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维战国,关下铁匠铺的炉火正旺,老匠人抡着锤,火星溅在青石板上,噼啪作响。墙角坐着个穿粗布褐衣的少年,正盯着砧上的铁块发愣——那铁烧得通红,却总也打不成剑的形状。
“小子,看好了!” 老匠人猛地将铁块浸入冷水,“滋啦”一声白雾腾起,“这铁性烈,得用‘柔水’克它。当年老君爷炼剑,用的可是天河之水呢!”
少年抬头:“老君爷?就是写《道德经》的李耳先生?他也打铁?”
老匠人直起腰,往炉膛里添了块煤,火光映着他满脸皱纹:“你当他只懂‘道可道,非常道’?那你就错了。这天下铁匠,都要尊称他为祖师爷呢。”
李耳的故事,要从函谷关守吏尹喜说起。
那年尹喜夜观天象,见东方有紫炁西来,知有圣人将至。果不其然,三日后,一位白发老者骑青牛过关,正是辞去周室史官之职的李耳。尹喜苦留不得,恳请老者留下真言,于是便有了那部影响华夏千年的《道德经》。
但铁匠们辈辈流传的,是他过关前的故事。
传说李耳在周都洛阳时,不仅掌管典籍,更常往城郊的冶铁坊去。彼时铁器初兴,总难脱“脆、钝、易锈”三病——农人用的铁犁,耕不了半亩地便崩了刃;士兵的铁剑,交锋时常会断成两截。
一日,冶铁坊的工匠正为周天子铸鼎,铜水混杂铁矿,炼出的鼎身布满气孔,眼看就要被问罪。李耳路过,见炉膛火光忽明忽暗,便说:“火候如心性,躁则刚,缓则柔,不躁不缓,方得其中。”
他取来三块煤,分三次添入炉中,又让人将风箱改作双囊,一拉一推,风力比从前强了三倍。“风为气,煤为魄,气足魄满,铁自生津。” 果然,鼎身出炉时,青光湛然,再无气孔。
工匠们惊其为天人,追问其法。李耳指了指炉中翻滚的铁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这话后来成了铁匠行的口诀——风箱如天地,炉膛如虚空,推拉之间,方能炼出好铁。
更有意思的是“老君炉”的传说。《列仙传》载,李耳曾在终南山炼丹,炉中不仅炼金丹,更炼铁器。他将铁矿与硫磺、硝石同炼,竟炼出一柄“斩妖剑”,剑身隐有云纹,斩铁如泥。有山民见他炉顶常有紫烟缭绕,化作青龙盘旋,便说那是“铁魂成龙”。
后来他骑牛西去,将炼丹炉的图纸留在了洛阳冶铁坊。匠人们依图仿制,发现这炉子能控温至“千钧火”——寻常炉子烧到红热便难再升温,而老君炉能将铁熔成汁水,任人塑形。从此,铁器才真正被广泛使用到生产和战斗中。
在李耳之前,铁匠不过是“锻金之奴”,靠蛮力敲打为生。是他给了这个行业“诀窍”,让“打铁”从苦力变成了“知铁性、顺铁理”的技艺。
他传下的第一门手艺,是“看火色”。不同铁器需不同火候:锻犁铧要“樱桃红”,此时铁性柔韧,易成弧形;铸刀剑要“梨花白”,火候最烈,方能淬出锋芒;打钉子则要“麦穗黄”,刚柔相济,不易弯折。老铁匠说,这是李耳观四季花木之色悟出来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铁火亦有其色,读懂便是知音。”
他改良的风箱最是好用。双囊风箱一拉,风如猛虎入炉,火舌能蹿起三尺;一推,风似游龙绕铁,温度均匀不散。有句行话:“风箱响,鬼神让”,说的就是这股力量。直到现在,新开的铁匠铺,风箱上都要刻“紫炁东来”四个字,说是能引来老君爷的灵气。
他还教匠人“淬火”之法。寻常人淬火只用冷水,李耳却让人按铁器用途选水:锻农具用井水,性沉,能让铁犁耐磨;铸兵器用河水,性活,能让剑锋锐利;打剪刀用雨水,性柔,能让刃口不崩。更绝的是“双淬法”——先入热水去燥,再入冷水凝刚,如此反复,铁便能“刚中带柔,柔中藏刚”。
有个故事在铁匠行流传了千年:春秋时吴越争霸,吴王命工匠铸剑,三月不成。李耳路过剑庐,见工匠将铁坯直接入水,便摇头道:“铁如人,骤冷则裂,当以‘缓急法’待之。” 他让人先将铁坯放在阴凉处半日,再以温水浸之,最后才入冰水。出炉的剑,剑身有冰裂纹,削玉如泥,便是后来的“吴王剑”。
