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思想论述辩-《众生芸:王者浴血》

  1.李斯:多读书不一定是件好事

  曾经年少爱追梦,一心只读圣贤书。

  圣贤不给李斯出路,李斯不怕,抛妻弃子逆天改命。

  多读书,容易把自己的脑子读坏掉。

  所以,在荀子门下,练了几年嘴皮子就出关了。

  留下死读书的韩非子,在那里泛泛空谈。

  来到咸阳城的李斯,巴结上了权贵吕不韦。

  虽然吕不韦,对他总是不冷不热、不咸不淡的。

  但李斯觉得,那是吕不韦在惧怕他。

  惧怕他有朝一日,取代他当了相国的位置。

  怕就对了,李斯是什么人,是要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

  不想做相国的谋士,那不是好的谋士。

  千军万马独木桥,想要做相国那不是容易的事。

  除了被吕不韦压制多年的蔡泽,可以用来投石问路。

  下半身思考的嫪毐,却是落井下石的绝佳武器。

  吕不韦多疑,狡兔三窟都不一定能将其制住。

  李斯将目光,放在那个叫嬴政的青年身上。

  这最后的一笔投资,许胜不许败。

  一旦败了,不仅颗粒无收,还有性命之虞。

  就像当年,左宗棠扛着棺材收复新疆。

  并不是左宗棠谋略过人,兵士英勇善战。

  而是左大人向英国、德国银行借了高利贷,海外融资的结果。(完)

  2.嫪毐:论操作性工具的重要性

  要么忍,要么残忍。

  但无论走哪条路,实力最重要。

  嫪毐是实干家,彻头彻尾的机会主义者。

  当初在吕不韦家当门客,每天都要练习拉车。

  他把力量集中在一点,以改变吕不韦对以往事物的看法。

  他成功的吸引了吕不韦的注意,一跃成为红人。

  但凡有大宴宾客之机,都会让嫪毐上台作花式表演。

  嫪毐拉车的绝活胜过了川人变脸,一时间竟万人空巷。

  嫪毐如此的卖力表演,不过是想要一个机会。

  一个取代吕不韦,做秦王城下水道修理总工程师的机会。

  伟大的事业,总要有社会和谐的接班人。

  论操作的能力和实力,普天之下非他嫪毐莫属了。

  他缺少的,是来自吕不韦的举荐。

  但吕不韦是只老狐狸,没有点把柄在他手里,他是不撒手的。

  嫪毐铤而走险,主动背起欺君罔上的罗锅。

  这样,吕不韦才安心将修下水道的工作交给了嫪毐。

  最近,李斯找上门来,说要一起对付吕不韦。

  嫪毐想了很久,还是答应了李斯的要求。

  毕竟,销毁掉吕不韦手中的证据,才是转正的唯一机会。

  韬光养晦这么多年,是该勃发一次了。

  为了自己,也为了自己弄出来人命。(完)

  3.甘罗:有钱人的孩子当家也早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

  甘罗,政治世家出身,五条杠的好少年。

  当别的同学,还在尿着裤子,玩着泥巴的时候。

  他早已经把法家的《商君书》和《韩非子》,倒背如流了。

  有钱人家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自然要比穷人家的孩子,更加的杰出和优秀。

  就连高傲的秦相吕不韦,也非常欣赏甘罗的才华。

  花重金将甘罗网罗门下,拜为少庶子。

  本来,甘罗在吕不韦门下,也是功绩平平。

  巧的是,吕不韦亲手为甘罗罗织了一个成名的机会。

  这还要从吕不韦游说张唐出使燕国,败兴而归说起。

  甘罗听闻吕不韦碰壁,毛遂自荐往说张唐。

  并用范雎杀白起的故事,胁迫惊弓之鸟的张唐就范。

  与此同时,甘罗向吕不韦申请出使赵国当说客。

  从秦国到燕国,必须经过赵国,偏偏赵国人恨死了张唐。

  这也是张唐,为什么不想出使燕国的原因。

  甘罗到了赵国并没有为张唐说情,而是用了更加歹毒的计策。

  他要求赵国割五座城池给秦国,条件是不参与赵燕之间的战争。

  于是赵国趁机扩张了领土,还杀死了出使的张唐。

  甘罗带着五座城池的契约,顺利回到了秦国。

  甘罗的上卿授命大典上,吕不韦的眼神里流露出一丝凶光。(完)

  4.范增:看机会匆匆溜走干着急

  人生七十古来稀,老汉推车又何必。

  范增仰天一声长啸,不甘心的闭上了眼睛。

  终究他没有打神鞭,项羽也不是周武王。

  群雄逐鹿,原本这天下的大旗,应该都是楚国的旗号。

  可惜扛旗的项羽,虽然武功盖世无双,但太过刚愎自用。

  在战场上打仗杀人,或许可以逞一时的匹夫之勇。

  但治国平天下,要的是残酷的阳谋和阴谋。

  妇人之仁,对别人宽容,就是对自己的残忍。

  鸿门宴上,范增几乎把眼睛翻成了白内障。

  愣是没有,感动项羽那颗木人石心。

  还有那该死的项伯,胳膊肘往外拐成山路十八弯。

  看哪条路,都是通敌卖国的不同寻常路。

  鸿门宴上杀了刘邦,或许真的是不光彩的事情。

  但就在上个月,好不容易把刘邦赶进了荥阳这个穷巷子。

  项羽派使者去招安,回来就开始冷落范增。

  范增知道,肯定是项羽中了反间计。

  此时的项羽,已经不是鸿门宴上的少壮派。

  盛名之下的私欲膨胀,需要一个机会展示自我。

  但突然的自我,不一定能成伍佰,很可能会做二百五。

  尤其是,面对刘邦这种老谋深算的色胚子。

  所以范增走了,还没到彭城,人也走了。(完)

  5.崔寔:借病休假的开心农场主

  当官从来不是崔寔的志向,提不起一丁点的兴致。

  所以,死的时候,崔寔家徒四壁,一无是处。

  连棺材,也是杨赐几个人合伙买的。

  袁隗为他树了碑,并且写了功德颂词。

  照理说像崔寔这种人,活着一定是非常凄惨的。

  而事实上,也许并不是如此。

  他从小,就是个安于贫苦的人。

  父亲死的时候,他变卖了家里的财产,修了个坟冢。

  后来在坟冢边隐居,以贩卖酒为业。

  那一年,朝廷召至善至孝有操行的人,崔寔也在举荐之列。

  可惜,因为体弱多病,崔寔仅做了个郎官。

  为朝廷建言献策之余,在乡下承包了一大块田地。

  带着乡亲们,做起了欢乐的农场主。

  他把实验的全过程整理成了一本书,叫《四民月令》。

  后来,这本书成为庄园地主经营的典范。

  然而,轻松悠闲的日子,总是短暂的。

  东汉末年的时局,动荡不安,瞬息万变。

  不愿意为了政治,而牺牲自己人生的崔寔选择了低调。

  他不愿意捞政治资本,更不愿意劳民伤财。

  所得的俸禄,不是投在了试验田,就是接济给了乡邻。

  他的快乐,从来与钱财没有半点关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