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出发豫南,上任连长。-《民国少帅,我是西北的》

  “放心吧,你肯定会等到的。”

  何子长贴近了在陈永莲的肚子前听了听。“儿子,你爹我走了,千万要乖啊,要不你爹回来打屁股。”

  “还没出生呢,哪里听得懂你说话。”

  陈永莲的家教非常好,老陈家重视教育。

  她父亲东尼是耶鲁大学毕业,大哥陈永安是留日生,学的文科。

  由于老爹东尼和孙大炮是耶鲁同学,所以大哥在鬼子国,很自然的加入了同盟会。

  甚至在辛亥时期,和几个同乡发动了两千新军起义。

  民国创立,大舅哥陈永安担任老家县知事。

  而二舅哥陈永善,也是耶鲁大学毕业。

  他是1887年生人,比何子长和老婆陈永莲大三岁,是陈家三房的次子。

  他生于门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随父抵檀香山读书。

  一开始是在哈佛中学,毕业后入读耶鲁大学,主修物理学。

  民国元年(1912)毕业,复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民国4年(1915)归国,任职于津门津浦铁路局。

  民国4年(1915)冬,二舅哥参与蔡松坡等发起的护国倒袁运动。

  袁大头死后,二舅哥南下香江,与陈赞三相善,先后任粤东省江防司令及石井兵工厂厂长,授陆军少将衔。

  陈赞三叛乱后,二舅哥去职赴香江,在港被人狙击负重伤,民国13年(1924)逝。

  说起来,岳父一家都是能人。

  老岳父不用说,孙大炮的同学,上个世纪的耶鲁大学毕业生,历史上还当过粤东省的省长。

  最主要的是有钱啊。

  老爷子死后,哥几个一人分了上百万,不比盛杏荪家差。

  大哥是政治继承人,二哥是军工专家,耶鲁大学化学博士。

  这么说吧,二舅哥二舅哥,得二人可得天下。

  此时大舅哥已经去职了,不再是老家县知事,在家里打理生意,好不快活。

  从家里走后,何子长来到羊城,谁也没有惊动,坐上粤汉铁路,来到了鄂北。

  再到豫南,却又晚了一步。

  “老乡,这个驻军十六混成旅的32团呢?”

  由于父亲早走一步,所以何子长到了豫南竟然扑了个空。

  这陆郎斋的部队调动,也不是他纸盒团长说了算的啊。

  老乡戴个草帽,听他一口直隶话,(正儿八经普通话)也没有在意。“你找部队啊?是想吃粮不?”

  “那帮子兵啊,去了西边了,听说去祸害秦西人了。”

  北洋时期,士兵军纪不严,祸害百姓那是常有的事。

  北洋军队还算是好一点,像是豫南本地的镇嵩军,那本来就是土匪改编的。

  往西?何子长悟了,这是去秦西省了。

  “何福,给长安发电报,问问进驻秦西省的军官,有没有我父亲。”

  “别走了,等确定好了再走。”

  说话间,来了一队士兵,看向何子长二人,立刻惊喜的喊道。“何少爷。”

  “咦,何晨光?”

  何子长在京城禁卫军当过兵,一看就看出来,这是北洋的军装。

  北洋军装的嫡系部队采用的是光绪年间的老式军服。

  而新军,比如陆郎斋,冯焕章手下的部队,算不上太嫡系,属于新编部队了。

  按照民国元年十月二十四日的《陆军常服制》规定,军队军服并不统一。

  主要五科是步马炮工辎,按国旗颜色顺序分属红黄蓝白黑。

  宪兵淡红色,军需酱紫色,军医深绿色,兽医浅绿,军乐杏黄色,军法深灰色。

  此人一身军装,一看就是步兵的。

  而他再一看,竟然是娃娃脸的何晨光。

  在何子长的记忆中,何晨光是何家的远房,从小练武,堪称兵王,因为他真能一个打十个。

  来人敬了个礼。“何少爷,我是步兵32团的少尉何晨光,奉团长命令,在此等候。”

  此时,通讯非常不方便,第一个就是没有手机,只能通过电报,快马。

  电报的话,你得知道他在哪个地方,固定的地点才能联系上。

  何子长刚出门,部队那边就开拔了。

  何仿檀也不知道他到了哪,部队开拔,生怕儿子找不到自己。

  于是特意留下老家的亲兵何晨光,他是小榄镇出身,见过何子长。

  至于说追缴白狼,那就是一个借口,把秦西省纳入北洋的直接统治。

  “何排长,辛苦你了。”

  “对了,我父亲他们到哪了?”

  现在最要紧的是跟上大部队,只有跟在中央军身边才安全。

  何晨光说道。“团长他们已经进入了潼关,准备接管秦西省呢。”

  “哦,那咱们快点赶路,争取早点追上父亲他们。”

  何子长毕竟年轻,哪怕是骑马磨大腿也得追上大部分。

  好容易到了潼关,已经是十月份了。

  此时陆郎斋接管秦西省,冯焕章旅驻防蓝田一代整编部队。

  “父亲。”

  看到何仿檀,何子长有些怪怪的感觉,毕竟身体是何子长,可是心里确是刘志国啊。

  何仿檀倒是没有看出来不对。“嗯,昆儿啊,你来的正好,部队正在整训呢,我任命你为32团机枪连连长。”

  “多谢父亲。”

  真是朝中有人好做官,刚穿越一个多月,这就是上尉连长了。

  而且还是机枪连连长。

  说是机枪连,其实整个连一共就四挺机关枪。

  但是这就不错了。

  《陆军平时编制条例》要求每个步兵团编有1个机枪连但也只是编制表上的事情,真正的落编,则要晚的多。

  以北洋军最精锐,最核心的第三师为例。

  民国元年,第三师下属的四个团里。

  第九、十二两个团才编成机关枪各一个连。

  到了民国二年1913年,十一团机关枪连编成。

  又过了一年,也就是今年1914了,第十团机关枪连才编成。

  核心的第三师都是这样,更别说十六混成旅这个后生了。

  但是也别说没有,陆郎斋对何仿檀还是很器重的。

  冯焕章这个长官也很看重他。

  这不,32团的机枪连,已经配备了两挺高卢鸡的哈开奇斯重机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