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想办法,要升官-《民国少帅,我是西北的》

  作为一个连长,何子长的年纪说不上多大优势。

  他是1890年出生,现在已经26岁了。

  按照民国时期十六七岁当兵,他都已经差不多十年左右了。

  这么长时间当一个连长,已经算是慢的了。

  像是他那些老同学,陆士第七期的两大牛逼,徐又铮和杨邻葛,此时都比他牛逼多了。

  徐又铮就不用说了,虽然他和何子长是同学,但是他是1880年生人,比何子长大了整整十岁。

  他3岁识字、7岁能诗、13岁中秀才、17岁补廪生。

  年小徐弃文从武,到趵突泉上书当时的鲁东巡抚袁大头,陈述经武之道,未得赏识。

  但是秀才改当兵,也是一件稀奇事,毕竟我国不管武将多牛逼,还是要受制于文官的。

  所以他被推荐加入段芝泉幕府,成为其记室。

  1908年,被段保送到鬼子陆军士官学校就读。

  1910年,在鬼子士官学校第七期步兵科毕业,回国后在段芝泉的部队任清朝第六镇军事参议。

  1911年,任段芝泉第一军总参谋。

  总参谋啊,比秦西省现在所有人的军事影响力还大。

  毕竟现在秦西省驻军,不过是第一师和第二师两个师长,张云山,张伯英二人。

  但是徐又铮却是第一军的总参议。

  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徐又铮为段芝泉起草《北洋五十将乞共和电》与《乞共和第二电》。

  以武力威胁,称“谨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剖陈利害”,迫使隆裕太后同意宣统退位。

  民国建立,1912年至1914年,徐又铮先后任军学司司长、军马司司长、将军府事务厅长等职。

  1914年5月,徐又铮任陆军部次长,年仅34岁,为次长中最年轻者。

  12月,与粤东学堂总管,交通系创始人梁翼夫订立合同租赁校舍创办正志中学(现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前身)。

  到了1916年6月,袁大头死后,黎宋卿继任总统,段芝泉为北洋政府内阁总管,徐又铮任陆军次长兼内阁秘书长。

  看看人家,再看看自己。

  同样都是陆士第七期的留学生,结果人家现在是陆军部次长,代替段芝泉行使总长权利。

  而自己,还只是一个连长而已。

  就是和自己关系最好的吴立凡,此时也是团长。

  他1911年就是江浙新军二十一镇,四十二协八十二标的标统。

  因为反对袁大头被撤职。

  但是人家确实当过团长啊。

  这哪行啊?

  这同学里边不能我最次啊。

  这么下去,哪辈子能和北洋大佬一起喝茶,和常凯申一起争霸?

  “得想个办法。”

  “来人啊,你们都一块给我想想,我该怎么升任营长?”

  何子长把自己这个连,手下三个排,九个班的班长全都叫了过来。

  此时,经过几个月的整训,32团机枪连的部队已经整编为三个排,九个班。

  副连长是何晨光,这个父亲何仿檀的警卫排长,被他要了过来,担任上尉副连长。

  下边是三个排长和副排长兼任一班长,四班长,七班长。

  一排排长是李云龙,这是何子长的爱将,下边是三个班,分别是副排长一班长孔捷,二班长张大彪,三班长孙德胜。

  这都是李云龙的老班底了。

  第二排的丁伟,有元帅的眼光。

  副排长是邢志国,兼任四班长。

  五班长魏大勇,六班长段鹏。

  第三排是楚云飞,毕业于保府军校一期,1914年毕业。

  副排长方立功,兼任七班长。

  然后是八班长钱伯钧,九班长孙铭。

  当然了,还有一个赵刚,是连里的文书。

  此时,何子长兵强马壮,人才济济。

  “连长,让伯父说一声,你不就当营长了?”

  经过几个月的整训,32团已经满编了,毕竟此时的北洋是袁大头时期,北洋所有部队精诚团结,各省的税收按时上交。

  国家有钱,哪怕再不多,也足够军队的。

  所以何仿檀手下三个营,外加机枪连全部满编。

  特别是机枪连,两挺哈开奇斯,在整个秦西省都是主力部队。

  何子长白了他一眼。“废话,你当军队是我们家的啊?真当陆军部不管,还是陆长官不管?”

  这军队什么时候都不能团结在一起,这是潜规则和必然的。

  好家伙,你们团结在一起想干嘛?造反吗?

  团长是你们家的,营长是你们家的,连长还是你们家的,合着是何家军啊。

  在民国时期还能这么干的,也只有西北的马家军了。

  “连长,我有个主意,不知道能不能行。”

  说话的是丁伟,这小子主意最大。

  何子长点点头。“说吧。”

  “我听说一个小道消息,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咱们陆长官能当陕督,不是别的,是因为他姨太太和袁大总统的十姨太是牌友,经常在一块打牌。”

  “而陆长官通过姨太太,给袁大总统的姨太太送礼,这吹了耳旁风,才让他当的陕督。”

  要知道北洋将领何其多?凭啥他当陕督?

  当然了,最重要的是陆郎斋和段芝泉,冯华符,王聘卿等人是一个时期的北洋老人,小站嫡系。

  要不然光是送礼,最多给他个政府部门。

  丁伟这小子门路挺广,这种消息都能打听的到。

  当然了,也和老秦人不待见他,故意编排他有关系。

  这陆郎斋可不是好东西,在当陕督的时候,刮地皮一样的,把秦西刮的干干净净。

  从1914年进入秦西,到1916年离开,两年时间他搜刮了四千万大洋。

  啥概念?一年两千万大洋。

  而老秦人一共才一千万啊,平均每个人一年给他供奉两块大洋。

  当官的,经商的还好说。

  可是穷苦老百姓呢?

  总之老秦人恨死他了。

  但是在何子长耳朵里,这是个机会啊。

  特别是他知道,今年的护国战争一开,自己父亲肯定跟着调离。

  这哪行啊?屁股还没有做热乎,而且冯焕章也不是好惹的。

  必须远离冯焕章,留在秦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