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啊!可惜!”张敬之好像重新振作了精神。
“不知张大人可惜什么?”王清晨问道。
“王大人的参张某的奏疏现在想必已经到达京师了吧,不过张某的奏疏昨日便已抵达京师了!”
“哦?敢问张大人参王某何事?可否说来听听?”王清晨并不担心。
“不不不,王大人兢兢业业,不仅修复河堤,还帮大理寺揭开案件谜底,本官怎么会参王大人呢?本官是为王大人表功”张敬之索性摊牌了。
“表功?”王清晨目露疑惑。
“当然是表功,河堤修复就在眼前,王大人居功至伟,正好风风光光回朝廷向陛下领赏。”
王清晨面色一黑,张敬之这手高明啊!这是赤果果的阳谋
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拿下自己或者将自己调离,都能达成自己的目的。
“至于原武县的百姓,本官自会好好照料!”张敬之轻声说道。
“圣旨到“正说着话,一道尖锐的嗓音在县衙外响起。
“王大人,接旨吧!想必是您的诏令到了!”张敬之瞬间收敛心神,面带笑容,这话在王清晨听来是如此刺耳。
“工部侍郎王清晨接旨!”内侍高声宣道。
王清晨整衣跪拜:“臣王清晨恭请圣安。”
“圣恭安。”
内侍展开圣旨,朗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工部侍郎王清晨治河有功,心系黎庶,特赐金元百枚,锦缎五十匹。今河工将竣,着王卿即刻返京叙职,不得延误。钦此。”
王清晨叩首接旨,心中已是翻江倒海。
张敬之算是给他上了一课。
这道圣旨来得太快,太巧,分明是张敬之早已布局,而他又不能不接。
抗旨的罪名即便是梁朝都保不住他。
如此看来,张敬之在朝中的势力真是不容小觑,竟然能影响到景佑帝的决策。
圣旨可不是随便就能下的,按照正常的流程经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没个三五日的功夫很难到达地方。
其中必有推手,王清晨现在倒想看看这背后到底是谁?到底想要做什么?
“敢问公公?这河堤之事由谁接手?朝中可有定论?”
“王大人放心,”内侍笑眯眯地将圣旨交由王清晨。
“陛下自有安排。张大人身为钦差,总揽赈灾事宜,这后续的河工维护、灾民安置,自然是由张大人一力承担。王大人您就安心回京领赏吧。”
王清晨心中一沉,最坏的情况还是发生了。
他若此刻离开,堤坝虽已合龙,但后续的加固、维护,以及最关键的开闸放水时机,若交给全然不懂水利又心怀鬼胎的张敬之,无异于将万千百姓性命置于悬崖之边。
而那几十万石救命粮,更是羊入虎口。
张敬之脸上笑意更浓,带着几分毫不掩饰的得意:“王侍郎劳苦功高,也是该回京歇息了。本官定会秉承王侍郎之志,‘好好’照料原武百姓,完成后续事宜。”
王清晨缓缓起身,手握圣旨,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
他目光扫过张敬之志得意满的脸,又看向衙门内外跪着的那些探头探脑、面带惶恐的胥吏和兵士。
不能走。
至少不能现在就走。
抗旨是死罪,但若就此离去,任由张敬之胡作非为,导致堤防再度溃决或灾民暴动,他同样是千古罪人。
必须争取时间。
“臣,领旨谢恩。”王清晨再次躬身,声音沉稳,听不出丝毫波澜。
“然,容公公向陛下详禀。堤坝虽已合龙,然新土未固,尤需三五日精心养护,密切观测水位变化,方可万无一失。
此乃专业技术,非熟手不能为。
臣恳请公公回禀陛下,允臣再多留三日,待工程彻底稳固,交接清楚后,即刻返京,绝不敢延误。”
内侍闻言,面露难色:“这……王大人,圣旨上说的是‘即刻返京’,咱家可不敢……”
“王大人放心去就是了,本官总领地方政务,于水务虽不算精通,但也不至于出错,还是说王大人觉得此事非王大人不可成?”张敬之胜券在握,自然不能容许王清晨杀个回马枪。
“王大人还是随咱家回京领赏吧!若是陛下怪罪下来……”那内侍自然不愿出现差池,一点差池,落在他头上说不定就是人头落地。
“公公,黄河安危关乎千万生灵。若因交接仓促导致堤防再溃,这个责任,我担不起,您担得起吗?张大人又如何担得起?”
