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三年的南京奉天殿,气氛肃杀得如同北疆前线。巨大的天幕横亘,其上文字血火交织,将二百多年后天启年间锦州城下的攻防战事,纤毫毕现地展现在大明开国群臣面前。
朱元璋目光如炬,死死盯着天幕上“后金”、“皇太极”、“袁崇焕”等字眼,指节无意识地敲打着御案,发出沉闷的响声。他身后,徐达、冯胜、蓝玉等一众百战名将,更是屏息凝神,如同身临其境般分析着战局,空气中弥漫着无形的硝烟味。
“围点打援?还是志在必得?”徐达率先打破沉默,手指虚点天幕,“皇太极亲率大军围攻锦州,锦州若下,则山海关外门户洞开,兵锋可直指辽西走廊。但他顿兵坚城之下,十五日久攻不克,师老兵疲,士气已堕,此乃兵家大忌。”
冯胜沉稳接口,目光扫过天幕上关于明军备战的描述:“魏国公所言极是。再看明军守将纪用、赵率教,颇有章法。‘修缮城池、整顿军纪、治理兵器、储存粮食’,这十六字看似平常,却是固守坚城的根本!他们绝非仓促应战,而是早已做好了长期固守的万全准备。皇太极三次劝降不成,强攻又损兵折将,确是骑虎难下。”
年轻的蓝玉眼中闪烁着好战的光芒,语气带着一丝急切:“野战!若是末将在,当趁其后金军疲惫、粮草不济、分兵宁远之时,率精锐铁骑出城冲阵,直捣其指挥中枢!即便不能全歼,也能狠狠撕下他一块肉来,重创其锐气,让他不敢再小觑我大明军威!”他对龟缩守城似乎有些不满,更崇尚主动出击。
朱元璋微微颔首,却又摇头:“蓝玉勇猛可嘉,但守城之责,首在于稳。锦州不失,便是大功。贸然出击,若有不测,大局崩坏。”他的目光扫过群臣,忽然停在一位一直沉默寡言的老将身上——长兴侯耿炳文,以善守之名著称于世。
“炳文,”朱元璋开口,声音在大殿中回荡,“你自始至终一言不发。论守城,在座无人出你之右。这锦州攻防,依你之见,守将做得如何?这城,还能守多久?皇太极为何迟迟啃不下这块硬骨头?你给咱和诸位详细剖析剖析。”
被皇帝点名,耿炳文上前一步,他身形不算魁梧,但眼神沉稳如磐石。他先是向朱元璋行了一礼,然后才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带着一种久经沙场的笃定:
“陛下圣明,垂询老臣。观此天幕,锦州守将,确乃良将。”他首先肯定了赵率教等人。
“其一,守城非只守城墙,更在守‘心’。皇太极三次遣使劝降,皆被拒之门外。赵率教此举,非仅表忠贞,更是稳军心、定民意之举。若主帅心存犹豫,麾下将士必生惶惑,城防再坚亦无用。”
“其二,备战周全。天幕虽只言片语,然‘修缮、整顿、治理、储存’八字,字字千钧。城墙之高厚,壕沟之深浅,擂木滚石之火油金汁是否充足,箭矢铳炮是否完备,粮秣饮水能支应几时……此皆守城之命脉。观后金军猛攻竟日而不能下,可见锦州城防物资储备极为充沛,守军调度得法。”
“其三,以静制动,以逸待劳。后金军披甲持刃,曝露于野,仰攻坚城,每攻一次,必耗锐气体力。而我军据城而守,居高临下,弓弩火器皆能及远,贼寇未至城下已先损三成。贼人掘壕围困,然锦州既已储粮甚丰,短期内无忧。相比之下,皇太极粮草不继、人马疲惫,其耗远胜于我。”
他最后总结道:“故,依老臣浅见,只要城中粮草不绝,军心不溃,锦州便可一直守下去!皇太极非不愿速下,实不能也!坚城之下,钝兵挫锐,攻城者之忌也。此非皇太极无能,实乃攻坚之战,自古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观其兵力,并未形成绝对优势,顿挫于城下,乃必然之事。”
耿炳文一番分析,条理清晰,深入肌理,完全从守城方的视角将锦州的优势和后金的困境剖析得明明白白。徐达、冯胜等人闻言皆不禁点头,就连好战的蓝玉也陷入了沉思,意识到守城并非怯战,而是一门极高深的学问。
朱元璋听完,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神色:“善!炳文老成谋国,洞若观火。如此说来,这锦州,确是一颗砸不碎、啃不动的铜豌豆!”他的目光再次转向天幕,语气森然,“咱倒要看看,这皇太极,下一步还能有什么招!”
