海关之屏障,必须扼守!”
光点移动,一支标着“满”字的部队迅速向西南方向移动,卡在了宁远与山海关之间的要冲之地。
“孙祖寿部,星夜兼程,进驻山海关!严密封锁关门,确保万无一失,无令不得开启!”
又一支光点回归到那天下第一关的雄伟轮廓之内,如同给最核心的心脏加上了最牢固的枷锁。
“黑云龙,率你所部驰援一片石!严防建奴绕道偷袭,此处一失,则关内震动!”
一支轻骑标着“黑”字,向更西方的险要关隘奔去,填补上了可能被迂回的空隙。
这三道命令,如同三道铁箍,牢牢稳固了明军整体的防御阵脚,确保了宁远和锦州并非孤悬在外的死地,而是与后方紧密相连的坚强堡垒。
然而,真正的重点,无疑是皇太极主攻的目标——锦州城。
天幕的光影聚焦锦州,将其防御体系细化得令人惊叹:
“副总兵金国奇,负责左翼城防,所有火炮、滚木礌石,给本官堆满了!我要你的防区泼水不进!”
“副总兵朱梅,右翼交由你手,多备火铳箭矢,敌军若至,给老子往死里打!”
左、右两翼的光点亮起,各自代表两位副将的防区,形成了坚实的侧翼支撑。
“平辽总兵赵率教!”这道命令的语气尤为沉重,“锦州全局,由你居中调度,统一指挥!本巡抚予你临机决断之权,但有怯战畏敌者,你可先斩后奏!”
一个巨大的“趙”字光点稳居锦州城中央,辐射全城,象征着无可动摇的指挥核心。
“贾胜!你的任务是带领奇兵,不拘于一处,游弋于东西两翼之外!寻敌薄弱之处,或袭扰其粮道,或夜踹其营盘,使其不得安生!”
一支灵活的“賈”字光点在锦州城外游走,代表着机动的反击力量。
最后,甚至:“镇守太监纪用公公,还请移驾锦州城内,与赵总兵同城督战,激励将士,以示朝廷守土之决心!”
一个代表太监的独特标记也进入了锦州城。这一步棋,让李善长微微挑眉,而朱元璋则哼了一声,虽不喜太监掺和军事,却也明白这其中“监军”与“表决心”的双重意味。
这一连串细致到极点的部署,将锦州变成了一座分工明确、层层叠叠、既有固守也有反击的战争机器。
“妙啊!”徐达忍不住击节赞叹,身为顶级统帅,他最能看出其中门道,“这袁崇焕,真乃帅才!如此布防,绝非一味死守。内外结合,正奇相佐!赵率教统揽全局,金国奇、朱梅稳固两翼,贾胜在外灵活出击,甚至那太监……放在城里也能起到稳定军心之用。这锦州,已不是一颗钉子,而是一只蜷缩起来、尖刺林立的铁刺猬!皇太极想吞下它,不怕崩碎了一嘴牙!”
朱元璋的目光也从最初的紧张变为了带着一丝激赏,喃喃道:“这小子,是咱大明二百多年后的将领?若是生在今时,咱必让他独当一面!好,好!就看这铜墙铁壁,能不能砸碎那皇太极的狼子野心了!”
奉天殿内,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仿佛已经听到了远方锦州城下,那即将响起的震天喊杀声与隆隆炮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