李耳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但他也知铁器能利万民。于是他格外看重农具的锻造,教匠人在铁犁上铸“防滑棱”,在镰刀上开“分水槽”,让农人省力三分。至今乡下铁匠打农具,都会在刃口内侧刻个“耳”字,说是请老君爷保佑“入土不崩,割禾不卷”。
古代铁匠铺里,处处都是“老君印记”。
最显眼的是风箱上的彩绘——青牛驮着老君,炉顶紫烟化作龙形,旁边题着“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不只是为了装饰,老匠人说,龙能镇火,青牛能引气,有了它们,开炉时就不会“走火”(指火候失控)。
打铁的砧子,讲究“三足”。传说李耳炼丹时,丹炉下有三只神龟托举,取“天地人”三才之意。铁匠便仿其形,将砧子铸成三足,说是能让铁气通于地脉,打出来的铁器更耐用。砧子用久了,表面会磨出深坑,匠人从不打磨,说那是“老君的指痕”,越老越灵。
铁匠铺的水瓮,也有讲究。瓮沿要刻八卦,瓮底要埋块“镇铁”——通常是块炼废的老铁,据说能“镇住水性,不与火气相冲”。换水时,匠人要念:“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水火既济,铁器成形”,这口诀正是从《道德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化来。
最神秘的是“开炉符”。每逢正月开工,铁匠会请道士画符,贴在炉门上,符上是三个圈:分别代表“天火、地火、人火”。李耳说“三生万物”,这三火合一,才能炼出好铁。有些老匠人还会在符下藏一小撮硫磺,说这是老君炼丹的“药引”,能让铁水更纯净。
就连打铁的节奏,都有讲究。“三轻两重”——前三锤轻敲定形,后两锤重打凝钢,这是模仿李耳“道生一,一生二”的说法。师徒对打时,师父喊“一”,徒弟便应“道”,一呼一答间,铁器渐成,倒像是在念诵经文。
每年二月十五,是李耳诞辰,铁匠铺的祭祀非常隆重。
头天夜里,匠人就要“净炉”——将炉膛里的余烬掏干净,用艾草熏一遍,说是“请走炉神,好迎老君”。供桌上要摆“三牲”:一块百炼精铁(代牛)、一把新镰刀(代羊)、一口铁锅(代豕),旁边还要放三个馒头,做成炉形,谓之“老君的口粮”。
祭祀时,掌炉师傅要穿青布袍,像李耳当年的打扮。他手持铁锤,对着风箱三拜,口中念:“老君炉,烧红火,炼出铁器利万民;风箱响,火气旺,保我铺子永兴旺。” 念罢,将铁锤在砧子上敲三下,火星溅起,就算是请老君爷“登坛”了。
关中一带,还有“献铁”仪式。年轻铁匠要将自己头回炼成的铁器献上,若是农具,便说“请老君爷看这养人的家伙”;若是兵器,便说“请老君爷镇这伤人的物件”。老匠人说,李耳不喜杀伐,所以献兵器时,总要多烧三炷香,求他“化戾气为祥和”。
江南的铁匠,则会在这天“赛铁”。两人对打同一铁器,谁打的更坚韧、更锋利,谁就能得一面“老君旗”——红布做的,上面绣着个火炉。得主会把旗子挂在铺门口,比挂金字招牌还荣耀。有回苏州两个铁匠赛打剪刀,一个打的能剪铜钱,一个打的能剪头发丝,难分高下,最后老匠人说:“剪铜钱是刚,剪发丝是柔,平分秋色”,便把旗子一撕为二,两人各得一半。
遇到难炼的铁料,匠人会往炉里扔块“老君瓦”——其实是块老窑砖,据说李耳炼丹时用过。扔的时候要念:“老君瓦,炉中压,顽铁也能变精钢”。有个故事说,清末有铁匠为洋人炼铁轨,铁总炼不匀,后来在炉里埋了块老君瓦,铁轨竟变得光滑如镜,火车跑上去稳如平地。
函谷关的风还在吹,炉火依旧明灭。那队秦军甲士要的百炼精铁,三日后如期凑齐——老匠人带着少年,用老君传下的法子,将铁炼了七七四十九遍,铁条弯成圆环都不断。甲士们扛着铁走时,少年望着炉中跳动的火苗,忽然懂了李耳那句“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最硬的铁,原是从最软的铁水来的。就像老匠人说的:“炉火能熔铁,也能熔心。心不躁,铁自纯。”
“小子,看好了!” 老匠人猛地将铁块浸入冷水,“滋啦”一声白雾腾起,“这铁性烈,得用‘柔水’克它。当年老君爷炼剑,用的可是天河之水呢!”
