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锈锁开口那晚-《痕语者》

  清晨的第一缕微光穿透尘埃,在空气中划出斑驳的轨迹。

  宋昭站在父亲办公室的废墟前,金属门板上烧灼的痕迹像一道凝固的疤。

  门锁是新的,冰冷而陌生,但他并未理会。

  他侧身贴向墙壁,指尖在焦黑的墙砖缝隙间摸索,那种熟悉的触感,是童年时捉迷藏留下的记忆。

  很快,他的指尖触到了一片冰凉坚硬的异物。

  他用力一抠,半截锈迹斑斑的弹簧的叶片应声而出,躺在他粗糙的掌心。

  十五年前那个夜晚的烈焰,仿佛仍在掌心灼烧。

  父亲就是用南枝拳的寸劲,生生震松了门轴,想用这最原始的工具撬开一条生路。

  宋昭的喉结滚动了一下,将弹簧的叶片浸入随身携带的小瓶电解液中。

  锈迹迅速剥落,液面泛起浑浊的泡沫,一片微小得几乎无法用肉眼辨识的刻印,在金属表面幽幽浮现。

  他举起便携放大镜,瞳孔骤然收缩。

  R08。

  这不是设备编号。

  应急小组的装备编号以字母“E”开头。

  这是人员序列编码。

  官方公布的“壬戌应急小组”名单,从R01到R07,七个人,全部牺牲。

  宋昭的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窒息感瞬间袭来。

  从来不是七个人,是八个。

  一个从系统中被彻底抹除,连死亡名单都吝于给予一席之地的幽灵。

  与此同时,市档案馆地下三层,空气里弥漫着旧纸张和防腐剂混合的奇异气味。

  林晚戴着白手套,正小心翼翼地将一份1999年的应急响应中心筹建批文残页放置在红外扫描仪下。

  纸张边缘被书虫啃噬得如同破碎的地图,但中心区域的签到栏位尚存。

  随着红外光束缓缓扫过,原本模糊不清的墨迹在屏幕上逐渐清晰,如同从时间的深渊中浮现的鬼影。

  前七个签名刚劲有力,是宋昭父亲那一代人的笔锋。

  而在第七个签名之下,一个几乎被蛀洞完全吞噬的角落里,第八个签名顽强地显现出来:陆沉。

  职务一栏的字迹更加模糊,经过反复辨析,林晚辨认出“现场物证归档专员”几个字。

  这是一个后勤序列的职位,微不足道,像机器上一颗不会被注意到的螺丝钉,也正因如此,他才没有被列入核心行动组的名单里。

  林晚立刻接入内部系统,交叉比对历年失踪人口数据库。

  十几分钟后,一条信息跳了出来:陆沉,最后户籍登记地址,云江市西郊老矿区三号废弃职工宿舍。

  宋昭收到消息时,正午的太阳正烈。

  他没有任何犹豫,立刻决定前往勘查。

  唐雨柔不知从哪里听到了风声,主动跟了上来,理由无懈可击:“任何脱离现场的推断都是空中楼阁,我的病理叙事需要一条完整的证据链。”

  午后的老矿区死寂一片,风穿过破败的窗框,发出呜咽般的声音。

  宿舍楼的走廊里堆满杂物,每走一步都激起呛人的灰尘。

  根据地址,他们找到了陆沉的房间。

  屋里空空荡荡,只有一张积满灰尘的旧木板床。

  宋昭用指关节敲击着床板,声音在某一处显得异常沉闷。

  他撬开那块床板,一个用油布紧紧包裹的密封铁盒静静躺在夹层里。

  盒子没有上锁。

  打开它,里面是一本工作日志和一台微型录音机。

  宋昭的心跳开始失控。

  他翻开日志,陆沉的字迹清秀而工整,但越往后,笔画越是潦草,仿佛书写者的内心正经历着巨大的风暴。

  最后一页的记录时间,是火灾发生前夜。

  “晚上十一点,接到周正声副主任的口头指令,要求将D7舱中央制冷系统全部原始运行日志立刻封存,转交给他本人。指令异常,按规定,此类物证移交需双人签字并录入系统。我复制了数据备份,将原件藏匿。”

