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云也微微地向着陶巅点了点头,然后这才慢条斯理地望着程渊道:“呵呵,左相来得可真早。我方才还同吏部的同僚说,昨日那道关于江南盐税的奏折,写得可真是滴水不漏。就是不知底下做事的人,会不会领会左相的深意。”
这话听着好像是在夸程渊,可实则却内里藏针地在暗讽程渊只会纸上谈兵。
闻言,他身后的御史中丞立刻接话道:“右相说得太对了。朝堂上再是运筹帷幄,可到了地方上,也难免被底下人阳奉阴违,哎~~~”
一见左右两相又在因为昨日那事开始讨论,几位国公也就各找地方坐了下来。
平时这些国公基本都是不上朝的,可是这回因着匈奴与羯人派使者前来讨伐陶巅,而西羌那边又派了一个带着活佛师弟的喇嘛团来跟着凑热闹,所以他们必须得上朝堂来壮壮大齐的声威。
周围几位与左相派系疏远的官员此时全都纷纷低下头,假装喝茶。善于明哲保身的人从来都是懂得趋利避害的。
这二相斗了十几年,以前都是暗箭互射,而现在则开始了明面上的刀来剑往,这时候谁靠前,谁就得先死,所以不想被卷进去此时都装聋作哑了起来。
兵部的一个员外郎甚至还悄悄地向柱子后挪了挪,生怕被两派互斗的流箭给扫伤到。
程渊此时正稳稳地用银签挑着碟子里的杏仁酥,闻言便慢悠悠地抬眼道:“右相多虑了,江南盐运使可是当年您举荐的人,老夫相信他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这一句话就把对他而来的皮球给踢了回去,既点明盐运使与右相的关系,又顺便堵了对方的嘴。
冯云闻言微笑了一下,也不再与程渊搭话,而是转头看向了陶巅,他脸上堆起笑地道:“老夫听闻了侯爷在北塞那边的雄浑壮举,自那时以后,这才知道了什么叫做英雄出少年!还有句话叫做虎父无犬子啊。”
“嘿嘿嘿,您也听说我那点儿事儿了?您真是过奖了,英雄我是称不起。不过您要想高看我一眼的话,还是叫我做人屠比较好。
我平生没有什么别的爱好,就喜欢杀个人解解闷什么的。
嘿嘿嘿嘿,哪天给您当场宰个几百人看看,说不定,看完了您也就喜欢上这档子营生了,这可比杀猪过瘾多了。”陶巅说着这话的时候,脸上还是挂着明艳得不像话的浅浅笑意。
不过这美得过头的俊脸配上这番话,还真是让他那盈盈一笑显得有种说不出来的诡异。
呃……
冯云脸上的笑意瞬间就僵了那么一下,端着茶盏的手指开始微微收紧。他原想借着夸赞拉近关系,顺便探探这位少年侯爷的底细,可没料想对方竟当众说出“人屠”“宰几百人”这般血腥直白的话。那些话语活像把淬了冰的短刀,猝不及防就戳破了官场那层温吞的假面。
他身后的御史中丞刚要开口斥责陶巅“狂悖”,冯云微微一转头,就用眼神压制住了他。
停了停冯云便转瞬收敛了错愕,他不但没生气,反倒却抚掌地轻笑道:“哦?侯爷年纪轻轻便有如此的豪胆,倒是与传闻的一般率真啊~~
只是沙场杀伐与朝堂论政不同,前者凭血气,后者靠权衡,侯爷年轻气盛,日后历练多了,自会明白‘仁心’二字的分量。”
这话既给了自己台阶,又暗讽陶巅只懂杀戮不懂权谋,还透着几分长辈对晚辈的“教诲”,端的是好一碗滴水不漏。
而陶巅正要再此开口,程渊却已经放下银签,用帕子擦了擦指尖,慢悠悠开口:“冯相这话,老夫倒是不敢苟同。”
他抬眼看向冯云,目光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犬子在北塞,面对的是羯人屠城后的尸山血海。 哪个血气方刚之人睹羯贼以婴儿贯矛为戏,掳妇人为“两脚羊”,肆意屠刈而噙啮之,而不思斩尽杀绝哉?”
