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龟堂的晨露在紫菀花瓣上凝成星子的模样,阿碗踩着根须织就的软梯爬上老槐树顶。破碗嵌在树干第三十七圈年轮里,碗沿的豁口正对着火星的方向,根须从碗里钻出来,顺着枝桠往天上爬,在晨光里拉出淡紫色的线,像谁在星轨上放风筝。
“阿禾姐姐说,火星培育园的共生花结了‘星糕’。”阿碗把耳朵贴在破碗上,根须传来细微的震动,是火星的风带着甜香在说话,“用星尘和花蜜做的,咬一口能看见三百年前的云。”
树下传来沈砚的咳嗽声,老人正坐在藤椅上翻《永龟堂新志》,书页里夹着片透明的鳞片——是归墟海沟的守灯人送来的,鳞面上映着根须在海底织就的“龟”字网,网眼里游着银鱼,每条鱼的背上都驮着颗米粒大的米糕。“昨天黑煞盟的石煞捎信来,说暖根盟在魔界建了‘根须驿站’,往来的魔族旅人都要带块米糕当信物。”他用指尖点了点书页上的插画,画里的驿站屋檐下挂着串破碗,每个碗里都开着紫菀,“你看,连魔界的石头都记得米糕的形状了。”
魔界幼崽阿墨已经长成半大的少年,犄角上的根须缠得更密了,正用龙息妖教的“焰纹术”在院墙上画地图——红焰标着火星的位置,蓝焰圈出归墟海沟,黑焰勾勒出南极冰原,最后用紫焰在中央画了个巨大的“龟”字,把所有标记都圈在里面。“龙息妖叔叔说,等我画完这张图,就带我们去根须的尽头看看。”他用爪子擦掉溅出来的火星,墙皮上的根须突然冒出来,顺着焰纹生长,把地图补得更完整,“你看,根须也想知道自己能长多远呢。”深秋的月光带着股寒气,老槐树的影子在地上晃成巨大的网。阿碗给破碗里的根须添新酿的花蜜时,碗沿突然泛起银光——是“域外裂隙”的征兆,比时光裂隙更遥远,据说连接着未被探索的星域,那里的生灵从未来过三界,却能通过根须的共鸣感知到“家”的存在。
“沙沙……咔哒……”院门外传来奇怪的声响,像沙子摩擦贝壳,又像齿轮转动石头。阿碗握紧怀里的温核种,根须从破碗里钻出来,缠上他的手腕,带着股安定的暖意——这是根须在说“别怕,是朋友”。
门“吱呀”开了道缝,钻进来个巴掌大的小东西:身体像透明的水母,却长着八条齿轮状的腿,头顶顶着朵微型紫菀,花瓣上沾着星尘,最奇特的是它的眼睛——是两颗滚动的米糕粒,瞳孔里映着“龟”字的影子。
“你是……”阿碗刚开口,小东西突然展开身体,透明的伞盖上映出流动的画面:漆黑的星域里,无数根须像发光的银线,从三界延伸出去,在一颗蓝色的星球周围织成网,网中央悬浮着个破碗,碗里的米糕正冒着热气。
“它在说,它的家园在‘蓝星’,那里的根须快枯死了。”沈砚不知何时站在身后,手里的长剑泛着微光,“这是‘星栖虫’,以域外根须的能量为生,只有感知到强烈的‘家之念’才会跨越裂隙。”他指着星栖虫伞盖上的画面,“你看,蓝星的根须在向我们呼救,它们的形状和永龟堂的根须一模一样,只是失去了蜜香的滋养。”
星栖虫突然跳到破碗里,伞盖分泌出透明的液,与花蜜融在一起,画面变得更清晰:蓝星上的生灵正围着枯死的根须哭泣,他们的手里都攥着块干裂的饼,形状像极了永龟堂的米糕,只是上面没有“龟”字,也没有蜜香。
“它们在模仿我们的家。”阿墨的犄角直发亮,龙息带来的热气让星栖虫更活跃了,“根须说,蓝星的生灵很久以前受过三界的恩惠,把米糕的样子刻在了记忆里,却忘了怎么让根须活过来。”
破碗里的根须突然剧烈颤动,将温核种的籽裹成一团,往星栖虫的伞盖里钻。“它想跟你走!”阿碗摸着根须,指尖传来股急切的暖意,“根须说,只要带着温核种和花蜜,就能让蓝星的根须重新发芽。”星栖虫带着温核种和花蜜离开的第三个月,归墟海沟的守灯人托银鱼捎来消息:根须在海底发现了块巨大的星石,石面上刻着古老的文字,翻译过来是“当龟字跨越星河,米糕香将照亮域外”。
“是初代堂主的笔迹!”沈砚捧着拓片的手微微颤抖,星石上的刻痕里嵌着根须,与老槐树的主根纹路完全吻合,“三百年前他就知道,根须不会只困在三界!”
