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点的雾灵山-《无名极》

  还裹着未散的晨雾,护林员老周已经背上装有砍刀、水壶和GPS定位仪的背包,踏上了熟悉的巡山路。这条15公里的路线,他走了23年,鞋底磨破了百余双,笔记本记满了8本,每一棵古树的位置、每一片灌木的长势、每一处可能存在的火情隐患,都清晰地印在他的脑海里。

  “务实不是喊口号,是坡再陡也得爬到山顶看一眼,是雨再大也得蹚过溪流查一查。”老周的话,道出了基层生态守护者的共同坚守。去年夏天,当地遭遇持续暴雨,山脚下的一处山体出现滑坡迹象。老周冒雨巡查时发现后,立刻用对讲机上报情况,随后带着村民们扛着沙袋、拿着铁锹,在雨中奋战了6个小时,最终加固了滑坡点,避免了泥石流对山下村庄和林地的破坏。

  这样的场景,在全国的山林间每天都在上演。云南西双版纳的雨林里,科研人员带着干粮蹲守数周,只为摸清亚洲象的迁徙路线,为它们规划安全的“生态走廊”;甘肃祁连山的草原上,生态管护员骑着摩托车,日复一日地巡查是否有非法采矿、偷牧等行为,让曾经因过度开发而斑驳的草原,重新恢复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生机。他们不追求表面的“成绩”,只以“踏遍千山万水”的务实,守护着每一寸绿色。

  二、治污攻坚中的“担当作风”:以勇气破解难题

  “以前这条河,夏天臭得不敢开窗,现在水清了,能看到鱼游了!”站在江苏某县的小河边,村民李大姐的感慨,背后是当地环保部门干部们三年的“攻坚之战”。这条河曾因沿岸多家企业偷排污水,变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臭水沟”,群众投诉不断,但治理工作却因企业抵触、资金短缺等问题屡屡受阻。

  “群众盼着水清,我们不能退缩。”县环保局局长带队,成立了专项治理小组,白天带着监测设备沿河排查排污口,晚上加班研究治理方案,甚至多次冒着被威胁的风险,顶住企业的“说情”和压力,依法关停了3家拒不整改的污染企业。同时,他们积极争取上级资金,联合水利部门修建污水处理厂,引导沿岸企业升级环保设备。经过三年的努力,河水COD浓度从每升150毫克降至30毫克以下,昔日的“臭水沟”变成了村民休闲散步的“幸福河”。

  在治污攻坚的战场上,这样的担当无处不在。河北雄安新区的白洋淀治理中,干部们挨家挨户动员村民拆除围堤围网,推动污水治理设施全覆盖,让“华北之肾”重现碧波荡漾;浙江钱塘江流域,执法人员24小时待命,严厉打击非法采砂、非法排污行为,用“零容忍”的态度守住了江水的清澈。他们不怕“得罪人”,不惧“硬骨头”,只因“守护绿水青山”的担当,早已融入血脉。

  三、生态富民路上的“清廉作风”:用初心守护民心

  “这笔生态补偿款,一分一毫都要用到村民身上,绝不能动歪心思。”在贵州某生态移民村的村委会上,村支书拿着账本,向村民们一一公示补偿款的使用情况。这个村子因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需要实施生态移民,上级拨付的补偿款和产业扶持资金,成了村民们最关心的“救命钱”。

  为了让资金“阳光透明”,村里成立了由村民代表、老党员组成的监督小组,每一笔资金的发放、每一个产业项目的招标,都通过村务公开栏、村民微信群等渠道实时公示。村支书说:“我们守着绿水青山,更要守住清廉底线,只有让村民放心,大家才会跟着我们一起搞生态产业。”如今,村里利用生态补偿款发展起了茶叶种植、生态养殖,村民们不仅住进了新房,还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年收入较之前翻了一番。

  清廉作风,是生态富民路上的“压舱石”。在江西婺源,当地干部拒绝了多家想在景区内违规建酒店的企业“好处费”,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打造了原生态的乡村旅游景区,让村民通过民宿、农家乐实现增收;在福建武夷山,纪检部门定期对生态补偿金、退耕还林补贴等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督查,确保资金精准惠及群众,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

  从山林间的巡护者,到治污一线的攻坚者,再到生态富民的推动者,正是这些扎根基层的身影,以务实、担当、清廉的作风,将“绿水青山”的蓝图,一笔一笔绘成了现实。他们的作风,如同山间的清泉,滋养着生态的生机;如同林中的大树,守护着群众的期盼,在青山绿水间,交出了一份让人民满意的“作风答卷”。

  凌晨四点半,内蒙古大兴安岭的林区还浸在墨色里,护林员赵建国已经摸黑穿上橙黄色的巡护服,背上装着罗盘、望远镜和干粮的背包。“这片林子有1.2万亩,每一棵树都是‘老朋友’,少看一眼都不放心。”他的巡山路,要翻过3座山、蹚过2条河,遇到陡坡只能手脚并用往上爬,遇到积雪得踩着齐腰深的雪开路。28年来,他走坏了200多双胶鞋,磨破了无数件巡护服,笔记本上记满了每片区域的树木种类、病虫害情况,甚至连哪棵树上有鸟巢,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2023年冬天,林区遭遇罕见暴雪,部分树木被积雪压断,存在引发火灾的隐患。赵建国冒着零下30℃的严寒,每天在林子里巡查10多个小时,发现断木就用锯子锯断、拖到安全区域,遇到被积雪压弯的幼树,就小心翼翼地清理积雪、用支架固定。有一次,他在巡查中不慎滑倒,膝盖磕在石头上,疼得站不起来,却还是强撑着爬起来,完成了当天的巡护任务。“林子不看完,觉都睡不踏实。”他的话里没有豪言壮语,却藏着最朴素的务实——生态保护从来不是喊口号,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坚守。

  这样的务实,在全国的生态一线处处可见。云南西双版纳的雨林里,科研人员为了跟踪亚洲象的迁徙轨迹,带着帐篷和监测设备,在野外一蹲就是几个月,蚊虫叮咬、暴雨侵袭成了家常便饭,却从未有人退缩;青海湖的岸边,生态管护员每天骑着摩托车,沿着湖边巡查数十公里,仔细排查是否有非法捕捞、破坏湿地的行为,用脚步守护着“高原蓝宝石”的纯净;甘肃祁连山的草原上,牧民们化身生态监督员,主动参与草原修复,把自家的牛羊赶到指定区域放牧,用实际行动让曾经沙化的草原重新披上绿装。他们以“踏遍千山万水”的执着,将务实作风刻进每一寸土地,让绿色成为大地最厚重的底色。

  喜欢无名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