  宋昭的呼吸停滞了一瞬。

  他拿起那台小巧的录音机,按下了播放键。

  一阵刺耳的静电噪音后,一个因恐惧而极度压抑、颤抖的男声从里面传来。

  “他们说……说这是最高级别的消防演习……封锁了所有通道。可是我看见了,我从通风口的缝隙里看见了……沈巍的人,他们在搬运东西……是尸体,盖着白布的尸体……证据,我不能让这些证据跟着我一起睡过去……”

  录音在这里中断了几秒,接着,那个声音用尽最后的力气,念出了一句如同谶语般的口诀。

  “逆枝不折,根在土中。”

  宋昭的指尖剧烈地颤抖起来。

  这句话,是祖父亲自传给他的南枝拳总纲第一句拳谚。

  返程的车里,气氛压抑得可怕。

  唐雨柔戴着耳机,反复回放着那段录音。

  许久,她摘下耳机,脸色凝重地看着宋昭:“录音的背景音里,有一段频率极低的震动,大约在25赫兹左右,持续且有规律。我比对过应急中心所有大型设备的运行参数,这个频率,只与D7生化实验舱那台德国产的老式压缩机老化后的共振频率完全一致。”

  她顿了顿,一字一句地说道:“这意味着,陆沉在录下这段话的时候,人就在D7舱的制冷设备间里,或者离得非常近。他很可能长期潜伏在那里,用医用听诊器之类的设备,记录下了压缩机所有异常的运行数据。这些数据,就是‘回声计划’能够启动的最关键的反证,它们被嵌入了磁带的母带里。”

  宋昭猛地踩下刹车,车子在空旷的公路上发出一声刺耳的尖啸。

  他终于明白了。

  陆沉不是被动消失的牺牲品,他是主动潜入黑暗的孤勇者。

  他利用自己后勤人员的身份,这个系统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盲区,完成了最高危的物证守护。

  他不是第八名牺牲者,他是那场大火里,唯一一个从头到尾的见证者,一个未被发现的“沉默证人”。

  当晚,宋昭将陆沉日志的复印件和一张他亲手绘制的图纸交给了陈砚。

  图纸上,八枚警徽环绕成一个圆,代表第七枚的警徽旁,一枚崭新的、编号为“R08”的警徽与它并列悬挂。

  陈砚盯着那张图,沉默了漫长得足以让人窒息的时间。

  最后,他用一种近乎耳语的声音说:“纪检系统里没有关于他的任何档案……但我会立刻启动复核程序,让‘R08’这个名字,进入它本该进入的名录。”

  陈砚刚走,宋,的手机就响了,是沈砚打来的。

  她的声音有些急促:“宋昭,魏氏基金会的一个旧仓库在清点时,发现了一件未登记的特种防护服,型号和当年应急小组的一致。最关键的是,在内袋里,缝着一个用棉布做的小标签,上面只有一个字——陆。”

  宋昭挂断电话,走到窗前。

  城市的万家灯火在他眼前铺开,像一片深不见底的星海。

  他忽然开口,仿佛在对自己,又仿佛在对这夜色说:“我们一直以为是我们在追逐真相,现在才发现,其实是真相一直在等我们,等我们读懂它留下的每一个信号。”

  话音刚落,一阵夜风穿过窗户的缝隙,带着一丝凉意,在他耳边盘旋不去,像一声迟到了整整二十年的应答。

  就在这时,他的手机再次震动起来。

  屏幕上显示着陈砚的号码。

  宋昭接起,听筒里只传来对方沉稳而不容置疑的声音。

  “宋昭,给你三十分钟准备。车在楼下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