此时,天幕正显示袁崇焕写给锦州的信函被后金截获,皇太极中计的情节。
“妙啊!”徐达忍不住击节,“袁崇焕此计,虚虚实实,既安抚了锦州守军,又迷惑了皇太极,争取了时间。看来此子深谙兵不厌诈之道。”
朱元璋也露出一丝赞赏之色:“是个会用脑子的,比一味蛮干强。”
然而,一直沉默的李善长却眉头紧锁,缓缓捋须,忧心忡忡地开口:“陛下,魏国公,此计虽妙,然老臣心中,却有不祥之感。”
“哦?韩国公有何忧虑?”朱元璋看向他。
李善长沉声道:“袁崇焕此举,虽是战术上的高明之举,但他伪作谈和,欺骗敌酋,此事若传回朝中,被那些不明就里、或是别有用心之人知晓,会如何解读?”
他顿了顿,声音更沉:“此前天幕零碎信息已可知,万历、天启朝堂,党争激烈,是非难辨。若有人攻讦他‘私通建虏’、‘擅主和议’,他纵然浑身是嘴,恐怕也难以分辨。仗打赢了,或可功过相抵;若战事稍有不利,或是朝中政敌发难……老臣只怕,他此举虽能退敌,却也可能为自己埋下杀身之祸的种子啊!”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一静。徐达、冯胜等武将出身,更多考虑战场胜负,经李善长这位深谙政治的老臣一点,顿时也觉出一股寒意。朱元璋的脸色也阴沉下来,他想起了胡惟庸,深知庙堂之上的刀光剑影,有时比战场更为凶险。
天幕上的战局仍在变化。
【天幕直播】继续:
五月二十七日,眼见锦州城岿然不动,后金军师老兵疲,粮草难继,皇太极终于做出了艰难的决定:分兵!
一部分兵力继续深挖壕沟,死死围困锦州,另一部分则由他亲自率领,数万大军拔营,浩浩荡荡直扑宁远而去!
“分兵了!”冯胜目光一凝,“皇太极这是不甘心空手而归,想去宁远碰碰运气,或许还想调动袁崇焕出城?”
徐达沉吟道:“宁远城防更胜锦州,且有袁崇焕坐镇。皇太极此举,恐是无奈之下的冒险。若宁远再攻不下,他此次兴师动众,可就是颜面尽失,无功而返了。”
蓝玉嘿然一笑:“疲兵再动,乃兵家大忌。宁远若早有准备,以逸待劳,皇太极怕是要再碰一鼻子灰!”