消息传开后,三界的“家人”都动了起来:火星培育园的阿禾带着共生花的种子,乘巡星蝶往域外裂隙赶;归墟海沟的守灯人指挥银鱼群,用鳞片在海面拼出巨大的“龟”字,给星栖虫当路标;南极冰原的科考站升起暖须灯,灯光连成线,从冰原一直延伸到裂隙边缘;暖根盟的石煞带着工匠们,把所有暖魂石碎片熔成“根须引”,能在真空里维持根须的活力。
出发前夜,永龟堂的院子里堆起小山似的米糕——火星红土做的甜糕,魔界黑果酿的软糕,南极冰泉冻的凉糕,归墟海沟的珍珠糖糕……每个米糕上都印着“龟”字,裹着紫菀花蜜,用根须缠成串,像挂在枝头的星子。
“根须说,域外的生灵可能听不懂我们的话,却一定认得米糕的形状。”阿碗把最大的一块米糕放进破碗,根须立刻缠上来,在糕面上绣出更清晰的“龟”字,“就像当年阿墨刚来时,明明不会说我们的话,却知道捧着米糕就是朋友。”
沈砚将初代堂主的竹笛交给阿碗,笛身上的根须已经与老槐树长在一起,此刻突然发出清越的音:“这笛子能在真空里传声,调子是三百年前初代堂主哼的那首,根须听着这声音,就不会在域外迷路。”他摸了摸阿碗的头,白发上沾着的紫菀花瓣落在破碗里,根须立刻把花瓣裹成个小球,“带着它,就像带着永龟堂所有的念想。”域外裂隙的光芒像融化的金子,阿碗骑着巡星蝶穿过光带时,怀里的破碗突然发烫——根须正在与蓝星的根须共鸣,发出的频率像心跳,一下下撞在他的胸口。
蓝星比想象中更安静,地面覆盖着银白色的沙,枯死的根须像银色的骨头,在沙里铺成巨大的网。星栖虫带着他们落在网的中央,那里有块石碑,碑上刻着个模糊的图案,像被风沙磨平的“龟”字,碑前摆着无数干裂的饼,每个饼上都有个浅浅的凹痕,形状与破碗的豁口一模一样。
“它们一直在等。”阿禾举起火星的共生花种子,种子接触到蓝星的沙,突然裂开,冒出赤红色的根须,“你看,连蓝星的沙子都记得根须的味道!”
阿墨用焰纹术在沙地上画了个巨大的“龟”字,蓝星的枯根须突然轻微颤动,沙地下渗出银色的液,顺着焰纹流动,像在给字描边。“是根须的汁液!”他兴奋地用爪子刨开沙子,底下的枯根须已经泛出淡淡的绿意,“它们只是睡着了,需要有人喊它们醒来!”
