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3章 不能让大爷寒了心-《重生:权力巅峰之官场风云!》

  江松县老城区的巷子里,青石板路被雨水浸得发亮。

  周志高刚从县纪委出来,就看见巷口的老槐树下,坐着个穿藏青色旧棉袄的老人。

  老人手里攥着个泛黄的布包,寒风里缩着肩膀,像株在冬霜里打蔫的枯草。

  “大爷,您在这儿等谁呢?”周志高走过去,顺手帮老人把被风吹开的棉袄领口拢了拢。

  老郑很有眼力见,从车里拿了瓶热豆浆递过去。

  老人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布满红血丝,接过豆浆时,手还在微微发抖。

  “等……等银行的人。”他把布包往怀里紧了紧,“我这包里有张几十年前的存款本票,想兑点钱养老,可银行说只能兑一千块,我找了好几个部门,都没人管。”

  “存款本票?”周志高心里一动,在老人旁边的石阶上坐下,“大爷,您能给我看看吗?”

  老人犹豫了一下,还是小心翼翼地打开布包,里面是张巴掌大的纸,边缘已经磨损,上面印着“民国三十一年”的字样,盖着当年银行的红色印章,存款金额那一栏写着“一万大洋”。

  纸的右下角,还有个模糊的签名‘龙奎山。’

  “我叫龙奎山,这钱是我当年存的。”

  老人的声音带着回忆,“民国三十一年,鬼子占着江松县,我把家里的粮食、布匹都捐给了打鬼子的队伍,后来又把祖上传下来的宅子卖了,换了一万大洋存在银行,帮着银行撑过难关。”

  “当时银行的经理说,这钱我啥时候要,啥时候给,还说会给我算高利息。”

  周志高的手指轻轻拂过那张本票,纸面粗糙的触感里,仿佛藏着岁月的重量。“那您后来怎么没取?”

  “后来啊……”龙奎山的声音低了下去,眼眶慢慢红了,“我大儿子跟着队伍去打鬼子,牺牲在战场上,二儿子解放后去了工厂,十年前在事故里没了,老伴儿走得早,现在就剩我一个人。”

  “以前还能靠捡破烂糊口,这两年身子不行了,才想起这钱。”

  他抹了把眼泪:“我去银行,他们说这本票太老了,只能按现在的汇率兑一千块。”

  “一千块啊!够我活几个月?我找县政府,他们让我找银行,我找银行,他们让我找文物局,文物局说这不是文物,又给我推了回来。我跑了一个多月,腿都快跑断了,还是没人管。”

  周志高的心里像被灌了铅,沉甸甸的。

  一个为国家出过力、捐过家产的老人,晚年却因为一张存款本票四处碰壁,这不仅是龙奎山一个人的委屈,更是对那些为国奉献者的寒心。

  他把本票轻轻放回布包,语气坚定:“大爷,您放心,这事儿我管定了。”

  他掏出手机,拨通了江松县银行行长的电话,声音里带着压抑的怒火:“李行长,龙奎山老人的一万大洋存款本票,你们为什么只兑一千块?当年银行的承诺,现在就不算数了?”

  电话那头的李行长愣了一下,语气带着敷衍:“周部长?这事儿我们查过,民国时期的货币兑换有规定,一万大洋按现在的汇率,确实只能兑这么多。而且这本票年代太久,真实性还需要核实。”

  “核实?龙奎山老人当年捐粮捐物、支持抗战的事迹,你们核实过吗?”周志高的声音提高了几分,“他把家产都捐了,就剩这张本票养老,你们却用‘规定’两个字把他打发了,这就是你们的‘为民服务’?”

  李行长被问得哑口无言,半天才说:“周部长,我们也是按规章制度办事,要是随便兑,会出问题的。”

  “规章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

  周志高打断他,“我给你三天时间,要么拿出合理的兑换方案,要么我亲自去省里找银监局,让他们来评评理。另外,立刻派人去核实龙奎山老人的本票真实性,要是敢敷衍,你这个行长就别当了。”

  挂了电话,周志高又拨通了县档案馆的电话:“张馆长,立刻派人查民国三十一年江松县的历史资料,重点查龙奎山这个人,还有当年银行接收捐款、存款的记录,半小时后我要结果。”

  龙奎山坐在旁边,看着周志高打电话,浑浊的眼睛里慢慢有了光。“同志,您……您真是个好官。”他想站起来,却因为激动差点摔倒,周志高赶紧扶住他。

  “大爷,这是我应该做的。”周志高帮他坐稳,“您为国家出过力,国家不能让您寒心。”

  半小时后,县档案馆的电话打了回来。

  张馆长的声音带着激动:“周部长,查到了!民国三十一年的《江松县志》里有记载,龙奎山先生当年捐出粮食五百石、布匹两百匹,支援抗日队伍,还有银行的老账本,上面明确记录了他存款一万大洋的信息,当时的经理还在账本上写了‘龙公义举,当铭记’。”