他转向张敬之,语气沉凝:“张大人,治河非儿戏。若此时交接,一旦出事,滔天之罪,你我可都是要掉脑袋的。”
张敬之笑容一僵。他虽想尽快逼走王清晨,但也不敢夸下海口。
若真在此时出事,他确实难逃干系。
内侍更是面露惧色。
他不过是个传旨的,若真因催促而酿成大祸,皇帝震怒之下,他必定首当其冲。
王清晨趁热打铁,对内侍躬身一礼:“请公公暂留三日,亲眼见证堤坝稳固。届时您回京复命,既可说明实际情况,亦可向陛下证明公公处事周全、顾全大局。陛下仁德,必不会因这三日之延而怪罪,反而会赞赏公公的谨慎。”
内侍神色动摇。
王清晨的话确实有理,且给了他一个完美的台阶。
张敬之暗骂王清晨狡猾,却一时找不到反驳的理由,只得强笑道:“既然王大人如此坚持,那便请公公多留三日。本官也好趁此时间,向王大人多多请教河工事宜。”
他这话说得冠冕堂皇,实则咬牙切齿。
王清晨立刻道:“如此甚好!那便有劳公公了。麻烦张大人立刻为公公安排住处,好生款待!”
他根本不给张敬之反悔的机会。
内侍见状,只得顺水推舟:“既如此,咱家便多留三日。王大人务必尽快处理妥当。”
“谢公公!”王清晨郑重道谢,心中稍定。
这旨意好像接了,又好像没接,这三日时间便是王清晨争取来的操作时间。
张敬之显然没料到王清晨竟敢拒旨,换作任何一个官员,哪个不是拍马赶去领赏。
只能说王清晨是个异类,早就打算好的张敬之此时比吃了苍蝇还难受。
若是王清晨再将这些位内侍拉到高岗之上,那他可真的要唧唧复唧唧了。
“公公这边请,本县刚刚遭灾若有怠慢,万请海涵”张敬之赶紧将几位公公拉拢到自己身旁。
若是王清晨有意拉拢他就得不偿失了。
双方的再次较量以王清晨败退而收场。
不过张敬之也并不好过。
“大人,实在拖不得了!这两日若再不起船,恐怕大人将要怪罪!”那幕僚在旁边焦急道。
“我不知道吗?难道你要我在众目睽睽之下调度粮食?他们缺粮,王清晨死活不走,我有什么办法?”张敬之气急败坏。
“要不,让那些人直接进入本县?”
“你是说让他们直接动手开抢?那本官的脑袋还要不要了?他们抢的是粮食吗?抢的是老爷我的脑袋!”张敬之对这个幕僚越来越不满意了。
“今日已经是大人给的最后期限了,若粮食还不上船,我等如何是好?”那幕僚焦急万分,那些大老爷说杀人是真的会杀人的。
“想,现在就给老子想办法!”
“要不铤而走险,运出去一些是一些!”