朱元璋看着天幕上“分兵”二字,又想到李善长方才的担忧,缓缓道:“锦州之围未解,宁远烽烟又起。袁崇焕虽有小计,然大局依旧凶险。更何况,朝堂之暗箭,恐比城下之明枪更难防备。这辽东大局,胜负尚未可知啊……”
他的目光仿佛穿透了天幕,看到了二百多年后那错综复杂的战场与朝堂,看到了那位命运似乎已笼罩上阴影的辽东巡抚。
奉天殿内,洪武君臣的讨论暂时停歇,所有人都凝神注视着天幕,等待着宁远方向即将爆发的又一场大战。锦州城下的战与和,看似暂时告一段落,实则引向了更巨大的悬念和风暴。
朱元璋目光如炬,死死盯着天幕上“后金”、“皇太极”、“袁崇焕”等字眼,指节无意识地敲打着御案,发出沉闷的响声。他身后,徐达、冯胜、蓝玉等一众百战名将,更是屏息凝神,如同身临其境般分析着战局,空气中弥漫着无形的硝烟味。
“围点打援?还是志在必得?”徐达率先打破沉默,手指虚点天幕,“皇太极亲率大军围攻锦州,锦州若下,则山海关外门户洞开,兵锋可直指辽西走廊。但他顿兵坚城之下,十五日久攻不克,师老兵疲,士气已堕,此乃兵家大忌。”
冯胜沉稳接口,目光扫过天幕上关于明军备战的描述:“魏国公所言极是。再看明军守将纪用、赵率教,颇有章法。‘修缮城池、整顿军纪、治理兵器、储存粮食’,这十六字看似平常,却是固守坚城的根本!他们绝非仓促应战,而是早已做好了长期固守的万全准备。皇太极三次劝降不成,强攻又损兵折将,确是骑虎难下。”
年轻的蓝玉眼中闪烁着好战的光芒,语气带着一丝急切:“野战!若是末将在,当趁其后金军疲惫、粮草不济、分兵宁远之时,率精锐铁骑出城冲阵,直捣其指挥中枢!即便不能全歼,也能狠狠撕下他一块肉来,重创其锐气,让他不敢再小觑我大明军威!”他对龟缩守城似乎有些不满,更崇尚主动出击。
朱元璋微微颔首,却又摇头:“蓝玉勇猛可嘉,但守城之责,首在于稳。锦州不失,便是大功。贸然出击,若有不测,大局崩坏。”他的目光扫过群臣,忽然停在一位一直沉默寡言的老将身上——长兴侯耿炳文,以善守之名著称于世。
“炳文,”朱元璋开口,声音在大殿中回荡,“你自始至终一言不发。论守城,在座无人出你之右。这锦州攻防,依你之见,守将做得如何?这城,还能守多久?皇太极为何迟迟啃不下这块硬骨头?你给咱和诸位详细剖析剖析。”
被皇帝点名,耿炳文上前一步,他身形不算魁梧,但眼神沉稳如磐石。他先是向朱元璋行了一礼,然后才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带着一种久经沙场的笃定:
“陛下圣明,垂询老臣。观此天幕,锦州守将,确乃良将。”他首先肯定了赵率教等人。
“其一,守城非只守城墙,更在守‘心’。皇太极三次遣使劝降,皆被拒之门外。赵率教此举,非仅表忠贞,更是稳军心、定民意之举。若主帅心存犹豫,麾下将士必生惶惑,城防再坚亦无用。”
“其二,备战周全。天幕虽只言片语,然‘修缮、整顿、治理、储存’八字,字字千钧。城墙之高厚,壕沟之深浅,擂木滚石之火油金汁是否充足,箭矢铳炮是否完备,粮秣饮水能支应几时……此皆守城之命脉。观后金军猛攻竟日而不能下,可见锦州城防物资储备极为充沛,守军调度得法。”
“其三,以静制动,以逸待劳。后金军披甲持刃,曝露于野,仰攻坚城,每攻一次,必耗锐气体力。而我军据城而守,居高临下,弓弩火器皆能及远,贼寇未至城下已先损三成。贼人掘壕围困,然锦州既已储粮甚丰,短期内无忧。相比之下,皇太极粮草不继、人马疲惫,其耗远胜于我。”
他最后总结道:“故,依老臣浅见,只要城中粮草不绝,军心不溃,锦州便可一直守下去!皇太极非不愿速下,实不能也!坚城之下,钝兵挫锐,攻城者之忌也。此非皇太极无能,实乃攻坚之战,自古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观其兵力,并未形成绝对优势,顿挫于城下,乃必然之事。”
耿炳文一番分析,条理清晰,深入肌理,完全从守城方的视角将锦州的优势和后金的困境剖析得明明白白。徐达、冯胜等人闻言皆不禁点头,就连好战的蓝玉也陷入了沉思,意识到守城并非怯战,而是一门极高深的学问。
朱元璋听完,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神色:“善!炳文老成谋国,洞若观火。如此说来,这锦州,确是一颗砸不碎、啃不动的铜豌豆!”他的目光再次转向天幕,语气森然,“咱倒要看看,这皇太极,下一步还能有什么招!”
