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1章 河北大暑-《楚兵》

  【时令九月,河北道依旧炎热。

  有民夫运粮途中,死于暑害,各郡尸体渐多,恐生瘟祸,当地官员遂焚之。

  自汲县前往魏州前线之地,原本尚好,沿途均有夯土乌堡避暑。

  然乌堡有限,却粮兵众多,加牛马牲畜,自是遮蔽不足。

  各州郡河道低浅,取水困难,暑害之危,日趋严重。

  中原各郡,更是苦不堪言,

  自陈留、南阳等地出发,运抵阳城的粮草,十之二三,

  若缝恶吏,欺上瞒下,趁机谋夺国财,将祸患移于庶民,

  臣恐有人趁机做大,发黄九之事……】

  --------------

  河北道。

  魏州城。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八月二十四日,在一切都准备妥当后,

  尽管梁军内部有大量闲杂的声音,

  可杨重楼依旧展现了强大的战略定力。

  梁国大军,按预定计划抵达魏州城,并沿黄河立下魏州大营。

  此刻,梁赵之战,已经爆发月余,

  双方兵马在黄河沿岸州郡,大小几十战,互有胜负。

  起初,赵国骑兵集群出动后,给梁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他们一度在魏州、博州肆无忌惮,

  袭击各处梁军据点、后勤部队,以及粮草辎重等物。

  但梁军是组织力强大的势力,随后很快就做出了反制。

  左神武军三营骑兵,应大都督令,

  对赵国骑兵,依托大营展开对攻。

  同时杨重楼,还趁机集中了随军各族的骑兵,编练了一支万人预备铁骑。

  一则,借机进一步掌控大军,

  二则,为后续战争做准备。

  梁军又在汲县到魏州城,魏州城到博州城的官道上,大肆修建夯土军营。

  十里一营,千里烽火,一旦被袭击,各处梁军皆知。

  如此情况下,赵军骑兵的突袭渐渐疲软。

  尤其是新乡县一役,虎卫军卓庸提前设下口袋,

  赵骑钻入之后,留下了上千具尸体,才突围北逃。

  眼见打军队是不行了,赵军立刻改变战术,重点袭击梁国民夫。

  既然控不住梁军兵力,那就去压制梁军的后勤。

  总之,赵军二个里面,肯定要打一个。

  赵军先后在西陶、延津两地,取得大捷。

  不仅掠走粮草十万余石,还带走了民夫徭役七八万。

  但这种情况,也没有持续多久。

  梁国右神军出动了,王君汉、郭孝恪、裴俨三大猛将,

  各率领本部一万人,携郡兵一万,组成军阵,在各粮队之间有利的山头掩护。

  这六万兵马的分布是很有讲究的,

  赵军骑兵如果来少了,连粮队护卫都不一定对付的了。

  赵军骑兵如果来多了,那二万兵卒分在各地,配合当地兵马,

  四面合围,赵骑一旦失误,那就是进入口袋,插翅难飞。

  正所谓城城锁关,十面合围。

  此梁军囚龙战术,让赵骑渐渐不敢轻举妄动。

  不过,梁有过梁计,赵有过墙梯。

  既然魏州、博州防守严密,东西两线总是可打的嘛!

  骑兵闲着也是闲着,多走走而已。

  于是乎,李泰绕道邺城,打了魏王丁肆业一记闷棍。

  上官定方率领两万赵骑,去平原郡,找了宋王的晦气,令对方损失惨重。

  这种情况,使得三王怒不可遏,遣使责怪梁军主力没有拖住赵军。

  对此杨重楼先是传信,慰问了三王。

  还在几番沟通后答应,此战结束,补充三王所有损失。

  战场不是一成不变的。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就在三王被袭击的同一时间,赵国骑兵大量离开后,

  盘踞魏州、博州一线的梁军步卒展开了行动。

  以卓庸、侯俊为主将,赵东金、萧雄信、萧师都、郭孝恪等梁军为主力,

  这些军团,对丢失的魏丘、马庄、井店县、彭店县等重要战略据点,重新实施占据。

  这一次,梁军没有打算再撤离了。

  数以十万计的民夫,在这些据点修建永久的夯土营寨,

  显然,梁军主力,已经推进到了清河郡、信都郡的边境。

  此刻,梁国前锋,距离赵帝周云所在的五龙山,仅仅只有三百里。

  大争之世,风云激荡。

  自赵元始二年,七月下旬后。

  梁赵大战开始来,双方几十万兵马斗智斗勇,

  赵军虽然四处进攻,取得了一定战果。

  但这些离达到胜利,似乎远远不够。

  些许损失,对于梁军来说,只是九牛一毛。

  梁军的推进,依旧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至九月二日,梁军在魏州、博州,完成乌堡化封锁,

  至此,赵骑再想南下,已经千难万难了。

  因为这些乌堡也有骑兵,且他们进可攻退可守,

  赵骑深处,将四处无援,后无据点。

  一旦被纠缠,萧雄信、赵东金这些大将杀来,那袭扰的骑兵,就会极为被动。

  九月后,赵军的马蹄声,渐渐远离了魏州的喧嚣,彻底消失在了黄河沿岸。

  这种情况,在外界看来,被视为梁国北伐之战,形势一片大好。

  其实,三王战败,梁国悍然迎战赵人,到此刻还没有出现巨大的损失,

  梁军在某种意义上,已经算是胜利了。

  因为他们面对赵军,没有失去出击的勇气。

  要知道,高句丽一直以兵马雄壮自居,

  曾一度威压大楚,鲸吞河北。

  可就这样的二十几万高句丽精兵,在盘州战场,被兵力更少的赵军,打得丢盔弃甲,仓皇而逃。

  梁军能正面扛赵军,以为天下之雄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