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 三大势力的千年历史-《穿唐记:太子的逆风翻盘》

  “陛下到。”

  随着内侍的一声高喊,长孙皇后和李承乾、李丽质等几个子女都起身迎接。

  “拜见陛下。”

  李世民严肃着脸,看见众人的时候也没有回应,直接从长孙皇后身旁过去走到首位坐下。

  “都起来吧。”

  “谢陛下。”众人直起腰。

  长孙皇后适时开口道:“陛下,晚膳已经准备好了,臣妾这就让人.......”

  “等等。”未等长孙皇后说完,李世民便打断了对方,眼神凌厉的看向李承乾:“听闻今日你去后宫了?”

  闻言的众人都很诧异。

  李承乾并不觉得这是什么秘密,颔首道:“回禀父皇,儿臣今日突然想起了后宫的梅花开了,便想邀请母后一起去赏梅,不料母后身体不适,儿臣便独自去赏梅了。”

  “陛下,是臣妾应允的。”长孙皇后也站出来说道。

  想必是李承乾找韦贵妃的事情已经露馅了,长孙皇后虽然不知道他要干什么,但肯定是关于朝政之事,该给予的帮助还是要给予帮助。

  自己这母后做的可是不舒心啊。

  李世民只是看了眼长孙皇后,随即继续问向李承乾:“听闻午后你在后宫和韦贵妃驱散了身边的侍女可有此事?”

  这......

  在场之人纷纷低下了头,眼角看向李承乾。

  长孙皇后亦是如此,担忧的看了眼李承乾。

  这算是大忌。

  皇子和后宫贵妃密会,长孙皇后当然不会相信那种可能,但李世民当初就是用这个借口制造了玄武门。

  对李世民来说算是大忌。

  李承乾却丝毫不惧,一副坦然的神情:“没错,儿臣在后宫赏梅之时,遇到了韦贵妃,便聊了几句。”

  “聊了什么。”李世民语气冷了几分。

  是质问,也是怀疑。

  他也不傻,李承乾才几岁,韦贵妃又是信任的人,要说有那种事是万万不可能的。

  再说了,来报的内侍也说了是在外面,并非在殿内,那就更不可能。

  虽然驱散了内侍和侍女, 但他们两人的举动也有不少人看见。

  根本没有任何亲密的举动,甚至说话的时候都是离了三步之远。

  只是李承乾不管为了什么,这种行为都会让人误会,太子入后宫找贵妃帮忙,哪怕是针对五姓七望,这种事完全可以让和他这个皇帝说。

  为什么要自己去?

  大臣们知道了,又不知道要如何弹劾太子了。

  想到明日早朝,一群大臣说起这事,李世民今夜就要头疼的想对策了。

  李承乾顿了顿,拱手道:“没聊什么,只是觉得弟弟妹妹们该受封了,像青雀已经是被封卫王,李恪也被封为了蜀王,那么其他弟弟是不是也该被封王了?”

  “还有妹妹们,封地封号食邑什么的,是不是也到了册封的时候?”

  这话倒是让李世民和长孙皇后一愣。

  关于皇子封王,基本上都是帝后商量着来,也不是李世民想封就封,必须要询问长孙皇后,毕竟长孙皇后才是后宫之主,不管是嫔妃亦或者是皇子都是长孙皇后来管教的。

  可长孙皇后听见李承乾这话,便明白了,这恐怕是李承乾和韦贵妃的一次交易。

  “陛下,承乾所说的不无道理,皇子和公主们日益长大,既然青雀和恪儿都被封了王,那么其他的皇子也不能少了不是。”长孙皇后抿着唇在替李承乾解围。

  封不封王不是重点。

  而是封王之前,能给李承乾解决一些麻烦,也未尝不可。

  迟早要封,那么就要封的有价值。

  李世民哪会不知李承乾的心思,确实关于封王的事情他也有想过。

  主要是想给李治封王,其余的顺带封一封罢了。

  “那你说说,你的哪些弟弟应该在这次封王?”李世民昂着头问道。

  看似询问,实则试探。

  试探李承乾会不会说出李慎的名字,要是说了出来,那么肯定是有他不知道的交易在其中。

  李承乾不敢相信李世民这么轻易就答应了?

  随后一想,贞观五年,也就是明年,李世民确实封了一批王。

  “回禀父皇,儿臣觉得既然是皇子,那么要一视同仁,要封就一起封了,毕竟儿臣是太子,也不能不顾弟弟妹妹们。”

  “不过,儿臣倒是有一建议。”

  “哦?说来听听。”对于李承乾的回话,李世民倒是来了兴趣。

  能够这么说,就说明李承乾对弟弟妹妹还是有心的,兄弟和睦,这不就是他想要的结果吗?