顿了顿,他拿起茶盏抿了一口,语气淡淡地道:“冯相若有空,不如多问问江南盐运使,何时能让盐价稳下来。毕竟,北疆军民过冬的盐,还指着江南向这边运呢。”
一番话不软不硬,既替陶巅正了名,又将话题拽回盐税旧案,还隐隐点出右相只顾内斗不顾边防的嫌疑。
冯云闻言脸上的笑敛了敛,眸色稍稍一沉。他知道程渊这是在护犊子,更知道对方是借儿子在敲打自己:别拿小辈做文章,有本事冲着正主儿来。
冯云闻言,忽然轻笑一声,那笑声不高,却恰好能让周遭官员听得分明。
他缓缓转向程渊,语气里带着几分“感慨”地道:“呵呵,左相这话倒是正义得紧。只是老夫还记得,数年前北境告急,羯人兵临穹谷关时,有人却在朝堂上力主‘暂割云州三县,赠牛羊千头,以换边境十年安稳’。那时说‘游牧民族性如犬狼,不可硬抗,当以柔术化之’的,不也正是左相么?
当年主和,而今主战,这些都是因着令郎战功赫赫,左相的这腰板才挺得这样快,这样直的吗?
这可倒是让老夫想起那句话来:时序迁流,世象迭易,昔者所持之志,或因风云之变而辗转易向;往昔所立之位,每随乾坤之转而更迭迁延矣。
只是不知穹谷关外那三县的百姓,听闻到左相今日的‘硬气’,是该哭还是该笑?”
这话如一把钝刀,慢悠悠割过程渊的体面。数年前的割地之议本是程渊为政生涯的一处争议,当年他力排众议主和,虽换得边境短暂安宁,却也落下“妥协”的话柄。
冯云此刻翻出旧账,既讽他前后不一,又暗指他借儿子战功粉饰当年的“软弱”,更将百姓福祉摆在台面上,欲要让他辩驳不得。
此时待漏院中的武官们全都运着一股气地闷声不语,而文官群体内却有些几人被这话戳中了心思,虽是不敢直视程渊,可那神态也是说明了一切的。
此时程渊的脸色终于有了一丝波动,握着茶盏的手指骨节有些轻微的泛白。
而得了胜的冯云却没停,转而看向陶巅,笑意里添了几分冷峭:“陶侯爷少年英雄,自然不知当年朝堂之艰难。只是这疆场上的血,与朝堂上的账,终究不是一回事。
今日斩得敌首,明日未必守得住疆土。左相当年的‘怀柔之术’,或许正是怕年少气盛者,一时痛快,而换来日后更大的祸端呢?”
他这番话,明着是劝陶巅,实则却是将程渊父子捆在一起敲打:一个当年主和“失节”,一个如今主战“冒进”,父子俩的“硬气”与“战功”,在旧账的面前都成了一则笑话。
这话听着好像是在夸程渊,可实则却内里藏针地在暗讽程渊只会纸上谈兵。
闻言,他身后的御史中丞立刻接话道:“右相说得太对了。朝堂上再是运筹帷幄,可到了地方上,也难免被底下人阳奉阴违,哎~~~”
一见左右两相又在因为昨日那事开始讨论,几位国公也就各找地方坐了下来。
平时这些国公基本都是不上朝的,可是这回因着匈奴与羯人派使者前来讨伐陶巅,而西羌那边又派了一个带着活佛师弟的喇嘛团来跟着凑热闹,所以他们必须得上朝堂来壮壮大齐的声威。
周围几位与左相派系疏远的官员此时全都纷纷低下头,假装喝茶。善于明哲保身的人从来都是懂得趋利避害的。
这二相斗了十几年,以前都是暗箭互射,而现在则开始了明面上的刀来剑往,这时候谁靠前,谁就得先死,所以不想被卷进去此时都装聋作哑了起来。
兵部的一个员外郎甚至还悄悄地向柱子后挪了挪,生怕被两派互斗的流箭给扫伤到。
程渊此时正稳稳地用银签挑着碟子里的杏仁酥,闻言便慢悠悠地抬眼道:“右相多虑了,江南盐运使可是当年您举荐的人,老夫相信他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这一句话就把对他而来的皮球给踢了回去,既点明盐运使与右相的关系,又顺便堵了对方的嘴。
冯云闻言微笑了一下,也不再与程渊搭话,而是转头看向了陶巅,他脸上堆起笑地道:“老夫听闻了侯爷在北塞那边的雄浑壮举,自那时以后,这才知道了什么叫做英雄出少年!还有句话叫做虎父无犬子啊。”
“嘿嘿嘿,您也听说我那点儿事儿了?您真是过奖了,英雄我是称不起。不过您要想高看我一眼的话,还是叫我做人屠比较好。
我平生没有什么别的爱好,就喜欢杀个人解解闷什么的。