……
当日下午,张敬之便以“熟悉河务,便于日后管理”为由,派了几名心腹胥吏来到堤坝“观摩学习”。
这几人看似谦恭,实则眼神闪烁,不停打探工程细节,尤其关注几处关键险工段和预备泄洪的闸口位置。
“大人,真不管他们吗?”段柳对此极为警惕。
王清晨却摇了摇头,低声道:“防贼千里,不如盯紧一时。让他们看便是。”
三日时间,对于河堤合拢来说是有些紧巴巴的。
好在高岗之上开始重新施粥,王清晨的压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王清晨则再次来到李岷养伤的住处。
经过两日休养,李岷气色稍好,但依旧虚弱。
听闻圣旨之事,他挣扎着想要坐起:“大人,张敬之此番釜底抽薪!您万不可……”
王清晨按住他:“李兄安心养伤。他还抽不了薪,这三日,我需要你帮我做些事。”
李岷目光一凝:“大人但请吩咐。”
“张敬之贪腐粮仓,意图明显。我拖延三日,他必会趁此机会加紧动作,要么转移粮食,要么伪造账目。我需要你这位原武县丞的威望。”王清晨声音压得极低。
“我需要你盯紧粮仓内的粮食进出,做一本细账,另外让百姓注意生面孔,尤其是三五成群的生面孔。”
这时候发挥群众的力量才是明智之举。
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的道理,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他们揪出来,王清晨才能安心离开。
只是三日时间还是有些太紧。
若是他们按耐住性子,没有动作,那他到时候也只能含恨离开。
“下官一定帮大人盯紧了!”李岷身为县丞,自然也不愿看着本县百姓受苦。
“好!”王清晨用力点头。
“你且叮嘱下去,此事务必隐秘,所有信息直接报于我知。李兄,你自身安危亦要紧,张敬之若狗急跳墙,难保不会再生毒计。”
李岷淡然一笑:“经历此番生死,下官早已看淡。能为原武百姓尽最后一份力,岷,死得其所。”
王清晨心中触动,重重拍了拍李岷未受伤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
离开李岷处,王清晨立刻返回堤坝。
他故意对张敬之派来的那几名胥吏不闻不问,以此麻痹对方。
同时,他暗中吩咐段柳,抽调绝对核心的工匠队伍,日夜不停,对真正关键的合龙段进行最后加固,并派亲信子弟兵严密把守,任何外人不得靠近。
整个堤坝工程,外松内紧,如同一张缓缓拉开的弓。
第一日,风平浪静。
粮仓那边传来消息,仅有少量粮食按旧例发出,未见异常。
市井间也未见陌生人马聚集。
王清晨心中并不放松,他知道,张敬之比自己更急。
第二日下午,情况终于出现。
一名浑身湿透、作渔夫打扮的汉子,被段柳悄悄带到了王清晨面前。
“大人!”那汉子声音急促,带着水汽的腥味。
“小的今日在下游洄水湾捕鱼,瞧见三艘大船,不像是客船,倒像是…像是县里常来运粮的粮船!全都藏在湾里!鬼鬼祟祟的!”
王清晨心中一凛:“可看清旗号?有多少人看守?”
“回大人,小的特地猫了好一阵,没看到旗号!每船约莫十来个汉子看守,有些还带着刀刃,不像善类。他们很是警惕,小的差点被发现,赶紧潜水回来了。”
看来,张敬之果然忍不住了!
几乎同时,李岷也通过隐秘渠道送来消息:今日午后,约有二百名陌生“难民”分批混入城中。
分散落脚在几家由张敬之亲信控制的尚且完好的民房。
这些人全都是青壮无疑,看其身形举止,完全不是本地人。
王清晨眼中寒光一闪。
张敬之果然狗急跳墙了!
粮船、陌生青壮、心腹控制的民房……这一切都指向一个可能:强行运粮!
宫里的公公还在这里,张敬之这么做,莫非是有恃无恐?还是丧心病狂了?
“段柳!”王清晨立刻下令。
“你亲自带一队可靠人手,立刻去洄水湾,严密监视那几艘粮船!记住,只需监视,切勿打草惊蛇,随时汇报动向!”
“是!”段柳领命,迅速点人离去。
王清晨沉吟片刻,又叫来段涛低声道:“你去告知李县丞,让他的人盯紧那二百‘难民’的落脚点,同样只盯不动。再传我的话给堤上咱们的弟兄,今晚警醒些,枕戈待旦。”
段涛领命而去,他现在最缺的反而是人手,堤上青壮不少,但是真正能派上用场的却不多,若是景阳在这里就没这个烦恼了。
而现在他却走不开,今天正是河堤最后的合拢日子,他还需得在现场监工,或许张敬之利用的就是这个契机。
“不知张大人可惜什么?”王清晨问道。
“王大人的参张某的奏疏现在想必已经到达京师了吧,不过张某的奏疏昨日便已抵达京师了!”