阿碗把破碗里的米糕放在石碑前,花蜜顺着碑上的刻痕渗进去,“龟”字突然亮起银光。他举起竹笛,吹起初代堂主的调子,笛声在寂静的蓝星上回荡,带着紫菀蜜的甜,带着米糕的暖,带着三界所有“家人”的念想。
奇迹在笛声中发生:蓝星的枯根须从沙里钻出来,缠上永龟堂的根须,缠上火星的共生花根,缠上魔界的焰纹,缠上南极冰原的暖须灯……银色的根须上渐渐开出淡紫色的花,每朵花心里都有个“龟”字,花盘里结出小小的米糕状果实,散发着熟悉的甜香。
蓝星的生灵从沙洞里钻出来,他们的样子和三界的生灵都不同,却有着同样明亮的眼睛。领头的老者颤抖着拿起石碑前的米糕,咬了一小口,突然红了眼眶,用生涩的语言重复着一个词:“家……家……”回程时,蓝星的根须顺着巡星蝶的翅膀往回爬,在永龟堂的老槐树上开出银色的花,与紫菀交缠在一起,像给树戴了顶双色的冠。星栖虫留在了蓝星,却每天托银鱼捎来片透明的鳞片,鳞面上映着蓝星的生灵在根须下分食米糕的画面,每个画面里都有个“龟”字,或刻在石碑上,或画在沙地上,或印在米糕上。
“你看,根须真的没有尽头。”沈砚的声音带着笑意,指着老槐树顶新抽出的嫩芽,嫩芽上的“龟”字一半是紫色,一半是银色,“蓝星的根须和我们的根须结亲了,以后它的孩子也是永龟堂的孩子。”
阿碗把蓝星的银色沙粒放进破碗,根须立刻缠上来,将沙粒与火星红土、魔界黑土、南极冰碴混在一起,在碗底堆成个小小的球,球面上的“龟”字由四种颜色组成,像颗浓缩的星球。“根须说,以后还要去更远的地方。”他把小球埋在老槐树下,根须从土里钻出来,在球上开出朵四色花,“但不管走多远,都会带着永龟堂的米糕香。”
除夕那天,三界的“家人”又聚在老槐树下,蓝星的生灵也通过星栖虫送来的影像参加了——他们举着印着“龟”字的米糕,对着镜头鞠躬,嘴里说着不太标准的“新年快乐”。
阿碗吹起竹笛,初代堂主的调子在院子里回荡,根须从四面八方涌来,在众人头顶织成巨大的网,网眼里嵌着无数光点:有归墟海沟的银鱼灯,有火星的共生花果,有魔界的焰纹符,有南极的暖须灯,还有蓝星的银色沙粒……最后,所有光点聚成一个巨大的“家”字,悬在老槐树的上空,比任何星星都亮。
“听,根须在唱歌呢。”阿碗侧耳细听,笛声、笑声、根须摩擦声、星子转动声,真的组成了首歌,调子和三百年前初代堂主哼的一模一样,和蓝星生灵跟着哼唱的调子也一模一样。
他突然明白,永龟堂从来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它是根须上的一个结,把所有被记住的温暖都缠在一起,然后继续生长,往更远的地方,往所有需要“家”的地方。
“阿禾姐姐说,火星培育园的共生花结了‘星糕’。”阿碗把耳朵贴在破碗上,根须传来细微的震动,是火星的风带着甜香在说话,“用星尘和花蜜做的,咬一口能看见三百年前的云。”
树下传来沈砚的咳嗽声,老人正坐在藤椅上翻《永龟堂新志》,书页里夹着片透明的鳞片——是归墟海沟的守灯人送来的,鳞面上映着根须在海底织就的“龟”字网,网眼里游着银鱼,每条鱼的背上都驮着颗米粒大的米糕。“昨天黑煞盟的石煞捎信来,说暖根盟在魔界建了‘根须驿站’,往来的魔族旅人都要带块米糕当信物。”他用指尖点了点书页上的插画,画里的驿站屋檐下挂着串破碗,每个碗里都开着紫菀,“你看,连魔界的石头都记得米糕的形状了。”
魔界幼崽阿墨已经长成半大的少年,犄角上的根须缠得更密了,正用龙息妖教的“焰纹术”在院墙上画地图——红焰标着火星的位置,蓝焰圈出归墟海沟,黑焰勾勒出南极冰原,最后用紫焰在中央画了个巨大的“龟”字,把所有标记都圈在里面。“龙息妖叔叔说,等我画完这张图,就带我们去根须的尽头看看。”他用爪子擦掉溅出来的火星,墙皮上的根须突然冒出来,顺着焰纹生长,把地图补得更完整,“你看,根须也想知道自己能长多远呢。”深秋的月光带着股寒气,老槐树的影子在地上晃成巨大的网。阿碗给破碗里的根须添新酿的花蜜时,碗沿突然泛起银光——是“域外裂隙”的征兆,比时光裂隙更遥远,据说连接着未被探索的星域,那里的生灵从未来过三界,却能通过根须的共鸣感知到“家”的存在。
