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泽一听这话,黯淡的眼睛里瞬间又迸发出一丝光亮!对啊!万一……万一皇上没看上他,觉得他难当大任,那他岂不是就不用去了?
这个念头如同救命稻草,让他一下子又恢复了不少精神,脊背也挺直了些,开始暗自琢磨着如何在面圣时表现得“平庸”一点,但又不能太差,以免丢了林家的脸面和二弟的举荐之功……这其中的分寸,着实难拿。
然而,因着宫中甄老太妃突发恶疾、情况不明的缘故,皇上忧心忡忡,自然无心也无力召见外臣商议这等“不急之务”。
因此,皇上和林淡原来说好的,等林泽和钱长富到京后便秘密召见的计划,不得不往后拖延几日。
对于这等变故,林府上下倒并无太大影响。
江挽澜只是四品诰命夫人,按制还没资格因老太妃病重而入宫问安侍疾,这对她而言反倒是件好事——她正怀着身孕,若真进了宫,规矩森严,行动不便,反而容易劳累不适。
只是黛玉作为有封号的县主,需按制入宫请安,或许还需在特定场合随众祈福。江挽澜不免有些担心,特意嘱咐了母亲东平郡王妃,若在宫中遇见,请母亲多看顾黛玉一二。
然而,对于此刻尚未离京、却也未曾接到任何入宫探视或侍疾旨意的甄家人来说,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就绝非什么好事了。
甄家上下,如今比任何人都清楚,宫里的甄老太妃,才是他们家族在皇上面前最大的底气和不倒的靠山。老太妃一旦有个三长两短……他们简直不敢想象后果。
再加上如今甄家当家的两位老爷皆不在京中,更是有些失了主心骨,一边焚香祷告,一边焦急地打探着宫中传出的任何一丝消息,好在第二日巳时甄家就接到了特许进宫的旨意。
――
老太妃宫中。
黛玉一早奉了旨意进宫,混在一众请安的内外命妇中并不显眼。
皇后体恤,特意吩咐了,让她与永嘉、明慧一同,只需晨昏定省般早晚各来一次问安即可,不必整日枯守。这已是极大的恩典,黛玉心中感念。
午后,黛玉再次入宫,恰逢甄家女眷刚被引入不久。殿内气氛压抑,隐约传来压抑的啜泣声。黛玉敛声静气,随着引路宫女入内,依礼请安后,便安静地退至一旁。她目光微垂,却能感受到甄家几位夫人小姐跪在榻前,哭得悲悲切切,尤其是那位甄家大夫人,更是以帕掩面,肩头耸动,好不伤心。
黛玉本就心肠柔软,易生感触,身处这般哀戚氛围之中,听着那声声悲啼,想起人生无常,也不由得鼻尖一酸,眼眶泛红,默默垂下泪来。
忠顺王妃恰好在一旁,见黛玉这般模样,心下怜惜,暗道这孩子真是水晶心肝,至纯至孝。
她侧身对身旁的儿媳——忠顺世子妃低语道:“好孩子,去把康乐县主带出去歇歇,这里头气息沉,莫让她哭伤了身子,年纪小小的,哪里经得住这个。”
世子妃会意,轻轻走到黛玉身边,柔声道:“县主,随我去偏殿喝盏蜜水可好?这里自有太医和娘娘们看顾。”
黛玉正觉心中闷闷,闻言便点了点头,用绢帕拭去泪痕,轻声应道:“有劳世子妃。”说罢,便起身欲随世子妃离开。
就在她起身拭泪的瞬间,目光无意间扫过跪在床榻不远处的甄大夫人。却见那甄大夫人虽依旧保持着哭泣的姿态,帕子下的眼神却飞快地与侍立在老太妃床头的一位老嬷嬷对上了一瞬,那眼神交换极快,若非黛玉心思细腻、观察入微,几乎就要错过。那绝非全然的悲痛,倒像是……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焦急与探寻?