嘿嘿嘿嘿,哪天给您当场宰个几百人看看,说不定,看完了您也就喜欢上这档子营生了,这可比杀猪过瘾多了。”陶巅说着这话的时候,脸上还是挂着明艳得不像话的浅浅笑意。
不过这美得过头的俊脸配上这番话,还真是让他那盈盈一笑显得有种说不出来的诡异。
呃……
冯云脸上的笑意瞬间就僵了那么一下,端着茶盏的手指开始微微收紧。他原想借着夸赞拉近关系,顺便探探这位少年侯爷的底细,可没料想对方竟当众说出“人屠”“宰几百人”这般血腥直白的话。那些话语活像把淬了冰的短刀,猝不及防就戳破了官场那层温吞的假面。
他身后的御史中丞刚要开口斥责陶巅“狂悖”,冯云微微一转头,就用眼神压制住了他。
停了停冯云便转瞬收敛了错愕,他不但没生气,反倒却抚掌地轻笑道:“哦?侯爷年纪轻轻便有如此的豪胆,倒是与传闻的一般率真啊~~
只是沙场杀伐与朝堂论政不同,前者凭血气,后者靠权衡,侯爷年轻气盛,日后历练多了,自会明白‘仁心’二字的分量。”
这话既给了自己台阶,又暗讽陶巅只懂杀戮不懂权谋,还透着几分长辈对晚辈的“教诲”,端的是好一碗滴水不漏。
而陶巅正要再此开口,程渊却已经放下银签,用帕子擦了擦指尖,慢悠悠开口:“冯相这话,老夫倒是不敢苟同。”
他抬眼看向冯云,目光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犬子在北塞,面对的是羯人屠城后的尸山血海。 哪个血气方刚之人睹羯贼以婴儿贯矛为戏,掳妇人为“两脚羊”,肆意屠刈而噙啮之,而不思斩尽杀绝哉?”
顿了顿,他拿起茶盏抿了一口,语气淡淡地道:“冯相若有空,不如多问问江南盐运使,何时能让盐价稳下来。毕竟,北疆军民过冬的盐,还指着江南向这边运呢。”
一番话不软不硬,既替陶巅正了名,又将话题拽回盐税旧案,还隐隐点出右相只顾内斗不顾边防的嫌疑。
冯云闻言脸上的笑敛了敛,眸色稍稍一沉。他知道程渊这是在护犊子,更知道对方是借儿子在敲打自己:别拿小辈做文章,有本事冲着正主儿来。
冯云闻言,忽然轻笑一声,那笑声不高,却恰好能让周遭官员听得分明。
他缓缓转向程渊,语气里带着几分“感慨”地道:“呵呵,左相这话倒是正义得紧。只是老夫还记得,数年前北境告急,羯人兵临穹谷关时,有人却在朝堂上力主‘暂割云州三县,赠牛羊千头,以换边境十年安稳’。那时说‘游牧民族性如犬狼,不可硬抗,当以柔术化之’的,不也正是左相么?
当年主和,而今主战,这些都是因着令郎战功赫赫,左相的这腰板才挺得这样快,这样直的吗?
这可倒是让老夫想起那句话来:时序迁流,世象迭易,昔者所持之志,或因风云之变而辗转易向;往昔所立之位,每随乾坤之转而更迭迁延矣。
只是不知穹谷关外那三县的百姓,听闻到左相今日的‘硬气’,是该哭还是该笑?”
这话如一把钝刀,慢悠悠割过程渊的体面。数年前的割地之议本是程渊为政生涯的一处争议,当年他力排众议主和,虽换得边境短暂安宁,却也落下“妥协”的话柄。
冯云此刻翻出旧账,既讽他前后不一,又暗指他借儿子战功粉饰当年的“软弱”,更将百姓福祉摆在台面上,欲要让他辩驳不得。
此时待漏院中的武官们全都运着一股气地闷声不语,而文官群体内却有些几人被这话戳中了心思,虽是不敢直视程渊,可那神态也是说明了一切的。
此时程渊的脸色终于有了一丝波动,握着茶盏的手指骨节有些轻微的泛白。
而得了胜的冯云却没停,转而看向陶巅,笑意里添了几分冷峭:“陶侯爷少年英雄,自然不知当年朝堂之艰难。只是这疆场上的血,与朝堂上的账,终究不是一回事。
今日斩得敌首,明日未必守得住疆土。左相当年的‘怀柔之术’,或许正是怕年少气盛者,一时痛快,而换来日后更大的祸端呢?”
他这番话,明着是劝陶巅,实则却是将程渊父子捆在一起敲打:一个当年主和“失节”,一个如今主战“冒进”,父子俩的“硬气”与“战功”,在旧账的面前都成了一则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