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
赵云的办事能力还是相当靠谱的,
仅仅过了一天的时间,诸葛亮军中粮草紧缺的消息就已经被他散播了出去,
虽说由于罗马人的包围圈在一步步的紧缩,导致诸葛亮军中的消息有些闭塞,但这所谓的闭塞,是指寻常的接收和传递消息 ,但粮草紧缺这种事,罗马人是不会选择将其封闭的,
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一点,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往往会体现的十分明显,毕竟谁都知道,对敌军来说越是不利的消息,对己方鼓舞士气便越大,因此在得到这个消息后,罗马军没有丝毫的阻拦,甚至还下意识的来了一招推波助澜,尽可能的让包围圈外的汉军也能得知这个消息,
其实讲道理,
在目前的形势下,罗马军这么做,从任何角度都没有批判的理由可言,
在他们的视角中,
只要能够将这个消息传播出去,那么位于中部东面的曹操必然会有所动作,毕竟不管是并州狼骑还是白马义从亦或是白毦兵,都是大汉费尽心血才培养出来的特殊军伍,任谁也不可能让其因为军粮紧缺而覆灭在此处,
但只要曹操一动,与其正面对峙的罗马大军自然也会行动,到了这一步,那么战场上的主动权,就会直接转移到罗马人的手里,
换句话说,
等到那时候,诸葛亮就是罗马人手中的质子,只要能维持包围圈不散,想怎么打,在哪打,那就都得由罗马人说了算,
当然了,罗马人之所以会有这种想法,一来是把诸葛亮散播出来的消息当真了,二来则是他们没有想过,诸葛亮的突围能力,还要远在他们的预判之上!
并且,
人家诸葛亮之所以非要让赵云将这个消息传播出去,也不是给罗马人听的,而是给早在之前那场诈败之后便潜伏下来的许褚听的!
原因当然也很简单,
诸葛亮深知,即便他告诉许褚什么时候重回战场是合适的时机,许褚也未必就能极其准确的将其掌握,所以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将所谓的粮草不济的消息传播出去,
因为这话要是落在罗马人的耳朵里,或许会觉得这是什么好消息,但落在许褚的耳朵里,那就是诸葛亮在告诉他,你要是再不过来,老子就真交待在这儿了!
就算许褚脑子再不好使,这种话,怎么想也是能够听明白的!
另外关键的一点就是,
在战场将自己踪迹隐匿下来的许褚,肯定是没有什么消息闭塞的问题的,在从死士那得到了诸葛亮军中缺粮的消息后,许褚立刻带兵从山林出发,直奔诸葛亮所在包围圈而去,
到这一步,
诸葛亮之前交待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便已经全部达成,
当初罗马人击败许褚的地点,远在现在诸葛亮驻军之地更北,毕竟,就是从许褚败退的那一刻开始,罗马人才开始向南进军,准备这所谓的包围圈,打着打着,自然便打到南边去了,
所以,
许褚只要同样的向南进军,就能直接奇袭罗马人的后方,也就是所谓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当然了,
能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许褚的行军速度足够的快,毕竟不管是他麾下的虎豹骑,还是那些亲卫,都不是什么轻制骑兵、步兵,一旦开始行军,肯定是很难隐匿行踪的,
所以只有让罗马人反应不急的急行军,才能最大限度的让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计策成立,而事实上,许褚也正是这么做的,
若是一定要问一个原因的话,那就只能归结于许褚的重情重义了!
没错,
虽说真要分属阵营,诸葛亮肯定是刘备的嫡系,而许褚则是曹操那边的,虽然现在都是大汉的臣子,但由于大汉之前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肯定还是有些细微的差别的,
但问题的关键是,
许褚在之前不知道如何诈败之时,可是特意去找了诸葛亮问计,而后者也是倾囊相授,丝毫没有藏私的意图,完全担的起仁义二字,
这份情,许褚肯定是要承的,甚至于为了能够让许褚完成曹操的军令,诸葛亮自愿陷入罗马的包围圈,
事实上,
如果不是诸葛亮在上次与许褚会面的时候再三强调,要他一定要等到战事进展到最后一步,才能出兵,许褚可能早就按耐不住自己了,
只不过是怕自己盲目行动,会坏了诸葛亮的事,但现在既然已经得到了来自那边的消息,许褚自然是再无任何顾忌,直接带着麾下战卒,朝着罗马的后军发动了最迅捷猛烈的进攻!
“仲康将军!”,
只见一名军中斥候匆匆赶到许褚面前,翻身下马,单膝跪地,拱手说道,
“启禀仲康将军,前方三十里左右发现罗马军踪迹,还请将军决断!”,
“还有甚好决断的!”,
只见许褚单手拖刀,冷哼一声道,
“不必分说,随我直接冲去杀敌!”,
“这........”,
听闻这话,许褚身后的副将顿时有些错愕,只见他犹豫半晌,试探问道,
“将军,我军长途跋涉,要是直接开始与敌军交战,士卒能吃得消吗?”,
“怕什么!”,
许褚摇了摇头,丝毫没有任何担忧,反而淡定说道,
“我们又不是孤军作战,放心吧,有孔明将军在,一定能实现两面夹击!”,
“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将声势弄大,最好让方圆三十里都知道这里在交战,只要能让孔明将军注意到这里,就一定有获胜的把握!”,
“将军英明!”,
只见那副将拱了拱手,明显是被许褚说服了,当然了,这倒也不是许褚所说的话有很强的说服力,说到底,还是因为有诸葛亮这个名字托底,就是容易让人放心就是了!
“既然如此,传我军令!”,
只见许褚单手握刀,直指前方,
“全军听令!”,
“随我冲杀!!!!”,
.......
