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3章 未必是坏事。-《霸业王权》

  听闻欧阳憍竟然要调用军备粮救助难民,李孺顿时脸色一寒。

  “欧阳将军,擅自动用军备粮救助难民,这可是死罪。”

  欧阳憍低眉望着城下诸多奄奄一息的难民,眼神坚定。

  “所有后果,我欧阳憍愿意一人担之,绝不牵连李大人。”

  李孺神色坚定,他并非贪生怕死之辈,他在乎的是云川城。

  “身为明州将军,你比谁都清楚军备粮的重要,你这是对身后的万家灯火不负责。”

  “打仗,哪有不死人的,天下乱了这么久,早已是枯骨累累。”

  欧阳憍知道李孺说的没错,可有些东西明知是错,也不得不为之。

  枯骨遍地,与见死不救是两回事。

  “我已经从明州城抽调粮草,最多三日便可抵达,届时再把军备粮补上。”

  李孺却是摇摇头,看着城外源源不断涌来的太州难民,缓缓道:

  “你补不齐,一旦开了口,便会成为一个无底洞,不仅云川城的粮食会耗光,就连整个明州的粮食,也未必能撑住。”

  他转头,却看见欧阳憍那双祈求的目光直勾勾的看着他,他的目光不曾闪躲,坚定的对上了欧阳憍的目光。

  身后的万家灯火,不比城外的难民少。

  两人对视许久,最后李孺还是败下阵来,叹了一口气道:

  “罢了,开仓放粥的事情我来解决,你守好城池,切莫让人钻了空子。”

  欧阳憍一抱拳。

  “多谢李大人。”

  一路上顾浔走走停停,不断从各地抽调粮草物资,不然早就抵达云川城了。

  看着已经削减大半的军备粮库,他不由沉声对二人道:

  “你二人可知擅自打开军备粮,可能给云川城带来灭顶之灾。”

  欧阳憍单膝跪地,双手托起战刀,心中已怀必死之意思,不过没有半分后悔。

  这几日,若是没有军备粮支撑,城外又得多数千的尸骸。

  “主公,是我将刀架在李大人脑袋上,让他打开粮仓的,此事与他无关,我愿一人担之。”

  顾浔并没有搭理欧阳憍,而是看向李孺。

  “是这样的吗?”

  李孺急忙回道:

  “主公,我与欧阳将军同为明州主官,荣辱与共,此事与我同样脱不开干系。”

  “何况粮仓是我亲手打开了,粮食也是我亲自送到城外熬成粥,分发给难民的。”

  “若真要划分出一个责任大小,必是我这明州辅政罪责更重。”

  欧阳憍转头看向一身老儒生模样的李孺,尽是责备。

  “李大人,你糊涂,此事本就是我强行为之,你何必淌这趟浑水。”

  一身银甲的顾浔单手拿起欧阳憍的刀,缓缓推出寸余。

  “你二人还真是胆大妄为。”

  李孺双眼被刀反射的光芒刺的睁不开眼,身上却没有半分畏惧。

  犯错了就是犯错了,即使是死,他也毫无怨言。

  “主公,我死之后,希望你能走上城头,看一看城外那些将死的难民。”

  顾浔猛然收刀,随手丢还给欧阳憍。

  “我何时说过要你们死了?”

  “好像我只是问你们知不知罪。”

  “搞得我像杀人不眨眼之人一般。”

  顾浔扶起二人,语重心长道:

  “下次开仓,记得找好理由,不要傻乎乎的便认罪。”

  “流民之策一直未曾取消,开仓放粮没错,错的是将这些难民堵在了城外。”

  “只要他们入了城,成了流民,一切便合乎规矩,懂吗?”

  欧阳憍和李孺同时点点头,顾浔再次重复道:

  “真懂了?”

  欧阳憍当然没懂顾浔更深层次的意思,李孺则是参透了其中玄机。

  “主公是说现在家业还小,许多事情无需刻板为之。”

  “可若是等到将来,家业变大,成为一国,原本的议事堂便会成为庙堂。”

  “身居高位者,必然会招来无数目光,一点点错都会被无限放大。”

  “主公是在告诉我二人,能行之于规矩之中的事,莫要憨傻行之于规矩之外。”

  “理由,有时并非是推脱的借口。”

  顾浔看向欧阳憍,笑道:

  “听懂了没?”

  “先斩后奏,奏才是关键,莫要等人问责到头上在奏。”

  今日的顾浔显得有些不近人情,其实他只是希望这些陪着他起家之人,将来也能随着他走的更远。

  一味的宽容,未必是好事,适当的敲打,同样重要。

  以欧阳憍性子,他早就料到其会开仓放粮,迟来的这几天,便是筹备粮食去了。

  军备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必须保证其充足。

  “我从各地筹集的粮食已经陆续入城,李大人你来负责分配使用。”

  “不过记得先行将缺失的军备粮补上。”

  “是,主公。”

  “走,随我一同去城外看看。”

  与其登上城头观望,不如走出城外,去到难民之中,看一看人间疾苦。

  欧阳憍有些担心道:

  “主公不可,若是难民之中藏有细作,岂不是......”

  他的话未说完,顾浔便摆了摆手道:

  “好歹也是走过江湖,上过沙场之人,不至于这般脆弱。”

  城门缓缓打开,顾浔先行去到难民聚集之地走了一遭。

  方才短短几日,便已经聚集了数万难民,以后只会越来越多。

  随后他走到搭建在城外的粥棚,用瓢搅了搅刚熬好,准备分发的粥。

  都不用尝,就知道这粥实在太过稀了,不过他还是打起些许,递给李孺。

  “尝尝。”

  李孺这几日都在粥棚里同难民吃喝,自是知道这粥什么滋味,不过他还是接过去喝了一口。

  “如何?”

  李孺回道:

  “太过清汤寡水。”

  “没法子,难民越积越多,不求吃饱,只求保命了。”

  顾浔理解,要知道这清汤寡水的的粥,都是李孺二人把脑袋挂在腰上换来的。

  他没有丝毫责怪二人之意,默默从一旁拿起一只筷子,插入粥中,筷子浮了起来。

  “明日的粥便以筷入粥中不倒的标准熬,记得多加的盐。”

  说罢,他接过李孺喝剩在瓢中的粥,如同喝水一般,一口喝尽,砸吧砸吧嘴道:

  “这田文逸心可真黑,竟然给我下了这么大一个套子。”

  并不是所有的战争都是刀光剑影,当下之局同样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不过我看来,这反倒是好事,天大的好事”

  被难民弄得焦头烂额的欧阳憍和李孺实在想不明白这是哪门子好事。

  两人心中已经将董奇赞和田文逸祖宗十八代问候了个遍。

  见到二人满脸的不解,顾浔笑道:

  “粮食可以一年两季或是三季,这人可不行。”

  “一下子给送来这么多人口,还得谢谢人家。”

  对于农耕文明来说,人口很大程度决定着一国兴衰。

  当然,前提是顾浔要有能力处理好这些难民,将其转化为劳动力,而不是一个无底洞。

  李孺见到顾浔脸上神采飞扬,这几日悬着的心不由踏实起来,笑道:

  “看来主公心中已经有解决的办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