黛玉心中猛地一“咯噔”,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违和感萦绕心头。她心思电转,脚下步伐未停,却在起身的刹那,借着衣袖的遮掩,指尖轻轻一弹,将左耳上戴着的一枚小巧珍珠耳珰悄无声息地褪下,任由它滚落在地毯的褶皱里。
出了正殿,沿着抄手游廊走了不远,世子妃关切地询问黛玉是否感觉好些。黛玉这才像是忽然察觉一般,轻呼一声,抬手摸了摸左耳,面露恰到好处的惶惑与歉意:“哎呀,我的耳珰……想是方才不小心掉了。真是失礼,可否容我回去寻一寻?”
世子妃不疑有他,忙道:“自然使得,我陪你一同去寻。”
黛玉连忙摆手:“不敢劳动世子妃,让我的丫头随我回去看看便是,想必就掉在刚才起身的地方,很快便能找到。”
世子妃见她坚持,便道:“既如此,你快去快回,我在此处等你。”
黛玉带着自己的贴身丫鬟梳云和钟嬷嬷,又折返回太妃宫中。此时正值午后,宫内侍奉的人手一部分去用膳休息,一部分在正殿内伺候,廊下院中倒是比先前清静了不少。
黛玉假意低头寻找耳珰,目光却敏锐地扫视着四周。果然,她瞥见一个穿着甄家丫鬟服饰的身影,脚步匆匆地闪进了通往后院厢房的角门。黛玉记得,那似乎是甄三小姐身边伺候的人。
“找到了,姑娘!在这里!”梳云眼尖,很快在方才黛玉坐过的椅子旁找到了那枚珍珠耳珰。
黛玉接过耳珰,心中稍定,但那个闪入后院的丫鬟身影和甄大夫人与嬷嬷的对视,却像两根刺扎在她心里。她面上不露分毫,只歉然地对殿内望过来的宫女笑了笑,便带着人再次退了出来。
与世子妃汇合后,黛玉心事重重。
恰逢明慧郡主也来请安见到她,软磨硬泡非要留她在宫中住一晚作伴。黛玉想着心中的疑虑,又见宫中因老太妃病重气氛不同往日,或许留下能……她略一思忖,便点头应允了明慧的邀请。
这个念头如同救命稻草,让他一下子又恢复了不少精神,脊背也挺直了些,开始暗自琢磨着如何在面圣时表现得“平庸”一点,但又不能太差,以免丢了林家的脸面和二弟的举荐之功……这其中的分寸,着实难拿。
然而,因着宫中甄老太妃突发恶疾、情况不明的缘故,皇上忧心忡忡,自然无心也无力召见外臣商议这等“不急之务”。
因此,皇上和林淡原来说好的,等林泽和钱长富到京后便秘密召见的计划,不得不往后拖延几日。
对于这等变故,林府上下倒并无太大影响。
江挽澜只是四品诰命夫人,按制还没资格因老太妃病重而入宫问安侍疾,这对她而言反倒是件好事——她正怀着身孕,若真进了宫,规矩森严,行动不便,反而容易劳累不适。
只是黛玉作为有封号的县主,需按制入宫请安,或许还需在特定场合随众祈福。江挽澜不免有些担心,特意嘱咐了母亲东平郡王妃,若在宫中遇见,请母亲多看顾黛玉一二。
然而,对于此刻尚未离京、却也未曾接到任何入宫探视或侍疾旨意的甄家人来说,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就绝非什么好事了。
甄家上下,如今比任何人都清楚,宫里的甄老太妃,才是他们家族在皇上面前最大的底气和不倒的靠山。老太妃一旦有个三长两短……他们简直不敢想象后果。
再加上如今甄家当家的两位老爷皆不在京中,更是有些失了主心骨,一边焚香祷告,一边焦急地打探着宫中传出的任何一丝消息,好在第二日巳时甄家就接到了特许进宫的旨意。
――
老太妃宫中。
黛玉一早奉了旨意进宫,混在一众请安的内外命妇中并不显眼。