“哦?敢问张大人参王某何事?可否说来听听?”王清晨并不担心。
“不不不,王大人兢兢业业,不仅修复河堤,还帮大理寺揭开案件谜底,本官怎么会参王大人呢?本官是为王大人表功”张敬之索性摊牌了。
“表功?”王清晨目露疑惑。
“当然是表功,河堤修复就在眼前,王大人居功至伟,正好风风光光回朝廷向陛下领赏。”
王清晨面色一黑,张敬之这手高明啊!这是赤果果的阳谋
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拿下自己或者将自己调离,都能达成自己的目的。
“至于原武县的百姓,本官自会好好照料!”张敬之轻声说道。
“圣旨到“正说着话,一道尖锐的嗓音在县衙外响起。
“王大人,接旨吧!想必是您的诏令到了!”张敬之瞬间收敛心神,面带笑容,这话在王清晨听来是如此刺耳。
“工部侍郎王清晨接旨!”内侍高声宣道。
王清晨整衣跪拜:“臣王清晨恭请圣安。”
“圣恭安。”
内侍展开圣旨,朗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工部侍郎王清晨治河有功,心系黎庶,特赐金元百枚,锦缎五十匹。今河工将竣,着王卿即刻返京叙职,不得延误。钦此。”
王清晨叩首接旨,心中已是翻江倒海。
张敬之算是给他上了一课。
这道圣旨来得太快,太巧,分明是张敬之早已布局,而他又不能不接。
抗旨的罪名即便是梁朝都保不住他。
如此看来,张敬之在朝中的势力真是不容小觑,竟然能影响到景佑帝的决策。
圣旨可不是随便就能下的,按照正常的流程经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没个三五日的功夫很难到达地方。
其中必有推手,王清晨现在倒想看看这背后到底是谁?到底想要做什么?
“敢问公公?这河堤之事由谁接手?朝中可有定论?”
“王大人放心,”内侍笑眯眯地将圣旨交由王清晨。
“陛下自有安排。张大人身为钦差,总揽赈灾事宜,这后续的河工维护、灾民安置,自然是由张大人一力承担。王大人您就安心回京领赏吧。”
王清晨心中一沉,最坏的情况还是发生了。
他若此刻离开,堤坝虽已合龙,但后续的加固、维护,以及最关键的开闸放水时机,若交给全然不懂水利又心怀鬼胎的张敬之,无异于将万千百姓性命置于悬崖之边。
而那几十万石救命粮,更是羊入虎口。
张敬之脸上笑意更浓,带着几分毫不掩饰的得意:“王侍郎劳苦功高,也是该回京歇息了。本官定会秉承王侍郎之志,‘好好’照料原武百姓,完成后续事宜。”
王清晨缓缓起身,手握圣旨,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
他目光扫过张敬之志得意满的脸,又看向衙门内外跪着的那些探头探脑、面带惶恐的胥吏和兵士。
不能走。
至少不能现在就走。
抗旨是死罪,但若就此离去,任由张敬之胡作非为,导致堤防再度溃决或灾民暴动,他同样是千古罪人。
必须争取时间。
“臣,领旨谢恩。”王清晨再次躬身,声音沉稳,听不出丝毫波澜。
“然,容公公向陛下详禀。堤坝虽已合龙,然新土未固,尤需三五日精心养护,密切观测水位变化,方可万无一失。
此乃专业技术,非熟手不能为。
臣恳请公公回禀陛下,允臣再多留三日,待工程彻底稳固,交接清楚后,即刻返京,绝不敢延误。”
内侍闻言,面露难色:“这……王大人,圣旨上说的是‘即刻返京’,咱家可不敢……”
“王大人放心去就是了,本官总领地方政务,于水务虽不算精通,但也不至于出错,还是说王大人觉得此事非王大人不可成?”张敬之胜券在握,自然不能容许王清晨杀个回马枪。
“王大人还是随咱家回京领赏吧!若是陛下怪罪下来……”那内侍自然不愿出现差池,一点差池,落在他头上说不定就是人头落地。
“公公,黄河安危关乎千万生灵。若因交接仓促导致堤防再溃,这个责任,我担不起,您担得起吗?张大人又如何担得起?”