“沙沙……咔哒……”院门外传来奇怪的声响,像沙子摩擦贝壳,又像齿轮转动石头。阿碗握紧怀里的温核种,根须从破碗里钻出来,缠上他的手腕,带着股安定的暖意——这是根须在说“别怕,是朋友”。
门“吱呀”开了道缝,钻进来个巴掌大的小东西:身体像透明的水母,却长着八条齿轮状的腿,头顶顶着朵微型紫菀,花瓣上沾着星尘,最奇特的是它的眼睛——是两颗滚动的米糕粒,瞳孔里映着“龟”字的影子。
“你是……”阿碗刚开口,小东西突然展开身体,透明的伞盖上映出流动的画面:漆黑的星域里,无数根须像发光的银线,从三界延伸出去,在一颗蓝色的星球周围织成网,网中央悬浮着个破碗,碗里的米糕正冒着热气。
“它在说,它的家园在‘蓝星’,那里的根须快枯死了。”沈砚不知何时站在身后,手里的长剑泛着微光,“这是‘星栖虫’,以域外根须的能量为生,只有感知到强烈的‘家之念’才会跨越裂隙。”他指着星栖虫伞盖上的画面,“你看,蓝星的根须在向我们呼救,它们的形状和永龟堂的根须一模一样,只是失去了蜜香的滋养。”
星栖虫突然跳到破碗里,伞盖分泌出透明的液,与花蜜融在一起,画面变得更清晰:蓝星上的生灵正围着枯死的根须哭泣,他们的手里都攥着块干裂的饼,形状像极了永龟堂的米糕,只是上面没有“龟”字,也没有蜜香。
“它们在模仿我们的家。”阿墨的犄角直发亮,龙息带来的热气让星栖虫更活跃了,“根须说,蓝星的生灵很久以前受过三界的恩惠,把米糕的样子刻在了记忆里,却忘了怎么让根须活过来。”
破碗里的根须突然剧烈颤动,将温核种的籽裹成一团,往星栖虫的伞盖里钻。“它想跟你走!”阿碗摸着根须,指尖传来股急切的暖意,“根须说,只要带着温核种和花蜜,就能让蓝星的根须重新发芽。”星栖虫带着温核种和花蜜离开的第三个月,归墟海沟的守灯人托银鱼捎来消息:根须在海底发现了块巨大的星石,石面上刻着古老的文字,翻译过来是“当龟字跨越星河,米糕香将照亮域外”。
“是初代堂主的笔迹!”沈砚捧着拓片的手微微颤抖,星石上的刻痕里嵌着根须,与老槐树的主根纹路完全吻合,“三百年前他就知道,根须不会只困在三界!”
消息传开后,三界的“家人”都动了起来:火星培育园的阿禾带着共生花的种子,乘巡星蝶往域外裂隙赶;归墟海沟的守灯人指挥银鱼群,用鳞片在海面拼出巨大的“龟”字,给星栖虫当路标;南极冰原的科考站升起暖须灯,灯光连成线,从冰原一直延伸到裂隙边缘;暖根盟的石煞带着工匠们,把所有暖魂石碎片熔成“根须引”,能在真空里维持根须的活力。
出发前夜,永龟堂的院子里堆起小山似的米糕——火星红土做的甜糕,魔界黑果酿的软糕,南极冰泉冻的凉糕,归墟海沟的珍珠糖糕……每个米糕上都印着“龟”字,裹着紫菀花蜜,用根须缠成串,像挂在枝头的星子。
“根须说,域外的生灵可能听不懂我们的话,却一定认得米糕的形状。”阿碗把最大的一块米糕放进破碗,根须立刻缠上来,在糕面上绣出更清晰的“龟”字,“就像当年阿墨刚来时,明明不会说我们的话,却知道捧着米糕就是朋友。”
沈砚将初代堂主的竹笛交给阿碗,笛身上的根须已经与老槐树长在一起,此刻突然发出清越的音:“这笛子能在真空里传声,调子是三百年前初代堂主哼的那首,根须听着这声音,就不会在域外迷路。”他摸了摸阿碗的头,白发上沾着的紫菀花瓣落在破碗里,根须立刻把花瓣裹成个小球,“带着它,就像带着永龟堂所有的念想。”域外裂隙的光芒像融化的金子,阿碗骑着巡星蝶穿过光带时,怀里的破碗突然发烫——根须正在与蓝星的根须共鸣,发出的频率像心跳,一下下撞在他的胸口。
蓝星比想象中更安静,地面覆盖着银白色的沙,枯死的根须像银色的骨头,在沙里铺成巨大的网。星栖虫带着他们落在网的中央,那里有块石碑,碑上刻着个模糊的图案,像被风沙磨平的“龟”字,碑前摆着无数干裂的饼,每个饼上都有个浅浅的凹痕,形状与破碗的豁口一模一样。
“它们一直在等。”阿禾举起火星的共生花种子,种子接触到蓝星的沙,突然裂开,冒出赤红色的根须,“你看,连蓝星的沙子都记得根须的味道!”