少年抬头:“老君爷?就是写《道德经》的李耳先生?他也打铁?”
老匠人直起腰,往炉膛里添了块煤,火光映着他满脸皱纹:“你当他只懂‘道可道,非常道’?那你就错了。这天下铁匠,都要尊称他为祖师爷呢。”
李耳的故事,要从函谷关守吏尹喜说起。
那年尹喜夜观天象,见东方有紫炁西来,知有圣人将至。果不其然,三日后,一位白发老者骑青牛过关,正是辞去周室史官之职的李耳。尹喜苦留不得,恳请老者留下真言,于是便有了那部影响华夏千年的《道德经》。
但铁匠们辈辈流传的,是他过关前的故事。
传说李耳在周都洛阳时,不仅掌管典籍,更常往城郊的冶铁坊去。彼时铁器初兴,总难脱“脆、钝、易锈”三病——农人用的铁犁,耕不了半亩地便崩了刃;士兵的铁剑,交锋时常会断成两截。
一日,冶铁坊的工匠正为周天子铸鼎,铜水混杂铁矿,炼出的鼎身布满气孔,眼看就要被问罪。李耳路过,见炉膛火光忽明忽暗,便说:“火候如心性,躁则刚,缓则柔,不躁不缓,方得其中。”
他取来三块煤,分三次添入炉中,又让人将风箱改作双囊,一拉一推,风力比从前强了三倍。“风为气,煤为魄,气足魄满,铁自生津。” 果然,鼎身出炉时,青光湛然,再无气孔。
工匠们惊其为天人,追问其法。李耳指了指炉中翻滚的铁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这话后来成了铁匠行的口诀——风箱如天地,炉膛如虚空,推拉之间,方能炼出好铁。
更有意思的是“老君炉”的传说。《列仙传》载,李耳曾在终南山炼丹,炉中不仅炼金丹,更炼铁器。他将铁矿与硫磺、硝石同炼,竟炼出一柄“斩妖剑”,剑身隐有云纹,斩铁如泥。有山民见他炉顶常有紫烟缭绕,化作青龙盘旋,便说那是“铁魂成龙”。
后来他骑牛西去,将炼丹炉的图纸留在了洛阳冶铁坊。匠人们依图仿制,发现这炉子能控温至“千钧火”——寻常炉子烧到红热便难再升温,而老君炉能将铁熔成汁水,任人塑形。从此,铁器才真正被广泛使用到生产和战斗中。
在李耳之前,铁匠不过是“锻金之奴”,靠蛮力敲打为生。是他给了这个行业“诀窍”,让“打铁”从苦力变成了“知铁性、顺铁理”的技艺。
他传下的第一门手艺,是“看火色”。不同铁器需不同火候:锻犁铧要“樱桃红”,此时铁性柔韧,易成弧形;铸刀剑要“梨花白”,火候最烈,方能淬出锋芒;打钉子则要“麦穗黄”,刚柔相济,不易弯折。老铁匠说,这是李耳观四季花木之色悟出来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铁火亦有其色,读懂便是知音。”
他改良的风箱最是好用。双囊风箱一拉,风如猛虎入炉,火舌能蹿起三尺;一推,风似游龙绕铁,温度均匀不散。有句行话:“风箱响,鬼神让”,说的就是这股力量。直到现在,新开的铁匠铺,风箱上都要刻“紫炁东来”四个字,说是能引来老君爷的灵气。
他还教匠人“淬火”之法。寻常人淬火只用冷水,李耳却让人按铁器用途选水:锻农具用井水,性沉,能让铁犁耐磨;铸兵器用河水,性活,能让剑锋锐利;打剪刀用雨水,性柔,能让刃口不崩。更绝的是“双淬法”——先入热水去燥,再入冷水凝刚,如此反复,铁便能“刚中带柔,柔中藏刚”。
有个故事在铁匠行流传了千年:春秋时吴越争霸,吴王命工匠铸剑,三月不成。李耳路过剑庐,见工匠将铁坯直接入水,便摇头道:“铁如人,骤冷则裂,当以‘缓急法’待之。” 他让人先将铁坯放在阴凉处半日,再以温水浸之,最后才入冰水。出炉的剑,剑身有冰裂纹,削玉如泥,便是后来的“吴王剑”。
李耳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但他也知铁器能利万民。于是他格外看重农具的锻造,教匠人在铁犁上铸“防滑棱”,在镰刀上开“分水槽”,让农人省力三分。至今乡下铁匠打农具,都会在刃口内侧刻个“耳”字,说是请老君爷保佑“入土不崩,割禾不卷”。
