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主公之命岂可违-《三国:我只想睡觉,却成曹魏军神》

  鲁肃无言,未曾想到对手未知便已屡败。心中虽有疑虑,却未表露,只点头:“多谢孔明警示,我会告诫主公。”

  诸葛亮颔首,他来江东拜见孙权,意在联合东吴抗曹。他们虽守江陵,但城外有夏侯惇十万大军,曹操总兵力近六十万。而他们兵力仅五万,江陵失守在即。身为军师,他需为主公寻退路,江东孙家无疑是最佳选择。他非投靠孙权,而是结盟,并借地驻军,待击退曹操后再共治荆州。

  很快,他们抵达孙权在柴桑的临时官邸。诸葛亮见宅院气势非凡,知孙权对曹操南侵之事极为重视。

  “速去通报主公,孔明已到。”鲁肃闻言忙去传信。

  鲁肃站于门前,向守卫大声通报。

  不久,守卫归来。

  “主公身体抱恙,今日不接待访客。”

  嗯?

  鲁肃心中一惊。

  仅是生病?更像是托词。

  他瞥了诸葛亮一眼,随即问守卫:“主公还有其他吩咐吗?”

  “没有。”

  闻言,鲁肃稍作思考,摆了摆手,对诸葛亮微微摇头:“孔明,等吾主病愈,我定会引荐你们相见。”

  “你先去驿馆休息,稍后我设宴为你接风。”

  诸葛亮苦笑。

  孙权明显在刻意躲避。

  这背后,或许与曹操的挑拨有关。

  本以为这拙劣的离间计会被识破,没想到却让江东局势动荡,连孙权也沉不住气了,不知后续如何。

  若孙权罢免周瑜,整治内部,曹操便有机可乘,趁机占领江东。

  这样,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的计划就更难实施了。

  还好,孙权身边有鲁肃这样的智者。

  这种人,定能看清局势。

  他本想靠口才说服孙权,但现在连面都见不到,从何说起。

  诸葛亮长叹一声,拱手道:“如此甚好,多谢子敬。”

  “来人,送孔明先生去休息。”

  安排好诸葛亮后,鲁肃走进大殿。

  守卫没有阻拦。

  进入大殿,鲁肃愕然——孙权安然坐在主位上。

  文武百官分列两边。

  更让他惊讶的是,周瑜不在!

  “参见主公。”

  短暂失神后,鲁肃连忙向高处的孙权行礼。

  目光无意间扫过武将那边。

  除了周瑜,吕蒙、凌统、周泰等年轻将领都不在,只有黄盖、程普等老将在场,且神色凝重,似乎正面临重大变故。

  再看文官队伍,全员到齐,张昭领头。

  孙权坐在堂上,听见鲁肃的脚步声,抬眼望了他一眼,表情难以捉摸。

  “孔明已走了吗?”

  “他仍在驿馆安歇,我已做安排。”

  鲁肃稍定心神,速回话。

  “遣他归去吧。”

  孙权嘴角轻扬,语带温和却意志坚决,“刘备欲挑拨我与曹操关系,我岂能中计。”

  鲁肃一脸茫然,满心疑惑。

  难道主公真要依附曹操?

  前几日不还命我联络刘备,共商**抗曹吗?

  数日之间,何以变故如此之大?

  鲁肃眉头紧蹙,正苦思冥想,忽见江东群臣立于一侧。

  瞬间,他恍然大悟。

  此乃主公**无奈之举!

  周瑜等人不在,主公难以抵挡张昭等人压力,只能暂且周旋,演场戏给众人瞧。

  不然,江东局面恐将失控。

  身为孙权心腹,鲁肃岂能坐视?

  “主公,曹操南侵,心怀不轨,意图吞并江东,我们绝不能轻易退让!”

  鲁肃神色凝重道。

  “子敬此言差矣。”

  张昭缓步而出,向孙权行礼后,转向鲁肃,娓娓道来,“曹操乃大汉丞相,奉天子之命,我等身为汉臣,理应遵从,归顺朝廷,以求一统,复兴汉室,此乃其一。”

  “又闻曹操此次出征,号称百万大军,虽多为北兵,但亦有荆州二十万水军,而我江东兵力仅十二万,如何抗衡?此乃其二。”

  “主公身为吴郡太守,食朝廷俸禄,理应尽忠,岂能背弃?此乃天理不容,乃其三。”

  “先主公曾有言,形势不利,可归顺朝廷,此乃其四。”

  张昭言罢,淡然望向鲁肃,平静说道:“子敬,你怎能让主公行此不忠不义之事,岂不失为臣之道?”

  “这……”

  鲁肃被张昭一番言辞抢白,不禁长叹。

  显然,张昭已决意归顺曹操,不然不会言辞如此强硬。

  说到底,皆是利益作怪。

  以张家为首的世家大族,恐与张昭同有此念。

  向曹操屈服,无损于他们,反能极大地惠及家族。

  此乃士族的本质所在。

  鲁肃身为士族一员,自是了然于胸。

  但你们可曾思量,此举会将主公置于何地?

  见鲁肃沉默,张昭微笑转身,向孙权深深鞠躬:“望主公顺应天意,归顺汉室。”

  “望主公顺应天意,归顺汉室!”

  张昭身后,众文臣纷纷跪下,齐声高呼,响彻大殿。

  其中,亦有非士族之人,皆因曹操之书而积极。

  曹操笼络人心之术,确比袁绍高明,寥寥数语,便牵动人心向曹。

  于是,江东文官群体,无一不主张:主公,宜降。

  “诸位,请起。”

  孙权连忙起身,亲自搀扶张昭。

  张昭乃江东元老,亦为其恩师,更是士族之首。

  资历威望,远超孙权。

  加之众多文臣施压,孙权之困顿可想而知。

  “此事我需慎重考量,也欲听取公瑾之意。”

  孙权扶着张昭,语气谦恭。

  “望主公早日决断。”

  张昭拱手退回座位,其余大臣亦起身,恭敬站立。

  此时,鲁肃方开口。

  “主公,公瑾何故未归?”

  孙权闻言摇头:“近日江东流言四起,你可知晓?”

  “略有耳闻,但流言不可信。”

  鲁肃急忙回应。

  “公瑾信中言,流言致军中动荡,他正整顿军纪,安抚士气,故归期延后。”

  孙权语气平静,却隐有不满。

  张昭携文臣劝降,周瑜又迟迟未归。

  主公身为东吴之主,治理江东却受诸多束缚,心中自然苦闷。

  鲁肃见状,额头微汗。

  公瑾啊,主公之命岂可违?纵有万般理由,亦应速回柴桑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