阿墨用焰纹术在沙地上画了个巨大的“龟”字,蓝星的枯根须突然轻微颤动,沙地下渗出银色的液,顺着焰纹流动,像在给字描边。“是根须的汁液!”他兴奋地用爪子刨开沙子,底下的枯根须已经泛出淡淡的绿意,“它们只是睡着了,需要有人喊它们醒来!”
阿碗把破碗里的米糕放在石碑前,花蜜顺着碑上的刻痕渗进去,“龟”字突然亮起银光。他举起竹笛,吹起初代堂主的调子,笛声在寂静的蓝星上回荡,带着紫菀蜜的甜,带着米糕的暖,带着三界所有“家人”的念想。
奇迹在笛声中发生:蓝星的枯根须从沙里钻出来,缠上永龟堂的根须,缠上火星的共生花根,缠上魔界的焰纹,缠上南极冰原的暖须灯……银色的根须上渐渐开出淡紫色的花,每朵花心里都有个“龟”字,花盘里结出小小的米糕状果实,散发着熟悉的甜香。
蓝星的生灵从沙洞里钻出来,他们的样子和三界的生灵都不同,却有着同样明亮的眼睛。领头的老者颤抖着拿起石碑前的米糕,咬了一小口,突然红了眼眶,用生涩的语言重复着一个词:“家……家……”回程时,蓝星的根须顺着巡星蝶的翅膀往回爬,在永龟堂的老槐树上开出银色的花,与紫菀交缠在一起,像给树戴了顶双色的冠。星栖虫留在了蓝星,却每天托银鱼捎来片透明的鳞片,鳞面上映着蓝星的生灵在根须下分食米糕的画面,每个画面里都有个“龟”字,或刻在石碑上,或画在沙地上,或印在米糕上。
“你看,根须真的没有尽头。”沈砚的声音带着笑意,指着老槐树顶新抽出的嫩芽,嫩芽上的“龟”字一半是紫色,一半是银色,“蓝星的根须和我们的根须结亲了,以后它的孩子也是永龟堂的孩子。”
阿碗把蓝星的银色沙粒放进破碗,根须立刻缠上来,将沙粒与火星红土、魔界黑土、南极冰碴混在一起,在碗底堆成个小小的球,球面上的“龟”字由四种颜色组成,像颗浓缩的星球。“根须说,以后还要去更远的地方。”他把小球埋在老槐树下,根须从土里钻出来,在球上开出朵四色花,“但不管走多远,都会带着永龟堂的米糕香。”
除夕那天,三界的“家人”又聚在老槐树下,蓝星的生灵也通过星栖虫送来的影像参加了——他们举着印着“龟”字的米糕,对着镜头鞠躬,嘴里说着不太标准的“新年快乐”。
阿碗吹起竹笛,初代堂主的调子在院子里回荡,根须从四面八方涌来,在众人头顶织成巨大的网,网眼里嵌着无数光点:有归墟海沟的银鱼灯,有火星的共生花果,有魔界的焰纹符,有南极的暖须灯,还有蓝星的银色沙粒……最后,所有光点聚成一个巨大的“家”字,悬在老槐树的上空,比任何星星都亮。
“听,根须在唱歌呢。”阿碗侧耳细听,笛声、笑声、根须摩擦声、星子转动声,真的组成了首歌,调子和三百年前初代堂主哼的一模一样,和蓝星生灵跟着哼唱的调子也一模一样。
他突然明白,永龟堂从来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它是根须上的一个结,把所有被记住的温暖都缠在一起,然后继续生长,往更远的地方,往所有需要“家”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