此时,天幕正显示袁崇焕写给锦州的信函被后金截获,皇太极中计的情节。
“妙啊!”徐达忍不住击节,“袁崇焕此计,虚虚实实,既安抚了锦州守军,又迷惑了皇太极,争取了时间。看来此子深谙兵不厌诈之道。”
朱元璋也露出一丝赞赏之色:“是个会用脑子的,比一味蛮干强。”
然而,一直沉默的李善长却眉头紧锁,缓缓捋须,忧心忡忡地开口:“陛下,魏国公,此计虽妙,然老臣心中,却有不祥之感。”
“哦?韩国公有何忧虑?”朱元璋看向他。
李善长沉声道:“袁崇焕此举,虽是战术上的高明之举,但他伪作谈和,欺骗敌酋,此事若传回朝中,被那些不明就里、或是别有用心之人知晓,会如何解读?”
他顿了顿,声音更沉:“此前天幕零碎信息已可知,万历、天启朝堂,党争激烈,是非难辨。若有人攻讦他‘私通建虏’、‘擅主和议’,他纵然浑身是嘴,恐怕也难以分辨。仗打赢了,或可功过相抵;若战事稍有不利,或是朝中政敌发难……老臣只怕,他此举虽能退敌,却也可能为自己埋下杀身之祸的种子啊!”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一静。徐达、冯胜等武将出身,更多考虑战场胜负,经李善长这位深谙政治的老臣一点,顿时也觉出一股寒意。朱元璋的脸色也阴沉下来,他想起了胡惟庸,深知庙堂之上的刀光剑影,有时比战场更为凶险。
天幕上的战局仍在变化。
【天幕直播】继续:
五月二十七日,眼见锦州城岿然不动,后金军师老兵疲,粮草难继,皇太极终于做出了艰难的决定:分兵!
一部分兵力继续深挖壕沟,死死围困锦州,另一部分则由他亲自率领,数万大军拔营,浩浩荡荡直扑宁远而去!
“分兵了!”冯胜目光一凝,“皇太极这是不甘心空手而归,想去宁远碰碰运气,或许还想调动袁崇焕出城?”
徐达沉吟道:“宁远城防更胜锦州,且有袁崇焕坐镇。皇太极此举,恐是无奈之下的冒险。若宁远再攻不下,他此次兴师动众,可就是颜面尽失,无功而返了。”
蓝玉嘿然一笑:“疲兵再动,乃兵家大忌。宁远若早有准备,以逸待劳,皇太极怕是要再碰一鼻子灰!”
朱元璋看着天幕上“分兵”二字,又想到李善长方才的担忧,缓缓道:“锦州之围未解,宁远烽烟又起。袁崇焕虽有小计,然大局依旧凶险。更何况,朝堂之暗箭,恐比城下之明枪更难防备。这辽东大局,胜负尚未可知啊……”
他的目光仿佛穿透了天幕,看到了二百多年后那错综复杂的战场与朝堂,看到了那位命运似乎已笼罩上阴影的辽东巡抚。
奉天殿内,洪武君臣的讨论暂时停歇,所有人都凝神注视着天幕,等待着宁远方向即将爆发的又一场大战。锦州城下的战与和,看似暂时告一段落,实则引向了更巨大的悬念和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