  周志高松了口气,把这个消息告诉龙奎山时,老人激动得老泪纵横,握着周志高的手半天说不出话。“谢谢……谢谢您,同志,我就知道,国家不会忘了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可事情并没有这么顺利。

  当天下午,李行长就带着人找到周志高,手里拿着一份文件:“周部长,我们查了相关政策,民国时期的大洋兑换确实有严格规定,最多只能按文物价值补偿,一千块已经是上限了。”

  “而且当年的银行早就改制了,我们现在的银行,跟当年的不是一回事,没有义务承担这笔存款。”

  “不是一回事?”周志高拿起那份文件,翻了两页就扔在桌上,“当年的银行改制时,资产和债务都是你们继承的,现在说不是一回事?还有,龙奎山老人当年存款是为了支持银行,你们现在用‘文物价值’来打发他,良心过得去吗?”

  李行长的脸涨得通红,却还是嘴硬:“周部长,这是政策规定,我也没办法。要是开了这个先例,以后再有类似的情况,我们银行就没法运作了。”

  周志高看着他,突然笑了笑:“政策规定?那我问你,你们银行去年给企业的违规贷款,是不是政策规定?你们行长办公室里的豪华装修,是不是政策规定?”

  他从公文包里掏出一叠照片,扔在李行长面前,照片里银行的工作人员正在给企业违规放贷,李行长的办公室里摆着价值不菲的字画和茶具。

  这些照片是市纪委暗访时顺便拍的,原本是为了查银行的腐败问题,没想到现在派上了用场。

  李行长的脸瞬间变得惨白,拿起照片的手都在发抖:“周部长,这……这是误会,我……”

  “误会?”周志高的语气冷了下来,“要么妥善解决龙奎山老人的存款问题,要么我就把这些照片交给纪委,让他们好好查查你们银行的问题。你选一个。”

  李行长的额头渗出了冷汗,他知道,周志高说得出做得到。

  要是真被纪委调查,自己这个行长不仅保不住,还可能坐牢。

  他犹豫了半天,终于点头:“我……我现在就回去开会,制定兑换方案,一定给龙奎山老人一个满意的答复。”

  “不是满意的答复,是合理的答复。”

  周志高纠正他,“按当年的承诺,加上这么多年的利息,该给多少给多少。

  另外,明天之前,把钱送到龙奎山老人手里,再派专人去照顾他的生活。要是让我发现你们敢耍花样,后果你知道。”

  李行长连连点头,赶紧带着人走了。

  老郑在旁边忍不住说:“周部长,您这招真是绝了,不然这李行长还得跟咱们耗下去。”

  周志高却没笑,他走到窗边,看着龙奎山老人慢慢走远的背影,心里默默想着:龙奎山的事,只是个开始。

  还有多少像他一样的老人,为国家奉献过,却在晚年遭遇不公?

  他掏出手机,拨通了刘晓雅的电话:“晓雅,你那边能不能牵头,联合民政、银行、文物局,制定一个针对历史遗留存款、债券的解决方案?不能让那些为国奉献的人,老了还得受委屈。”

  电话那头的刘晓雅沉默了一下,语气变得严肃:“我明白你的意思,这不仅是钱的问题,更是人心的问题。我明天就跟相关部门对接,尽快拿出方案。”

  “另外,你之前说的银行腐败问题,纪委也会同步调查,绝不让他们逍遥法外。”

  挂了电话,周志高又想起自己重生后的事,这些年,他在西方市场赚了不少钱,每年都会拿千亿美金做慈善,建学校、修医院、资助贫困学生。

  可他知道,真正的慈善,不是给钱那么简单,而是让每个为国家、为社会出过力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障。

  第二天一早,李行长就带着人来到龙奎山家里,不仅送来了按当年承诺计算的存款和利息,整整五十万,还带来了米、面、油和一台新的取暖器。

  龙奎山握着李行长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眼眶里的泪水却止不住地流。

  周志高站在门口,看着这一幕,心里终于松了口气。

  可他也清楚,龙奎山的问题解决了,还有更多的“龙奎山”在等着。

  他掏出手机,给市纪委的陈锋发了条信息:“江松县银行的违规问题,尽快深入调查,另外,排查全市范围内的历史遗留问题,不能再让老人寒心。”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龙奎山家里,温暖而明亮。

  周志高知道,他做的这些事,不仅是为了龙奎山一个人,更是为了守护龙国的官方形象,为了让那些为国奉献的人知道,国家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这时,老郑走了过来:“周部长,县纪委那边传来消息,赵东来和那个通风报信的副书记,已经被立案调查,还查出他们跟银行有利益勾结,当年不少历史存款的问题,都是他们压下来的。”

  周志高脸色难看,看来之前的手段还不够严格,有些人依旧有侥幸心理!

  喜欢重生:权力巅峰之官场风云!