皇后体恤,特意吩咐了,让她与永嘉、明慧一同,只需晨昏定省般早晚各来一次问安即可,不必整日枯守。这已是极大的恩典,黛玉心中感念。
午后,黛玉再次入宫,恰逢甄家女眷刚被引入不久。殿内气氛压抑,隐约传来压抑的啜泣声。黛玉敛声静气,随着引路宫女入内,依礼请安后,便安静地退至一旁。她目光微垂,却能感受到甄家几位夫人小姐跪在榻前,哭得悲悲切切,尤其是那位甄家大夫人,更是以帕掩面,肩头耸动,好不伤心。
黛玉本就心肠柔软,易生感触,身处这般哀戚氛围之中,听着那声声悲啼,想起人生无常,也不由得鼻尖一酸,眼眶泛红,默默垂下泪来。
忠顺王妃恰好在一旁,见黛玉这般模样,心下怜惜,暗道这孩子真是水晶心肝,至纯至孝。
她侧身对身旁的儿媳——忠顺世子妃低语道:“好孩子,去把康乐县主带出去歇歇,这里头气息沉,莫让她哭伤了身子,年纪小小的,哪里经得住这个。”
世子妃会意,轻轻走到黛玉身边,柔声道:“县主,随我去偏殿喝盏蜜水可好?这里自有太医和娘娘们看顾。”
黛玉正觉心中闷闷,闻言便点了点头,用绢帕拭去泪痕,轻声应道:“有劳世子妃。”说罢,便起身欲随世子妃离开。
就在她起身拭泪的瞬间,目光无意间扫过跪在床榻不远处的甄大夫人。却见那甄大夫人虽依旧保持着哭泣的姿态,帕子下的眼神却飞快地与侍立在老太妃床头的一位老嬷嬷对上了一瞬,那眼神交换极快,若非黛玉心思细腻、观察入微,几乎就要错过。那绝非全然的悲痛,倒像是……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焦急与探寻?
黛玉心中猛地一“咯噔”,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违和感萦绕心头。她心思电转,脚下步伐未停,却在起身的刹那,借着衣袖的遮掩,指尖轻轻一弹,将左耳上戴着的一枚小巧珍珠耳珰悄无声息地褪下,任由它滚落在地毯的褶皱里。
出了正殿,沿着抄手游廊走了不远,世子妃关切地询问黛玉是否感觉好些。黛玉这才像是忽然察觉一般,轻呼一声,抬手摸了摸左耳,面露恰到好处的惶惑与歉意:“哎呀,我的耳珰……想是方才不小心掉了。真是失礼,可否容我回去寻一寻?”
世子妃不疑有他,忙道:“自然使得,我陪你一同去寻。”
黛玉连忙摆手:“不敢劳动世子妃,让我的丫头随我回去看看便是,想必就掉在刚才起身的地方,很快便能找到。”
世子妃见她坚持,便道:“既如此,你快去快回,我在此处等你。”
黛玉带着自己的贴身丫鬟梳云和钟嬷嬷,又折返回太妃宫中。此时正值午后,宫内侍奉的人手一部分去用膳休息,一部分在正殿内伺候,廊下院中倒是比先前清静了不少。
黛玉假意低头寻找耳珰,目光却敏锐地扫视着四周。果然,她瞥见一个穿着甄家丫鬟服饰的身影,脚步匆匆地闪进了通往后院厢房的角门。黛玉记得,那似乎是甄三小姐身边伺候的人。
“找到了,姑娘!在这里!”梳云眼尖,很快在方才黛玉坐过的椅子旁找到了那枚珍珠耳珰。
黛玉接过耳珰,心中稍定,但那个闪入后院的丫鬟身影和甄大夫人与嬷嬷的对视,却像两根刺扎在她心里。她面上不露分毫,只歉然地对殿内望过来的宫女笑了笑,便带着人再次退了出来。
与世子妃汇合后,黛玉心事重重。
恰逢明慧郡主也来请安见到她,软磨硬泡非要留她在宫中住一晚作伴。黛玉想着心中的疑虑,又见宫中因老太妃病重气氛不同往日,或许留下能……她略一思忖,便点头应允了明慧的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