古代铁匠铺里,处处都是“老君印记”。
最显眼的是风箱上的彩绘——青牛驮着老君,炉顶紫烟化作龙形,旁边题着“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不只是为了装饰,老匠人说,龙能镇火,青牛能引气,有了它们,开炉时就不会“走火”(指火候失控)。
打铁的砧子,讲究“三足”。传说李耳炼丹时,丹炉下有三只神龟托举,取“天地人”三才之意。铁匠便仿其形,将砧子铸成三足,说是能让铁气通于地脉,打出来的铁器更耐用。砧子用久了,表面会磨出深坑,匠人从不打磨,说那是“老君的指痕”,越老越灵。
铁匠铺的水瓮,也有讲究。瓮沿要刻八卦,瓮底要埋块“镇铁”——通常是块炼废的老铁,据说能“镇住水性,不与火气相冲”。换水时,匠人要念:“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水火既济,铁器成形”,这口诀正是从《道德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化来。
最神秘的是“开炉符”。每逢正月开工,铁匠会请道士画符,贴在炉门上,符上是三个圈:分别代表“天火、地火、人火”。李耳说“三生万物”,这三火合一,才能炼出好铁。有些老匠人还会在符下藏一小撮硫磺,说这是老君炼丹的“药引”,能让铁水更纯净。
就连打铁的节奏,都有讲究。“三轻两重”——前三锤轻敲定形,后两锤重打凝钢,这是模仿李耳“道生一,一生二”的说法。师徒对打时,师父喊“一”,徒弟便应“道”,一呼一答间,铁器渐成,倒像是在念诵经文。
每年二月十五,是李耳诞辰,铁匠铺的祭祀非常隆重。
头天夜里,匠人就要“净炉”——将炉膛里的余烬掏干净,用艾草熏一遍,说是“请走炉神,好迎老君”。供桌上要摆“三牲”:一块百炼精铁(代牛)、一把新镰刀(代羊)、一口铁锅(代豕),旁边还要放三个馒头,做成炉形,谓之“老君的口粮”。
祭祀时,掌炉师傅要穿青布袍,像李耳当年的打扮。他手持铁锤,对着风箱三拜,口中念:“老君炉,烧红火,炼出铁器利万民;风箱响,火气旺,保我铺子永兴旺。” 念罢,将铁锤在砧子上敲三下,火星溅起,就算是请老君爷“登坛”了。
关中一带,还有“献铁”仪式。年轻铁匠要将自己头回炼成的铁器献上,若是农具,便说“请老君爷看这养人的家伙”;若是兵器,便说“请老君爷镇这伤人的物件”。老匠人说,李耳不喜杀伐,所以献兵器时,总要多烧三炷香,求他“化戾气为祥和”。
江南的铁匠,则会在这天“赛铁”。两人对打同一铁器,谁打的更坚韧、更锋利,谁就能得一面“老君旗”——红布做的,上面绣着个火炉。得主会把旗子挂在铺门口,比挂金字招牌还荣耀。有回苏州两个铁匠赛打剪刀,一个打的能剪铜钱,一个打的能剪头发丝,难分高下,最后老匠人说:“剪铜钱是刚,剪发丝是柔,平分秋色”,便把旗子一撕为二,两人各得一半。
遇到难炼的铁料,匠人会往炉里扔块“老君瓦”——其实是块老窑砖,据说李耳炼丹时用过。扔的时候要念:“老君瓦,炉中压,顽铁也能变精钢”。有个故事说,清末有铁匠为洋人炼铁轨,铁总炼不匀,后来在炉里埋了块老君瓦,铁轨竟变得光滑如镜,火车跑上去稳如平地。
函谷关的风还在吹,炉火依旧明灭。那队秦军甲士要的百炼精铁,三日后如期凑齐——老匠人带着少年,用老君传下的法子,将铁炼了七七四十九遍,铁条弯成圆环都不断。甲士们扛着铁走时,少年望着炉中跳动的火苗,忽然懂了李耳那句“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最硬的铁,原是从最软的铁水来的。就像老匠人说的:“炉火能熔铁,也能熔心。心不躁,铁自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