他转向张敬之,语气沉凝:“张大人,治河非儿戏。若此时交接,一旦出事,滔天之罪,你我可都是要掉脑袋的。”
张敬之笑容一僵。他虽想尽快逼走王清晨,但也不敢夸下海口。
若真在此时出事,他确实难逃干系。
内侍更是面露惧色。
他不过是个传旨的,若真因催促而酿成大祸,皇帝震怒之下,他必定首当其冲。
王清晨趁热打铁,对内侍躬身一礼:“请公公暂留三日,亲眼见证堤坝稳固。届时您回京复命,既可说明实际情况,亦可向陛下证明公公处事周全、顾全大局。陛下仁德,必不会因这三日之延而怪罪,反而会赞赏公公的谨慎。”
内侍神色动摇。
王清晨的话确实有理,且给了他一个完美的台阶。
张敬之暗骂王清晨狡猾,却一时找不到反驳的理由,只得强笑道:“既然王大人如此坚持,那便请公公多留三日。本官也好趁此时间,向王大人多多请教河工事宜。”
他这话说得冠冕堂皇,实则咬牙切齿。
王清晨立刻道:“如此甚好!那便有劳公公了。麻烦张大人立刻为公公安排住处,好生款待!”
他根本不给张敬之反悔的机会。
内侍见状,只得顺水推舟:“既如此,咱家便多留三日。王大人务必尽快处理妥当。”
“谢公公!”王清晨郑重道谢,心中稍定。
这旨意好像接了,又好像没接,这三日时间便是王清晨争取来的操作时间。
张敬之显然没料到王清晨竟敢拒旨,换作任何一个官员,哪个不是拍马赶去领赏。
只能说王清晨是个异类,早就打算好的张敬之此时比吃了苍蝇还难受。
若是王清晨再将这些位内侍拉到高岗之上,那他可真的要唧唧复唧唧了。
“公公这边请,本县刚刚遭灾若有怠慢,万请海涵”张敬之赶紧将几位公公拉拢到自己身旁。
若是王清晨有意拉拢他就得不偿失了。
双方的再次较量以王清晨败退而收场。
不过张敬之也并不好过。
“大人,实在拖不得了!这两日若再不起船,恐怕大人将要怪罪!”那幕僚在旁边焦急道。
“我不知道吗?难道你要我在众目睽睽之下调度粮食?他们缺粮,王清晨死活不走,我有什么办法?”张敬之气急败坏。
“要不,让那些人直接进入本县?”
“你是说让他们直接动手开抢?那本官的脑袋还要不要了?他们抢的是粮食吗?抢的是老爷我的脑袋!”张敬之对这个幕僚越来越不满意了。
“今日已经是大人给的最后期限了,若粮食还不上船,我等如何是好?”那幕僚焦急万分,那些大老爷说杀人是真的会杀人的。
“想,现在就给老子想办法!”
“要不铤而走险,运出去一些是一些!”