赵云的办事能力还是相当靠谱的,
仅仅过了一天的时间,诸葛亮军中粮草紧缺的消息就已经被他散播了出去,
虽说由于罗马人的包围圈在一步步的紧缩,导致诸葛亮军中的消息有些闭塞,但这所谓的闭塞,是指寻常的接收和传递消息 ,但粮草紧缺这种事,罗马人是不会选择将其封闭的,
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一点,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往往会体现的十分明显,毕竟谁都知道,对敌军来说越是不利的消息,对己方鼓舞士气便越大,因此在得到这个消息后,罗马军没有丝毫的阻拦,甚至还下意识的来了一招推波助澜,尽可能的让包围圈外的汉军也能得知这个消息,
其实讲道理,
在目前的形势下,罗马军这么做,从任何角度都没有批判的理由可言,
在他们的视角中,
只要能够将这个消息传播出去,那么位于中部东面的曹操必然会有所动作,毕竟不管是并州狼骑还是白马义从亦或是白毦兵,都是大汉费尽心血才培养出来的特殊军伍,任谁也不可能让其因为军粮紧缺而覆灭在此处,
但只要曹操一动,与其正面对峙的罗马大军自然也会行动,到了这一步,那么战场上的主动权,就会直接转移到罗马人的手里,
换句话说,
等到那时候,诸葛亮就是罗马人手中的质子,只要能维持包围圈不散,想怎么打,在哪打,那就都得由罗马人说了算,
当然了,罗马人之所以会有这种想法,一来是把诸葛亮散播出来的消息当真了,二来则是他们没有想过,诸葛亮的突围能力,还要远在他们的预判之上!
并且,
人家诸葛亮之所以非要让赵云将这个消息传播出去,也不是给罗马人听的,而是给早在之前那场诈败之后便潜伏下来的许褚听的!
原因当然也很简单,
诸葛亮深知,即便他告诉许褚什么时候重回战场是合适的时机,许褚也未必就能极其准确的将其掌握,所以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将所谓的粮草不济的消息传播出去,
因为这话要是落在罗马人的耳朵里,或许会觉得这是什么好消息,但落在许褚的耳朵里,那就是诸葛亮在告诉他,你要是再不过来,老子就真交待在这儿了!
就算许褚脑子再不好使,这种话,怎么想也是能够听明白的!
另外关键的一点就是,
在战场将自己踪迹隐匿下来的许褚,肯定是没有什么消息闭塞的问题的,在从死士那得到了诸葛亮军中缺粮的消息后,许褚立刻带兵从山林出发,直奔诸葛亮所在包围圈而去,
到这一步,
诸葛亮之前交待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便已经全部达成,
当初罗马人击败许褚的地点,远在现在诸葛亮驻军之地更北,毕竟,就是从许褚败退的那一刻开始,罗马人才开始向南进军,准备这所谓的包围圈,打着打着,自然便打到南边去了,
所以,
许褚只要同样的向南进军,就能直接奇袭罗马人的后方,也就是所谓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当然了,
能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许褚的行军速度足够的快,毕竟不管是他麾下的虎豹骑,还是那些亲卫,都不是什么轻制骑兵、步兵,一旦开始行军,肯定是很难隐匿行踪的,
所以只有让罗马人反应不急的急行军,才能最大限度的让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计策成立,而事实上,许褚也正是这么做的,
若是一定要问一个原因的话,那就只能归结于许褚的重情重义了!
没错,
虽说真要分属阵营,诸葛亮肯定是刘备的嫡系,而许褚则是曹操那边的,虽然现在都是大汉的臣子,但由于大汉之前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肯定还是有些细微的差别的,
但问题的关键是,
许褚在之前不知道如何诈败之时,可是特意去找了诸葛亮问计,而后者也是倾囊相授,丝毫没有藏私的意图,完全担的起仁义二字,
这份情,许褚肯定是要承的,甚至于为了能够让许褚完成曹操的军令,诸葛亮自愿陷入罗马的包围圈,
事实上,
如果不是诸葛亮在上次与许褚会面的时候再三强调,要他一定要等到战事进展到最后一步,才能出兵,许褚可能早就按耐不住自己了,
只不过是怕自己盲目行动,会坏了诸葛亮的事,但现在既然已经得到了来自那边的消息,许褚自然是再无任何顾忌,直接带着麾下战卒,朝着罗马的后军发动了最迅捷猛烈的进攻!
“仲康将军!”,
只见一名军中斥候匆匆赶到许褚面前,翻身下马,单膝跪地,拱手说道,
“启禀仲康将军,前方三十里左右发现罗马军踪迹,还请将军决断!”,
“还有甚好决断的!”,
只见许褚单手拖刀,冷哼一声道,
“不必分说,随我直接冲去杀敌!”,
“这........”,
听闻这话,许褚身后的副将顿时有些错愕,只见他犹豫半晌,试探问道,
“将军,我军长途跋涉,要是直接开始与敌军交战,士卒能吃得消吗?”,
“怕什么!”,
许褚摇了摇头,丝毫没有任何担忧,反而淡定说道,
“我们又不是孤军作战,放心吧,有孔明将军在,一定能实现两面夹击!”,
“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将声势弄大,最好让方圆三十里都知道这里在交战,只要能让孔明将军注意到这里,就一定有获胜的把握!”,
“将军英明!”,
只见那副将拱了拱手,明显是被许褚说服了,当然了,这倒也不是许褚所说的话有很强的说服力,说到底,还是因为有诸葛亮这个名字托底,就是容易让人放心就是了!
“既然如此,传我军令!”,
只见许褚单手握刀,直指前方,
“全军听令!”,
“随我冲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