  至于建议,反正听一听不一定要采纳。

  “父皇,儿臣建议封丽质为长乐公主,封地长乐郡,李敬封清河公主......李淑封兰陵公主.......襄城公主......南平公主......遂安公主......豫章公主......巴陵......普安......东阳......晋安......安康......孟姜封临川公主。”

  一口气说了十来个公主的名字,基本和历史上的一样。

  特意还把韦贵妃之女李孟姜放在了最后面封为临川公主。

  公主的封号和封地他身为太子,自然有资格提议,可皇子的封王他就没说。

  按照常理也是有资格,但李承乾知道,皇子这封号并不是如今自己能提的,提的不好,会让李世民猜忌兄弟不和睦。

  提得好,那就是取悦李世民,只是取悦李世民的代价是提李泰和李治,所以李承乾也懒得提。

  两个能跟自己争皇位的人,李承乾不一手提一个都不错了,还给厚待,做梦呢。

  他可不是原先的李承乾,看了几百个太子的下场,李承乾很清楚,这种时候妇人之仁就是对自己最大的残忍。

  特别四个千古一帝凑不出一个完整的太子,简直是千古笑谈。

  听完李承乾的话,长孙皇后松了口气,算他还聪明。

  李世民却蹙起眉道:“为何都是公主,皇子呢?”

  这话是他故意问的。

  当然也清楚李承乾故意只提公主的封号,不提皇子的封号是为何。

  至于旁边的几个公主脸上也是非常诧异,听见自己封号的时候,还是挺满意的,最起码李丽质是非常满意的。

  长乐郡,是个不错的地方,而且名字也有寓意,长乐公主,长长久久,快快乐乐,挺好的。

  李承乾抿着唇道:“父皇,儿臣觉得皇子要由父皇来定夺,以免儿臣提了什么建议,让大臣们觉得儿臣偏心青雀和稚奴。”

  完美的回话。

  李世民这才微微颔首。

  可也反应过来,说了一堆,李承乾都在绕开话题,还没有说明和韦贵妃的谈话内容。

  但如今也猜的八九不离十了。

  不是什么话都要点透,肯定是李承乾承诺了韦贵妃的话,然后让韦贵妃去做一些针对五姓七望和关陇士族的事情。

  李世民虽然生气,但关陇士族也是他们李唐皇室起家的根本。

  叹息一声道:“太子,朕也不多问,但是你要记住一点,关陇士族是李唐起家的根本,没有关陇士族的帮助,大唐也建立不起来,这一点你可以多去询问你皇爷爷,他会告诉你,为何他能够忍让关陇士族的壮大。”

  “并非是他们真有多大的能力,而是念及恩情。”

  “如今老臣们都还在,若你真要全面接管整个朝堂,那就等这些老臣都不在了,才能动手,不能让人心寒。”

  这算是李世民第一次如此温和的教授李承乾帝王心术。

  大致就是这批开国老臣还在,现在动手会觉得皇室恩将仇报,卸磨杀驴。

  而等李承乾登基了,这批老臣都不在了,再动手也不迟。

  “儿臣明白。”李承乾也很诧异,没想到李世民会跟自己说这些。

  但也能够想通了。

  李世民后世的名声如此好,不杀功臣,一是自己有能力压得住,而且李世民的功劳并不在那些开国功臣之下。

  二就是为了快速的稳住朝政。

  与世家勋贵,关陇士族、河北集团斗的有来有回。

  利用关陇士族打压河北集团,利用河北集团的财力去解决国库空虚的烦恼。

  这也算是帝王之术了。

  这两年,李承乾也算是明白了,与其说大唐打压河北集团,不如说河北集团和关陇士族本就是死敌。

  河北集团的主要成员就是五姓七望,历史上总说有地方造反,河北集团绝对是首当其冲,第一个响应,但永远都不是当皇帝的那一方。

  那是因为五姓七望自己明白,他们没有称帝的能力,七家人互相都不会服气。

  那还不如扶持一个为他们所用的朝廷。

  两个势力从汉初便开始争斗,都争斗了千年了。

  而还有一个集团,那就是元末的淮西集团,之所以是元末出来,那是因为大唐之前最重视的永远是关中之地,京畿之地,南方对他们来说并没有太深刻的认识,何况在南方过去,他们认为非常的贫瘠不利于统治。

  所以华夏五千年,一千五百年是关陇集团、河北集团在斗争,甚至河北集团比关陇集团还要早就开始斗争其余势。

  后五百年就是关陇集团、河北集团、淮西集团在斗争。

  最后斗争的满清统治了两百多年。

  可各地的造反势力是与日俱增,满清不是在灭反王就是在灭反王的路上。

  后来才知道这片土地他们是不可能长久统治的,只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去创造无限的财富,压制汉人才是王道。

  最起码给他们自己留后路。

  李承乾也是从这一块才开始明白,帝王之争,党羽之争,势力之争是如此恐怖。

  想要大唐万年,也不是不可能,那就是彻底消灭朝堂上的两股势力,重新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