……
当日下午,张敬之便以“熟悉河务,便于日后管理”为由,派了几名心腹胥吏来到堤坝“观摩学习”。
这几人看似谦恭,实则眼神闪烁,不停打探工程细节,尤其关注几处关键险工段和预备泄洪的闸口位置。
“大人,真不管他们吗?”段柳对此极为警惕。
王清晨却摇了摇头,低声道:“防贼千里,不如盯紧一时。让他们看便是。”
三日时间,对于河堤合拢来说是有些紧巴巴的。
好在高岗之上开始重新施粥,王清晨的压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王清晨则再次来到李岷养伤的住处。
经过两日休养,李岷气色稍好,但依旧虚弱。
听闻圣旨之事,他挣扎着想要坐起:“大人,张敬之此番釜底抽薪!您万不可……”
王清晨按住他:“李兄安心养伤。他还抽不了薪,这三日,我需要你帮我做些事。”
李岷目光一凝:“大人但请吩咐。”
“张敬之贪腐粮仓,意图明显。我拖延三日,他必会趁此机会加紧动作,要么转移粮食,要么伪造账目。我需要你这位原武县丞的威望。”王清晨声音压得极低。
“我需要你盯紧粮仓内的粮食进出,做一本细账,另外让百姓注意生面孔,尤其是三五成群的生面孔。”
这时候发挥群众的力量才是明智之举。
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的道理,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他们揪出来,王清晨才能安心离开。
只是三日时间还是有些太紧。
若是他们按耐住性子,没有动作,那他到时候也只能含恨离开。
“下官一定帮大人盯紧了!”李岷身为县丞,自然也不愿看着本县百姓受苦。
“好!”王清晨用力点头。
“你且叮嘱下去,此事务必隐秘,所有信息直接报于我知。李兄,你自身安危亦要紧,张敬之若狗急跳墙,难保不会再生毒计。”
李岷淡然一笑:“经历此番生死,下官早已看淡。能为原武百姓尽最后一份力,岷,死得其所。”
王清晨心中触动,重重拍了拍李岷未受伤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
离开李岷处,王清晨立刻返回堤坝。
他故意对张敬之派来的那几名胥吏不闻不问,以此麻痹对方。
同时,他暗中吩咐段柳,抽调绝对核心的工匠队伍,日夜不停,对真正关键的合龙段进行最后加固,并派亲信子弟兵严密把守,任何外人不得靠近。
整个堤坝工程,外松内紧,如同一张缓缓拉开的弓。
第一日,风平浪静。
粮仓那边传来消息,仅有少量粮食按旧例发出,未见异常。
市井间也未见陌生人马聚集。
王清晨心中并不放松,他知道,张敬之比自己更急。
第二日下午,情况终于出现。
一名浑身湿透、作渔夫打扮的汉子,被段柳悄悄带到了王清晨面前。
“大人!”那汉子声音急促,带着水汽的腥味。
“小的今日在下游洄水湾捕鱼,瞧见三艘大船,不像是客船,倒像是…像是县里常来运粮的粮船!全都藏在湾里!鬼鬼祟祟的!”
王清晨心中一凛:“可看清旗号?有多少人看守?”
“回大人,小的特地猫了好一阵,没看到旗号!每船约莫十来个汉子看守,有些还带着刀刃,不像善类。他们很是警惕,小的差点被发现,赶紧潜水回来了。”
看来,张敬之果然忍不住了!
几乎同时,李岷也通过隐秘渠道送来消息:今日午后,约有二百名陌生“难民”分批混入城中。
分散落脚在几家由张敬之亲信控制的尚且完好的民房。
这些人全都是青壮无疑,看其身形举止,完全不是本地人。
王清晨眼中寒光一闪。
张敬之果然狗急跳墙了!
粮船、陌生青壮、心腹控制的民房……这一切都指向一个可能:强行运粮!
宫里的公公还在这里,张敬之这么做,莫非是有恃无恐?还是丧心病狂了?
“段柳!”王清晨立刻下令。
“你亲自带一队可靠人手,立刻去洄水湾,严密监视那几艘粮船!记住,只需监视,切勿打草惊蛇,随时汇报动向!”
“是!”段柳领命,迅速点人离去。
王清晨沉吟片刻,又叫来段涛低声道:“你去告知李县丞,让他的人盯紧那二百‘难民’的落脚点,同样只盯不动。再传我的话给堤上咱们的弟兄,今晚警醒些,枕戈待旦。”
段涛领命而去,他现在最缺的反而是人手,堤上青壮不少,但是真正能派上用场的却不多,若是景阳在这里就没这个烦恼了。
而现在他却走不开,今天正是河堤最后的合拢日子,他还需得在现场监工,或许张敬之利用的就是这个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